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text-indent:2em;">其实客家话和河南话能不能互相通话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专家建议学客家话,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客家话和河南话能不能互相通话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广东哪些地方讲客家话
广东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梅州、河源、韶关、惠州。广东另一主流语言客家话跟白话会更接近一点。同时,客家人的普通话在广东人里,算是最好的了。
与白话和潮汕话不同的是,客家话分布地区范围较广,相对比较分散,跟粤语地区、潮汕地区属于一种相交不相容的情况,相对其他两种语言稍显弱势,因此客家话也成为世界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
客家话历史悠久,在南宋便初步定型。但是否属于汉语言下面的方面,至今仍未定论,不过客家话在中国国内已被列为七大方言之一。
虽然有人说,客家人也是大将赵佗带来的古中原移民,但真正形成客家族群大致在宋朝。但当时广东这块“鸡腿”已经被分的七七八八,客家人只能偏居一隅,在历史演变中经常与广府人“抢鸡腿”。
长期的“鸡腿大战”即土客械斗,造成客家人口锐减。最终清廷为了解决土客械斗问题,将珠江三角洲的部分客家人遣散回粤东客家原乡乃至外省。
而居于粤东的潮汕人则两耳不闻窗外事,继续经营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最后,广东三大族群终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平衡,各占一方的格局正式形成。在历史的演变中三方缺乏沟通,至今依旧保持各自特有的饮食、性格及民俗文化。
为什么浏阳这个地区有人说客家话
百万人口的浏阳,地处湘赣交界,操湘方言,赣方言,客家话。因大山阻隔,其中为分布最广的为赣方言,包括浏阳县城也操赣方言,所以我们常说的浏阳话,是以县城为中心的赣方言地区的语言,方言学上被称为赣方言宜(春)浏(阳)片。
俗话“浏阳土地轻,十里有三音。”浏阳方言的复杂程度,不敢说全国绝无仅有,但也是为数不多。方言学上通常把中国分为八大方言片区,分别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闽北方言,浏阳一个县,仅百万之众,八大方言中的三种都是浏阳县的主要语言,其语言体系的复杂,确实让人有些惊讶。以浏阳县城为中心,浏阳有东南西北四乡之分。浏阳人概念中的西乡话是湘方言地区,南乡和东乡的山地人口操客家话居多,平地人操赣方言居多,北乡和浏阳县城操赣方言。四乡话又有语音差别明显的小类别,其差别程度之大,只能这样表述。
其成因与历史和地理有关,因地处湘赣交接,浏阳与长沙之间又有大山阻隔,使得古代与长沙的人文语言交汇不畅通;后至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血洗浏阳后,使得四周均向浏阳大量移民,其中以江西移入最多。当地多数族谱记载均显示为洪武落业浏阳。客家方言从此便落入浏阳地区。
现浏阳城区以及南乡、北乡、东乡所通行的“浏阳话”属于赣方言宜(春)浏(阳)片,为浏阳主体通用语言。宜浏片的特点是有入声,但不分阴阳,“百白绿六”等字声调相同。去声也不分阴阳。丰城和万载入声分阴阳,阴入低,阴入高,属例外情况。宜浏片除新余之外,声母送气都不影响调类分化。宜丰、上高、新淦、万载四县声调有变音现象,变音为高升调,表示小称、爱称,鄙称等感情色彩。
客家话和河南话能不能互相通话
客家话确实是源自古代中原地区的一种方言。客家人先祖在离开中原之后,无论是客家话还是古代河南话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现在两者直接通话挺难的。不过准确点说,客家人应该能听得懂河南人说话(60%),但是河南人听不懂客家人说话。
客家人的源头是永嘉之乱南下的汉人。为了躲避战乱,这些汉人躲进了闽赣粤的山区,聚族而居,在此地繁衍多年,再加上后续因为战争而南下的汉人和当地土著的一些词汇逐渐在南宋时期就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民系,只不过那时候还没“客家人”这个说法而已。有古人记载为证,南宋庆元间任汀州教授的陈一新的《跋赡学田碑》有云:
“闽有八郡,汀邻五岭,然风声气习颇类中州。”意思就是说福建有八郡,汀州邻着五岭,方言和习气跟中州类似。也就是说,在南宋人眼中,此地的方言跟中原地区类似。
而发生变化主要就是南宋以后的这段时间了。客家话和河南话的分野就是在这段时间,而这段时间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河南话入声消失的阶段南宋时期,北方已经被金国占领,在和金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作为统治者的金人学说的汉语必然会对中原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河南话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迅速变化。再加上元朝时期的统治,河南话已经同南方话分道扬镳,入声已经开始大规模消失。明朝时期朱元璋颁布《洪武正韵》尝试在北方发起正音运动,也算是将北方话往回拉了一些。可惜的是,明朝时期入声已经不可避免的在北方口语中逐渐消失,南方部分地区的入声也逐渐弱化并消失。什么是入声?比如,老河南话中的“国”发音为“guai”,在客家话中发音为“guait”;老河南话中的“得”发音为“dai”,在客家话中发音为“dait”;老河南话中的“十”发音为“si”,客家话发音为“sip”,音节相差出来的一个末尾的字母就是入声。
河南话语音颚化的阶段什么叫颚化?举个例子,客家话中的“再见”发音为“zaigian”在河南话中读作“zaijian”;中古汉语“将”和“姜”发音应该分别为“ziang”和“giang”在河南话中全部读作“jiang”;“洗”和“喜”发音分别为“si”和“hi”,在河南话中变为“xi”;而“几”,发音为“gi”,河南中变成了“ji”。这样一来河南话的语音就同客家话越来越远,以至于很快就无法通话了。这种变化发生在明朝末期到清朝时期。因为我们知道的“北京大学”的英文中的“北京”被写作“Peking”,就是一个例证,那个时候的“京”发音还不是“jing”而是“ging”。当然河南部分地区的河南话颚化现象比较轻,但最近几十年受到普通话影响也迅速走向了颚化。
而除了这两点非常有规律的差异,客家话和河南话在日常用语中的用词差异挺大的,客家话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的表达方法,比如表示“是”用“系”,表示“你”用“汝”。
所以,客家话和河南话基本不能直接通话,但是两者源头却仍然一样。
为什么湛江的客家人以粤语为第二母语其他客家人应该学习吗
客家有祖训:“宁卖祖宗田,勿忘祖宗言”,但对于现代客家后裔来说,毫无意义,客家话,也都是可有可无的。
现实中两广地区,使用白话为日常语言的客家人,普遍存在,其实并不少见。不少客家人,缺乏“客家”认同,也并不太注重客家话的保护。所以,在不少情况下,也只是把客家话当成一种土话来对待而已。有的客家人,甚至以说客家话为耻,更不愿意在公共场合下使用。因此,客家人虽然遍及两广不少地区,但客家话,仍是被公认为,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语言之一。
以前客家话的影响力,远大于白话的影响力。外省人,所指的“粤语”,实际上指的就是客家话。客家话比白话,也还更早称之为“广东话”。但近代以来,珠三角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下,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方,客家话消亡的速度更是惊人,有不少人,也都是以说白话为荣的。比如深圳、香港、韶关地区,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些地区的客家人,有些人还能保留有客家人身份的认同,但基本已不太懂客家话。所以,不少人对于“客家”概念,会更缺乏基本认同。特别是现在,推广使用普通话的大环境下,客家人更是愿意随大流。这些,都是导致客家话成为消亡最快语言的重要原因。
关于本次客家话和河南话能不能互相通话和专家建议学客家话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