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活到141岁,死前为何告诫弟子 毁掉这个方子

很多朋友对于药王孙思邈为什么要毁掉五石散的药方和孙思邈不建议吃啥药治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孙思邈的性格特点
  2. 孙思邈的著作是什么
  3. 药王孙思邈为什么要毁掉五石散的药方
  4. 劫道的不如卖药的出自哪里

孙思邈的性格特点

孙思邈(581~682),唐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

他天资聪敏,治学精勤,善言老庄,喜好释典,通经史,知百家,是集佛、道、儒三教于一身的饱学之士。

他自幼多病,为筹汤药之资几乎罄尽家产,生活显得极为困难,但他从不为此而放松经史、医药知识的学习。20岁时,他开始行医于乡邻亲友之间,每得良效。自己多病的身体,也靠自行调治变得强壮起来。从此他更加勤奋地钻研古代名医的著作,寻求民间的治病经验,往往因为一个单方、一味药物、一种炮炙方法等,不远千里虚心向人请教。

因此,他的医疗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医名鹊起。唐太宗、唐高宗都曾征召并授以高官厚禄,他都一一固辞。但当群众求以疗疾时,他却从未予以拒绝。

他强调:“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他还告诫医生到了病家,举止要检点,仪态要端庄,“纵绮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不论是在患者病家面前,还是在医界同道背后,孙思邈的态度都反映了他高尚的思想品德,这一直为后世历代医家所称道,时至今日,仍是我们进行医德教育时所不得不提出的楷模。

孙思邈的著作是什么

孙思邈的著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新本草》等。他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完成了《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又与政府合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药王孙思邈为什么要毁掉五石散的药方

五石散吃了等于慢性自杀。当然要毁掉。成瘾,抓狂,匪夷所思的行为,狂妄...而且没药可治(抵消)。

劫道的不如卖药的出自哪里

出自民间顺口溜

这句话来自于民间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的一句顺口溜:劫道的干不过卖药的,卖药的干不过开学校的。

这句话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至今已经无法查考,应该说是人民的总结,毕竟对于医药行业和教育行业来说,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古代时期,药店的门口都会有一副对联:但愿苍生具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说明了这个行业的初心,佛门中也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能够治病救人,无疑是大功一件,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三国时期的华佗、唐代的孙思邈、宋朝的李时珍、神农尝百草等一大批医药名家,就是本着济世救人的初心,在医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开阔,越走越光明,他们虽一生清苦,但是却活的开心和满足,如今的药店和医院似乎背离了初衷,药品行业的暴利尽人皆知,而也因为卖药生出了许多的隐形富豪,从这点来说,劫道的还真不如卖药的,因为利润确实太高。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药王孙思邈活了142岁,为何临死前告诫弟子,一定要毁掉五石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