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淞沪战争的起因是什么有什么历史依据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淞沪战争的起因是什么有什么历史依据的知识,包括江苏战争为什么不建议淞沪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淞沪战争的起因是什么有什么历史依据
1937年8月11日,老蒋在南京主持召开了一次绝密的“最高国防会议”,中心议题是下一步的对日战略。会议最终做出如下决议:对华东日军采取“先机下手”的战略,用沉船和火力封锁江阴要塞,以防止日本海军自淞沪溯江攻击南京,同时截留南京以及上游九江、武汉、宜昌等码头的所有日本舰船,一并要全歼日本驻扎于上海的海军陆战队。
这个军事部署是基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对日军侵华步骤的战略预判,即在华北大打以后,日军极有可能在淞沪地区动手,因为在日本陆军参谋本部1936年拟定的《对华作战计划》中,已经做出了战役预案:“以五个师团(分为两个军)分别登陆上海市区和杭州湾,两军策应向南京作战,以实现占领和确保上海、南京和杭州三角地带”。
由于日本的大规模战争动员尚未完成,主要现役兵力正投入华北,因此在卢沟桥事变一个月后,淞沪地区仍然相对平静,但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一方面,是中方担心盘踞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会成为“内应”,从而接应日本陆军主力登陆淞沪;另一方面,是由于南京政府最高层的泄密,使上海日军非常担心遭到中国军队的主动攻击,所以当时的上海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期,表面平静之下其实暗流涌动。
引爆淞沪会战的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一个是“军政部次长”陈诚。张治中曾经率军参加过1932年的淞沪抗战,对上海的作战环境和日军情况比较了解,他强烈主张在华东地区对日“先发制敌”,并将中国抗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种,他打我,我不还手(指九一八事变);第二种,他打我,我才还手(指1932年淞沪抗战);第三种,我判断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
也就是说,既然判定日本人早晚要在淞沪动武,那么就应该先下手为强,干掉其作为内应的海军陆战队。有鉴于此,在得到老蒋的默许后,张治中已经着手预做准备,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一周内,即派出正规军补充第2旅的一个团,身着保安队服装潜入上海,秘密进驻虹桥机场和龙华原淞沪警备司令部地区。同时命令第87师、第88师从原驻地南京和江阴前移,随时准备增援淞沪。
当然,这肯定也引起了日本人的警惕和怀疑,于是有了8月9日两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员(一个尉官一个士兵)硬闯虹桥机场的举动,其实就是想强行侦察中国军队的番号以及备战情况,结果被补2旅士兵当场击毙,这就是著名“虹桥事件”。这次事件爆发后,日本海军态度开始强硬起来,要求南京政府赔偿损失并且接受日方的“核查”,同时派遣大批军舰和陆战队开进黄埔江,以作为军事威慑。
另外一个对日强硬派就是陈诚,当时已经手握“土木系”军事集团,地位正处在上升期,所以说话的分量开始加重。考察完华北战事以后的1937年7月15日,陈诚急电南京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敌如出兵扰我长江,则我国应整个发动,先肃清其各地租界及海军驻屯军。理由:我国对日作战,其唯一之有利先机,厥在制敌机先,予以奇袭,消灭其驻军,巩固我腹地”!
陈诚的意思和张治中差不多,那就是宁沪杭地区为国民政府的根本所在,一旦日军有在淞沪动手的征候,应毫不犹豫先发制人扫清上海之敌。同时,军委会高参蒋百里8月初也提出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建议,理由是华北战局不妙,津浦线日军虽然推进缓慢,但是平汉线日军攻势凌厉,刘峙集团军明显不支,日军有沿平汉铁路直驱武汉的可能,如果九省通衢的武汉过早沦陷,那麻烦就大了。
种种谏言叠加在一起的结果,是老蒋最终下定了在淞沪开战的决心,遂有了开篇8月11日的“最高国防会议”。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与会的行政院秘书黄浚已是汉奸,所以这次会议的所有内容均被日方侦知,不仅长江中上游的舰船全部及时出逃上海(武汉的陆战队都跑回了上海),东京日本内阁和军部,也几乎同时做出了增兵上海的决定,时间是8月12日中午。
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派兵方案是:“上海方面派遣部队,是以第11师团和第3师团为基干编成一个军,八月十五日为动员第一日”。到这个时候,由于中日双方不约而同都决定增兵上海和进行大打,那么淞沪会战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了。
只不过中国军队由于距离较近,开进上海的时间较早,于是8月11日的夜里,张治中离开苏州指挥所,率两个德械师全速推进,至12日天亮时已经占领了预设阵地,因老蒋变卦,攻击时间被延误了一日。此时日本海军陆战队也进入全面戒备状态,准备在陆军增援部队到达之前,死守位于虹口的陆战队司令部大楼及周边。
1937年8月13日下午,孙元良第88师先头部队一个营,向八字桥方向搜索前进,师主力随后跟进,攻击目标即为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而得知陆军增援部队将于8月18日登船的日本海军陆战队,胆气有点壮了起来,也派出一个大队进行延伸布防,下午3时许,双方两支营级部队在八字桥头猝然相遇。
第88师先头营少校营长易瑾下令部队开火,淞沪会战(八一三事变)正式爆发!
沪淞会战里面的淞指的是什么地方
淞沪会战里面的淞是指江苏的吴淞江地区。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伟大战争,中华儿女为了保家卫国与侵略者展开的浴血奋战,在这场战斗中,中华儿女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再次向世界证明,中华民族不可侵犯,胆敢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祝愿世界和平!
请详细介绍抗日战争著名战役——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変)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是中国和日本双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标志两国之间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使用"事变"一词则严重低估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斗在当时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的市区和郊区进行。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实行武装中立,分别划为法、英、美、意4国军队的防区。苏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筑路地区属于日军防区,是日军在上海的作战基地。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8月13日到9月11日,国民革命军防卫该市,阻止登陆的日军;第二阶段从9月12日到11月4日,两军卷入血腥的巷战,争夺对城市的控制;最后的阶段,从11月5日到月底,中国军队遭到日本的侧翼攻击,向后撤退。上海于11月12日陷落。背景直接原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主要军事行动集中在华北平津地区。起初,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未预料到这会引发一场全面战争。日本预期会迅速停火,并获得更多的中国领土,类似于早先的九一八事变(1931年)、一二八事变(1932年)和长城保卫战(1933年)。中国的公众舆论强烈反对任何进一步的妥协,而蒋中正领导的国民政府也准备好打一场防御战争。蒋中正认识到芦沟桥事变是日本的一次大胆的挑衅,想要完全将河北、察哈尔、绥远等华北省份从中国中央政府分离出去,建立另一个满洲国。这使得蒋对日本行动的容忍(“攘外必先安内”)到了“最后关头”,除了打一场和日本之间的全面战争,已经别无选择。蒋中正和他的军事顾问相信日军下一个步骤必定是从华北沿平汉铁路和津浦铁路南下,直插武汉,进占华中和华东。日本的战略是从北向南,这将迫使中国军队建立水平防卫线,试图用钳形攻势包围敌人。可是,在华北的中国军队实力虚弱,没有足够数量的卡车和履带车,军队不能在包围中取得足够的机动性。另一方面,在华北日军总数占优势。由于日军向南移动,如果日军突破中国的防线,中国的生命线将被从中间截成两段。东部将被赶到海里,类似于其后的敦刻尔克撤退。外交原因:上海当时是一个国际性大都会,有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的大量投资和财产。在战前,西方列强不愿意责备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因为它们在反苏联的政治立场上一致,并全神贯注于欧洲局势。蒋中正认为,日本人进攻上海将刺激美国和英国站到中国这边参战。内政原因大战的序幕:由于以上原因,蒋中正决定沿沪宁铁路调动军队,迎接即将来临的战争。8月9日,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大山勇夫企图进入上海虹桥机场,被驻扎在军用机场附近的中国保安队射杀。8月10日,日本驻上海总领事为闯入机场道歉,但要求中国解散保安队,并拆除防御工事。枪击事件还导致日本在8月10日运送增援部队到上海。针对日军的行动,蒋中正也在8月11日开始调动中国军队进入上海地区,撕毁了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禁止中国军队进入上海)。第二天,日本要求列强迫使中国解散进入上海的部队,但市长俞鸿钧声明日本7月7日对中国的侵略已经违背了协定。上海市民狂热地欢迎出现在该市的中国部队。8月13日上午9:00,中国保安队和日本便衣队在上海闸北宝山路附近交火。零星的射击持续了一天,直到下午四点,日本总部命令停泊在长江和黄浦江的海军第三舰队,向市内的中国目标开火。淞沪会战开始了。过程8月13日,超过10,000名日本军队涌出上海虹口区,遭遇了中国保安队。日本预期3天就可以轻松征服上海,3个月就可征服中国。他们遭遇了激烈的抵抗。19日蒋介石同意中共有关红军之编成,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8月22日,日本第3、8和11师在海军炮轰的配合下,发起两栖作战,继续在川沙、宝山登陆。中国人在敌舰猛烈炮火,无法进行有效反攻。8月23日晨,日军第11师团在30余艘敌舰密集炮火掩护下,向狮子林、川沙口登陆,攻击宝山、月浦、罗店。美国务卿赫尔呼吁,中日双方停战。9月20日前后,日军在长江和黄浦江沿岸集结有陆军五个师团,另十五个大队,共约十二万人,有战车两百辆、飞机两百余架、火炮三百余门。10月26日晚,守卫“大场防线”的中国军队第88师第524团第2营400余人(报纸宣称“八百壮士”),在副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的指挥下,死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西撤。在日军包围下,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孤军奋战,誓死守城,坚持4昼夜,击退敌人数十次进攻。同时,上海人民也以极大热情支持壮士,慰问品、药品源源不断地送入了四行仓库,女童军杨慧珊更将国旗送至部队。战至30日,守军接到了撤退命令,退入英租界。11月5日,日遣第十军下辖三师团于金山卫(杭州湾北岸)登陆,侧击上海。中国守军撒退。11月8日,太原、任县失守。11月9日,松江失守,蒋介石下令撤退,国军兵分两路向杭州及南京撤走。11月11日,上海、大名失守。13日,济阳失守。14日,嘉善失守。16日,昆山失守。18日,嘉兴、烟台失守。11月20日,苏州失守,蒋介石宣布迁都重庆。21日,吴兴失守。25日,无钖、长兴失守。29日,宜兴失守。30日溧阳、广德失守。后果与评价对战局的影响:这次淞沪会战,中国人虽然在军事上战败了,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但在士气上胜利了。它让世界清楚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一块一块地征服,也证明了中国不会向日本投降,最终美国和英国站到了中国一边。中国方面除中央军外,先后投入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财政部税警总团、宪兵1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兵力总数75万人以上。为了证实他的观点,蒋中正还将他受德国训练的精锐部队送上前线,与给养充足,又有军舰支援的日军作战。这些精锐部队在战斗中损失了三分之一,使蒋中正的实力大为削弱。此外,李宗仁将军在回忆录中指出:“当时我军参战约五十余师,战斗兵员在七十万左右。约全国兵力的百分之六十.当时淞沪战场离苏嘉铁路第一道国防线尚有百余华里。投入战场人数既多,然而上海是十里洋场,四面平旷,无险可守,日军陆海空三军的火力可尽量发挥,我军等于陷入一座大熔铁炉,任其焦炼。敌方炮火之猛,猛到我炮兵白日无法发炮,而夜间又无法寻找目标,只是盲目轰击。所以淞沪之战,简直是以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入敌人的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来的历史上,鲜有前例。……是我国抗战八年,牺牲最大,战斗最惨的一役。”蒋中正知道中国军队只有极小的机会获胜,上海将会失去。冯玉祥说:“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3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5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1937年1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之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对中国政治的长期影响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影响:持续3个月空前惨烈的淞沪会战极大的改变了上海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上海的苏州河以北地区,包括上海公共租界的北区和东区,以及闸北华界,由于控制了黄浦江下游岸线,和陆上门户火车站,曾经是20世纪初上海城市发展最迅速的地区。淞沪会战期间,闸北和虹口成为中日两军对峙的前线,闸北几乎100%毁于战火,虹口和杨树浦的损失达到70%,此外南市区和吴淞的损失也相当严重。无数的建筑物葬身火海,上百万当地居民被迫避难到苏州河以南的租界地区。此后,上海城市的精华完全集中于苏州河以南面积有限的租界地区,苏州河以北地区严重衰落,对上海后来的城市发展造成了长期性影响。战争废墟上后来曾经形成大片难民聚居的贫民窟,曾是上海很长时期内极其醒目的城市景观。
上海为何叫淞沪
因为淞沪会战是发生在上海的,两个地点都在上海境内,指江苏吴淞江与上海黄浦江的回合流域地区。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海军陆战队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所以上海叫淞沪。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淞沪战争的起因是什么有什么历史依据和江苏战争为什么不建议淞沪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