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丨 好圣孙 朱瞻基为什么只活到38岁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电视剧《大明风华》里朱棣说的这段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以及明朝皇朝历史冷知识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比起唐朝,为何大家更怀念大明王朝
  2. 明朝共有148个朝贡国,清朝7个,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3.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及作者张宏杰的历史研究水平
  4. 电视剧《大明风华》里朱棣说的这段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

比起唐朝,为何大家更怀念大明王朝

全是因为当年明月和明朝那些事儿,让明朝的官员百姓皇帝,更贴近生活,更有鲜活气!

比喻老朱,职业皇帝,小伙子能吃能干,能吃说当年放牛时吃了一头牛,然后把牛尾巴插到悬崖缝中,说牛入深山,能干,费了几千年的相权制度,自已赤胳大干!到了永乐帝,永乐实在干不下去了,大累了,虽然相权不再与皇权相争,一国大事,一个人累死也干不完,只好成立内阁,明清两朝的内阁制完成。

大明牛人多,官员代表张居正三杨杨廷和徐阶海瑞高拱,太监也利害,魏忠贤什么保王振刘振,文人也不差,徐文长解绪杨慎王守仁唐寅,武将也牛B,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杨嗣昌,造反者也有人才,李自成张献忠,小说更一枝独秀,四大名著齐备,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最不受官方待见的书,不是黄书金瓶梅,而是写猴子的书!

——大明,在某人笔下,好玩而生动,想想大礼议事件中的张總,被百多官员在紫禁城中,追着拚命逃跑,这画面,多么好笑又充满童趣呀!

明朝共有148个朝贡国,清朝7个,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纠错。

1、明朝朝贡国多,是因为明朝版图小,只有350万平方公里?

答案明显是错误的,只能说这些人还不懂历史,基本历史常识都能搞错。看了一些人的回答,很多都没有回答到点子上,比如有的说明朝朝贡国多,是因为明朝版图小,只有350万平方公里。

原文:“这么一个严重缩水的帝国,是如何拥有这么多朝贡国的呢?答案就在地图中。今天的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而此时的明朝只有大概35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剩下的600多万领土是什么呢?答案就是朝贡国。”

这是一个看似无比正确的荒谬答案,既犯了史实错误,也有逻辑性问题。因为明朝朝贡国最多时是永乐皇帝在位时,此时的明朝版图也是最大时期,达到1200万平方公里左右,而不是350平方公里,这是明末崇祯自杀前夕的版图,崇祯时期的朝贡国也是明朝最少时期。所以,这个回答的小编犯了一个逻辑错误,拿明朝最小版图说此时的明朝朝贡国最多?这个回答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如果拿一个朝代覆亡前夕时比较,按此逻辑,清末溥仪宣布退位时,就剩半个紫禁城0.36平方公里了,何谈附属国?更别谈朝贡国了,所以,这个逻辑也是不可取的。

2、明朝有148个朝贡国,为何清朝只有7个?

这个提问本身就有问题,事实上,清朝藩属国最多时至少有16个是没问题的:朝鲜、琉球国、安南(越南)、南掌(今老挝)、缅甸、暹罗(今泰国)、柬埔寨、兰芳共和国(今加里曼丹岛西部)以及吕宋、苏禄(于西班牙统治菲律宾群岛后相继消失)、廓尔喀(尼泊尔)。此外,中亚地区有哈萨克汗国、布鲁特汗国、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爱乌罕(今阿富汗)、巴达克山与干竺特。南亚地区的比较特别,哲孟雄(锡金)、不丹与拉达克这3个熙臧的附属国,不直接朝贡清朝,也不是清朝直接附属国,但毕竟熙臧是清朝的,加进去就是19个了。

清朝后期,对外战争一败再败,割地条约一签再签,自身都难保了,这些附属国最后也就丢失殆尽了。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朝鲜独立,至此,中国的所有附属国全丢了。附属国一般是有朝贡义务的,所以没必要为了凸显明朝,而不顾史实的贬低清朝,讲历史,实事求是就好。当然,提问者也有可能是明面上是黑清,实质是黑明。

3、明朝朝贡国到底有没有148个?

这个还真不好回答,我看了大部分都没有去认真考证,只是随口草率的回答了。有些人根据嘉靖年间编撰的《外夷朝贡考》记载,说有100多个,这些书太专业偏僻,一般人很难去查找核实。我能查找到的是《明史》、《明实录》、《明会典》(花了我几万大洋买的,又能派上用场了~~o(>_<)o~~)等,据我不完全统计(工作量实在太大,眼都要看花了),明朝至少有以下184个(吓我一跳,后面再说)国名可考的附属国:

朝鲜国:洪武元年(1368)开始朝贡,李朝君主册封为朝鲜国王;至崇祯十年(1637)绝贡,向后金国朝贡。

爪哇国:洪武二年(1369)开始朝贡,定期朝贡至弘治十二年(1499)之后,偶有朝贡。

浡泥国:永乐三年(1405)开始朝贡,君主册封为浡泥国王;之后时有朝贡。

安南国:洪武元年开始朝贡,陈朝君主册封为安南国王,洪武二十年夺取思明府禄州、西平州、永平寨,绝贡;建文二年胡朝取代陈朝,永乐二年朝贡;五年灭安南,置交阯布政使司;宣德二年废交阯布政使司,仍为安南国(陈朝);宣德三年黎朝取代陈朝,正统二年朝贡;嘉靖六年以清化以北之地建莫朝,黎朝移据清化以南;十九年莫朝朝贡,君主册封为安南都统使司都统使;万历二十年莫朝灭,黎朝统一安南,虽内部分裂为郑王、阮王二个政权,但黎朝一直朝贡至明亡。

占城国:洪武二年(1369)开始朝贡,一直到明末被安南国阮王攻打。

暹罗国(今泰国):洪武三年(1370)开始朝贡,直至明末。

此外,还有:

(1)日本、吕宋(菲律宾以北的吕宋半岛)、苏禄(菲律宾)、金猫里、合猫里(猫里务)、美洛居、婆罗(文莱)、古麻剌朗、冯嘉施兰、真腊、碟里、日罗夏治、百花、彭亨、那孤儿、黎伐、南渤利、阿鲁、旧港、满剌加(在缅甸)、占卑(在今印尼)、苏门答剌、马六甲、须文达那、三佛齐、柔佛、文郎马神、地闷、山南国、山北国、西洋琐里、琐里、览邦淡巴、古里、柯枝、小葛兰、大葛兰、榜葛剌、沼纳朴儿、祖法儿、木骨都束、不剌哇、竹步、阿丹、剌撒、麻林、忽鲁谟斯、溜山比剌、孙剌南巫里、底里。

(2)千里达、锡兰狮子国(斯里兰卡)、胡马塔(今印度南部)、失剌比、古里班卒、剌泥夏剌比、奇剌泥、窟察泥、舍剌齐、加异勒、甘巴里、急兰丹、沙里湾泥、彭加那、打回回、白葛达、八可意、乌沙剌踢、坎巴、阿哇、黑葛达、木古都束、中也门、舍利弗(在今红海)、扬波(东非)、苏马(索马里)、千里马(坦桑尼亚)、桑结(今桑给巴尔岛)、西洋花烹国、西洋、南安、渤泥、撒里、朵甘、须文那达、撒马尔罕、墨剌、哈梅里、别失八里、缅甸、泥八剌、阇婆。

(3)大琉球、小琉球、吐鲁番、失剌思、哈烈、索里、西洋索里、览邦、淡巴、须文那达、娑罗、沼纳扑儿、拂菻、哈密、麻林、打回、忽鲁谟斯、甘把里、加异勒、溜山、阿哇、南巫里、急兰丹、奇剌尼、夏剌比、窟察尼、乌涉剌踢、鲁密、彭加那、舍剌齐、八可意、坎巴夷替、黑葛达、白葛达、剌撒、喃渤利、千里达、沙里湾泥、撒马尔罕、鲁迷、天方、默德那、日落、八答黑商、俺都淮、亦思弗罕、黑娄、额即癿、哈辛、哈烈、哈三、哈烈儿沙的蛮、哈失哈儿(疏勒)、哈的兰、赛兰、扫兰、亦力把里(伊宁)、乜克力、把丹兰、把里黑、俺力麻、脱忽麻、察力失、干失、卜哈剌、怕剌、失剌思、你沙兀儿、克失迷儿、帖必力思、果撒思、火坛、火占、苦先、沙六海牙、牙昔、牙儿干(莎车)、戎、白、兀伦、阿速、阿端、耶思成、坤城、舍黑、摆音、克癿等国分别来朝。其中渤泥、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四国是国王亲朝,历史唯一。

总评:看到这个统计数据时,我相信大家都觉得意外,我也是如此,在我印象里,明朝附属国大概也就七八十个吧,但历史总是这么有趣,根据《明史》、《明会典》和《明实录》等史书记载,明朝确实就有这么多个附属国(名单见上),当然,这也是明朝前、后期总数据的统计,不是说明朝永乐时期就有184个附属国。一些较明显同一时期国名不同叫法重叠的,如合猫里(猫里务)重复出现的,我都有一一剔除,估计可能还是会有小部分重叠情况,限于精力,就不一一考证了。众所周知,明朝史料浩如烟海,限于精力及史籍资料来源,肯定还会有漏掉统计的,欢迎大家评论区补充,但不管怎么说,哪怕打个半折,明朝附属国前后总数不会低于120个这是肯定的。如有不同意见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根据史实来讨论。附录:

(1)明朝贡期规定:

朝鲜:一年三贡(永乐年定)琉球:二年一贡(永乐年定)(洪武朝共54次,永乐朝共63次,“天朝虽厌其烦,不能却也”)安南:三年一贡(洪武年定)共74次占城:三年一贡(永乐年定)共72次暹罗:三年一贡(永乐年定)共76次日本:十年一贡(永乐年定)爪哇:三年一贡(正统八年定)共37次撒马尔罕:五年一贡(嘉靖二年定)共43次鲁迷:五年一贡(嘉靖年定)哈烈:三年或五年一贡(永乐年定)贡无定期:真腊(共14次)、三佛齐(共6次)、渤泥(共10次)、苏门答腊(共18次)、满剌加(共23次)、吕宋(没完整统计数据,故不录)。

(2)明朝洪武年间的朝贡国:

占城、爪哇、西洋、南安、渤泥、朝鲜、三佛齐、暹罗、哈梅里、别失八里、缅甸、真腊、日本、索里、琉球、撒里、朵甘、彭亨、百花、须文那达、撒马尔罕、墨剌、泥八剌、阇婆。洪武二年《皇明祖训》中,15国列为不征之国:朝鲜、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西洋国、爪哇、彭亨、百花国、三佛齐、渤泥。

(3)《明会典》中记载的万历时期朝贡国名单(也是明朝朝贡国数量第二个高峰期):

1.东南夷:朝鲜、日本、大琉球、安南、真腊、西洋索里、览邦、暹罗、占城、苏门答腊、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齐、渤泥、索里、淡巴、须文那达;

2.西南夷:苏禄、古麻剌、古里、碟里、日罗夏治、合猫里、古里班卒、满剌加、娑罗、阿鲁、小葛兰、榜葛剌、沼纳扑儿、拂菻、柯枝、麻林、锡兰山、吕宋、打回、忽鲁谟斯、甘把里、加异勒、祖法儿、溜山、阿哇、南巫里、急兰丹、乌涉剌踢、阿丹、鲁密、彭加那、舍剌齐、八可意、坎巴夷替、黑葛达、奇剌尼、夏剌比、窟察尼、白葛达、剌撒、不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千里达、沙里湾泥;

明朝陈诚出使西域

3.西戎:撒马尔罕、鲁迷、天方、默德那、俺都淮、亦思弗罕、黑娄、额即癿、哈辛、日落、八答黑商、哈烈、哈三、哈烈儿沙的蛮、赛兰、扫兰、亦力把里(伊宁)、乜克力、把丹兰、把里黑、俺力麻、脱忽麻、察力失、干失、卜哈剌、哈失哈儿(疏勒)、哈的兰、怕剌、失剌思、你沙兀儿、克失迷儿、帖必力思、果撒思、火坛、火占、苦先、沙六海牙、牙昔、牙儿干(莎车)、戎、白、耶思成、坤城、舍黑、兀伦、阿速、阿端、摆音、克癿。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及作者张宏杰的历史研究水平

张宏杰老师的水平没有问题,接受过专业训练,这本书是一本不错的书。

优点人们说的已经很多了,这里说说缺点(只是个人这么看,未必正确)。

首先,有古为今用的倾向。

历史研究追求有用于当下,这无可厚非,但这个情结过重,就会掩盖探求真相的趣味,就容易走向意识形态化和干瘪。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很多是从当代人的视角看问题。作者是带着几个前提来看问题的,即古代中国是皇权专制、专制必然腐朽、改变制度才能解决问题等。

这些观点当然都对,但专制两个字太简单,东西方的专制也不太一样,二者在具体运作中是否有共同的规律,这要慎而有慎地去判断。

不能一上来就判定“某某是错的,不论怎么做都是错的”,然后专找错的东西来印证自己的判定,这样写历史就成了验证自己偏见的过程,越写就越薄。

历史可能是有规律的,但大规律就那么多,没有必要来回重复。如果读历史只是为了找规律的话,那历史学科就可以取消了,因为很难有革命性的新发现。

个人认为,历史的魅力在追求真相,寻找规律并非时时都能做到的。

其次,应该多向度去看人。

带着找规律的情怀,《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刻画的都是政治人,他们只有政治面向,没有其他面向,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围绕政治需要来动作。这恐怕有点单一。

人是复杂的,其行为动机可能多元。明明同一主张的人,也很可能因气质、误会等而成为死对头。不否认,本书在写海瑞时,也谈了他的性格问题,但依然是探索这种性格与政治之间的关联。

明代历史材料很少,前人记载本身也不够多元,后来者不太容易写丰富,这确实也是张宏杰老师比较难下手的原因。

其三,也许可以使用更多层面的史料。

读史以我为主,这没有问题,但在写作上,还是尽可能平衡,有利于自己观点和不利于自己观点的史料最好都能引用。

一般来说,史料完全合理、能贯穿成一体,这样的文章往往是价值不高的,有建构之嫌。

在《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不利于本书观点的史料基本没有引用,所以感觉前后逻辑贯通、非常有说服力,读后甚至给人回肠荡气之感,似乎有“大历史”的通。但说实话,这可能只对初读历史的人有点帮助,能引起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但也会给他们带来误导。

其四,“大历史”值得怀疑。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模仿了《万历十五年》,张宏杰老师有好几本书带有这本书的风格,这也不奇怪,《万历十五年》后,追仿者甚多,很多写的也很不错,包括这本《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但“大历史”是一种没有经过证真和证伪的构想,究竟存在不存在,谁也说不好,只是满足了我们对历史的直觉,而这个直觉很可能是错的。有了“大历史”的虚构,就很容易落入“历史都是合理的”这一误会的陷阱中,那样就很难拔出来,再读多少书,可能意义也不大。

如今网上历史控经常为一点小事争得不亦乐乎,其实不论派别如何,他们有共同的误会,就是坚信历史有唯一正确的规律,这种思维方法就是成问题的,这么读历史等同于中毒。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是一本不错的书,可以让人比较轻松地了解许多历史知识、人文知识,作者也很有情怀,总之,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但这本书肯定不是张宏杰老师真实的历史研究水平体现(真实水平还是要看他的专业论文),现实是一本书很难既专业又畅销,所以也应体谅作者之难。

电视剧《大明风华》里朱棣说的这段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

近日,古装电视剧《大明风华》热播让许多观众对明朝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一些观众认为以看电视剧的方式了解那段历史既轻松,又能增长见识,可谓一举两得。

然而夜读史书今天要给各位纠个偏,与大家好好谈谈《大明风华》没告诉你的那些历史真相。虽然许多人认为没必要与电视剧太较真,但多了解点真正的历史知识总是对自己有好处的。

一、御史大夫景清和孙若微、胡善祥是什么关系?

按照《大明风华》的人物设定,女一号孙若微、女二号胡善祥是一对亲姐妹,而且她们都是建文朝御史大夫景清的女儿。

然而在真实历史上,景清因刺杀朱棣失败遭酷刑迫害,他的全族都受到株连,整个景氏家族所在的村子被屠成了废墟,近亲更是无一幸免。事实上,历史上的“孙若微”是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胡善祥是前锦衣卫百户胡荣之女。

她们一个自幼生活在河南,一个生活在山东,两人的关系八竿子打不着。

二、孙若微深明大义,胡善祥阴险狡诈?

看过《大明风华》的人都知道,女主角孙若微深明大义,而胡善祥阴险狡诈。

可在真实历史上,这两人的个性似乎得反过来看。历史上的胡善祥忠厚善良、天性贞一,是一位真正的贤后。

而“孙若微”(历史上只有孙皇后,名字不详)虽然没有被记载什么黑材料,但她能从贵妃晋升为皇后,显然不能简单理解为天上掉馅饼。

自古以来,后宫宫斗都是你死我活的角逐,以贤德著称的胡善祥无缘无故被废,孙皇后不可能没有干系。

而且历史上的胡善祥在余生中一直遭孙皇后压制,直到孙皇后去世,她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才给已去世许多年的胡善祥恢复了皇后名分,由此可见在孙皇后有生之年一直没有放过胡善祥。

三、朱棣第五次亲征战败?

《大明风华》中的朱棣在第五次亲征蒙古的时候因刚愎自用,不听劝阻,结果遭致惨败。然而,真实历史上的朱棣一生五次亲征蒙古,虽然这五次亲征的功绩在史书中有所夸大,但有一点确信无疑的就是五次亲征都是以胜利收尾,无一败绩。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的朱棣第五次亲征率领明军抵达开平以北,但没遇到敌军主力,一些将领请求带部分人马深入敌境,朱棣担心过于深入对明军不利,所以下令班师回朝。朱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能打的皇帝之一,他怎么可能犯下一意孤行,导致明军主力身陷绝境的重大失误呢?

四、朱高煦造反影响真有那么大吗?

在《大明风华》中,永乐皇帝朱棣去世后,汉王朱高煦就开始着手造反,并在山东召集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差点就颠覆了朱瞻基朝廷。

然而,历史上的朱高煦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就被朱棣打发到山东乐安(今山东惠民)就藩了,后来自然也不可能跟随朱棣出征蒙古。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在乐安起兵造反,打算重新复制当年的“靖难之役”。

可是这场叛乱却更像是一出闹剧,朝廷从出兵到平叛仅用了不到二十天时间,朱高煦的叛军仅做了象征性抵抗就全部举手投降了,朱高煦被押往京城,最后死于可怕的酷刑。

五、朱祁钰生母是胡善祥?

《大明风华》中,孙若微、胡善祥两姐妹各自生了一个儿子,分别是朱祁镇和朱祁钰,由此拉开两姐妹后半部分翻脸的情节。可在真实历史上,胡善祥被废的主要理由就是没给朱瞻基生下儿子。

《大明风华》编剧硬给胡善祥塞了一个儿子,又送给朱瞻基一顶绿帽子,以此来解释为什么朱瞻基要废后,这就是严重扭曲历史真相了。事实上,朱祁钰的生母是朱瞻基的另一个妃子吴贤妃,与胡善祥没半毛钱关系。

六、孙若微以太后身份摄政?

《大明风华》中,明宣宗朱瞻基死后,孙若微从皇后变成了皇太后,并以摄政太后的身份替幼帝处理国事。但在真实历史上,“孙若微”的存在感很低,真正在这一特殊时期扮演大明王朝实际领导人角色的是朱瞻基的母亲张太皇太后。

《大明风华》中的张太皇太后越到后期越疯疯癫癫,简直就像是一个糟老婆子。可历史上的张太皇太后在朱瞻基死后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把《大明风华》中孙若微的人物设定和太皇太后的人物设定互换,那就基本符合真实历史情况了。

七、王振跟朱祁镇年龄相近?

《大明风华》中的王振与皇帝朱祁镇年龄相近,这又是一个令人感到哭笑不得的地方。历史上的王振原本是一个儒生,永乐皇帝在位时期曾招一批儒家老师自愿净身入宫教后宫的太监们读书识字,王振就是其中之一。也正因如此,王振在宫中的权势迅速上升,并逐渐表现出左右政治的能力。

朱祁镇童年时期,王振曾做过他的启蒙老师,所以朱祁镇对他非常信任。在“土木堡之变”出征前夕,王振已过了不惑之年,比少年天子朱祁镇年长二十来岁。

八、历史上的于谦有没有这么牛?

《大明风华》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那个永乐年间状元出身却被发配去军营养马的于谦。在《大明风华》中,于谦的戏份很多,而且随着剧情的深入,他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那么真实历史上的于谦有这么牛吗?答案是有这么牛,但却与《大明风华》中存在很多出入。历史上的于谦是永乐十九年(1421年)辛丑科进士三甲第九十二名,离一甲状元还有不小的差距。

于谦的职业生涯是在明宣宗朱瞻基执政时期才真正开始的,他先是担任御史(正七品),后越级提拔为兵部右侍郎(正三品),明英宗朱祁镇执政前期晋升为兵部左侍郎。

然而在“土木堡之变”以前,于谦在明朝政坛上并不起眼,并不像《大明风华》中那样整天能与内阁大学士们一起商讨国家大事。事实上,正是“土木堡之变”和后来的“北京保卫战”才真正改变了于谦的历史地位和人生命运。

除了上述这些硬伤外,《大明风华》中还存在许多“借尸还魂”的情况。比如朱棣第五次亲征讨伐的对象是马哈木、脱脱不花等人组成的蒙古联军,可在真实历史上,马哈木在朱棣第五次亲征时已死去多年,而脱脱不花在当时还只有2岁。

还有就是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内阁大学士在“土木堡之变”时期依旧在出谋划策,张太皇太后仍在“作妖”,可真实历史的这个时期,这几人都已离世多年。类似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虽然《大明风华》只是一部以娱乐为主的电视剧,但既然该剧是以历史为背景,那么在一些基本历史常识方面不该出现那么多硬伤,更不应该为了剧情需要颠倒人物黑白,混淆视听。

难怪许多人在追剧追到一半后就果断选择了弃剧,不尊重历史可能就是《大明风华》最大的败笔。

关于电视剧《大明风华》里朱棣说的这段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大明风华 朱棣朝鲜朴贵妃的下场是怎样的,电视剧已经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