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为何咸丰帝留下的权臣斗不过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慈禧太后这个问题,八大臣为什么败给慈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咸丰帝驾崩设了顾命八大臣,为何还让慈禧参与权力分配
为了让他们相互制约。
咸丰皇帝留下的8个托孤大臣,为何还斗不过半文盲的慈禧
咸丰帝死后,顾命八大臣定年号为“祺祥”,把持了朝政大权,对慈禧太后、慈安太后钮祜禄氏和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帝后孤儿寡母,并不放在眼里。针对有朝臣提出的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建议,顾命八大臣强烈反对,不给任何机会。而对于留在京师的咸丰帝六弟和硕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等亲贵大臣,顾命八大臣也没有给予任何安抚和权力分配,对自身的情况很乐观。慈禧太后对顾命八大臣专权的做法非常不满,她首先拉拢慈安太后一起,利用她们和皇帝爱新觉罗·载淳掌握的“御赏”、“同道堂”两枚印章,对顾命八大臣的权力进行一定制衡。另外,慈禧太后还与倍感失落的爱新觉罗·奕訢、醇郡王爱新觉罗·奕譞等亲贵大臣取得联系,最终达成一致共识,联手对付顾命八大臣。
做好充分地准备制衡,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和皇帝爱新觉罗·载淳让顾命八大臣中最核心的成员爱新觉罗·肃顺,负责运送咸丰帝梓宫从大路回京师,他们则带着爱新觉罗·载垣、爱新觉罗·端华等其他7个顾命八大臣成员,从小路提前回到京师。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和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回宫后,立即召见爱新觉罗·奕訢等人,发动辛酉政变,爱新觉罗·载垣、爱新觉罗·端华等其他7个顾命八大臣成员随即被逮捕,爱新觉罗·肃顺也被爱新觉罗·奕譞等人在回京途中逮捕。
最终,爱新觉罗·载垣、爱新觉罗·端华被迫自裁,爱新觉罗·肃顺被斩立决,富察·景寿、托和络·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人被革职,顾命八大臣彻底失败。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垂帘听政,和硕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被封为议政王,改年号为“同治”。从此,拉开了垂帘听政长达47年的帷幕,成就了一代臭名昭著的晚清掌权人——慈禧太后。八大臣自己都没有想到他们会败在一个26岁的寡妇手里,一个半文盲在后宫的女人手里,而咸丰皇帝地下有知,他的贵妃会有如此魄力。真是小瞧人了啊。他们的失败就是小看了慈禧,小看了以恭亲奕?王为首的帝胤集团。
恭亲王可以铲除八大顾命大臣为何不铲除慈禧呢
恭亲王奕訢,人称“鬼子六”,为人颇为精明,能力比咸丰皇帝强不少,但是运气不如咸丰皇帝好,所以没能当上皇帝。
倘若当时是由奕訢接道光的班当皇帝的话,或许清朝会是另外一番模样,至少不会出现女人当政误国这样的事,近代史也会重新书写。
咸丰皇帝驾崩了之后,他5岁的儿子载淳坐上了皇位,也就是同治皇帝,随后慈禧则联合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将顾命八大臣给一锅端了,慈禧也自此开始掌控清王朝,几近半个世纪之久。
奕訢在铲除了顾命八大臣之后,之所以没有将慈禧一块铲除了,一来是因为不敢,二来是因为不能。
不是不想,是不敢,是不能,是不会。
奕訢之所以不敢对慈禧下手,这是慈禧的身份所决定的,慈禧再怎么说也是皇帝的母亲,是一朝皇太后。
奕訢如果敢对慈禧不利的话,那就是在对同治皇帝不利,至少对于当时只有五六岁的同治皇帝而言是这样,对同治皇帝不利,那就等同于是在谋逆,这样会让奕訢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公敌。
那时候的奕訢并不具备谋逆的条件,不论是时机也好,是实力也罢,他如果选择在那个时候谋反绝对没有好下场。
毕竟“法统”这个东西说起只有两个字,但放在那个时代却是重之又重的东西,而当时的法统则自然而然地在同治皇帝的手上。
奕訢如果真要以“非法”手段夺取皇位的话,那就等于是在挑战法统。
说不定当时慈禧还希望奕訢一时头脑发热对她不利呢!这样的话她就能有理由进一步糅合朝中势力顺带将奕訢铲除掉。
当然“辛酉政变”发生了之后,各方势力处于一个微妙的平衡状态,也都处于一个消化阶段,奕訢拿不下慈禧,慈禧也除不了奕訢。
咸丰能力本不如奕訢,所以虽然咸丰接了道光的班当了皇帝,但实际上奕訢在长期和咸丰争夺储位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也就是所谓的“帝胤集团”。
当时一来因为咸丰能力平平,二来也因为咸丰在位时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所以他根本腾不出时间和精力彻底打垮奕訢,这也就造成了咸丰死了之后,以奕訢为首的帝胤集团仍然在朝中拥有足以威胁到皇权的势力。
所以咸丰在临死之气那才留下了后手,一边任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一边又让慈安和慈禧各掌一印,以此来和帝胤集团行成三足鼎立之势。
咸丰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他天真的以为这样真的能够行成三足鼎立,让三方势力相互牵制对方,从而保证同治皇帝的皇权不受威胁。
可是咸丰却忽略了人心,凭什么在顾命八大臣同时打压奕訢和慈禧的时候,奕訢和慈禧还选择忍气吞声地维持这个咸丰自以为能够存在的平衡,而不是选择联起手来一起对付顾命八大臣?
面对顾命八大臣的强势打压,慈禧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和奕訢联手,在“二对一”的情况下将傲慢的顾命八大臣给打垮了。
顾命八大臣被打垮了之后,接下来的事情也很简单,慈禧和以奕訢为首的帝胤集团瓜分此前由顾命八大臣所把持的政治利益。
慈禧也很够意思,直接任命奕訢为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等职务,当然这也是他们在发动政变之前所达成的默契,没有好处的话,奕訢也不会冒险和慈禧这个“偏房”联手。
更何况顾命八大臣一倒,帝胤集团势力雄厚,慈禧为了能够让局势尽快稳定下来,从而消化自己刚刚瓜分到的利益,也必须得稳住奕訢。
对于奕訢来说也是一样,刚刚拿到手的蛋糕,他也不可能一口就吃完,即便一口就吃完了,他也需要时间来消化。
所以说当时慈禧和奕訢双方实际上是处于一个很微妙的状态,他们都需要足够多的时间来消化。
所以,他们都不会选择在这时候对对方下手,这样很可能让已经到手的利益又再一次成为别人的口中食。
除了他们自身的原因之外,当时清朝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也是奕訢不会将事情进一步扩大而对慈禧下手的原因。
内有洪杨起义,外有洋人虎视眈眈,又碰到咸丰驾崩和宫廷政变,这时候的清朝已经很脆弱了,经不起折腾了。
只有继续维护清朝的统治,他们才能保得住自己已经抢到手的蛋糕。
从奕訢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至少这个大局观,他多多少少还是有的,所以他才不会在这个时候继续将事情闹大。
所以,奕訢不敢、不能、也不会在铲除了顾命八大臣之后继续对慈禧下手,更何况顾命八大臣也是奕訢一方势力铲除的呀!
为何咸丰帝留下的权臣斗不过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慈禧太后
咸丰千算万算,没有算到慈禧本事那么大。咸丰担心重蹈亲王多尔衮专权,没有托孤六弟奕訢,咸丰担心重蹈重臣鳌拜专权,设置了多达八位辅政大臣。
八位辅政大臣以肃顺为首,并且肃顺为当时的权臣,八位辅政大臣中又有不少皇族成员,按道理来说怎么会搞不过才二十多岁的慈禧,这就说明慈禧水平高。
早在咸丰在热河的时候,肃顺就已经为咸丰去世后的安排做了充分准备,阻止咸丰回京城,隔断以恭亲王奕訢与咸丰的联系,并劝咸丰按照汉武帝“留子杀母”的故事赐死同治生母慈禧,慈禧确实有本事,慈禧在得知这个事情后,装作无事,在咸丰面前装作楚楚可怜,最终没有咸丰下决心赐死自己。
在咸丰去世后,不断对肃顺让步,给予决择之权,让肃顺对慈禧掉以轻心,但自己却秘密的联系恭亲王奕訢,神不知鬼不觉的,使用了一个计谋,以处罚太监为由,联系到了恭亲王奕訢。
后在护送咸丰灵柩,以小皇帝太小为由,将护送队伍分为两队,故意分开肃顺等八大臣,肃顺也无可奈何,只能同意。
在北京,慈禧安排多名大臣有意制造舆论,并背地里拉拢名臣郎胜保和僧格林沁,为两宫太后的“垂帘听政”打好基础。最终在恭亲王奕訢的配合下,处死了肃顺、载垣和端华,其余五人也被革职。
这个时候慈禧才26岁,想想都可怕,这样一个女人年纪轻轻,在对抗八位权臣的过程中完全胜利,将王爷奕訢、奕譞玩弄手中,并能得到文祥、胜保、僧格林沁的支持,难怪能控制清朝半个世纪没有崩溃。
归根结底,就是肃顺掉以轻心,低估了对手,其他的七大臣水平太差,加上慈禧确实权谋手段能力超群。
为何咸丰帝留下的权臣斗不过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慈禧太后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八大臣为什么败给慈禧、为何咸丰帝留下的权臣斗不过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慈禧太后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