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亚历山大大帝为何会在印度选择撤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印度因为什么撤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在二战中,日本也曾攻打印度,为何只打了一仗就选择撤军
当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曾经打着一个响亮的口号: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但是在侵略中国的时候,也并没有明确说明大东亚到底是指哪些地区?一直到了1940年的时候,日本明确指出,大东亚共荣圈包括了下面这些国家:
中国、朝鲜、日本、满洲国、法属中南半岛、荷属印尼、新几内亚等大洋洲,及澳洲、新西兰、印度及西伯利亚东部等地为大东亚之范围。日本有这么大的野心,当然也有着相匹配的实力。在非常短的时间里面,就攻打着东南亚绝大部分的国家。截止到1942年年底的时候,基本上整个东南亚,也就只有印度地区,日本只是派遣了一小部分的兵力。甚至正如题目所说,仅仅只是打了一仗,便立刻败走。
其实印度之所以能够活跃在世界舞台上,还要拜它的殖民者英国所赐。英国曾经带领印度两次踏上中国领土,经过英国几十年的殖民下,印度也自然而然的把英国当作他们背后最大的后盾。其实不仅仅是印度,英国作为日不落王国,在当时殖民了基本上整个东南亚地区。所以说日本要建立自己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他的敌人不仅仅是东南亚地区的各个国家,还有这些国家背后的主人——英国。英国作为一个老牌的王国,在欧洲地区也享有着举足若轻的地位。而希特勒试图统一欧洲的声音,自然免不了与英国的碰撞。
为了减轻自己在英国的压力,同时也是更好的达成他们所谓的法西斯阵营。希特勒攒动的日本,前去攻打印度。印度本来就是自己攻打目标之一,自然而然的作为顺水人情答应了下来。但是这个时候,战争已经来到了1944年,日本早就没有了刚开始时候的嚣张跋扈。
由于之前几年的作战,英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大部分兵力,基本上都缩在了印度地区。以及一部分中国远征军,也是被日本拦腰截断在了印度。而印度和日本发生的这场战争,其实名字叫做英帕尔战役。双方最高指挥将领,分别是牟田口廉与蒙巴顿。牟田口廉虽然有着小东条的称呼,可惜并没有东条英机的智慧。在1944年的3月8日,牟田口廉带领着10万人的部队,赶着一大批的活牛、活羊,跨过了印度与缅甸的边界,拉开了这场大战的序幕。为了抵挡日军的进攻,蒙巴顿立刻在钦敦江建立起了防御战线,并且提前占领了英特尔地区。在先天优势上面,就给了日军一定的打击。
因此当时的日军部队,不仅要背靠钦敦江作战,而且他的后勤补给线也有着非常大的问题。因为当时缅甸与印度交界处都是山岭地区,日本又没有在印度拥有补给点,因此所有的补给必须全部来自不可靠的丛林补给线。再加上盟军飞机时不时的轰炸,日本补给一直是断断续续。
再加上当时雨季马上来临,原先干枯的河床即将变得汹涌,所以日军必须在雨季来临之前,将这场战役打下来。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日军的进攻势头非常的凶猛,甚至一度兵分两路包围了英帕尔地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蒙巴顿不得不向美国空军求助。在美军的帮助下,英印联军终于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由于长时间紧张的作战环境,再加上断断续续的后勤补给,日军部队的战斗力开始急剧下降。原来的口粮从目前的六两,最后降到甚至连半两都不到。反观英印联军,不但毫不担心补给线的问题,甚至时不时的还能抽上香烟喝上甜酒。
在多方的帮助下面,英印联军把整场战役拖到了雨季。原本就泥泞不堪的丛林,在雨水的冲刷下,走路都已经成了问题,更不要说用来作战了。这个时候的日本已经基本上没有太多抵抗力了,原来10万多的日本部队,也渐渐被冲散为四五万一支。虽然日本本来的目的就是分兵包抄,但是没想到分开之后就再也无法合起来。
然而这些还不是摧毁日本最后的稻草,由于雨季的来临,军队内部爆发了疟疾、霍乱、流感等众多疾病。最多的时候,日本内部有将近3万人感染疾病。患有疾病的士兵根本没有力气提起武器,再加上没有足够的食物补充,一个个都饿得骨瘦嶙峋。作为最高司令官的牟田口廉,也认为打下去并没有什么希望了,准备全线撤军。在1944年的7月2日凌晨,日本东京大本营往前线发出命令,本次作战停止全军撤退。而且为了顾及到面子问题,竟然给这次退战冠以“退却作战”的名义,实在是可笑。
日本此次作战之所以没有胜利,完全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没有占据任何一点。此次大规模的作战没有占据任何脚跟,太平洋战场中已经让日本焦头烂额,中国战场当中也无法抽身,后来也就干脆放弃了对印度的进攻计划。
是什么原因让蒙古帝国停止西征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蒙古人打仗的特点是秋天出发,第二年天热时返回,这是生活在漠北的蒙古人身体原因决定的。
二是蒙古内部出现不团结,闹了矛盾,不得不停止继续进军的脚步。
1944年日本攻打印度,为何只一仗就撤军日本当时有多弱
有心无力,但称只打了一仗就×。首先,乌号攻势(鬼子大本营对印度进攻战的代号)光大规模的战役就有两场:分别是英帕尔和科希马战役。何止一仗啊?然后,撤军当然是打败了呗。而且还败的很惨很狼狈。一是伤亡虽大但还不如病死、饿死和累死的多。二则出现了大日本皇军战史上最丢人且绝无仅有的一例。作战中,鬼子前线进攻的三个师团公然抗命都不愿打了!然后,直接上级缅甸方面军司令恼羞成怒之下,一口气把③个师团长全部火线撤职查办。要知道,按当年鬼子的军制,师团长一级都是将军级高官全部要由天皇亲命。撤一个至少都应提前请示中央大本营。何况还是三个一起查办?更??的是后面,三位被撤职的师团长同样再度违令,不管不顾就率军撤退回缅甸了。以鬼子的情况,有史以来真正仅此一次。因此,看出什么了?答案是无论鬼子弱不弱,这次战役只会也只能失败。原因就在于后勤不济。当年鬼子从开战到投降,后勤保障能力一直都是参战各国中的弱者,甚至连意大利都不如。客观上就是穷啊!没钱没资源,有点儿就顾着造枪炮弹药,吃喝拉撒就管不了那么多,特别是卫生救护能力太差。士兵打仗基本就是自生自灭,听天由命。军官也只有个基本保障,就是受伤有人救,至于后方有没有药品能不能抢救就看造化了。主观因素就是鬼子高层从不重视后勤保障。军队编制内辎重兵先天就低人一等,立功受奖没份儿晋升慢。能干聪明的自然都跑去一线作战。印缅地区就是个典型例子。当地崇山峻岭没正经道路,热带雨林瘴气肆孽还人烟稀少。皇军四处杀人抢掠的“长处”无从下手。长途跋涉靠人背肩扛能带多少弹药粮草?结果自然是饿死病死累死多过被打死的。如此恶劣的生存模式下,鬼子能避免未战先溃就不错啦。只要英印军不跑坚决抵抗,鬼子肯定完蛋。相比之下,同时期在中国内地的“一号攻势”(我们叫豫湘桂大会战)却能势如破竹大胜收场。就是在于战场环境不同,加之国军战斗力太弱太滥造成的。所以,鬼子后勤保障从来都弱,而印缅边境的自然环境又放大了其??势。一战即溃奇怪吗?
亚历山大大帝为何会在印度选择撤军
因为亚历山大没有选择!
雅利安人克星公元前328年,亚历山大基本结束了对巴克特里亚(大夏)和粟特的征服,并娶大夏公主罗克珊娜(与安禄山的粟特语名字相同)为妻。
遥想亚帝当年,
珊娜初嫁了,
雄姿英发.......
他接着产生进占印度的想法。然而辉煌的顶点不祥之兆已现端倪。部属普遍对这桩亲事感到不快,在撒马尔罕的一次宴会中,狂饮之后的亚历山大认为被冒犯刺死了骑兵指挥官克莱图斯(Cleitus),后者在与波斯人的战役中曾救过他的命。
公元前327年春天亲率数万大军(其中部分从亚洲招募),翻越兴都库什山哈瓦克山口南下印度。
在发生在今天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一带的Hydaspes(杰赫勒姆河)战役中最终战胜了印度保拉瓦王国,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波斯人、亚里安那-巴克特里亚-索格狄亚那原住民、印度人主要都是雅利安人分支,亚历山大堪称雅利安人克星。
保拉瓦国(Pauravas)溯源—Puru人之国保拉瓦国由Puru部落组成,印度雅利安早期历史上的十王之战中,Puru即为十王联盟之一,但他们和十王对立的婆罗多族有很近的血缘关系。之后Puru人大部分东迁到恒河流域。佛陀时代十六雄国中的俱卢(Kuru)、跋蹉(Vatsu)就由东迁的Puru族人建立。
俱卢(今德里、密拉特地区)就是史诗《摩诃婆罗多》的发生地。居住在Indraprastha(今德里)的般度族最终战胜了象城(Hastinapur)的俱卢族,继承了婆罗多王位。之后的国王将都城从俱卢的象城迁到恒河支流朱木拿河边的憍赏弥(Kausambi),就是后来的跋蹉国(Vatsu)。
留在旁遮普的puru人建立了保拉瓦国。他们在战斗中动用了200多头大象来对付入侵者的马其顿方阵,战败后国王Porus被俘,亚历山大钦佩他的英雄气概,劝降并仍让其管辖这一区域。
此战之后,亚帝在杰赫勒姆河两岸有建造了两座亚历山大城,分别命名为Nicaea(希腊胜利女神之名)和Bucephala(亚帝战马之名).
之后继续东进,征服了另外几个印度部落,包括以桑加拉(Sagala,今拉合尔)为都城的卡萨亚部。
壮志未酬身先死此时亚历山大挺近恒河流域、彻底征服东方仿佛已胜利在望,但士兵们受够了印度的洪水、炎热,毒蛇猛兽,流行于军中的传染病。当他们到达贝阿斯河(Beas)时,疲惫的军队拒绝继续深入内陆的远征,哗变一触即发:
六军不发无奈何,
万里长征今要还。
不得已亚历山大决定向南往印度洋前进,准备从海路返回巴比伦.这时时间已经到了前326年10月。途中马利安人(Mallians)和奥克西德拉克人(Oxydracans)的袭扰和抵抗同样给他们造成很大麻烦,亚历山大中箭受伤险些丧命。
不久形势发生变化,亚历山大改变计划兵分三路----一路指挥海军沿着印度洋海岸和波斯湾返回,亚历山大本人和另外一路从陆路返回巴比伦。仅仅过了一年多,就病死在那里。
亚历山大进军路线图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亚历山大大帝为何会在印度选择撤军和印度因为什么撤军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