天水 镇馆之宝 进入 全国十佳修复项目 终评

style="text-indent:2em;">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我国最精美的古代石棺床有什么特点,方形石棺怎么弄好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章丘有什么名胜古迹呢
  2. 古代玉石印章怎么区分年代
  3. 我国最精美的古代石棺床有什么特点
  4. 玛雅都市是怎样消失的

章丘有什么名胜古迹呢

谢邀。

对章丘最大的印象就是几近两米长的大葱了。不过不可否认章丘悠久的历史底蕴。

章丘名胜古迹其实众多,以下一一介绍:

1赵八洞石刻造像为章丘最大的石窟造像,位于章丘市阎家峪乡赵八洞村南800米处,位于西山峰下,东、南、西三面是山崖峻岭,从赵八洞村内有崎岖小路可达洞口。赵八洞为一自然石洞,洞口朝北偏东,宽有8米,深约50余米,高约5-20米。西南角有石床、石桌,再往西南有一深洞,洞口狭窄,仅可容身。进洞5米处南北两壁有宋、元、明代雕凿的浮雕造像85尊。距洞口1.5米处南壁有一石匾,上书“通天透地”4个行书大字,落款是“明嘉靖己酉岁四月雪蓑子苏洲为中麓山人龙洞题”。其笔势狂而不乱,神韵俱佳,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洞里钟乳嶙峋,地上水洼清洌,清凉沁骨,是一处绝好的避暑胜地。赵八洞石刻造像,于1979年9月被济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东平陵故城是汉代济南国、济南郡、平陵县治所遗址,自公元前204年至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共历经1019年的沧桑。遗址位于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约0.6公里处,西南与城子崖遗址相距近2公里。城址略呈方形,边长各约1900米,总面积约360万平方米。城址四周可见残存的夯土城墙,宽10-30米,高1-4米,地下保留的墙基宽约40米左右。经考古调查,早期的城墙是采用木棍夯打,夯窝呈圆形平底,墙体内使用了大量的木骨,还有固定木骨的木桩、绳索等。1975年发现了4座城门遗迹,在北门处地下发现大片砖石铺地,估计与原城门有关。城内地貌南高北低,遗址中部西侧300-400米的范围内残留大量残渣、矿石、木炭、耐火材料和烧土,为当时的冶铁遗址,说明当时的手工业是非常发达的。另外,在群众称之为“殿基地”的城东北方向出土大面积的夯土和铺地砖及房基,证明这一带为东平陵宫殿区。由此断定东平陵城是汉代政治、经济、手工业高度发达的重要城池。通过多年的考古工作得知,东平陵城大约在战国晚期即已存在,而且大小与汉代济南国都城一致。城内发现有春秋遗物,表明春秋时期就有人生活在这里,可为史料记载的佐证。东平陵故城城址保存较好,四周城墙犹存,是山东地区保存最好的一座古代城址,197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3小荆山遗址位于章丘市刁镇茄庄村南约500米处,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1991年春,章丘市博物馆文物调查时发现了这一遗址。同年10月-12月,济南市文物处对该遗址濒临消失部分进行了抢救性发掘。1993年秋,为了进一步了解该遗址的文化内涵,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其进行了第二次发掘。两次发掘面积共计600余平方米。发掘结果表明,遗址文化堆积原为1.5-2米,内涵较为单纯,主要为西河文化遗存,具有明显的氏族部落特征。小荆山遗址发现了一处氏族墓地。这批墓葬的年代距今约8000-9000年。墓地位于居住区东南30米处,墓坑东西向密集排列有序,形制为南北长方形竖穴,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的石、骨、蚌、陶器。陶器以夹砂红褐陶和红陶为主,灰陶和灰褐陶占一定比例,均手制,陶器烧成火候较低。该遗址是山东目前所知为数不多的新石器时代较早时期遗址中较为重要的一处,填补了山东地区北辛文化以前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对于了解和认识海岱地区乃至国内同时期文化的面貌,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西河遗址是山东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后李文化的典型遗址之一。位于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龙山三村北约500米处,东距城子崖遗址约1600米,其主要文化遗存为后李文化时期,还有少量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部分汉唐时期的遗迹和遗物。遗址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3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左右,距今8400年至7700年,是山东地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填补了山东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空白。该遗址经过1991、1993、1997三次勘探和发掘,发现大量后李文化时期的房址、灰坑和灰沟等,出土了大量完整的陶器。西河遗址是山东境内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一处保存较好、面积较大的典型聚落遗址,对研究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面貌特征、年代与分期、经济生活、社会性质以及聚落形态等学术课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199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朱家峪古村位于官庄乡南部,其三面临山,峡谷幽深,村内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且多为明清古建,保存完好。大小石桥九十九座,井泉二十余处,自然景观一百多处,被专家誉为“齐鲁第一古村,北方聚落标本”,2003年被评为全省的历史文化名村。2005年4月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村内古建近二百处,主要有朱氏家祠、山阴小学、文昌阁、圣水灵泉庙等,井泉有圣水灵泉、长流泉、井龙泉等,自然景观有柏亭孤立等。如今,朱家峪已开发为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秀丽的风光,悠久的历史,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前往参观。

6李开先墓位于章丘市埠村街道办事处东鹅庄村南,济王公路南侧。李开先(1502-1568),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人。明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素伉直,不善事权贵”,终于“奉旨无状,罢归林泉”。开先好词曲,擅诗文,与王慎行、唐顺之等合称为“嘉靖八才子”,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他曾经去往上谷、宁夏运送军饷,亲眼见到边防废池,外患日蹙,深有感触,对边关将士的疾苦,表示同情。他顺道前往陕西武功、鄠杜等地,拜访著名戏曲作家唐海、王九思等,赋诗度曲,相见恨晚。后因抨击朝政,触怒权相夏言,被削职为民。当时他只有40岁,从此以后罢官归里,修建亭园,收蓄声伎,征歌度曲。他家中藏书甚多,名闻天下,有“词山曲海”之誉。李开先的代表作品为《宝剑记》,写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表现朝廷的忠奸之争,为海内称颂。隆庆二年(1568),开先卒于家中。因权贵阻挠,延至万历二年(1574),始葬于李氏祖茔。李开先墓园南北长80米,东西宽50米,墓封土高2.5米,直径约5米。墓前有石门,两边刻有“生来惟天命,死后此地藏”联,额刻“生封死葬”,墓门前有石碑,书“明太常寺少卿中麓李公墓”。墓地现有额书“李氏先茔”石牌坊1座,碑碣4通,翁仲、石马、石羊和石虎共16尊。李开先墓系砖、石结构,前后二室,面积约15平方米,“十年动乱”中曾遭破坏,出土墓志、石砚等遗物。志铭由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殷士儋撰文,户部、礼部、刑部尚书葛守礼书丹。为纪念先贤,弘扬乡土文化,埠村镇党委、政府在社会各界支持下,于2000年在李开先墓北面修建了“李开先纪念馆”。李开先纪念馆,前馆后墓,独具特色,馆内有3间陈列室,陈列有李开先画像、墓志铭及各种版本的李开先作品和研究资料。馆后墓地青砖花墙环绕,李开先父李淳墓、1992年,李开先墓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洛庄汉王陵,位于枣园镇洛庄村西1公里处,1999年6月至2000年底进行了发掘。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墓葬方向为东西向,平面结构呈“中”字形。墓室东西各有一条墓道,墓室的深度约20米。经两次发掘,共发现大型陪葬坑15座,小型陪葬坑、祭祀坑21座。各陪葬坑内发现的随葬品分类放置,各不相同,其种类和内容相当丰富。概括而言计有:出行仪仗类,发现大量小人俑和马,尤其重要的是发现大型陪葬马坑和马车坑,共发现3辆实用真车,其中立车1辆、安车2辆。均为单辕驷马,车马器具齐全。洛庄发现的3辆马车对于研究汉初的车马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仓储生活类,如粮食、肉类、禽类、蛋类、鱼类等,以及形式多样的铜器和漆器;兵器类,如盔甲、武器等;祭祀类,如被活埋的牛坑等。特别重要的是近期发现的乐器坑,共出土编钟19件,编磬107件,为全国所仅见。从以上各坑出土的文物来看,若按质地来分,计有纯金器、鎏金器、铜器、石器、铁器、陶器、漆器、骨器等。其中有许多文物属首次发现,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洛庄汉王陵规模宏大,随葬品品位非常高,不仅是省内所发现的最大的一座汉代王陵,在全国也属罕见,其陪葬坑数量是目前所知全国已发现的同类汉王陵中最多的一座。根据出土文物和《史记》、《汉书》等古文献记载的推测,洛庄汉王陵的主人极有可能是西汉早期,被封分在济南(东平陵城)的吕国国王吕台之墓。总之,该王陵既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也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8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为防御他国入侵在齐、鲁两国交界处修筑的防御设施。齐长城的建筑,多依地形山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而建成。墙体或以石块干垒,或以素土版筑,或二者兼用,并无定规,墙身高矮宽窄亦无定数。长城上大部分的城堞还十分完整,全部用石块垒砌得整整齐齐,非常坚固,表现了很高的建筑技术。在章丘境内的这一段齐长城,东起阎家峪乡三台村东约3公里的山头与淄博市相连,西至垛庄镇的腰滋西南山头与历城区相连,东西方向沿山脊而筑,全长约70公里。主要有三大关口:锦阳关、黄石关和北门关。锦阳关位于文祖镇三槐树村南约2公里处。关东西两面横锁着烽火台、长城岭山。关口两侧山坡较缓,现存长城为清代咸丰十一年(1861年)为抵御捻军入侵而重修,保存完好。城墙高6-7.5米,垛口间隔1.2米,墙阴马道依稀可辨。该处长城垛口排列整齐,有高大的女儿墙,长城顺山势呈阶梯状上升,远眺蜿蜒曲折,甚为壮观,是保存最好的长城段之一。现被列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段。黄石关位于阎家峪乡三台村正南1公里处,东有劈林尖山,西有俊林山,关口设在峡谷内。北门关位于垛庄镇桥子村东南约3公里处,成马鞍状,关口从山垭穿过,两侧城墙遗存较差,部分为石土混砌的墙体,因倒塌成梯形乱石堆状,现为章丘至莱芜的西路。齐长城是齐国的南部屏障,是一项巨大的国防工程。起初,是为防御南部的强大邻国鲁国,后来,楚国的势力向北扩张,长城又成了齐国防楚的主要屏障。秦的统一,使齐长城失去了原有的军事价值,渐颓废,至明、清和民国时期,齐长城又多次得到重修。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危山位于章丘市的西部,地处平原与山区的交接处,海拔高度约205米。其南侧可遥见泰沂山系北侧的一些山丘,四周为山前平原,因此,海拔不高的危山成为耸立在四周平原中的“高山”。2001年圣井街道办事处规划投资1.3亿元在危山恢复建设危山风景区。当年投资4000万元开辟建设圣井广场并恢复了部分道观、庙宇。2002年,对风景区内进行植树绿化时,发现了汉代陪葬坑,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使在危山发现陶俑的消息很快通过正常渠道反映到文化(文物)部门。山东省文化厅、济南市文化局对这一发现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章丘市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考古队从11月29日至12月30日,对危山汉代陪葬俑坑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此次发掘,共发现汉代陪葬坑三座,其中一号坑为车马俑坑,二号坑是与墓主人生活有关的俑坑,三号坑除了石棺与木棺内的零星骸骨外,出土了一些陶壶、陶盆等器物。另外还发现了三四十枝箭头和一些不明用途的石丸。一号陪葬坑呈南北向,其南北长约9.7米,东西宽1.9米,深0.7~0.9米。坑内摆放的车马兵俑自南向北排列。从整体看,应是反映汉代显贵出行的兵、车、马队列的形式。坑内各种遗物达四五百件。由于盖板的倒塌,坑内的车、马、俑破碎严重。坑内遗物包括170多个陶俑、50余匹陶马、4辆陶马车、近百面盾牌。此外还发现有建鼓、卑鼓,璧、磐、珠等与鼓乐和礼制有关的陶质遗物。所有发现的陶质品均有彩绘,色彩艳丽,栩栩如生。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西侧。南北长3.3米,东西宽26米。在坑底部发现一辆车、两匹马和7个陶俑,其中5个为女佣。在坑底还发现木质箱子腐烂的痕迹。关于危山陪葬坑的年代、性质、地位和作用,自其被发现之日起,就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由此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甚至自相矛盾的说法和推测。危山发现的陪葬坑是山东地区首次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俑坑,是汉代考古的重要发现。有关专家宣布,在全国已出土的兵马俑中,这组兵马俑的规模、结构和意义仅次于秦始皇兵马俑、陕西咸阳杨家洼兵马俑,堪称全国第三大兵马俑。

10兴国寺位于章丘市曹范镇叶亭山村东。寺院座北朝南,布局较为完整。前为山门,山门两侧各一旁门。进入院内,两侧为配殿,北面为大雄宝殿。山门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上施黑瓦,当心间砌拱形门洞,门额石匾有“兴国寺”三个大字。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抬梁式木构架。殿内共立柱12根,有8根为木质,4根沙石岩质,一石柱上刻有“嘉庆十六年岁次辛未三月三日吉旦立柱”字样,又有“济南府章丘县礼泉乡神泉里张玮”等字,应为重修时的记载。殿内正中有青石佛像一尊,系一整块石头刻制而成,高约6米,大可三围,立姿,头饰螺髻,面部丰腴,作说法印状,栩栩如生。两侧东西配房各3间,均为砖、石、木结构,硬山顶。现寺及寺东地下为隋唐时期遗址,文物堆积厚达1米以上。从大雄宝殿内造像雕刻风格推测,造像应为唐代遗物。大雄宝殿的斗拱及梁架结构亦有宋代风格。该寺现存建筑为明、清遗物。2006年12月7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城子崖遗址位于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境内,是一处高出平地3~5米的长方形台地,因其外形像城垣,故当地村民称之为“城子崖”。1928年4月4日,年仅28岁的北京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人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吴金鼎,在准备考察汉文化平陵古城,经过城子崖时,偶尔捡到了陶片、石块、贝壳、兽骨等物。从这些遗物中,他初步判定这里很可能是某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同年7月31日,他再次到城子崖,从1丈2尺深的地下挖掘出一只完整的石斧。紧接着他又先后两次来到龙山,并在遗址深处挖掘出了一种从没见过的漆黑发亮的陶片。由此,吴金鼎确认此遗址包含层所蕴蓄的重大意义。1930年11月,由原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的考古专家李济、吴金鼎等人组成考古工作队,开始对城子崖首次进行挖掘,1931年又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第二次挖掘。从两次挖掘情况来看,文化层堆积很厚,一般为四米左右,最厚可达六米以上。从文化层来考察,可分两层:上文化层出土有陶器、石器、蚌器和少量铜器(刀具等)。因陶器多为灰陶,所以发掘者把上文化层称为“灰陶文化期”。下文化层厚三米左右,是早期居民的遗存,属新石器时代晚期,也称黑陶文化层。尤其是挖掘出土的大批黑陶器皿,大都制作精良,“黑如漆、亮如镜、薄如壳、声如磬”的蛋壳黑陶,更是稀世珍品。这种黑陶新文化距今约4600年左右,与我国西部发现的彩陶文化迥然不同,由于挖掘地处龙山镇,后来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便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的一块圣地。城子崖遗址发掘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它那深刻的学术背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学者所谓“中国文化西来说”流行一时,就连中国的“疑古派”学者们也多是深信不疑。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和龙山文化的确认,使中国文化西来说不攻自破,有力的证明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辉煌。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是山东省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占地2万平方米,设计风格独特,造型古朴典雅,于1994年9月落成。馆内陈列了西河——北辛——大汶口——龙山等文化时期出土的珍贵文物,突出展示了西河遗址、城子崖遗址、东平陵故城三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精品。离博物馆1公里的西河遗址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新石器文化时期遗址之一。东平陵城是汉初济南郡、济南国的治所,是山东省会济南的前身。新近发掘的洛庄汉墓在国内产生轰动,再次让这座沉睡千年的古城焕发出远古灵光。靠近博物馆的龙湖风景区,风光旖旎,碧波荡漾,是您休闲游玩的最佳去处。游龙山古城,赏自然风光,定会令您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12宝珠寺位于官庄镇三角湾村东南宝珠山上,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2000年1月,由章丘市政府公布为章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宝珠寺整体一进院落,坐北朝南,采用中轴线均衡对称布置方式,分为正殿、东配殿、西配殿及山门。寺院占地面积约38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百平方米。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建筑面积约38平方米。屋顶为小式硬山顶,覆灰瓦。正脊自中间向两端升起,主体雕行龙纹,末端各施一尊吻兽、垂脊兽。室内屋顶有两根横梁,表面有彩绘。屋顶青石砌成圆顶券,石缝灌注糯米浆,增加牢固度。正殿主体为青石砌筑,石缝之间用铁片及碎石垫平。殿内有三尊泥塑雕像。西配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面积约为26平方米。屋顶为小式硬山顶,覆小灰瓦。正脊东侧雕有行龙纹,西侧雕有凤纹。室内无梁架,采用青石砌成圆顶券,石缝灌注糯米浆。墙体为青石砌成。殿内有三尊泥塑雕像。东配殿现存建筑为后期新建房屋,原建筑已损毁,建筑样式基本与西配殿相似。山门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建筑面积约13余平方米。青石砌筑,屋顶采用小式硬山顶,覆小灰瓦。正脊末端各施正吻。室内无梁架,采用青石起圆顶券,石缝灌注糯米浆。宝珠寺为我市境内为数不多的佛教石砌建筑,罕见木结构,建筑精巧,体现了高超的建筑工艺,为研究清代宗教建筑及石砌建筑的相关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整座建筑小巧精致,布局合理,济南市考古所的古建专家认为,宝珠寺建筑依山顺势,四面环水与建筑相呼应,建筑外形从纵面上形成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的剖面,显得格外紧凑俏丽。建筑年代据传,宝珠寺内原有石碑记载寺庙修建的年代及经过,文革时期寺庙遭受严重破坏,碑刻遭受毁坏。根据碑文传说结合相关方志资料,宝珠寺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本体保存状况宝珠寺建成距今近200年,曾遭受多次严重破坏,包括抗日战争、解放历经战火,文革期间破四旧风潮中遭遇打砸。加上多年风雨侵蚀,宝珠寺本体保存状况较差。各处单体建筑皆存在墙面开裂酥碱,瓦件脱灰、破损,建筑构件缺失等病害,亟需抢救性修缮。为改善宝珠寺本体保存状况,加强古建筑保护,市文物部门的积极争取上级部门补助资金,获得宝珠寺抢救性保护专项资金20万元,用于寺庙修缮。今年初,在文物部门的帮助下,官庄镇委托济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宝珠寺修缮保护工程勘查设计方案。修缮内容包括对山门、西配殿、正殿进行基本修缮,排除隐患等。目前,宝珠寺抢救性修缮工程已经启动,由济南齐鲁园林古建筑工程公司负责施工,预计将于6月底完工。

题主,相信你会仔细研读的,不谢。

本人专注旅游原创,欢迎关注,互相交流。

古代玉石印章怎么区分年代

一、从材料鉴识古玉印章

古人说;“远看玉,近看工”对古玉的鉴识首先把握的是材料,其次种类古代主要玉种;岫岩玉、软玉、和田玉、绿松石、玛瑙、翡翠高档玉石。二、从器型鉴识古玉印章

在漫长的玉文化史中,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器型。抓住每个时期玉器造型的主要特征,是古玉印章鉴识的第一道门坎,每个时代的器型都有各自的特点,要从细微之处加以鉴识。

三、从纹饰鉴识古玉印章

可以说是古玉印章纹饰已有上百种,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新的纹饰出现,一些纹饰不断的消亡。有的纹饰“生命力”极强,跨越了整个玉文化历史,了解这些纹饰“出生”的时间,就能断定这类纹饰玉器出生的年代。

我国最精美的古代石棺床有什么特点

我们的祖先进入到石器时代,学会了用石头制造工具。随着人死后灵魂不灭观念的确立,先民们不仅用石头为生人建房,而且也为死者造葬具和墓室了。

这种大石墓和石棺葬,在我国分布很广,西南、西北、东南、东北地区都有发现。在西南地区发现的大石墓,是用大石块建成的,较大的石块长2~3米,宽1~2米,厚近1米,最重的可达7吨多。石墓建得很大,墓中多是二次葬。大石墓有墓门,可随时放入尸骨,所以墓中尸骨散乱。随葬品有石、陶、铜、铁器等,可见葬入的年代不一,随葬品也分不出属于哪一死者,应为共同所有,反映出氏族公墓的特点。《华阳国志·蜀志》载:“会无县(今西昌会理县)有濮人冢,冢不闭户,其穴多有碧珠,人不可取,取之不祥”。由此可见,这里的大石墓可能是古代濮人遗留下来的。

用石棺做为葬具,在《华阳国志·蜀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周失纲纪,蜀先称壬。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西南地区发现的石棺葬多是利用自然石板片或打制加工的板岩、麻岩片筑成的,棺箱、棺盖都用石板,有的棺底也铺石板。北方发现的石棺则略有不同,如在辽北地区的原始文化遗址开原县李家台所发现的墓葬,长方形的石棺都是由20块左右石板筑成,用不规则的打制石板立围四壁,墓底不用石铺,上有用石板做的棺盖;在内蒙古宁城县南山根发现的石椁墓,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内也是用砾石叠砌成四壁,上有小石板铺砌成的椁盖,但墓底也不见用石板铺砌。

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曾有用石棺为葬具的习俗。水族的墓葬俗称“石板墓”,墓室用雕凿的青石板、石柱、石条构筑,呈长方形。墓多分为或三层,底层埋入土中,葬埋死者,中上层露出地表,存放简单的随葬物。高山族的石板坐葬,也是用石棺作为葬具,人死以后,先用四块石板在挖好的墓穴中构筑成墓室,然后把死者屈膝坐葬于这一方形墓室中,上面盖上块石板,再覆泥土埋葬。仡佬族也有用石板或不规则的石片镶砌墓穴的习俗,前面两块石板要形成一个三角形的顶,这种坟俗称“仡佬坟”。

玛雅都市是怎样消失的

玛雅文明一直和神秘挂上等号,关于他们的消失,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外太空说

在布兰科“铭文神殿”中,曾经发现过一个奇怪的皇家坟墓。据考证,里面躺着的是玛雅国王帕卡尔。

而这个坟墓的奇怪之处在于:在石棺的上面刻画着一副不属于当时生活的图。这幅图的内容是一个胡须刮得很干净的男子,穿着做工精巧、合体的紧身衣,衣服甚至连袖口和裤腿翻边都紧收在手腕和脚踝处。他半靠在一张凹背椅上,大腿和后背下方都紧贴着座椅。头还舒服地靠在类似于今天头靠的东西上。

而现在看会发现,和当今穿的宇航服特别像,仔细观察还会发现,那个男子在操纵着类似方向盘的东西。

再加上玛雅人拥有高度发达的天文知识,所以就有人怀疑玛雅人跟随外星人离开了地球。

二、战争说

根据考古人员的发现,玛雅人是一个非常好战的民族。玛雅人长期生活在潮湿的丛林地带,主要以采集为主。所以他们虽然发明了高度的文明,但是这种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内在的原始、蒙昧性。

这就会导致矛盾,和自己城邦,和别的部落城邦。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权力的争夺,财富的争夺,利益的争夺,由此爆发战争。再按照古代人类“争强好胜”的本性。受到侵略的那一个组织首先能做的只能是防御、保护自己,在有了一定武力,规模的情况下,他们绝对会产生反击甚至侵略的念头。

但这个学说无法解释玛雅人是怎么在一瞬间就全体消失的,总不能说打了败仗集体自杀了吧,疑点重重。

三、生态破坏说【最有可能】

由于现存的玛雅建筑,几乎都是木制结构,所以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玛雅人消失是因为过度砍伐森林而遭到自然界报复”这种猜测。

对玛雅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玛雅人有着非常复杂的宗教体系,以至于他们的建筑、艺术、生活都与宗教息息相关。他们的城市以金字塔和神庙为中心。所以,玛雅人未消失之前,几乎不停息地在修建各种金字塔或者庙宇。

而金字塔和庙宇修建需要占有大片空地,这在灌木丛茂密的地区,只能通过砍伐森林达到。此外,玛雅人喜好石料建筑,尤其习惯于用白石灰来粉刷外墙。这些白石灰,只能是通过大量木柴燃烧制造。因此,他们开始大肆砍伐森林。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金字塔修建日益增高,对木柴的需求量就会越来越大。玛雅人只能更大规模地砍伐森林,从而导致了森林砍伐殆尽,当地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初评揭晓 天水 镇馆之宝 入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