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古代的音乐如何流传下来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古时候的音乐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古代音乐冷知识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古时候的音乐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2. 古代音乐七个音节符号
  3. 古代的人唱歌是怎么样的呢,当时又没有录音
  4. 为什么中国古代音乐是宫商角徵羽五音,而西方是DoReMiFaSolLaSi七音

古时候的音乐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您好朋友!我是小小曲儿,很乐意跟您一起分享中国音乐的流传问题!

人类发展的几千甚至上万年的过程里边,创造了语言和文字,也创造了非常多的记载方法,更由于后来的造纸术,印刷术,使得这些文明的传承和展更有了广阔的空间。

具体到音乐方面,就有非常多的记载和流传方式。比如说像西方的简谱和五线谱,不但是他们那些地区,民族,或者国家的音乐作品,能够记载和流传,我们现在也一样在用,而且也把西方的很多的音乐方面的内容学过来了。

至于我们中国的音乐记载的方式,同样有很多,比如说像工尺谱,减字谱,只不过由于他们的记载和读谱方式过于专业,现在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掌握,这也是我们中国的音乐作品,没有大面积或者广泛流传的一个重要素。

另外就是民间艺人,口传心授的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国的民间戏曲,民间音乐和民间小调,最早的时候很多是没有谱子的,依靠的就是传帮带,拜师带徒这样的一个形式,一代代的流传下来。

所以我们现在的很多的考古工作者,艺术工作者,都在通过他们非常专业,敬业的专业知识,搜集,挖掘,整理古代的音乐作品,转为我们现在熟悉的简谱或者五线谱,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学习古典的音乐作品。

粗浅之见请指正!

古代音乐七个音节符号

中国古代“七音”分别是: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1、宫相当于现在乐谱中的do音;

2、商相当于现在乐谱中的re音;

3、角相当于现在乐谱中的mi音;

4、徵相当于现在乐谱中的sol音;

5、羽相当于现在乐谱中的la音;

6、变徵是古音阶中的“二变”之一,是角音与徵音之间的乐音;

古代的人唱歌是怎么样的呢,当时又没有录音

我们知道一首动听的歌,需要有能够让人口口相传的词和感动人心的曲,二者之间要相辅相成,所以要说古人的歌,我们也可以从词、曲来分析。

古代的歌词

我国的音乐史目前已出土的文物是河南省舞阳县出土的贾湖骨笛,距今约9000年至7500年。早期的音乐主要是敬俸天神,祈求平安,那时候的歌、舞、乐都能和生活、自然规律、信仰相联系。

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吕氏春秋》记涂山氏之女《候人歌》歌词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实意。这便是音乐的萌芽,是一种孕而未化的语言。

周代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赖此保留了大量民歌,经孔子删订,形成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500多年的入乐诗歌共305篇。《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歌曲尾部的高潮部分,已有专门的名称“乱”。后来屈原所编写的《九歌》将原为楚国民间祭神时的演唱和表演改编与加工,写成格调高雅的诗歌,具有浓重的楚文化特征。诗经保留了很多古人的歌词。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它继承了周代对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并集中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乐府,后来又被引申为泛指各种入乐或不入乐的歌词,甚至一些戏曲和器乐也都称之为乐府。这一形制一直到清朝中期才解散相关的主司音律的朝廷部门。

古代的歌曲

说古代的音律,相信就绕不开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磬。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墓里8种124件乐器,包括重要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磬等,提供大量当时宫廷音乐的资料,包括乐器制式、演奏编制、十二律的理论、音名、旋宫法等。我们现代歌曲的一般用的是1、2、3、4、5、6、7、8(DOREMIFASOLLATIDO[8]),但是中国古代的音律有十二律,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由此可见我国春秋时期就有一套完整的音律理论。汉代更是有京房六十律,倒不是说六十律就比十二律、七音更厉害,而是说明古人在音乐上已经发展的相当的成熟。

在考古工作者、音乐家、文学家们在这些史书记载中通过理解、复刻,将古人的歌曲配合流传下来的乐器或现代类似的乐器进行演奏,让我们穿越几千年后还可以听到古人创造的歌曲。给你推荐几首:《古怨》龚琳娜、《杏花天影》单秀荣、《扬州慢》单秀荣、《湘江怨》龚琳娜。还有像《葬花吟》龚玥、《但愿人长久》王菲,这种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词,现在的歌手为这些词填曲,也有为曲填词的形式把他们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

为什么中国古代音乐是宫商角徵羽五音,而西方是DoReMiFaSolLaSi七音

古中国两次三分损益法,得五音。古希腊是五次五度相生律,出七音。

根本原因是因为文化导致的同一个音律的理解不同,古中国和古希腊几乎同时提出了同一个音律,不过称呼不同,古中国叫三分损益法,古希腊叫五度相生律。

两个音律的本质是一样,基于2:3的比例完成音符度数确定。但是古中国对于音律的运用是基于两次损益运算,得出五音。而古希腊五度相生律是基于五次独立运算,得出了七音。这是五声和七音的根本区别原因。而后又因为西方文艺复兴时,十二平均律于七音完美契合,如此将七音巩固,作为一个基于科学的音律推广至全世界。

中国对于东方文化对于音乐的理解是依附于高山流水的意境式审美,使用的音乐律法是:三分损益法。而三分损益法是三次的结果是以宫商角徵羽五音作为基本音,这五音对应于西方音律之中Do(宫)、Re(商)、Mi(角)、So(徵)、La(羽)。五声音阶的度数更符合和谐音律,同时具有更为稳定的延音意境效果。

此外也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乐器普遍是高雅艺术,是贵族专属。而老百姓接触到的乐器大多是以口口相传、师徒相传进行传播,无法形成迭代进步和系统性教育。如此音乐受众较小,乐感氛围较低。因为保存和音乐教育框架过少,直接导致了我们第一次提出十二平均律时,没有丝毫实质性的进步和乐器改善。而西方十二平均律则是直接完成了所有乐器的推广和运用,并且主导了如今音乐理论。

西方文化的七音,最早是古希腊时期的五音相生律提出了七音,五音相生律本质上和古中国三分损益法一样,但是运用程度不同,五音相生律的迭代次数大于古中国的三分损益法。随后直到进入文艺复兴时代,西方全面进入了十二平均律的时代,十二平均律本质上是对于三分损益法或者是五音相生律的一个根本提升,解决了数学上三分损益法除不尽的问题,同时根据人声耳朵对于听觉的一次波长改善,得出的基于人类听觉的自然音律。导致七音推广的最大原因是西方十二平均律的流行。

造成了七音流传的根本原因,就是十二平均律成为西方音乐核心。十二平均律将纯律形成七音为主的自然音阶纳入,也将三分损益法纳入,并且增加了其他的五个额外音,形成了十二等分平分八度。最终在现代钢琴上完成十二平均律的推广,最终所有的古典乐器和现代乐器完成了对于十二平均律的普遍推广和运用。而这时我们处于一个半封闭式的交流,并没有完成在音乐上的主权。

基于古中国的五音,和西方近代的七音,这就导致了两个文化之中的音乐差异性。简单说如今我们的音乐类型偏向于集中为中国风这一个大类,而西方音乐则是以七音理论完成了:爵士、布鲁斯、摇滚、民谣、雷鬼、放克、R&B、灵魂乐、福音、新世纪、乡村电子等等类型音乐。本质上,从流行音乐的角度考虑,在1600年左右的十二平均律基于自然音阶比三分损益法或者五度相生律更适合人类音乐发展。

实际上不论是东方五音还是西方七音,本质上都是都是有音乐十二律诞生而出的。音乐十二律是自然界之中的音乐规律,也是我们人类人耳能够感受到的最小音乐单位。这一点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具有同样的理论感受。

以下从音乐本质的科学角度切入作补充说明:

1:古中国三分损益法;

三分损益法(西方和现代统称叫五度相生律)是我们东方音乐也就是古中国对于音乐的音律定调,也是我们衍生而出的五音理论和如今的五音十二律的源头。

三分损益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书籍《管子·地员篇》,这里面第一次提出了“宫商角徵羽”的概念和如何根据任何一个音来确定推论出其他的四个音。而后在《吕氏春秋·音律》之中,加上了黄钟、编钟等十二音乐器的吻合,确定了基本的五音十二律。

三分损益法的基本原理是这样的,在古代缺乏数学的基础上,选择控制变量的方式完成定调。以笛子为例。选择粗细匀称的细长竹子,选择一个绝对长度钻孔,然后吹响这个音,我们将这个音的音高定为“宫”音,也就是现代选Do的中央C音高。

三分损一:然后将“宫”音的笛子空洞长度分为三份,分别标记为第一份、第二份、第三份,我们舍弃第一份的长度,保留第二份和第三份的长度,第三份的末尾是“宫”孔的位置,我们在第二份的开端钻孔,这个空就是,“宫”音的五度音高——“徵”也就是Do的五度音So。用音高表示就是,以C3去定G3的音高。而“徽”音的音高需要按住“宫”音的孔洞才能发出。

三分益一:如此再将“徽”音分成三份,我们再在第三份的结尾加上一份第四份,如此就能得到“徽”音的下行四度低音“商”,也就是Re音。以音高表示,就是以G3得出D3的音高位置。

如此再将这个过程循环一次,“商”音管分三份,保留两份,舍弃最后一份,完成“三分损一”,可以得到商的纯五度高音——羽,也就是La,A3;

再根据羽管完成三等分分开,再加上一份,完成“三分益一”,就能得到“羽”音的下行四度音“角”也就是更具A3的下行四度确定E3,E3=角,也就是DoReMi之中的Mi。

基于音乐的艺术性,确定任何一个音为“宫”音(为基础原音)我们根据三分损益法可以以完成两次“三分损一”和“三分益一”的方式得出对应的四个音,完成一个五度音序列:宫(Do)商(Re)角(Mi)徵(So)羽(La)。

这就是音律之中被最先发现的音律,也是最基本最简单的音律,在古中国和古希腊都有学者几乎同时发现这个音律规律。

而因为春秋战国实际上交流属于一个Z乱时代,没有一个较为和平的音乐艺术交流,这样的音律诞生的乐器,比如古琴、笛子之类在之后漫长的历史之中,被尚古的风俗和音乐处于雅乐之中的地位,导致过于难以被平民接触。直接成为了一个几千年延续至今的音律,而这个音律实际上是整个人类历史之中最接近古代音乐的音律。因为音律蕴含的数学原力比较简单,比较初始。

但是古希腊的音乐律并没有停留在三分损益法上,而是在同时代不久后就诞生出了纯律,也是七音的源头。

2:十二平均律;

说十二平均律之前,其实还得说一说古希腊时期的外国版“三分损益法”因为实际上,七音第一次出现是是在五度相生律之中。这里是基于古希腊的数学理论进步。

我们根据三分损益法得出的基本2:3的音律规律,但是中国基于的是两次增益循环。而古希腊不是增益循环,而是直接以原音的五次2:3换算循环,一次得出一个音,就能得出全新的五个音。五个音加上原音和3/4原音,一共形成了七个音。增加的音是“宫”的四度音,一个是“商”的五度音。也就是Do/Re/Mi之中的Fa和Xi。也就是CDEFGAB,之中的F和B。

所以本质上三分损益法和五度相生律虽然本质都是对于2:3的运用,但是基于文化的不同,对于同一规律的运用完全不同。这是造成了五音和七音的根本性产生原因。但古希腊除了五度相生律之外还有一个叫纯律的音律理解。而五度相生律和纯律都认为有七个基础音。

但是实际上在西方音乐的世界之中,早期他们很大程度的认为四度音和七度音,是非常不和谐的音高,乃至于中世纪之中被誉为魔鬼的音高。真正让四度音和七度音走入现代的关键是在与1600年文艺复兴时期的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是目前为止,最佳的科学音律结果。因为就同名字一样,十二平均律,平均对于音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数学属性。因为按照平均律的数学意义,就可以解决2:3的除不尽问题。因为不论是是纯律还是五度相生律,都会导致一个结果,他们的七度音结果不同。

一个是(2/3)的五次方约等于0.1317,一个是(1/2)的三次方=0.1250,两者相近但是还是有着区别。所以,实际上人耳听觉的自然音阶并不是符合数学的音律结果。

十二平均律的认为是将一个八度的对等音高频率完成十二份的等分平分,这样就能完整的将五度、四度、七度都完成高度比例统一,而且具有每一个八度的高度和谐。而七音刚刚处于十二份音高之中的人耳锚点。也是古希腊的一种延续。

如此,钢琴就在十二平均律的基础之下成为了整体世界音乐的标杆。这也是钢琴是近代乐器之王的原因。因为任何理论和作曲学习,都可以以十二平均律来完成。而十二平均律之中,基于自然音阶将七音吸纳作为钢琴白键。

但是,十二平均律并不是最合适的人耳音律,五度相生律才是。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家们更中意古典小提琴,而不是钢琴。因为古典小提琴就是基于五度相生律的原理乐器。五度相生律更具有和谐性统一性。

综上,总结一下:为什么的源头是,古中国和古希腊对于同一个音律的不同理解。而如今的现代原因是十二平均律的推广,吸取了古希腊的纯律和五度相生律的七音基础音。

关于古时候的音乐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古代音乐冷知识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时候的曲子好听,背后的故事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