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藏族古代叫什么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藏族古代叫什么以及藏族在唐朝被称为什么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藏族人怎么称呼
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名的取法及内涵也有复杂、曲折的演变过程,一般归纳起来有二十种不同的取名方式。
一、使用姓氏
藏族人曾在历史上使用姓,据《西藏王统记》记载西藏历史上曾有四大姓氏。另外,史书记载,直贡地区有“琼热”姓氏,达隆地区有“斯”姓氏,萨迦地区有“昆”姓氏,还有法王姓氏,光明神姓氏,王族姓氏等六大姓氏。敦煌古籍里记载吐蕃时期各大臣等达官显贵也有姓氏。总之,藏民族的姓氏大致由六大或四大姓氏演变而来的。历史上,尤其是一些大学者都乐于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姓氏。如:努·桑吉耶西、索·霞甲琼乃等,努、索都是其姓氏。现在藏族人很少用姓氏,对此说法不少,可很难定论。但是,现今很多地方有不少藏族人在自己的名字前或父母给孩子的名字前加汉族姓氏的习惯,如;张达瓦、王益西等。
二、借用前辈名字的一部分
这种取名方式起源于吐蕃时期,吐蕃王朝的第一代赞普为聂赤赞普,其名中有“赤”字,随后的六位赞普都用“赤”字,这六位依次为:木赤赞普、延赤赞普、苏赤赞普、美赤赞普、达赤赞普和斯赤赞普等,再加上第一代聂赤赞普,史称“天尊七赤”。
三、以颂扬、赞美的词语取名
这主要是后人、下属或臣民对伟大开明的君主、大德高僧、旷世奇才和英雄人物的称呼。如:吐蕃王朝的开明君主松赞干布,在位期间,吐蕃王朝进入空前的鼎盛时期,加强了与唐朝的关系,迎娶文成公主,吸收唐朝的先进文化,广受藏族人民的爱戴。被藏族人民尊为“松赞干布”。大意是:一位具有超凡的指挥,大公无私,是非分明,能公正地对待臣民,法纪严明,使天下安宁,创造吐蕃盛事的明主。
藏族古代叫什么
古代藏族的名称:唐宋时称“吐蕃”,元代称“吐蕃”、“西蕃”,明清时期称“西蕃”、“图伯特”、“唐古特”、“藏蕃”、“藏人”等。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是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
唐朝皇帝为什么被称为“天可汗”
“天可汗”,是少数民族的一种称呼,喻意大约等同于天下共主。唐朝皇帝被少数民族首领尊为天可汗的不在少数,如唐太宗、唐高宗、唐肃宗等,但若说最具代表性的,还是要数唐太宗李世民了。
人说“宁为鸡首,不为牛后”,没有人甘居于人后,尤其少数民族人民对武力的崇拜情感,他们重勇士,耻懦弱,想要让他们尊为“天可汗”,那就必须是拳头上打出来的外资。我们观大宋的经济,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但它在军事上的表现,不仅金要来咬一口,辽也是不肯放过,说穿了不过被视为一块肥肉,予取予求而已。唐朝不一样,唐代自李渊而下,虽然内外争斗不断,但一直保持着“天朝”的姿态,无人敢予轻侮。
唐朝是中原有数的强力皇朝之一,唐高祖李渊可说坐在隋朝的基业上夺取天下,先平内乱,后击突厥,到了唐太宗时,更是一发而不可收,俨然如汉武在世一般,四夷八荒,就没有唐人不敢用兵的地方。唐太宗晚年时,性子暴虐,更是好战,虽然于唐朝国内是为沉重的负担,尽可支持,但于少数民族、游牧势力而言,唐朝的磅礴,几乎如天灾一般无可抵御,称臣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贞观年间,唐朝大力拓边,依次取得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龟兹的胜利,唐太宗的手,甚至伸到了印度。以下是笔者选取的唐太宗这个“好战分子”对外“亮肌肉”的典型案例。
唐朝军队出击定襄,突厥受到重创,其最高统治者颉利可汗被唐朝活擒。突厥被破后,吐蕃趁机抬头,逐渐成为边患,引发唐太宗的反感。太宗使侯君集击吐蕃,吐蕃军大败,被斩首千余,其首领松赞干布被迫遣使向唐朝谢罪以求和,并向唐朝继续请求和亲。唐太宗将其晾了七年,终生使文成公主入藏。
唐军远征吐谷浑,其伏允不能敌,逃走时连老婆孩子都来不及带走,不久在沙漠中为军士哗变所杀,吐谷浑由是一蹶不振,被唐人圈地放马。贞观十三年,高昌国激怒大唐,太宗遣大军以伐,高昌王麴文泰畏惧唐军阵容,忧心忡忡之下,成为第一个被唐军吓死的一国君王。
要做天下霸主,只会“亮肌肉”自然还是差了一些,恩威并重才是正途,唐太宗深知这一点,在四处征战的同时,亦在力推行和亲政策。
唐太宗以为北方少数民族,多是“外戚专政”,公主的后人如果做了可汗,那就是他的外孙,所以和亲事成,当何边防三十年无衅,贞观名臣房玄龄也认同此举。于是,唐朝与真珠可汗、处罗可汗、突厥酋长执失思力、诺易钵(吐谷浑可汗)及吐蕃松赞干布等人完成联姻,使得唐朝同少数民族有了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战事滋扰。
当然,打铁还要自身硬,国与国之间,从来不存在永久的联盟和必以生死的仇敌,你足够强大,才能服众,若是一味软弱,难免变成肥肉,任人噬咬。
藏族称谓的意义和由来
藏族是少数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作为一个民族,首先被人们知道的就是它的名称。藏族之所以会叫这个名字,是与藏族的起源与演变有关,它的前称就是吐蕃。
藏族是我们叫藏族人一个称呼,而藏族自己却取了很多的名字,像在阿里山区的藏族人叫堆巴,前藏区叫卫巴,后藏区叫藏巴,除了这些其实还有很多叫法,其实这些叫法就和广东人江苏人一样,就是用来好分辨而已,在我国古代,对藏族的叫法有很多种,唐朝的时候交藏族为吐蕃,宋朝也是这样叫的,到了元朝就改成了西蕃,而从中国的历史上来张他们和藏这个字有关联的时候,就得到明清时期,在那个时候,就出现了藏人和藏蕃这样的称呼。
藏族的名称与藏族的起源与演变有关系。藏族是由历史上雄霸一方的吐蕃直接发展而来的,吐蕃的历史可以上朔到“厌哒”。藏族与吐蕃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两个名称,吐蕃是在青藏高原上土生土长起来的一个民族。七世纪初,吐蕃王朝建立,标志着吐蕃民族的正式形成。在以后的发展中,吐蕃又先后融合和同化了许多部落和民族,壮大了自己的民族成分。“吐蕃”作为民族名称,在历史上一直沿用,直到民国时期才正式统一命名为藏族。
藏族他称亦很多:唐宋时称“吐蕃”,元代称“吐蕃”、“西蕃”,明清时期称“西蕃”、“图伯特”、“唐古特”、“藏蕃”、“藏人”等。
“吐蕃”,吐,多数人认为是汉语“大”的音转,系吐蕃向唐朝自称“大蕃”而音译。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bon)音转而来;也有人认为,蕃意为农业,与卓(bro,牧业)相对。汉语的名称“藏”来自藏语gtsang“后藏”,gtsang这个名称的原来意义可能是“雅鲁藏布江yar-klungsgtsang-po流经之地”
藏民族(也就是吐蕃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所聚居的地区分成了前后两部分,“藏”是藏语对西藏地区前后两部分的译音合称,藏语称前藏为“乌思”,称后藏为“藏”。
“藏”为汉语称谓,自称“番”,(藏语音为“博巴”)。藏语对居住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称谓:居住在西藏阿里地区的人自称为“堆巴”,后藏地区的人自称为“藏巴”,前藏地区的人自称为“卫巴”,居住在西藏东境、青海西南部和四川西部的人自称为“康巴”,居住在西藏北部及川西北、甘南、青海的人自称为“安多哇”。“巴”、“哇”藏语意为“人”。
藏族是从雅鲁藏布江的那些农业部落发展而来的,因为在几千年前,人类文明还不发达,当时的人们都是靠着江边或者河边生活的,而且是那种群居的方式,当时主要是依靠农业来胜过,商业根本没有发展起来,而且在在两汉时期,有过对藏族的拒载,他们是西羌人的一个分支。和当时的汉族人一样,发展农业,并且渐渐学会耕地的技巧,也学会了圈养牲畜。直到后来,他们开始划分部落,因为文化的差距,和地域的限制才一直没有建立王朝。
当时在是奴隶制社会,虽说后来建立了王朝吐蕃国,但是文化程度依旧非常的底,后来在唐朝的时候,藏族的移民开始和唐朝在藏族地区的驻军逐渐融合之后,也就变成了现在的藏族。而且在唐朝,是非常看重和西藏的往来,在当时人们交流也非常的密切,藏族人也非常愿意并且热情的学习文化。在元朝的时候,藏族地区就开始管理了,只是在清朝的时候,清政府可以说是自顾不暇,根本没有时间去管其他的事情。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坚持的是和平解放政策,而且希望不要发生战斗的情况下,解放全中国,西藏也同意了国家的协议,在各个地区解放,并且希望在不发生战斗的情况下解放全国,最后西藏也统一了。
自此,藏族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延续发展,生生不息。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