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枭雄曹操是怎样统一北方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三国初期曹操的战略思想是“挟天子令诸侯”,但是在他称霸北方后为何不称帝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三国初期曹操的战略思想是“挟天子令诸侯”,但是在他称霸北方后为何不称帝的知识,包括建议曹操不称帝的是谁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曹操在世时,他为何不去称帝是害怕刘备的讨伐吗
  2. 曹操不敢受帝号的原因是什么
  3. 曹操不称帝原因是因为自己不想还是大臣反对呢
  4. 三国初期曹操的战略思想是“挟天子令诸侯”,但是在他称霸北方后为何不称帝

曹操在世时,他为何不去称帝是害怕刘备的讨伐吗

我认为曹操根本没有想过要篡汉。

曹操是一个汉臣,虽然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杀了皇妃和皇后,最后又破了汉高祖当初的言论,成为了汉朝的异姓王。但是自始至终,曹操都不希望东汉王朝终结在自己的手中。

我们有几个地方可以看出曹操的志向:

曹操曾经说过一句话,就是希望以后墓碑上刻上“汉征西将军曹”这些字。

一般来说诗词最可以表达作者的志向,因此我们可以看看曹操所作的一些作品,在那些作品中,曹操完全没有一点篡位之心,他的志向就是成为古代贤臣周公旦这样的人物。

在《让县自鸣本志令》中,曹操说到一句话“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要知道当时曹操已经位极人臣,虽然遭受赤壁之败,还遭到一些文人的冷嘲热讽,如果曹操真的想要篡位,掌握着北方所有的军队的曹操谁能阻挡的了。

至于题主所问是不是担心刘备讨伐,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刘备没有实力讨伐曹操。

刘备根本没有足够的实力可以讨伐曹操。我们都知道刘备集团实力最为强劲的时期是在汉中战胜曹操这个时间。但是立马遭遇挫折,荆州被夺,关羽被杀,但是刘备集团的实力还是十分强劲。而在其他时期,刘备的实力更是没法与曹操相比。

第二,刘备根本不关心曹操会不会篡汉。

从历史发展来看,在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刘备在次年也称帝,我可以认为刘备也许挺期待曹操可以篡汉,那么自己成为皇帝就名正言顺了,而刘备的称帝之心从小就有。此外,我们可以发现刘备称帝后的军事方向根本就是不是对曹魏用兵,而是对江东用兵。从正常来说,曹魏篡汉,刘备称帝名义上是继承汉朝,那么两个政权必然是完全处于敌对的,但是刘备就是没有对曹魏用兵,由此可以看出刘备根本不关心曹操会不会篡汉。

刘备是一个政治家,政治家就是以利益为主,只有对自己有足够的利益才会有所行动。攻伐曹魏除了师出有名,根本难有足够的利益。

结语

曹操是一个真正的汉臣,但是我不能说他是忠臣,因为随着权力的增加,地位的上升,到了后来曹操根本就是身不由己,但是曹操还是守着最后的底线——不称帝。

此外,我觉得曹操是一个旷达之人,我觉得他不会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因为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这些都是浮云。而刘备虽然也是一个雄主,但是蜀汉的实力根本没法与曹操相比,曹操是不可能会害怕刘备的讨伐的。

曹操不敢受帝号的原因是什么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诸侯之一,文韬武略,智慧过人,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求才若渴,为人是用,官拜丞相,曹操为何敢称帝?曹操不想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那时候的形势没有具备称帝的条件,孙权与刘备虎视眈眈。如果曹操敢称帝,让刘备孙权捉住把柄,联合讨伐他,这样曹操就烦恼的事情更多。

曹操不称帝原因是因为自己不想还是大臣反对呢

世人都说曹操是奸臣,这话不知从何而来?固然,这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演义》本就是小说,它的前身是说书的,说书人是不会有什么特别的见解的,不过是迎合社会的心理。而且一种见解如果不是和大多数人的心理相合,也不会流行到如此广泛。所以对于曹操的不正当评论,我只能认为是社会的程度低下,不足以认识英雄。

曹操确实有这个实力称帝,但有实力不代表他有这个本意。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曾发布一道令《让县自明本志令》,从这条令上就可以看出曹操的为人和志向如何。

曹操20岁举孝廉,由于没有什么声望,做一个好的郡守是他这时候的愿望,后来他做济南相也颇有政绩,但因为得罪豪强和宦官,为避祸托病辞职了。

辞职的时候他大概30岁,他回到老家,想秋夏读书,冬春射猎。可见他志趣比较高尚,并不是什么热衷富贵利达的人,而在隐居之时也不忘文武兼修,又可见他是有志之士。

后来他又被朝廷征用为典军校尉,开始做武职,这时候他希望能为国立功,死后能在墓道上立碑——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后来讨伐董卓、剿灭黄巾,又叙述他平二袁、刘表的经过,说:“设使国家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其后曹操表明由于别人见他兵力强盛,疑心他有篡汉的意思,为此他耿耿于怀,说“晋文公、齐桓公所以被后人称道,就是因为他们兵力强盛,还能够事奉周朝之故。周文王有了天下三分之二,还能事奉殷商,孔子称他为致德,我难道不想学吗?”可见他受濡染与封建的道德很深。

之后曹操引用了乐毅不愿与赵国图谋自己国家燕国和蒙恬不愿谋反而自杀的例子,来表明他没有篡汉的意图,但他不能离开兵权,因为怕因此受祸害,不得不为子孙之计。历来的英雄从来没有如此坦白的,唯有光明正大的人说话才足够坦白。

后人诬蔑冤枉曹操要篡汉的主要因为以下两件事。

其一是《三国志.荀彧传》说建安十七年,荀彧因为反对曹操进爵为公,忧愤而死。荀彧死后第二年,曹操就进爵为魏公。这明显是附会的话。曹操如果要篡汉,他会怕一个荀彧吗?况且进爵魏公和篡汉也没什么关系,古代皇帝给有功之臣封高关再正常不过了,他后来还当了魏王了呢。

其二是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取荆州,他上书曹魏称臣,而且说曹操应该称帝。曹操把信给大家看,并说“是儿欲踞吾炉火上邪”。意思就是说,这个小孩,要使得我放肆了而住在危险之处,这分明就是不肯做皇帝。

其三,夏侯惇曾经劝曹操称帝,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这正好跟他之前引用齐桓公、晋文公、周文王来比喻自己是一样的,足见他不想篡汉。

老实说如果本来的君主,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保护国家子民,而另一个能够做到,则废掉自立,这本身也是合理的。然而始终执守臣节,不肯篡汉,却不得不说是一种道德。就因为曹操本身受封建思想影响比较深,他始终都没称帝,主要还是他自己不想这么做,而并非他人阻止,而且也没人能阻止得了。

三国初期曹操的战略思想是“挟天子令诸侯”,但是在他称霸北方后为何不称帝

感谢邀请。

东汉末年,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策略使用的是极为成功,给后世不少模仿者带来了模板,因为这一策略的成功,曹操最后成功成为了北方的霸主,虽然没能统一全国,但是在东汉朝廷中权势滔滔,地位完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为什么他在称霸北方后不更进一步称帝呢?

我认为原因很简单。

我们先说一下称帝的好处和坏处。

好处:

1、可以增强麾下尤其是完全忠于曹操的那批人的凝聚力。

这一点很重要,曹操是从一个小诸侯起家,随着实力的增强,才有着麾下这一批人杰。他们当中不乏一些汉室的死忠,比如荀彧,但是更多的是完全忠于曹操的。因此,他们希望曹操可以走到至高无上的那个位置,而自己必然封官晋爵,作为一个开国元勋,名垂青史。

2、可以确保麾下对于自己的归属感。

称帝开国后,就是一个新的开始,而原本曹操的臣属也就转眼变为一个新国家的元勋,就会产生对这个新国家的一个归属感,可以更好地为这个国家贡献力量。

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1、给予了其他还没臣服的诸侯势力联合对抗的借口。

一旦曹操拿下北方后就称帝,就算曹操的实力强劲,但是天下还是有着很多家诸侯拥兵自重的,袁术的前车之鉴犹在,怎么可以现在称帝。

2、人心仍旧思汉,称帝必然会造成治地的不稳定。

汉室不管怎么样已经统治了这一片土地几百年,人心思汉。如果曹操拿下北方就贸然称帝,尤其是河北之地刚刚拿下必然会出现大量叛乱,甚至内部那些汉室死忠也会异动。尤其是荀彧这一类的人才,在曹操麾下影响深远,曹操的称帝必然直接导致荀彧的心灰意冷,也必将导致朝堂动荡。

所以曹操不称帝的原因肯定是想到过称帝的坏处。当然还有原因。

其一,曹操自己不愿意称帝。

曹操不管怎么说还是一个汉室臣子,忠君爱国的思想根深蒂固。他自己也说过平生志愿就是在碑上刻上“故汉征西将军之墓曹”。这样的一个人肯定不愿意大汉最后终结在自己手中。

其二,南方还有几个诸侯,西凉也有着军阀。

我们都知道纣王无道,天下十之七八的部落首领都对周文王臣服,但是周文王仍旧以臣子之礼对待商纣。同样的,放在曹操身上,虽然曹操成为了北方霸主,但是不服从于他的诸侯军阀还有很多,曹操也没有绝对的实力一鼓作气解决掉。这个时候称帝还是为时过早。

曹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而且手下有那么多的智谋之士,他们完全可以看得出称帝的利弊,在当时的情况下,占据东汉朝廷的名义还是利大于弊的,我们完全可以看到这面汉室朝廷的旗帜有多么厉害:攻打江东前,江东文武就分为投降派和主战派,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就是认为大家都是汉臣,投降曹操是投降了朝廷;而西凉的马腾也是被一纸诏书被召到朝廷;还有益州的张松原本也是想把益州献给曹操。

因此这个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作用仍旧不可小觑,是根本不可能称帝的。

关于三国初期曹操的战略思想是“挟天子令诸侯”,但是在他称霸北方后为何不称帝和建议曹操不称帝的是谁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向曹操提出 奉天子以令不臣 战略的毛玠因朋友被杀而下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