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会告诉你,左宗棠与曾国藩的晚年决裂,其实是一场表演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左宗棠,以及左宗棠冷知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左宗棠撰对联集
  2. 一个传世珍宝的历史故事象征意义等背景知识
  3. 1875左宗棠打败了什么侵略军

左宗棠撰对联集

左宗棠论及读书最为有名的一幅对联是“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是左宗棠年仅24岁时,在二次会试之后,因不甘心出任可以保举为县令的“誊录”,而写下的用于激励自己的豪迈联语。当然,这幅对联后来也就成了诸多志存高远、立志有为的青年才俊,激励自己奋发读书、心忧天下的警语。

左宗棠一生爱好读书,可谓博览群书,满腹经纶。他曾有一联说自己“未能一日寡过,恨不十年读书。”他还告诫儿子说:“人生读书之日最是难得,尔等有成就否,就在此数年上见分晓。”可见其对读书的重视和他自己每日必须读书的认真。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谈书、读书的。

一、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意义何在?左季高有以下对联明示。

“五风十雨岁则熟,左图右史身其康。”只有经过风吹雨打或风拂雨露庄稼才能成熟,只有多读河图洛书、经史典籍,身心才会健康。

“从古爱人须学道,自来明善可诚身。”自古以来,只有爱好读书,明理学道,才能造就心地善良、品德高尚、富有爱心之人。

“人能转世无如德,学可传家只有经。”传家之宝只有经书。

“经济以诗书为鹄,文章得山海之华。”经世济民要以诗书为鹄钥或鹄翼。就是要以诗书为门锁或翅膀。

“吟诗妙得忘荃意,读史频闻拍案声”。吟诵诗词可得“得鱼忘筌”的惬意,读诗可得“拍案惊奇”的欢心。

“读破万卷诗逾美,朝作千篇日未晡。”多读书,创作的诗词才更加优美。学养学养,多学才能养才。

“家藏古史存疑是,天与高才割爱难。”多读书,把自己做强做大,成为高才、大才,不怕没有用武之地,上天或他人想割爱都难。

“无事时不可或倦,人贤者视其自修。”此联与当代一句名言——“人的区别在业余时间”——当为异曲同工。没有事的时候不可倦怠,要珍惜时光多读好书。贤人能士,主要靠自修自学,并非天生或老师教导。

二、什么时候该读书?什么地方好读书?左宗棠告诉我们:

“渔蓑句好真堪画,燕子日长宜读书。”春天宜读书。

“清荫满阶开画本,古香一榻坐书城。”夏季宜读书。

“孤云出岫真堪画,远水粘天宜读书。”秋天宜读书。

“雪窗快展时晴贴,山馆闲临欲雨图。”冬天宜读书。

“未须百事必如意,且喜四时长见书。”虽然事事如意不可能,但读书不分季节,四时都宜读书,四时读书都是欢喜快乐的事情。

“松风临水朝磨剑,竹月当窗夜读书。”夜间也应读书。

三、应该如何读书?左宗棠体会最为深刻:

“闭门读书不交人事,脱巾独步时闻鸟声。”读书要耐得住寂寞,要少扎人堆。

“观书要高着眼孔,作事须守定心知。”读书要多读好书,多读令自己仰视的书籍,要高处着眼,取法乎上。

“古剑不磨留养气,异书多读当加餐。”此联最能体现左宗棠读书的基本理念。左宗棠一直“务实学”,强调读书要学以致用,广泛涉猎,博采众长。他一方面非常重视以儒学为正统地位的传统教育,另一方面也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军事、历史、时事、农学等多方面知识,因此,才成就名垂青史的丰功伟绩。

“每读书史多求理道,亨明师匠无忽徽言。”左宗棠在给儿子的书信中说:“读书能令人心旷神怡,聪明强固,盖义理悦心之效也。若陡然信口诵读而无得于心,如和尚念经一般,不但毫无意趣,且久坐伤血,久读伤气,于身体有损。陡然揣摩时尚强调而不求知于理……”他告诫儿子读书要“求之于理”,他还强调:“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深思,务在从容涵泳以博其义理之趣,不可只做苟且草率功夫,所以养心者在此……我不望尔成个世俗之名,只要尔读书明理,将来做个好秀才,即是大幸。”

“以古今大文为述作,与天地清气相娱游。”“山高水长中有神悟,风朝雨夕我思古人。”既读万卷诗书,又行万里长路;既读案头之山水,也读地上之文章,方可得神悟、得妙谛。

“绎志多忘嗟老大,读书有味且从容。”这是左宗棠为江阴南菁书院题写的对联。读书要读出个中滋味、读书趣味,必当从容读来,不可浮躁,不可囫囵吞枣,不可断章取义,不可浮光掠影。

四、要读书还得爱书、藏书。正如俗谚所云:“我们改变不了气候,但可以创造小环境。”藏书便是自己给自己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万卷藏书宜子弟,诸峰罗列似儿孙。”藏书万卷,不仅给自己创造良好读书条件,更主要的是为子孙创造读书环境,提供读书榜样和氛围。

“几亩荒园都种竹,数间茅屋半藏书。”荒园种竹是以警心、静心;茅屋藏书堪称书痴、书虫!

“负郭无田荒园种竹,传家有宝茅屋藏书。”左宗棠是晚晴名臣,著名爱国将领,曾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堪称功勋盖世、文武兼通,军政兼备、德高望重的旷世奇才,但他却一生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他“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刚明耐苦,布衣蔬食”,所以“内无余帛,外无赢财。”但他却“奇书已聚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不留金银,仅把藏书作为传家之宝,既令当今一些为后辈子孙留房、留车、留钱财的长辈汗颜,也值得深思!

姑且辑录这些,有些理解也不一定准确。

一个传世珍宝的历史故事象征意义等背景知识

国宝大盂鼎的流传故事:左宗棠将它作为礼物送给救命恩人

鼎最初是古代一种烹煮食物的器具,后来逐渐演变成歌功颂德的礼器。在商周时期,国君在举行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后,往往会铸造大鼎,以记录盛况。久而久之,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打到洛水边,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大军,楚庄王竟然询问“鼎之大小轻重”。后来,人们便将“问鼎”代指图谋夺取政权。

西周大盂鼎铸造于周康王23年,即公元前1003年,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公斤,是国家一级文物,属于顶级国宝,名列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大盂鼎

大盂鼎的鼎身上有一段铭文,共计291字,记录了周康王册封贵族盂的史实。在铭文中,周康王向盂叙述了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告诫盂要恭敬办政,莫违王命并赐予命服、车马、邦司、人鬲、庶人等。盂制作了两个鼎,即大盂鼎和小盂鼎,来祭祀祖父南公。小盂鼎已佚失,只有大盂鼎还保留至今。

大盂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这也给它带来了许多曲折的传奇故事。

1849年,大盂鼎出土于陕西省眉县礼村((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杨家村1组)。最初,大盂鼎为岐山县京当乡地主董天有获得。1850年,董天有以一马车银元的价格,将大盂鼎卖给了岐山富豪宋兑成、宋金鉴父子。

大盂鼎铭文

当时,岐山县令周庚盛听说了这事后,登门拜访宋兑成,以拓几张拓片的名义将大盂鼎借走。然而,周庚盛前脚刚借走大盂鼎,后脚就以几千两银子卖给了西安一家古董商。宋兑成面对县令的巧取豪夺一点办法都没有,只好自认倒霉。

巧的是,宋金鉴在京城找回了大盂鼎。

原来,宋金鉴在1850年考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宋金鉴供职之余,喜欢到琉璃厂一带转悠。这天他无意之中发现了刚刚从西安运来的大盂鼎,正是自家之物,赶紧掏出3000两银子,将大盂鼎买了回来。

大盂鼎

宋金鉴历任内阁中书、刑部郎中,于1863年病逝,年仅41岁。宋金鉴病逝后,家道中落,家族里还出了一个纨绔子弟宋允寿。宋允寿抽上了大烟,不惜变卖祖上流传下来的各种文物。有一年,宋允寿以700两银子的价格,将大盂鼎卖给了父亲的好友袁保恒。

袁保恒是晚清名臣漕运总督袁甲三的长子,与宋金鉴是同一年考上进士。他从小就投身军伍,先后做过李鸿章、左宗棠的幕僚。1868年,陕甘总督左宗棠进军陕西时,袁保恒奉命到左宗棠大营听候差遣,负责管理西征粮务,并获得了专折奏事之权。

袁保恒得到了左宗棠的重用,屡获升迁,在1874年回乡省亲之前已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袁保恒知道左宗棠酷爱文玩,就把大盂鼎转送给他。

左宗棠

左宗棠非常清楚大盂鼎的价值,只是由于西北战事紧急,军务缠身,没有余暇来把玩大盂鼎。后来,左宗棠打算将大盂鼎送给救命恩人潘祖荫。

当年,左宗棠曾经担任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负责处理湖南军政要务。后来,左宗棠得罪了永州总兵樊燮,被他进京告状,差点人头不保。在这关键时刻,胡林翼、郭嵩焘、潘祖荫等人出手相助,使得左宗棠避免了一场大灾。左宗棠非常感激潘祖荫,在官运亨通后每年都会送1000两银子给潘祖荫。

左宗棠写信给潘祖荫,表达转送大盂鼎之意时,潘祖荫怀疑这是赝品,回信婉拒。左宗棠便与袁保恒商量,准备将大盂鼎留在关中书院,以俟后人鉴别。可潘祖荫很快又改变了主意,写信给左宗棠希望获得大盂鼎。左宗棠收到信件后,立即安排袁保恒将大盂鼎送到京城,交给潘祖荫。

潘祖荫是1852年的探花,在钟鼎文字的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是著名的金石学家。潘祖荫得到大盂鼎后,搞清楚了鼎身上的铭文,命名为“大盂鼎”。这一命名沿用至今。

潘祖荫

此后,大盂鼎一直在潘家流传。作为一个顶级国宝,大盂鼎遭到别人的觊觎。潘祖荫官至工部尚书,别人奈何不了。潘祖荫去世后,他弟弟潘祖年将包括大盂鼎在内的诸多宝物送回苏州老家,珍藏起来,不轻易示人。两江总督端方挖空心思来打大盂鼎的主意,或者重金购买,或者借观数日,都被潘祖年拒绝。

1875左宗棠打败了什么侵略军

1875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在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拥护下打败阿古柏。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地区。随后,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关于本次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左宗棠和左宗棠冷知识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左宗棠收复新疆一共带了多少军队 这里告诉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