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设立一秘密组织,作用类似于明朝锦衣卫,监督群臣 震慑百官

今天给各位分享清朝为什么不设置一个类似于明朝的锦衣卫来监视百官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什么清朝不建议锦衣卫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朱元璋设立三百年的锦衣卫,清朝为何用了一年就废弃了
  2. 清朝为什么不设置一个类似于明朝的锦衣卫来监视百官呢
  3. 清朝有没有锦衣卫﹖
  4. 明朝最神秘的组织锦衣卫,如此猖獗可怕,到了清朝还有锦衣卫吗

朱元璋设立三百年的锦衣卫,清朝为何用了一年就废弃了

朱元璋是草根创业,有感于根基不稳,特设立锦衣卫,游离于三法司之外,主要工作就是刺探文臣武将的隐私秘密。所以有朱元璋一朝,文臣胆颤心惊,武将引颈待戮。

明朝末年,崇祯上位,文官东林党崛起,直接将锦衣卫这根刺拔了,崇祯下旨,锦衣卫不再有侦查抓捕的权利,成了纯粹的仪仗队。所以明朝灭亡的时期,武将叛逃,文臣投降,层出不穷,实则和锦衣卫的没落有直接关系。

清朝建立,顺治年间直接取消锦衣卫。并非顺治皇帝不需要锦衣卫,而是锦衣卫这个名声太臭了,天下人听闻,无不咬牙切齿。清朝虽然撤销了锦衣卫,确暗地里以一种文明的方法代替可锦衣卫的职业,这就是“密折”。

康熙年间,规定但凡四品以上地方中央文臣武将都能向皇帝秘密上奏,这就是“密折”,大臣之间相互告密,绝无隐私可言。雍正时期的“血滴子”乾隆时期得“粘杆处”都是明朝锦衣卫的变种。只不过但是暗中行事,不像锦衣卫这么明目张胆,所以影响不大。(丰镐遗子~张新武书文)

清朝为什么不设置一个类似于明朝的锦衣卫来监视百官呢

先说答案:前期顾不上,后期不需要。

满人有很多政治习惯和中国传统政治习惯是有区别的,你可以说满人的政治习惯更原始,也可以说更多的保留了一些民主因子。

比如皇太极等逼死多尔衮、多铎亲妈,却善待多尔衮、多铎,并且等多尔衮、多铎长大后赋予他们实权;再比如皇太极去世后,用类似原始民主的方式选举了福临为皇太极继承人,而非年长又善战的豪格。

而豪格作为多尔衮与顺治的竞争对手,竟然能长时间手握重兵。

这一切都与中原政治传统不符合。

而这种源自满人贵族之间内生的政治习惯不可能随着满人入关马上就消失,作为一种习惯,建立起来需要时间,但是消亡起来也是需要时间的。

从政治制度来说,满人入关后长时间还保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虽然皇太极时期就发明了内三院,入主中原后多尔衮又恢复了明朝称呼“内阁”,但是至少在康熙朝以前,真正重大的决策和决定都是出自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帝的会商,清初时期的内阁更像朱元璋、朱棣时期的内阁,完全是皇帝的秘书班子,负责为皇帝处理一些文书工作。

就连顺治自己都承认,清初内阁不过就是一个秘书班子:“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未能俾尔等各出所见佐朕不隶,是皆朕不能委任大臣之咎,以致尔等俱未获尽展才猷。”

当然,另一个原因就是满人出于对汉人的防范,对任何汉人要扩权的动作都比较警惕,比如在洪承畴、冯铨等汉大臣强烈要求下,多尔衮批准了内三院改名内阁,并且同意按照明朝内阁模式来行事;但是多尔衮马上又以“陈奏本章,照顾明例,殊觉迟误”,为借口,规定:“今后部院一切疏章,可即速奏候旨遵行”,所谓“速奏”,就是“径诣宫门陈奏”,而不是先送到内三院票拟,这就剥夺了内院对大批部本的预知权,部分恢复了关外奏议不经票拟的传统。

所以,这一阶段,清朝皇帝主要是想办法怎么从满人贵族手里夺权,而并不着急监视汉人官吏,因为明朝官员的权力此时大部分在满人贵族手里;顺治于顺治十一年废除内务府,学习明朝,设立以太监为主的“十三衙门”就是一次夺权尝试。

但是由于顺治死亡,这次尝试失败了,不但如此,以鳌拜为代表的满人贵族们还以顺治名义发布了可以说是“罪己诏”的遗诏,在这封遗诏里,满人贵族以顺治口吻表示顺治所有打着汉化名义加强皇权的举动都是错误的,不但裁撤了十三衙门,恢复了内务府,还把内阁又改回内三院,并且处死了顺治重用的,也是十三衙门创始人太监吴良辅,并且以康熙的口吻下诏称“……十三衙门、尽行革去。凡事皆遵太祖太宗时定制行。内官俱永不用。”

顺便说一句,十三衙门不是所谓的特务机构,十三衙门是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宣徽院)、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尚宝司)、司设监、尚方监(尚方院)、惜薪司、钟鼓司(礼仪监、礼仪院)、兵杖局、织染局(经局)

这其实就是一次满人贵族对爱新觉罗皇帝专权的反动,从制度上说,满人贵族是希望一直维持这种军事民主制度,而从皇帝角度,当然是希望把权力都归于一人。

这就是所谓的“前期顾不上”。

下面要说“后期不需要”

随着康熙擒鳌拜,平三藩,到了康熙三十六年,此时他将议政王大臣会议里的“王”字删掉,变成“议政大臣会议”,并且按照十三衙门的规划改组了内务府,这个时候满人贵族权力已经被极大削弱,而被压制了很久的汉人官吏权力终于抬头了。

这就是康熙朝为什么出现明珠、索额图这样权力极大的内阁大学士原因。

但是由于满人王朝的特殊性(少数统治多数,特有的八旗制度),内阁大学士权力虽大不代表汉人权力大,而一般满人贵族、八旗、包衣因为和皇帝存在直接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得皇帝可以绕过国法,直接对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大臣实行家法,所以清朝皇帝并不需要像朱元璋那样建立监视百官的机构。

更重要的是此时,康熙已经发明了密折制度,康熙就要求亲信事无巨细都可以秘密上奏,康熙在批语里,关心外头年成、雨水、风俗、民情甚至要求“就是笑话也好,说出来叫老主子笑笑”,这其实就已经有点监察的意思在里面了。

比如江苏巡抚宋荦,他的品级远在苏州织造李煦之上,但是由于李煦是康熙亲信,有密折上奏权利,结果遇到事情宋荦还要求李煦代为密奏,而这种密折制度存在也使得官员不敢乱说乱动。

到了康熙儿子雍正,更是把密折制度发扬光大,变成行之于天下的制度。有密折专奏权的不一定是大员,有高官显贵,也有微末、芥子之官,星星点点遍布全国,分不清谁拥有这种权力。谁要是卖弄或暴露自己拥有密折权,很快就会被雍正剥夺掉。

无论天气、收成、水旱灾情、军情、粮秣、盐务、社会、祭神、某地出某产品、笑话、某人某场合出洋相、某官员操守品行轶闻、谁和谁闹别扭翻脸、谁喜爱听什么戏……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样的小匣子汇集到雍正手中,他一一看过,择要批复——一千多万字的《朱批谕旨》就是这样传下来的。

杨启樵先生在《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一书中认为:密

折制是雍正推行专制政治的有效手段。之一,皇帝可以直接处理庶务,

强化其权利;之二,有效地控制了官员,使他们互相牵制,效忠于皇

上。密折制度牵涉到君臣间的权力的分配,是官僚政治的重大改革。

到了这个阶段,清朝皇帝也实在是不需要什么锦衣卫了。

注释:

《清初内务府及其与十三衙门的关系》,作者:祁美琴,《清史研究》1997年第1期

《雍正朝的密折制度》,作者:晁中辰,《文史哲》2002年第2期

《议政王大臣会议起与落》,作者:鲍家树,来源:学习时报

《略论清朝中央权力分配体制》,作者:高翔,来源:《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4期

清朝有没有锦衣卫﹖

顺治继位之初,依然保留了明朝的锦衣卫,不过顺治二年(1645年)就将锦衣卫改称銮仪卫,锦衣卫从此彻底消亡。

当然这并不是说清朝就没有类似于锦衣卫的组织,在清朝有一个和锦衣卫类似的机构叫做“粘杆处”。根据《清史稿》的记载,粘杆处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就已经存在,它的官方名称是“尚虞备用处”,是专门执掌皇家协卫扈从的机构。

明朝最神秘的组织锦衣卫,如此猖獗可怕,到了清朝还有锦衣卫吗

锦衣卫是朱元璋设立的,前身为拱卫司,后改称为亲军都尉府,本意是用来搜集情报的机构。

到洪武十五年,才改称锦衣卫。好比戴笠的军统局。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搜集情报、策反等等。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

锦衣卫制度伴随了明朝长达290的政治体制,到南明永历帝,锦衣卫指挥使被杀才宣告结束,清军入关后,依旧效仿明朝制度,不过才一年,锦衣卫就被撤销,改称銮仪卫,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卫局局长,从此锦衣卫退出历史舞台。

文章分享结束,清朝为什么不设置一个类似于明朝的锦衣卫来监视百官呢和为什么清朝不建议锦衣卫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明朝食物链 锦衣卫监视百官,东厂监视锦衣卫,又搞西厂监视东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