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别再吼孩子了 家长用这3招惩罚他,比打骂更有效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打、骂、吼孩子会造成什么结果这个问题,专家不建议打娃儿吗为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打、骂、吼孩子会造成什么结果
  2. 疫情期间该不该给孩子打疫苗
  3. 孩子做错了事,老是不改,要不要打,为什么
  4. 四岁的男孩脾气差,打他有用吗

打、骂、吼孩子会造成什么结果

在世界育儿专家的实验和认证下,无一不认为用“打、骂、吼”的方式来管理教育孩子是最失败的教育方法,也是对孩子伤害最大的教育方法。

每个孩子的性格脾性以及精神品质的形成除了受自身气质影响外,更受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影响,而一个人一生的思想行为的选择,都和他的经历,和父母的管教方式有关。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教育方法正确,那么孩子的性格脾性和精神品质将向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更大,而不良的教育方式则可能造成孩子的不良思想性格和情感走向。

一、0-3岁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此时期父母教育孩子的不同方式会严重影响孩子安全感是否形成。

如果这个时期,孩子的父母能给予孩子温柔的陪伴,给予孩子不良情绪的疏通,并施以持续的鼓励和帮助的话,孩子就会获得一生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安全感,支撑着孩子去融入社会,去探究未来。

反之,在这一时期孩子受到家长的粗暴对待(如“打、骂、吼等”)的孩子或者缺少温柔陪伴、鼓励和帮助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那么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怎样呢?

1、他会自卑,妒忌别人,会很在意别人的评价。

这样的孩子很难找到强大的自我,在人群中不敢大胆的表现自己,在遇到困难时会想到退缩,女孩子会容易顾影自怜,男孩子会没有担当,不敢对自己和别人负责等等。

2、他会很容易依赖别人。

从小时候粘着妈妈,到长大后很容易被一个对自己好的人打动,并全身心地跟随别人。

3、他会很容易对他人产生敌意。

一个安全感差的孩子,他的危机意识更加强烈,自我界限很容易被侵犯,因此他会在与他人交往中莫名的受到伤害,从而对他人产生敌意,甚至攻击他人。

而在孩子小时候,如果家长不能给予孩子温暖的陪伴,不能在孩子无助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甚至用“打、骂、吼”的方式来对待孩子,那么时间一长,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变得脆弱,而由此产生的以上不良心理也会伴随孩子一生。

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已经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他会因为自己的意愿没有达成而“哇哇”大哭,他会因被小朋友抢走玩具而大哭,甚至会为自己的身体不舒服而大哭,如果此时母亲因为听不懂孩子哭声中寻求安慰、鼓励和帮忙的心理暗示,而是被孩子的哭声扰得心烦意乱,于是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而冲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拍打孩子,那么久而久之,孩子怯懦、敏感、自卑、情感脆弱的性格就会形成,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二、1.5-6岁是孩子的探索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积极探索这个世界,如果孩子在探索的过程被父母鼓励、肯定、夸奖和帮助的话,孩子就会建立起基本的自信心,并拥有对周围事物持续探索的好奇心,会让孩子的一生充满了积极探索,不断尝试的力量。

然而如果这个时期,家长对孩子的探索不耐烦,孩子想玩土,不行;孩子想爬床,不行;孩子想自己抓东西吃,不行;孩子想痛快的跑几步,不行……如果孩子执意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家长就会大发脾气,上演“打、骂、吼”模式,迫使孩子做一下“乖宝宝”,那么孩子的探索力就被破坏了。

那么破坏了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力,孩子会怎样呢?1、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专注于一件事的能力差。

很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候专注于一件事时,表现出不耐烦,比如,雨后天晴的路面上,有一个水坑,100%的幼儿会往水里来回踩,其实在孩子踩水坑的过程中,他在探索体验这件事与其它事的不同,无论是感受水的响声,还是探索水纹的变化和弄湿鞋袜的感觉,都是孩子特有的专注于一件事的方式,然而此时,大人会因孩子弄湿了鞋子而气恼,在抱走孩子,孩子哭闹时,又一通“打、骂、吼”,当千百次,他的专注力被转移,孩子的专注力就会被破坏,而无法长时间专心于一件事。

2、孩子没有了探索的欲望。

当孩子长到六七岁,探索期已过,而孩子却因为家长的一再反对而失去对周围事物探索的好奇心的时候,你让他做任何事,他都很难提起兴趣,甚至两手一摊,说“我不会”,因为他的探索欲被磨灭了。

3、孩子没有主见。

孩子的想法和做法经常被干涉,被否定、被蛮横的打断的孩子,无法做到坚持自己的主见,他会时刻等待他人发号施令。

三、3-12岁是孩子自我认同感、自我价值建立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家长对孩子“打、骂、吼”,孩子就找不到自我认同感,并建立不起较高的自我价值。而低自我认同感和低自我价值感的孩子会怎样呢?1、缺乏自信心,无法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2、缺乏竞争力,没有志在必得的勇气,遇到困难消极以待。3、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心情很容易陷入低谷,控制情绪的能力差。

人的一生,都在寻找自我,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而经常被父母“打、骂、吼”的孩子一直处于被否定,被诋毁、被嫌弃、被质疑和命令的状态,往往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很低,他不敢表现自己,更无法相信自己,自卑心理让孩子感觉不到自己美好的未来,因此抗击不良心理和情绪的能力更差。

有一个10岁的女孩,学校组织郊游,问爸爸要50元钱,他爸爸正因工作苦累而烦恼,听到孩子要钱,而采取一贯的态度对孩子大吼:“整天就知道要钱,养你这个废物有何用?我没钱,以后也别跟我要,自己想办法去挣!”

孩子听了爸爸的话,想到自己的无能和无用,对自己没有信心,看不到自己美好未来的她从十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仅10岁的生命。

可见,一味地对孩子“打、骂、吼”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多少大的伤害啊!

四、6-12岁孩子为了建立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进入情感索求和构建期。在这一时期,孩子往往更渴望来自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关心和赞扬。如果在这一时候,孩子能得到足够的关心和肯定,孩子的与人交往的安全感、自我认同感、自我价值感、自信心、勇气等就会大大提升。

相反,如果这一时期,父母并没有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肯定、鼓励和表扬,甚至面对孩子的执拗和索取时,用“打、骂、吼”的方式对待,那么孩子对父母的情感就会变得冷淡,在冷淡的情感积聚到一定程度,他就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逆反,叛逆,甚至关闭心门,远离父母,去同龄人中去找寻友谊的肯定和心灵的寄托。二是表面顺从,实则消极应对,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致来,没有青春的朝气,也没有通往直前的目标等。

孩子一旦不再接受父母的管教方式,不会理解父母的苦心,那么进入青春期后,他就呈现两种状态:一是跟父母对着干,二对父母的言行教诲不理不睬,跟父母不沟通、不交流,亲子关系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总结:父母对孩子动辄打骂、大吼大叫,说难听的话,这种教育方法,不仅毁了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探索精神以及自我认同感等,而且也毁了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当孩子在父母眼里多数情况下看不到自己的美好时,久而久之,他就不会信任自己的父母,这就造成父母的人生经验和说教在孩子面前是无效的,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惑时就不会寻求父母的帮助,这对孩子的人生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因此,目前学校重知识教育轻思想心理教育,这使父母的责任更加重在,如何教育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是每个父母应该面对的事,请父母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能多一些耐心和希望,多一些理解和沟通,多一些引导和帮助,多一些鼓励和赞赏,改变老旧的“打、骂、吼”的管教方式,才会收获更多。

疫情期间该不该给孩子打疫苗

麻风疫苗并没有强制的年龄上限,如果家长实在担心疫情期间外出对宝宝有太大的风险的话,可以在疫情告一段落后去接种。除过麻风疫苗外,这些疫苗也没有接种年龄上限,比如脊灰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水痘疫苗,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腮腺炎疫苗,霍乱疫苗,戊肝疫苗等。其次,宝宝本该八个月接种麻风疫苗,如果现在宝宝是9个月龄整了,推迟了一天,八个月的疫苗接种时间范围是8个月至9个月的前一天范围内,在这个范围正常接种的话都不算推迟接种的。

推迟接种疫苗,对宝宝的健康有影响吗?

很多家长肯定最担心的就是疫苗的推迟打,会不会影响疫苗的整个效果?那么家长完全放心,绝大多数疫苗只要完成全部剂次的接种,即便某剂次推迟了接种时间,也不会影响疫苗的整体的,最终的保护效果。更不需要重新接种,这点家长不用担心。但是推迟接种疫苗会推迟该疫苗开始产生保护的时间,也就增加了感染的相应风险。

现在社区医院已经通知接种了,疫情期间做好防护工作,也可以带宝宝去接种疫苗的。建议家长提前与接种门诊联系,现在确诊开诊时间,再预约疫苗接种。出入接种门诊家长和宝宝都要佩戴口罩,如果没有适合9个月龄宝宝的口罩,家长尽量护住宝宝口鼻,并且时刻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避免有呼吸不畅的危险。留观后尽快回家,减少不必要的停留时间。

孩子做错了事,老是不改,要不要打,为什么

对于孩子做错了事,老是不改,我建议家长先不要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问题:一、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思维特点。二、了解孩子老做错事背后的真实原因。三、根据年龄特点和具体事件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

讲一个真实案例:

隔壁老王是某单位的部门领导,精明能干、待人谦和,唯独对自家的14岁的儿子毛毛头疼不已。

每次见到儿子,都跟炸了毛的狮子一样,简直判若两人。

在毛毛小的时候,只要做错事,老王就训斥;在孩子越长越大时,老王的吼叫不管用了,就开始上手。因为他信奉“棍棒教育”。

结果呢,在孩子12岁时,父子俩就经常上演“拳击大赛”,大都是一方失败,另一方也没占到什么便宜。

有句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

棍棒教育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成效,却会给孩子留下长久的阴影。

一、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思维特点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调皮捣蛋。

还记得,我们对刚生下来的宝宝的印象吗?可爱、好玩,肉肉的额,想摸又不敢摸。就算他从早到晚扯着嗓子哇哇直哭,我们也不会说孩子调皮,只会说孩子是不是不舒服了,得找个医生问问。

现在呢,孩子做错事情了,我们每次以我们的标准来认定他老是不改,就想动手。有没有考虑到孩子为什么不改,是不是心里不舒服,是不是得请教专业人士。

很多人在孩子3岁之前甚至6岁以前做错事的时候,都认为孩子小,不用理他,大了就好。熊孩子就是这样被熊家长养成的。孩子小,真的什么都不懂吗?

几十天的宝宝吃奶粉时,被热的奶粉烫过一次,下次在喝时,就会用嘴巴不停的试。反复几次,直到喝到嘴巴里的奶粉不烫时,才会咕噜咕噜快速吃奶粉。

下面我简述下2-3岁孩子的特点:

思维特点:想象和现实易混淆;把身边的万物都看作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属于直觉行动思维,只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

行为特点:不会拿勺子、拿茶杯,但是不愿意接受帮助;喜欢玩玩具,但是不会收拾;不会物品归位等。

二、了解孩子老做错事背后的真实原因

晚上吃饭时,4岁的苗苗将妈妈盛给自己的鱼汤,全部倒给了君子兰。

妈妈一看,辛苦熬了一下午的汤白费了,养了几年的君子兰死了,瞬间火冒三丈,将苗苗痛打了一顿。然后打电话,将苗苗奶奶叫回来了,这么调皮的孩子实在是让人生气,计划送到奶奶家住一段。

这是苗苗一周内浇死的第四盆花了。

在奶奶的安抚下,苗苗哭着说出了背后的原因:“她浇的都是妈妈最喜欢的花草。听妈妈说鱼汤有营养,她想让它们增加点营养,让它们长的快一点,妈妈也会更开心。”

其实孩子在被打第四次后,也没弄明白“妈妈为什么打她”。

听了孩子的话,苗苗妈瞬间抱着孩子,非常自责的哭了起来。

通过这个小事例,大家还觉得孩子只是调皮吗?真的只是屡教不改吗?错在哪呢?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美】珍妮·艾里姆

万幸的是,妈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马上和孩子道了歉。随后在教育孩子当中,妈妈肯定不会依个人想法认定孩子不听话,随意打骂。这是一个觉醒了的妈妈。

三、根据年龄特点和具体事件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

对于反复犯错、不知悔改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去学习他的年龄特色,然后去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最后才是采取措施。

比如:一个2岁的孩子,反复扔玩具,在你批评后,绝对是死不悔改。因为他正在度过手臂敏感期,以及通过重复扔东西判定自己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成人不仅不能阻止,还陪着孩子一起安全的扔、有趣味的扔。直至这个敏感期过去,他对这类游戏厌烦。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不可避免,作为父母,有责任帮助他明黑白、知对错。我一般会这样做:

1.在他第一次犯错时,我会找他聊天,告诉他那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做个提醒。比如:人没有到齐,自己去抓饭。

2.关于危险的事情,我会批评他。比如:在火炉子旁走来走去。

3.同一件事情,反复出错,我会冷处理,让他站墙边思考。比如:多次玩水,弄湿衣服。

4.如果出去玩时,多次没有把骑出去的车子骑回来,我会停止他骑车,或者取消他的部分权利,让他付出代价。

5.最后才是动手打,也仅限于打屁股。

管孩子,就是教育孩子,让孩子在鼓励和批评的相互作用中,健康成长。

盯着孩子身上的“亮点”,常使用鼓励教育,会让孩子越来越听话,也越来越自信。

使用的多了,会让孩子活在“我最棒”的幻想里,不能连接现实,遇到挫折就过分自责,太脆弱而经不起风雨,没有韧性。

批评教育:在一次考试中,小明考的不好,被妈妈像唐僧念经似的批评了一个周末。下一次,他就会想,我要好好学习,一定不能让妈妈再批评我而错失了出去和小伙伴玩的机会。

他学习的动力因为反复批评而变了。这改变了我们批评他的目的。

因此,批评、惩罚不可多用,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当孩子一直朝着反方向去走,成人后,他就习惯了迎合,忘了本心。这不是教育的目的。聪明的家长,对孩子往往是鼓励多于批评。

综上所述:孩子做错了事情,打是最快速的解决办法,却治标不治本。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愿我们都能跟着孩子一起成长,做智慧父母,科学育儿。

四岁的男孩脾气差,打他有用吗

脾气差,有没有去挖掘是什么原因呢?如果父母参与了孩子的成长,那么一定会找到原因,孩子最初发脾气一定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自己想达到的目的,父母有去和孩子沟通过吗?如果是从一开始就没有得到良好的沟通关注,只是关注了孩子脾气不好,我觉得从大人身上也是要找原因的呢

关于本次打、骂、吼孩子会造成什么结果和专家不建议打娃儿吗为什么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孩子犯错,别再吼孩子了 家长用这3招惩罚他,比打骂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