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跟西周君是什么关系

励志句子 冷知识 2023-08-24 17:33:12 -
大秦赋 中的各国君王终于凑齐,奇葩居多,明君非他们莫属

今天给各位分享周赧王跟西周君是什么关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周赧王冷知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史记中记载是从周赧王开始称東西周的。为什么歪曲从周平王开始
  2. 周赧王主要成就
  3. 周赧王跟西周君是什么关系
  4. 周赧王的太子

史记中记载是从周赧王开始称東西周的。为什么歪曲从周平王开始

我们常说的西周、东周,是一种时间概念,是后人为了区分这两个时代而衍生出来的称呼。实际上,在周朝人的概念里,根本不存在西周、东周的说法。

而《史记》中所记载的东、西周分治,是一种空间概念,与我们常说的东西周是完全不同的。

所谓东、西周分治,也就是在东周时代,周的领土又分裂成东、西两个部分,当时的人为了区分,便把都城在西的称为“西周国”,都城在东的称为“东周国”。这两个国家是同时存在的。

周考王分封的渊源——从周公说起

《史记》载: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

从这里开始,东周的领土又分成了两个部分。但是要注意,这两个部分是有从属关系的。

周考王是“王”,即名义上的天子;而他的弟弟只是“周桓公”,是爵位最高的诸侯,名义上仍是周考王的臣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周考王从他的领土内划出了一部分,建立了一个新的诸侯国,即“周国”。

这样的做法,并非周考王独创。

西周初建时,周武王早逝,幼年的周成王即位。彼时,朝政大权被两位辅政大臣所掌握,他们分别是周公和召公。这两位都是武王的兄弟,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为稳固西周政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辅政的过程中,周公和召公各有分工,职责不同。他们二人也决定,将周王朝划分为两个部分,各自管好一块区域。

《左传·隐公五年》记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史称“分陕而治”。

通常认为,“陕”就是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境内的“陕塬”。

“陕西”是周人的发源地和根基所在,需要老成持重的召公才能稳定后方;而“陕东”,即中原地区,是商王朝的旧地,也残留着不少反动势力,这就需要有魄力、有能力的周公去镇压、去开拓。

史料记载,周公执政的时间长达七年,随后便还政于周成王。在此期间,周公多次镇压叛乱,威服四方,功勋卓著。

不仅如此,周公还在中原地区营建洛邑,并打算将洛邑作为日后的新都城。实际上,建都中原,一直是周武王的宏愿和野心,周公此举,也是对武王遗志的继承。

但对周成王来说,他更希望留在关中,将洛邑交给周公去打理。也因此,西周有了两个都城,西方的镐京称作“宗周”,东方的洛邑则为“成周”。

周公坐镇“成周”,以此为中心分封了天下诸侯,并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史称“成周八师”。成周对于周王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对外扩张的桥头堡,亦是一道重要的屏障,严密地守护着关中地区的安全。

追溯完这一段历史,我们再来看周考王的分封。《史记》用一句简短的话,交代了考王分封的目的:以续周公之官职。

这既是对先人的追慕,也是一种效仿。周考王希望弟弟能够发挥当年周公的作用,一方面作为一道坚实的屏障抵御外敌,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地向外开拓。

此时的东周政权虽然日渐式微,但仍然在努力挣扎,试图挽回颓势。

分裂之后再分裂:三周并存

事实证明,周考王的分封,不但没有使周王朝恢复生机,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毕竟,周公只有一个,他的德行和能力,并不是人人都具备的。

据《史记》记载,周考王死后,他的儿子周威烈王即位。威烈王统治期间,韩、赵、魏纷纷从晋国独立出来,周威烈王不得不封他们为正式的诸侯。周天子的尊严再次受到了侮辱。

此时已经进入战国时期,侵略和吞并,是各国战争的主题。身处中原之地的周,自然成了一块肥肉。然而,各国都不敢轻易灭周,只能通过间接的手段去获取利益。

周考王将弟弟封为周桓公,传到第三代,便再度出现了分裂。《史记》载:

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

也就是说,周威公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将领土瓜分。大儿子继承正统,为周惠公;小儿子在河南巩地建都,因为处在东边,故称”东周惠公“。

这一现象的始作俑者,便是韩、赵二国。他们利用周威公两个儿子的矛盾,以武力支持小儿子自立。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名正言顺地削弱周国,使兄弟二人互相牵制;另一方面可以将东周惠公培养为傀儡,为韩、赵两国服务。

由此,在历史上出现了一个“三周并存”的局面。哪三周?分别是周天子、东周国与西周国。

在一开始,东周国只有一小块领土,并不被周天子承认。因而,继承正统的西周国,在当时不会称自己为“西周国”,在他们眼中,“周国”只有一家。

然而,东周国毕竟得到了韩、赵两个大国的扶持,实力不断壮大。《史记》记载:王赧时东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

这一段话透露了两个信息。第一,在周赧王时,东周国与西周国正式分庭抗礼,东周国也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第二,周赧王作为天子,已经失去了自己的领土,不得不“寄居”在西周国都内。

因而,虽然名义上有三个周,但实际存在的只有两个周国。

结语

公元前256年,西周国与诸侯合纵攻秦。秦昭王怒,派军队灭西周国。仅仅七年之后,东周国也难逃一劫,被吕不韦所灭。贾谊在《过秦论》所言“吞二周而亡诸侯”,描述的便是这一史实。

持续八百余年的周王朝,就这样波澜不惊地消亡了。

八百年前,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兄弟二人精诚团结、励精图治,创造了“刑错四十余年不用”的成康盛世;八百年后,周王朝因兄弟不和,一次又一次分裂,在外受各国欺压,在内依然互相倾轧,终于将家底败得精光。

不得不说,周王朝的成败与得失,深思之下,令人唏嘘。

周赧王主要成就

姬延(前336年-前256年),姬姓,名延,亦称王赧(nǎn),后世称"周赧王",东周第25位君主,周慎靓王之子,东周最后一位君主,也是周朝在位最长的君主,公元前315年-公元前256年在位。

周赧王在位时期,周王室的影响力仅限于王畿(今河南洛阳附近,当时东周的首都),还分成"东周国"和"西周国",三周并立,三部分由东周天子、东周公和西周公分治(西周公国为瀍水及以西地界;东周公国北临黄河,西有洛水,东控虎牢关,南望嵩岳;周天子控制瀍水以东,洛河以北,黄河以南地区)。姬延初居"东周"(即成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欲入东周试举周鼎,命右丞相樗里疾率领兵车百乘先至东周国,试探东周反应(此东周是春秋战国时的周朝,不是东周公国)。遭周赧王严词拒绝,樗里疾大怒,把周赧王逐出王宫,强迁至"西周"(即王城)。而此时的西戎霸主秦昭襄王也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周公尽献其邑三十六城、民三万,秦尽收其献,归其君于西周国。是年,周赧王驾崩,享年81岁,墓葬位于庆城县城东,枫香岗乡丁家溶村。秦昭襄王迁九鼎,占王畿,灭东周。历时八百年的周王朝走向终结。

周赧王跟西周君是什么关系

周赧王跟西周君同是周王室血脉,周赧王是周天子正统传承,西周君是周天子分封的

周赧王的太子

子之

战国时期燕国权臣

子之(?―公元前314年),姬姓,战国时期燕国权臣。

燕王哙即位后,拜为相国。执政期间,办事果断。善于监督考核臣属,得到燕王哙的赏识和重用。燕王哙年老不问政事,国事皆决于子之。听信鹿毛寿建议,把政权托付子之。导致太子姬平联合将军市被发动内乱,中山国趁机攻城略地。

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子之平定内乱。齐国趁机入侵,杀死燕王哙和子之。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大秦赋 中的各国君王终于凑齐,奇葩居多,明君非他们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