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书法作品欣赏 你没有见过的高清长卷,有被震撼到

今天给各位分享赵孟頫的书法为什么没进十大行书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初学书法不建议赵孟頫行书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赵孟頫的书法为什么没进十大行书
  2. 为什么总有人对赵孟頫的书法评价不高
  3. 初学行书,为什么不能从米芾开始
  4. 学行书可以一开始就临赵孟頫《洛神赋》等行书字帖吗还是一定要从临《圣教序》开始

赵孟頫的书法为什么没进十大行书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每个朝代都有许多著名的书法家,赵孟頫就是其中一个。那么赵孟頫的书法为什么没进入到行书前十名之内,个人认为是他缺乏创新造成的。赵孟頫行书学习的是王羲之书法,他将王羲之的行书临写的惟妙惟肖,但是没有走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主要的原因。

为什么总有人对赵孟頫的书法评价不高

对赵孟頫的书法自从傅山的评价之后,于是就争议不断,这里面有好多的原因,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是以下三个方面:

人云亦云,自以为是

不瞒大家,我之前就是这类人。最早开始学书法的时候,一开始买了一些书法方面的书,想看看我应该选哪家的门派来练。本来我一开始是挺喜欢赵孟頫的书法的,但是就是因为看了一些书法的论著,说赵孟頫人品不好,书法也不好,软俗等等,吓得我呀不敢学赵书了,那个时候是八十年中期的时候。

于是后来目标就转向颜柳,因为“颜筋柳骨”那个时候这两家名气大得很,因为不喜欢颜真卿胖嘟嘟的感觉,于是就选择了跟我一样瘦硬的柳公权作为入门。

后来自己也到处说赵孟頫不好,是叛徒一类的等等,其实自己根本就没有认真去了解过当时的背景、情况,就是想当然地人云亦云,好像自己还懂的不少似的。

这种看法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去年开始重新捡起书法的时候,因为要写自媒体文章,仔细学习了书法史,就是七本一套的书法史,讲的很细,让自己对赵孟頫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于是从原来一个反对者成为了现在的“雪粉”(赵孟頫也称作赵松雪)。

因人废书,历史偏见

其实元代和明代的时候,赵孟頫一直都是神级的人物,是很多学书法的人的偶像。这其中有两个人物很有意思,可以说是赵孟頫名誉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个是董其昌,董其昌自己觉得自己一直很了不起的那种人物,自视甚高,但人家也确实是有水平的,后来也成为了一代宗师。董其昌年轻的时候,那个时候赵孟頫一直都是众人的偶像,董其昌也把赵孟頫当作了要超越的对象。

所以,董其昌练了没多久就自认为已经超越了祝允明、文徵明这些人了,后来又练了十几年就不把赵孟頫也放在眼里了。年轻的时候,董其昌经常拿自己跟赵孟頫来比较,他评价赵书说:

赵书因熟而生俗,董书因生而生秀。

但是等到董其昌晚年的时候,心平气和地来看赵孟頫的书法作品时,他从心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余年十八学晋人书,便已目无赵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之不可及也。”

另外一个是傅山,傅山早年的时候学的是赵孟頫的书法,而且学的还不错。但是自从明亡以后,因为国破而心情难以释怀,于是把心中的不忿发泄到了赵孟頫身上,他告诫子孙:

“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痛恶其书浅俗如无骨。”

意思是说,因为鄙视其人,进而鄙视其书法。这样的评价也属于以人废书的观点。

后来随着清政府政权日益稳固之后,再对比明末的黑暗与混乱,晚年的傅山也开始心平气和重新看待很多事情了。这其中就有对赵孟頫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傅山在《秉烛》一诗中这样写到:

“秉烛起长叹,其人想断肠。赵厮真足奇,管婢亦非常。醉起酒犹酒,老来狂更狂。斫轮馀一笔,何处发文章?”

诗中用“奇、异”这些词汇来表达诗人对赵孟頫的敬佩之情,他也开始理解赵孟頫了。

这两位著名的宗师级人物都能在晚年人书俱老的时候对赵孟頫重新看待,并且给予极高的评价,而现代人却还对赵孟頫说三道四也真的是可笑。

明末的王铎同样是贰臣,但现在学王铎的人却比学赵孟頫的人似乎还多。就连蔡京的书法,现代人还能够客观地去看待,那么如果还对赵孟頫的书法因人废书就说不过去了。

赝品赵书带坏了很多人

这一点还是从最近临摹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中得到的信息,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有一首这样的诗:

“朴质一漓成侧媚,吴兴赝迹日纷沦。明珠美玉千金价,自有流光悦妇人。”

此诗批评许多托名赵孟頫的伪帖将赵孟頫的朴质变成了浇薄俗媚,而这种浇薄俗媚的伪帖却因为得到了很多世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流弊日深。

在启功先生自己的注释中这样写到:

“赵书真迹,今日所见甚多,然在有清中叶,精品多入内府,世人可见者,率属翻刻旧帖,其中尤多伪帖。若陕西碑林之天冠山诗,用笔偏侧,结体欹斜,而通行海内,摹之者,流弊日滋。即此浇漓伪体,当时亦曾有学之得名者,致包慎伯、康长素共斥赵书,盖未尝一见真迹也。今日传世之真书碑版,如胆巴碑、三门记、福神观记、妙严寺记等,无一不精严厚重,其他简札,更不及具陈矣。此诗少作也,故有微词可悔。”

启功先生认为,在清代中期的时候,赵孟頫的真迹几乎都在皇家内府,市面上根本看不到真迹,市面上好点的就是翻刻的旧帖,还有很多甚至是伪帖。那些非议赵孟頫书法的人,甚至一生都没见过赵书的真迹。

但现在不同了,我们现在有机会能够看到赵书的真迹,印刷术的发展也使得我们能够得到最好效果的复制品。因此从传世的赵孟頫的碑版真书《胆巴碑》、《妙严寺记》等作品来看,赵孟頫的书法无一不是精严厚重,而他的简札书法更是没的说。

综上所述,如今对赵孟頫书法的非议可以休矣,与其说三道四还不如好好学习。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初学行书,为什么不能从米芾开始

“初学行书为什么不能从米芾开始?”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我觉得学习书法太多的禁忌,那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说法,这个书法不能开始,那个书法不能初学等等,其实到底从哪个书法开始可以是初学,真的你不好确定。

你的问题首先就否定了初学可以学米芾,但是,又没有说出为什么初学就不能学米芾。

比如说,有的人说初学不能从欧阳询开始,有的说初学楷书不能从颜真卿开始,也有的说初学楷书不能学从赵孟頫开始等等。

我觉得这都是种种的,对于初学者的一种所谓的禁忌。

所有的经典书法家的水平高低是在同一个高度上的,那么你说这个就高,那个不高,这也不对,你说这个容易,那个简单也不对呀?所有的书法家没有一个是容易学的,也没有一个是难到我们没法入门的。

关键在于我们现代书法的科学教学系统还不够完善而已,我个人始终是这样认为的。

关于学习行书,有的说不能从《兰亭序》的墨迹开始,有的说不能从“圣教序”开始,现在你又说不能从米芾开始,我都不知道这些论点的基础到底是什么。

我个人学习书法有很多错误的经历,这些错误不在于我学了哪一家的字帖,我个人现在总结我的学书经历来说,我的感受就是这样,因为我不懂得如何去掌握笔法,如何去入笔,如何去行笔,如何去收笔。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起笔、行笔、收笔,因为我不懂这些东西,所以我在很长的时间里是很非常困惑的。就是我的第一笔下去,我都不知道是对还是错,我也找不出什么原因来。所以对我来说,我没有碰到哪个字帖不能学,我只是感觉到我的学什么字帖都是错。

这是我几十年的艰苦学书历程,后来,我终于摸索到了书法到底从哪开始学就是对的。

其实,我们学书关键在于要认识到书法的开始就是起笔。

如果我们学会了起笔,然后学会了行笔,学会了收笔,那么一个笔画我的问题我们就解决了。事实上,我们学习书法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笔法“扫盲”,就像我们阅读文章要扫盲一样,如果一篇文章很多字我们都不认识,甚至一个字我们都不认识,怎么阅读?

书法“扫盲”就是书法用笔的问题,如果用笔的问题解决了,书法的基本问题也基本解决了。

我们学习行书,一般来说最好的建议就是从碑刻开始,这是最好的行书初学。为什么?只因为碑刻比较简洁一些,他把墨迹书法的毛毛草草或者缠缠绕绕的地方就有所省略,这样呢,便于我们理解大的体势。

那么,碑刻从哪个字帖开始?当然是《圣教序》好一些了。既然我们排除了学《圣教序》,我们真的是初学行书要学米芾,那么,是不是米芾的字就比《圣教序》要难?我认为没有难多少。

前面我们说过了,大师级的经典书法作品难度是一样的,只是它的形式不一样,它的形式仅仅是每个大师有每个大师具体的用笔习惯和它的艺术符号而已。

如果我们学不了《圣教序》,那么,我们照样学不了米芾的书法,反对称的来说,如果我们学不了米芾,那么我们当然也学不了《圣教序》。因此,我们说,学习书法不要预设设那么多的禁忌,这就好比对学生讲这个你上不去,那个你下不来,对学生来说就不知所措了,你只有鼓励他,你一定能上得去,你一定能下得来,他当然就会有信心,他当然就会想办法。

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到底能不能够入笔?也就是说,我们第一笔下去准确能不能准确到位?这就是我们讲的起点。

书法有法,但是第一法就是起笔,起笔是我们写好书法的开端。因此,我认为初学书法,实际上就是如何把把起笔落实下去。

我初学书法的时候,曾经感叹一笔难起,一个点儿我都写不好。

我想,我的这个感叹是对的,是正确的,为什么?实际上我没有解决问题,但是我找到问题了,我不像任何人那样,觉得唉呦这一个笔画难写,其实我们是起笔就已经把我们给难倒了。

行书虽然跟楷书不一样,但是毕竟它不是草书,虽然行书里边也夹杂着一些草书,但是像米芾的行书,大部分作品中夹杂的草书还不是太多,所以我们选择学米芾的行书也是不错的一个选择。

但是就像学习任何书法一样,最好一定要在优秀的老师的指导下去学习米芾的书法。

因为米芾是宋代的书法大师,可以说,米芾的书法在宋代是最为杰出成就最高的书法家,其他的书法家,比如说,像苏东坡像黄庭坚他们的书法可以用典型的文人书法来形容,或者用天性个性的书法来形容。

南朝王志《喉痛帖》局部

但是米芾的书法不太一样,米芾是严格的按照传统的魏晋书法这么学下来的,他有非常扎实透彻的传统功夫。他开始也是学唐代书法,后来他上溯魏晋直追二王。

他在二王的这样一个基础上,加上他个性的发挥,用笔又不拘一格汪洋恣肆,所以他的书法是一种新的二王体系里边的一个风格,他的书法具有一些险峻老辣的特点,他抛弃了甜俗细腻书卷气,而多了一些潇洒奔放的江湖姿。

所以学习米芾的书法,就要掌握好他用笔的跳跃性,尤其是他的下笔(起笔)是非常厉害的,因为他的下笔有一种破法的感觉,也就是说,他下笔很有气派。他的行笔、收笔都是婉转流利的,跟别的人不一样,往往他的收笔部分有逆势起笔有逆回逆收之势。

但是这些方法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如果你是喜欢米芾的书法都不是问题。

如果对米芾的书法不太熟悉,但是,我们如果学会了对起笔、行笔、收笔这样一些规律的分析能力,只要我们在米芾的书法中找到米芾式起笔、行笔、收笔的特点,那么,我们学米芾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米芾的起笔变化多端

当然,我们什么基础也没有,就学米芾,显然是不行的。所以说,看起来我们可以从理论上讲,直接学米芾的行书,但是,如果我们的书法功底或者书法素养比较差,那么学习米芾的书法还是有难度的。毕竟米芾的书法比较奇崛,不像《圣教序》比较温婉而流丽。所以,如果你有了好的行书基础,初学米芾的行书,这跟我们刚刚学完楷书就步入行书,而选择的是米芾的行书,还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建议多多少少要学一点别的行书,然后,再来学米芾的行书,就会更加容易入门一些。因为米芾的笔法变化比较多,我们初学行书就比较难以理解,你理解不上去,尽管我们懂得起笔、行笔、收笔这样一些道理,毕竟对于我们在技法的用笔把握上来说,在分析笔法结构来说,都是有些力不从心的。因此,学习米芾的行书,需要良好的书法功底,至少我们对书法的阅读能力非常强。

因为米芾的书法它是奇崛,而不像我们学初学书法,一般是从平正开始,然后再求奇崛。如果我们平正也做不到,就开始向着奇崛的方面走,这显然我们的把握上是有一定的问题的。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只要我们掌握了起笔、行笔、收笔这样一些笔法规律,那么我们对任何书法都能分析出来的。我们分析笔法的依据就是每一个笔法都有起笔、行笔、收笔,只要我们找准起笔之法法、行笔之法、收笔之法,就可以把它写得很好,或者能够坚持写下去,这是一个基本原理。

但是如果我们有很好的书法基础,那么在具体应用起笔、行笔、收笔的时候,就会应用的更好,所以我们也不能认为下,选择学习哪一种书法,就必须是有特殊无条件的。要写好字,跟每一个人的个性和选择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但是,我认为,只要你喜欢米芾的书法,你要坚持写下去,应该没有问题,我们不要有任何的禁忌,毕竟书法都是写出来的,只要是写出来的,它就有用笔的基本规律,我们掌握了它的基本特点,我们也就善于分析它,就能够解决在用笔过程当中的一些难点和难度,因为任何书法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难度,所以难度并不是问题,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找到解决难度的途径。

学行书可以一开始就临赵孟頫《洛神赋》等行书字帖吗还是一定要从临《圣教序》开始

学行书,建议先从《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入手,这句话是当代行书大家张旭光说的,我认为他的话有道理。

学行书,须入晋。书入晋,必有神。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张旭光说的“学行书,就临《圣教序》”,就是要求学书者取法乎上。这就是经验!

至于赵孟頫的《洛神赋》,不是说不可学,而是建议先不要去学。请各位网友不要误会。

关于学习书法方面的事,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争论总是不断,我认为,有争论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实际上,学书法先学什么?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可有的同志非得把它弄得神神秘秘的,这是何必呢!

我认为,学大篆,就临写《散氏盘》、《石鼓文》。学小篆,就临写《峄山刻石》。学隶书,就从汉碑入手。学草书,就临写《平复帖》、《出师颂》、《月仪章》和“二王”。学楷书,就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字入手。学行书,就临《圣教序》和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

欢迎留言,评论!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学科目,赵孟頫书法尺牍 行书十札卷 合装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