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到底是怎么回事

大家好,关于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托孤重臣为什么要清洗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周勃和周亚夫父子的结局为什么都不是很好
  2.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3. 宋文帝为何要杀檀道济,自毁长城
  4. 周武王死后为什么要周公而不是姜太公辅政

周勃和周亚夫父子的结局为什么都不是很好

汉朝名将周勃、周亚夫父子尽管都被封侯,但因为性格上的缺陷,父子俩均以悲剧形式告别了人生。

1、周勃:从草根到封侯

周勃年轻时靠编织“蚕箔”为生,因为会吹乐器,常在一些乡亲的黑白事上吹箫、奏挽歌。另外,周勃身材高大,有力气,能拉起硬弓。

刘邦起事后周勃以侍从官身份跟随,立下战功,获封五大夫。随后,在多次攻城战中,总是第一个杀上城头,跟随刘邦打到咸阳,为灭秦立下汗马功劳。刘邦被封汉王后,周勃也获封威武侯,跟随刘邦进驻汉中,以将军身份平定三秦,在秦地获得封地。再后来,一路平定天下,灭项羽,胜仗无数,上等功拿到手软。西汉立国后,获封绛侯。

周勃的军旅生涯没有随西汉立国而结束,他以将军身份随从刘邦征讨韩王信,与胡人作战,降服太原郡六城,攻下楼烦三座城,因战功最多被晋升为太尉。在陈豨、卢绾叛乱中,又以相国身份参与平叛,一时风光无二,樊哙也只能屈居其下。

周勃在刘邦死后、吕氏专权时担任太尉,吕后死后与陈平谋划诛灭吕氏家族。汉文帝即位后被任命为右丞相,人生也达到顶峰,真正的是:人一之下,万人之上。

2、回封地养老,随时担心被杀

周勃当上右丞相不久,有人劝他:“你诛灭吕氏,拥立天子,声名威震天下。受到丰厚赏赐,身处尊位,如此被宠幸并不能长久,要小心灾祸降临。”

周勃闻言恐惧,请求辞去丞相,汉文帝答应了他。1年后丞相陈平去世,汉文帝重新启用周勃为丞相。不到1年,被免职并命令去封地养老。

史载:回到封地后,每当地方官员巡视,周勃担心被杀,就披挂铠甲,命家人手持武器接待这些官员。

3、1000金换来救命5个字

成惊弓之鸟的周勃很快惹麻烦了,有人上书称周勃要谋反,汉文帝看到奏书后让廷尉处理,京城长安的刑狱官就把周勃逮捕审问。

周勃嘴不是一般的笨拙,用现代人的话是“三杠子砸不出一个屁”,老实忠厚。不喜爱文辞学问,后人评价他“厚重少文”,见到儒生、能说会道的游士就要求他们:有啥事赶快说!意思是,没事就别唠了。

面对刑狱官,本来嘴笨的周勃更不会说话了。狱吏就欺凌侮辱他,周勃只好拿出1000金送给狱吏,狱吏才在木简背后写了5个字——以公主为证。意思是可以让公主作证你不是谋反。公主指汉文帝女儿,周勃长子娶了她为妻。

4、感叹:最尊贵的是监狱小官

请求了公主后,周勃又把所受赏赐送给薄太后之弟薄昭。在定案时,薄昭向薄太后说情,薄太后是汉文帝生母。于是,汉文帝在朝见薄太后时,薄太后抓起头巾向汉文帝扔去,“过去周勃带着皇帝印玺领兵,那时候不反,现在养老住在小县城里,倒要叛乱?”

此前,汉文帝已看到周勃供词,知道他并不是谋反,就谢罪:“狱吏刚好查清,马上要放他了。”就赦免周勃,恢复了爵位和封地。周勃无罪出狱后说:我当年率百万大军,直到现在才知道,将军没有什么了不起,狱吏才最尊贵!

5、周亚夫:纵纹入口,被预言会饿死

周勃死后,其长子继承爵位,6年后因与公主感情不和,又杀了人,被废除封地。1年后,汉文帝把周勃次子周亚夫封为“条侯”,等于接续了周勃的爵位。

周亚夫之前做河内郡守,有个叫许负的人为他看相,说:你3年后封侯,封侯8年任将军和丞相,位尊权重,没有一个大臣能和你比。再过9年,你会饿死。

周亚夫笑着说,我哥哥继承父亲爵位,即使他死了,他儿子会接替,我怎么会封侯?假设我能达到你说的富贵,怎么又会饿死?许负指着周亚夫嘴说:“你脸上有纵纹入口,这是会饿死的面相。”

6、细柳阅兵,令皇帝折服

汉文帝时匈奴入侵。汉文帝任命刘礼驻军霸上、任命徐厉驻军棘门、周亚夫驻军细柳。汉文帝亲自尉劳军队,到霸上、棘门时,一路奔驰入营,从将军到官兵都骑马迎送。最后到达细柳军营,营中官兵披甲持铠,弓弩张开,弓弦拉满。汉文帝前导车马来到后,不被准许入营。

前导车马说:“天子就要到了!”军门都尉说:“将军命令说‘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果真,汉文帝到了也不能入营。于是派使者手持符节下诏令:“我要入营慰劳军队。”周亚夫才传令打开营门。营门守官对汉文帝车马说:“将军令,军营不准纵马奔驰。”汉文帝只好拉紧马的缰绳缓慢行进。

进入营中,周亚夫手持武器拱手行礼:“佩甲将士不能跪拜,允许我以军礼参见。”汉文帝立刻面容庄重,靠在车马横木上向官兵致意。劳军仪式结束后汉文帝离开军营说:“这才是真正将军!我们在霸上和棘门看到的,简直是儿戏,他们的将军早晚会被袭击当俘虏。至于周亚夫,敌人怎么可能侵犯到他!”1个多月军情解除,周亚夫被授予中尉。

7、平七国之乱结仇梁王

汉文帝临死前告诫太子:“发生危急,周亚夫可担当领兵重任。”汉景帝即位后,就授予周亚夫车骑将军官职。汉景帝三年发生七国叛乱,周亚夫升为太尉,领兵平叛。他请示汉景帝:楚兵勇猛,很难取胜。我想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再去断绝他们的粮道。汉景帝同意了这个作战方案。

此时叛军进攻梁国,梁国请求援救。周亚夫领兵不救,跑到昌邑,加固城墙不出击。梁国每天派人求救,周亚夫坚持不出。梁国只好上书汉景帝,汉景帝下诏命周亚夫出兵。但周亚夫不遵从诏令,仍不出兵,只派轻骑兵断绝了叛军粮道。最终,断了军粮的叛军被击败,吴王刘濞也被越人斩首。此战3个月,军中将领公认周亚夫作战方案是正确的。但梁王和周亚夫却为此结仇。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梁王。梁王叫刘武,是汉文帝的嫡生次子,和汉景帝是同母所生。七国之乱中抵御吴楚联军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拱卫国都长安,窦太后对他极其宠爱,多次提议“兄终弟及”,意思是汉景帝死了,让刘武这个弟弟继位。

8、两次封侯事件,周亚夫得罪皇帝和太后

周亚夫战后升为丞相。但后来汉景帝要废栗太子,周亚夫极力反对,未劝阻成功。汉景帝就此疏远了他,梁王每次进京也常给窦太后说周亚夫坏话。有一天,窦太后说:“皇后的哥哥王信可以封侯了。”汉景帝就和周亚夫商议,周亚夫说,当初高皇帝(指刘邦)规定非刘氏不能封王、非有功之人不能封侯,谁不遵守天下人共同征伐。王信虽是皇后哥哥,但没有功,封他为侯违祖约。耿直的周亚夫由此把窦太后得罪了。

后来,匈奴王唯徐卢等人投降汉朝。汉景帝要封他们为侯,鼓励其他匈奴人向他们学。周亚夫说,这几个人背叛君主投降,陛下封他们为侯,“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那么,还怎么责备那些不守节操、投降事敌的臣子?汉景帝说:“丞相之意不采用。”并把唯徐卢等人全都封侯。见状,周亚夫称病不朝,在家中退养起来。汉景帝只好免去了他的丞相职务。

9、赐肉不给筷子,周亚夫发怒

周亚夫被免职后不久,汉景帝在皇宫召见他,赏赐了酒食。席上只放了一块肉,没有切碎,也没放筷子。周亚夫一看大为不满,转头叫宴席官“给我拿筷子来”。

汉景帝一看就笑着说:“此不足君所乎?”现在这样还不能满足您的需要吗?周亚夫闻听此言,连忙摘下帽子谢罪。

汉景帝起身时,周亚夫趁机快步走出皇宫。汉景帝目送他出去后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这个人遇事就不满意,将来不能担任少主新君的大臣啊!

10、买殉葬兵器获罪,5天不吃饭饿死

此事不久,周亚夫的儿子给父亲买了500件殉葬用盔甲盾牌(这个当儿子的脑子进水了,你爹还好好的,没事瞎折腾)。雇来的搬运工都很累,但周亚夫儿子不给人家工钱。雇工们一怒之下告周亚夫儿子要谋反,最后追究到了周亚夫。

汉景帝把状告文书交给官吏,官吏按上面的内容责问,周亚夫拒不回答。汉景帝也怒了:“我不任用你了。”下令交给廷尉。廷尉问:“你要造反吗?”周亚夫说:“我买的都是殉葬用的,怎么会造反?”

此时的周亚夫未必知道当年父亲周勃的那句话:将军算什么,最尊贵的是监狱小官。因为此时的狱吏小官说了一句话:“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你纵使不在地上造反,恐怕也是要地下造反吧!

史载:狱吏逮捕周亚夫时,他想自杀,被夫人制止。这时,他被关进监狱,5天不吃饭,绝食,吐血,身死。果然被当年的看相人说中:你会被饿死。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刘邦再驾崩三回也想不到,这个杀光自己嫡孙的托孤大臣,就是在他死前寄予厚望,并称赞其为“厚重少文”的周勃,正是周勃和陈平联手,不仅将吕后满门灭族,还把屠刀砍向了刘邦的孙子。

公元前180年七月,自知时日无多的吕后,将两个侄子赵王吕禄和梁王吕产召至榻前,语重心长地告诫二人,在自己死后,大臣们肯定会有所动作,届时,万万不可将兵权交出,不然就会遭遇万劫不复的下场。

正如吕后所言,在其死后不久,以周勃、陈平和陆贾为首的功臣集团,马上展开了对吕氏一族的行动,通过威逼利诱,将掌管北军禁卫吕禄手中的北军将印拿到手,很快,便屠尽吕氏一族,此时,吕后刚刚去世两个月。

而在将吕氏满门屠杀干净后,为消除所谓的威胁,周勃等人又将刘邦的嫡孙,也就是汉惠帝刘盈的儿子们,逐一诛杀,先后共有四个刘邦的嫡孙,死在了周勃的手中。

在刘邦临死前,曾对吕后说,周勃此人“厚重少文”,并且“安刘者必勃”,但就是这个貌似忠厚、本分的托孤大臣,却能毫无心理负担地杀掉刘邦的嫡孙,周勃真乃狠人也,不知道刘邦泉下有知的话,对此会作何感想?

之所以周勃和陈平等人会在屠尽吕氏一族后,毫不手软地对刘邦的嫡孙下狠手,表面上他们宣称,刘盈的儿子均不是亲生的,而实际上则是,他们认为汉惠帝刘盈的儿子们身上,同样有吕家的血脉,这对他们而言,就是最大的隐患,因此,就必须除之而后快。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已然是奄奄一息,眼看就是油尽灯枯,此时,守在身旁的,是刘邦的发妻,也是当今皇后吕雉。

两人的对话,主要是刘邦交代自己的身后事,对于皇位继承人,也就是皇太子刘盈,刘邦实在是不满意,因为刘盈着实太懦弱了。

为此,刘邦不得不将朝政托付给刚毅狠辣的吕雉,但为了制衡吕氏一族逐渐庞大的势力,刘邦也同时安排了几个托孤大臣。

曹参、王陵、陈平等几个汉初老臣的名字,从刘邦口中缓缓说出,到最后,刘邦又艰难地说出了另一个名字,那就是曾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周勃。

在刘邦看来,曹参年岁已高,在他死后,可以由王陵替代,但王陵过于耿直,圆润不足,因此,可以让陈平来辅助,不过陈平这个人,聪明是挺聪明,就是有时候太过于自作聪明。

而周勃,则在刘邦的眼中,是”厚重少文“,意思就是憨厚朴实没多少文化,但这才是忠臣良将,因此,在这几个人中,刘邦最看重,也最看好的就是周勃。

“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刘邦遗言

在刘邦的部署和安排下,吕后一方、开国功臣集团和诸侯王,就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三角平衡,这对于当时汉初的局势而言,显然这种安排是最合适也是最正确的,三方相互制衡之下,就能够保证刘氏天下的长治久安。

事实上,在刘邦死后,这个三角平衡一直维持的不错,三方势力互有忌惮,虽各有想法,但一时半会也没有人敢轻举妄动,吕后曾经想联合亲信审食其对功臣集团下手,但由于功臣集团影响力实在太大,最终只得作罢。

但吕后也不是没有其他动作,通过拉锯式的谈判,最终与功臣集团达成协议,就是封吕氏子弟为王,以此来增强吕后一方的实力,但这就违背了刘邦当年白马之盟时定下的“非刘不王”这个原则,也为吕氏一族日后的覆灭,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公元前188年,饱受“摧残”的汉惠帝刘盈去世,继承皇位的,是长子刘恭,后世称之为前汉少帝,除了刘恭之外,汉惠帝刘盈还留下了五个儿子。

虽然经历的前汉少帝事件,但吕后出手狠辣,毫不犹豫地改立后汉少帝,因此,在这个时间段里,朝堂的局势,依然还能保持平衡,大权仍在吕后手中掌握。

但平衡早晚要被打破,比如年事已高的吕后去世。

公元前180年七月,自知时日无多的吕后,将自己的两个侄子吕禄和吕产叫到床前,对他们千叮咛万嘱咐,要求掌管南北禁卫军的两人,万万不可交出兵权,因为吕后知道,功臣集团历来对吕氏一族不满,只不过自己尚在,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但自己一旦归天,功臣集团势必要有所动作。

所以,掌管军队的两个侄子,是最关键的人物,只要有军队在,就能很大程度保护吕氏的安全。一切交代完毕后,在当年七月,吕雉在未央宫因病去世。

吕后预料的不错,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集团,确实没闲着,他们时时刻刻盯着吕后是否归天的消息,因为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很久了。

终于,在确认吕后死亡后,功臣集团上下,犹如上了发条的机器,开足马力,行动了起来,目的就是一个,将吕氏一族赶尽杀绝。

著名的“诸吕之乱”,就在这种背景下发生,吕氏一族没有吕后这个主心骨,便人人自危,因此便想挟持后汉少帝以求自保,但消息走漏,被齐王刘襄得知,刘襄便在齐地起兵,同时,周勃借助利用计谋,连威胁带恐吓,将吕禄手中的北军将印拿到手,随即在未央宫外,将吕产斩于厕所,至此,吕氏一族算是彻底失去依靠,周勃等人,也开始了血腥的大屠杀。

在这场大屠杀之中,周勃这个被刘邦称为忠厚老实的人,展现了他冷血无情的另一面。

已经上交兵权的吕禄,被周勃下令杀死在家中;吕禄的弟弟吕通,被勒令自缢;开国大将樊哙的老婆吕媭因是吕后的亲妹妹,被周勃下令用乱棍打死;而樊哙的儿子樊伉,在亲眼目睹母亲惨死后,同样也被处死。

总而言之,凡是和吕家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均没有逃过此劫,更别提数千诸吕男女,尽数落网,不分老少,一律被周勃斩草除根,不留半点后患。

真真如刘邦所言,“安刘者必勃”,不过不知道刘邦如果活着,看到这一幕,究竟是作何感想?

而在将吕氏满门灭族后,周勃等人,并没有因此罢休,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在皇宫中瑟瑟发抖的后汉少帝和他的几个兄弟身上。

周勃之所以会把主意打到后汉少帝等人身上,有两个原因:

其一,后汉少帝以及他另外四个兄弟,他们是汉惠帝的儿子,而汉惠帝的母亲就是吕后,因此算下来,后汉少帝等人,与吕家还是亲属,因此,也是应该被剪除的对象。

其二,后汉少帝在吕后的扶持下当上皇帝,虽说现在年少,但若是日后亲政掌权,周勃等老臣今日对吕家的所作所为,必定会被其忌恨,届时周勃他们就会死的很惨。

因此,本着“一不做二不休”的原则,既然已经灭了吕氏一族,干脆,将这几个隐患,一并除掉得了。

但用什么由头来杀,就是一个问题,思来想去,众人几番商议之下。终于找到了一个在如今看来十分搞笑的理由。

周勃等人对外宣称,包括宫中的后汉少帝,以及其他四个汉惠帝的儿子,通通不是汉惠帝刘盈所生,而是当年吕后为了控制汉惠帝,将吕家子弟乔装打扮,送到宫中诈成为皇子的,因此,为了刘氏江山的正统,这些人理应被诛。

“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後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後,及诸王,以彊吕氏。”---周勃

周勃等人所言是真的吗?肯定不是,并且其中的漏洞颇多。

即便是汉惠帝再无能,自己个的儿子是真是假还是能知道的,再退一万步来讲,即便是周勃等人的理由成立,但也不可能这几个儿子全都是假的吧?

杀人就杀人,找这个蹩脚的理由,就十分的掉档次了。

虽然理由确实够烂,但最终,周勃等人还是杀进了皇宫,将后汉少帝、梁王、淮阳王、常山王等人全部诛杀,就这样,刘邦的嫡孙,均死在了周勃等托孤大臣的手中。

最悲催的就是汉惠帝,在周勃等人编排下,落了个不能生育的恶名,可以说是躺着也中枪。

后记

在后汉少帝和其余四王被诛杀后,皇位又一次空了出来,为了自身利益,以及考虑到日后能更好地控制,因此,周勃等人最终决定,从刘邦的旁系子孙里,找出来一位,迎为新帝。

代王刘恒,就这样被选中,来到长安,成为了新的皇帝,后世称之为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就是开创了文景之治的一代明君,不过此时,他还是个被功臣集团看做傀儡的代王,而他称帝前后,他的王后以及四个嫡子,神秘死亡。

史书里没有记载刘恒的王后和四个儿子如何死的,但能够得知的,就是刘恒的王后,姓吕,也是出自吕家。

因此,后世就有人猜测,刘恒的王后以及四个儿子,必定不是正常死亡,其背后和周勃等功臣集团,有着莫大的关系,更有一种大胆的猜测,称这是刘恒向功臣集团上缴的“投名状”。

但无论如何,刘恒成了新帝,并且,刘恒并非如周勃想象那样容易控制,不仅很快和拥立他的功臣集团翻脸,并且在日后,对于周勃的敲打,一直没停,最终将其罢官,虽说没直接杀了周勃,但也够周勃受的。

小结:

周勃等托孤大臣,之所以将刘邦的嫡孙杀光,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为了在朝堂上能够拥有最大的话语权和地位,在吕雉去世后,没有了主心骨的吕氏一族,被周勃等人疯狂打压,最终被灭门,这也是当年吕后将功臣集团压制太狠所带来的的恶果,因此,所谓的“诸吕作乱”,只不过是周勃等人为了消灭吕氏,而找来的借口,这和他们杀刘邦的嫡孙一样,就是为了自身利益,将有威胁的人全部除掉而已。

宋文帝为何要杀檀道济,自毁长城

古代统治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专权,在权利的巅峰总会有点飘飘然,很多历史上所谓的明君也犯过错误,“自毁长城”的事并不少见,屈原、文天祥、岳飞这些忠臣名将都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而“自毁长城”的典故,正好映证了封建统治的昏庸。

一、自毁长城的典故

南北朝时期,宋国大将檀道济,因为名声太高,左右部将又都骁勇善战,皇帝很不放心,在一些大臣的挑拨下,把他骗到京城建康想除掉他。

檀道济被关进大牢,两眼瞪得像火把一样,又气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装五斗米),大吼道:“你们这样做是自毁你们的万里长城啊!”人们常把自己削弱自己力量,自己挖自己墙脚的现象称为自毁长城。自毁长城是一个成语,据考证这个成语最早也是起源于南京的,跟自毁长城同时同地产生的,还有目光如炬这个成语。

这就是“自毁长城”的来历,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应该拨开迷雾,看看檀道济的悲剧到底是怎么造成的?或者能从“自毁长城”这个典故里看到更多的历史内涵,也使得人们能对这位名将有更多的了解。

二、檀道济所处的时代

时代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走向,每个人都会被时代所影响,檀道济也是一样。

东晋末年门阀制度日渐腐败,甚至是深入骨髓,像跗骨之蛆一样咬噬着封建政治体系,阶级矛盾也日益激化。

在这样人心思乱的时代,结果导致了孙恩、陆循的武装反抗,在镇压这场暴乱之时,一些出生地主阶级的中下层将军掌握了实际权利,而其中的佼佼者刘裕在这些人中脱颖而出,借助东晋第一王牌军“北府军”的力量,一举成事,把东晋王朝打入深渊,自己登上了皇帝宝座,建立了刘宋新王朝。

刘宋王朝的建立削弱了东晋门阀士族的优势,专制的皇权开始重新燃起了火苗,当然这是符合社会的发展的,然而皇权的专制,必然导致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爆发。

宋武帝驾崩后,他的后代子孙的内部矛盾更加激烈,而他更没有把这些矛盾处理清楚,而他的后代继承者多是贪婪而不满足的之辈,而且杀戮昏庸。

为了争夺皇帝宝座,他们互相攻击,互相伤害,上演了一幕幕骨肉相残的人间悲剧,本身这个皇位就带着血腥,所以这个“长城”有一天确实会被自己毁掉。

在封建统治疯狂内斗之时,刘宋王朝的文武发大臣也被卷入其中,特别是功勋高著的老臣,都遭到了莫名的屠戮。正因为这样的内部环境,导致了刘宋王朝的离心离德,内部混乱,军事力量孱弱,根本无法抵御来自来自北魏政权的强势进攻,内部的互相攻击,矛盾重重,也为后来的野心家萧道成创造了契机。

檀道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人生路程的艰难跋涉,而他最终的被冤杀的结局,也是时代的悲剧,他是这个腐朽王朝的牺牲者,也是“自毁长城”的统治者愚蠢体现。

三、檀道济其人

檀道济出生寒门,高平金乡人,他是刘裕最早的追随者,和他一起开疆拓土,直到建立王朝,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人,本该受到重用,可是却被无情的诛杀了。

他是刘宋王朝著名的将领,一生南征北战,历任武扬将军、宁朔将军等职位,可谓戎马倥偬,战功赫赫,在战场上他所向披靡,身先士卒,立下汗马功劳。

他擒桓振,讨鲁山能征贯战,破徐道复,辅佐刘裕北伐后秦,连连攻克许昌、洛阳等等军事重地,长期担任北方大门的“门神”,与强敌北魏大军屡次作战,屡建奇功,可以说北魏军中无人不忌惮他三分,有这样一个猛人在,等于在北大门上了一把大铁锁。

檀道济卓越的军事才能无可匹敌,在治军管理上也是颇有建树,三军上下莫有不从之人。后世兵书最后一计都要加上一句:“檀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檀道济虽然久驰沙场,但是他从来不滥杀战俘,因此受到了将士与对手的尊敬。

檀道济拥有如此重的兵权,众人的信任,可是他从来没有野心,而是忠心耿耿的服务于刘宋政权,宋武帝刘裕是非常相信他,并器重他。甚至在他临终前还嘱咐未来的继承人刘义符说,檀道济虽然在军事上才能卓越,可是在政治上并没有野心,你控制他并不是什么难事。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老臣,还是没有逃过新任统治的屠刀,他被宋文帝刘义隆送上了黄泉路。

檀道济没有想到,他走上断头台的原因就是他参加了拥立宋文帝的活动,宋文帝在上台之后,对于拥立他的功臣全部都实行了清理,他杀掉了徐羡之、傅亮等人,当然檀道济也没有躲过这场杀戮。虽然檀道济一再给宋文帝表示忠心,但是宋文帝终于还是因为他的功劳过大,没有放过他。

宋文帝天生疑心甚重,留下檀道济本身就是利用于他,等用完之后,必然是要杀掉的,也许宋文帝也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去杀掉他,而这时正好有小人进了谗言,于是宋文帝找了一个理由,把檀道济送入大牢。

檀道济在被捕入狱之时,曾愤怒到“目光如炬”,他摘下帽子,狠狠的往地上一摔,恨恨的说,“汝乃自毁长城”!

檀道济一句话道出他的辛酸,也创造了一个后世还被运用的成语“自毁长城”。

四、檀道济的悲剧缘由

檀道济的悲剧是时代造成,也是他自身性格的悲剧,当然也是封建统治者愚蠢的体现。

檀道济被诛杀后,北魏群臣欢喜雀跃,认为再也没有对手了,这时候宋文帝才感觉到深深的后悔,可是世界上哪里有后悔药卖的,只能在忏悔中接受这样的局面。

从这个悲剧说明,在宫廷斗争中,功臣名将往往不是那些老谋深算的权臣奸相的对手,他们习惯于常人的思维去进行人际关系的斗争,往往会输得一败涂地。

而于此相反的奸臣小人往往生活得如鱼得水,在扳倒绊脚石的同时,还能得到统治者的信任。

檀道济的悲剧是时代给他带来的东西,也是他个人逃不掉的结局,封建统治者腐朽的思想,多疑的性格,也是造成檀道济命运悲剧的原因。

周武王死后为什么要周公而不是姜太公辅政

姜太公是个牛人,他曾出仕商朝。但因为看不惯纣王暴虐无道,辞官隐居在渭水河畔做起了钓翁。

不过,姜太公的贤名远扬。周文王听说后,不辞辛劳,亲自备了厚礼登门拜访。在他真诚的请求下,姜太公出山辅佐他。

周文王施行德政,得到了诸侯和百姓的支持。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周武王子承父业,继续扛起伐纣大旗,最终结束了商纣王朝,建立了周王朝。

可以说,在开国功臣中,姜太公该居首位。他的地位和功绩,不光在周王朝得到认可,在后世也是倍受人们的推崇,被尊为百家宗师,肯定了他在政治、军事、纵横这几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

(姜太公剧照)

然而,周武王去世时,却并没有把辅佐周成王的重任,交给姜太公,而是交给了周公,这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来,周公是周文王的次子,也是周武王的同胞弟弟。

周公为人忠厚有德,又在诸兄弟中最为孝顺友爱,因此贤名在外。

周武王继位后,便尊姜太公为国师,而周公则被封为辅相。

周公深得周武王信任,无论国事大小,都要和他商议而定。

周公亦不辜负周武王信任,不仅提出“顺德谋事”的建议,还在伐纣胜利后,手持大钺,立于周武王身侧,向天下宣布商朝因纣王无道而灭亡,并拥立周武王为天子。而他也因贤德之名,颇有威望,成为仅次于周武王之下的权臣。

王朝新建,面临着政权不稳的局面。但周武王却在这个节骨眼上,一病不起。周公既对周武王的病情非常关心,希望他能恢复健康;同时还代他处理国家政务。

为了能让周武王恢复健康,周公在求医问药都没有效果后,心急如焚的他,竟将指甲烧成灰溶于水中,并向上天祈祷,希望能代周武王生病。

然而,周公的举动,并未能挽留住周武王。在建立周王朝第二年,周武王便病逝了。

周武王病逝时,他的儿子周成王才13岁,完全不能应付复杂的政局。因此周武王临终时,让周公辅佐周成王。

之所以选择周公而没有选择姜太公,周武王自然有他的想法。

(周武王)

一、周武王忌惮姜太公的权势。

姜太公早年统领军权,在政事上也很有成就,因此深得人心,势力也逐渐强大。周武王在建立周王朝后,颇为忌惮姜太公的权势。担心他会拥兵自立,但姜太公毕竟是开国功臣,除掉他,势必落个“卸磨杀驴”的污名,说不准会引发恐慌,造成国乱。所以,周武王思来想去,决定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皇权。他迎娶了姜太公的女儿邑姜,并把她封为皇后。

如此一来,姜太公成了周武王的岳父,自然不和他争权夺利了。

周武王还不放心,又把姜太公封在偏远的齐地,让他远离政治中心。

可见,周武王对姜太公的防范,那可不是一点点。

二、姜太公年纪太大。

早在周文王请姜太公出仕时,姜太公就已是70多岁的人了。

虽说他很有治国安邦的才干,但辅佐了两代君主,已经到了80多岁的年纪。可以说,在古代这个年纪已经是非常高寿了,说不准哪天就会寿终正寝。

而周公则正值精壮之年,治国经验丰富,并不亚于姜太公。因此,选择周公显然是最明智的举动。

(周公剧照)

事实证明,周武王的选择是正确的。

周公在辅佐成王的事情上,极为尽力。他不光推行德政,还广纳贤才。

据说每当听说有贤德的人才来拜见他,他哪怕是在洗头吃饭,也要停止下来,亲自去见来访者。

由于他尽心尽力,百姓都对他非常敬佩。

不过,周公的弟弟管叔和蔡叔却觊觎皇位,四处造谣说周公想篡夺王位。并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叛乱。

周公主动找到姜太公和召公,向他们坦诚地表示自己没有野心。在解除了姜太公和召公的疑虑后,又和他们共同谋划,并联合起来,打败了管叔和蔡叔,同时平定了武庚之乱。

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叛乱,周公建立了洛邑新城,他又把成为俘虏的殷商贵族迁到那里,并派兵严加看管起来。

由于周公忠心耿耿,他在执政期间,虽独掌大权,但他并未夺权。而且为开辟周朝盛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7年后,周成王20岁,周公按约定将政权还给了周成王。

周成王对周公很器重,再加上周公治理国家有功,因此周成王便将土地肥沃的鲁国封给了他。

(参考史料:《史记·鲁周公世家》《何尊铭文》)

好了,关于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和托孤重臣为什么要清洗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是功臣杀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