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胖大海球变形记的开头怎么写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胖大海为什么会变大,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胖大海球变形记的开头怎么写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吃知了猴有什么危害
我们老家一般说的“知了猴”就是指的蚱蝉的若虫,也就是蝉刚刚从土里爬出来还没蜕壳的状态,像个小猴子似得佝偻着扒在树上,一旦它完成了蜕壳长出翅膀可以飞行了,我们就叫它“知了”。之前很多内容都是从“好处”、“优点”的角度来分析的,不过事物都有两面性,这次我们就主要来说说这个可能会存在的“危害”问题吧。
【吃知了猴有什么“危害”?】如果要说一个食材有什么“危害”,那么基本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⑴:食材自身成分是不是有害、有毒性。
⑵:食材是不是限定于某几种不太健康的烹饪方式。
⑶:食材的来源、运输方式是不是存在相对比较大的隐患。
咱们下面逐一进行分析,了解了可能存在的隐患这个问题也就清楚了,大家再吃知了猴的时候也可以尽量去避免。
先说第一条:【物质成分】
知了猴是一种营养成分很不错的食物,作为一个昆虫食材,它最被瞩目的就是蛋白质含量非常高,大约有70%左右,差不多有牛肉的3倍、鸡蛋的5倍左右。不过它的脂肪含量也挺高的,大约有15%,同样也是牛肉的3倍多、鸡蛋的差不多2倍,但是这些都不算这次的重点,顶多进食控制适量就可以了。
知了猴的成分中比较贴近“危害”这个描述的是其含有异种蛋白,虽然这些东西没有毒性,但是很容易引起过敏,所以之前没怎么吃过昆虫美食或者是本身过敏体质的朋友最好要谨慎一些对待。
接下来说第二条:【烹饪方式】
我们的烹饪技术是全世界最全面、最细致的,不过说起吃知了猴这个东西,基本上常用的做法就是油炸、油煎、煸炒和烤,我是还没见过有水煮、清蒸或者知了猴刺身的。而知了猴常用的做法里除了烤之外,那三种其实用油量都是不小的,毕竟这种东西就是要煎、炸了才够香,这样的烹饪方式再加上知了猴本身就是高脂肪食材,偶尔尝一次解解馋没有关系,如果一段时间内经常吃的话,可能热量摄入就很容易超标了。
当然由于知了猴这个东西时令性很强,而且现在价格也不便宜,也不太可能天天吃顿顿吃,所以这第二条算不上“危害”。只不过金蝉的外壳不太好消化,一般来讲一次吃5到8个左右就不要再多了。
再来说说第三条:【来源和运输】
知了猴的生命活动很有意义,它们会数年以若虫的姿态深藏地底,就像“吃固定食堂”一样靠吸取树木根系的汁液存活。等到生长发育的差不多了,再爬出底面羽化为蝉,长出翅膀之后可以飞了,就四处找树干吸取树液存活,就像“吃流动自助餐”一样。所以一般知了猴都是来自树木林立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不会施以农药之类的东西,而且知了猴的食物是树液,树液先被树木自己过滤了一遍,知了猴吸取的时候又过滤了一遍,所以吃知了猴在农药累积、重金属之类的问题上,应该不会出现什么“危害”。而且我们吃的知了猴是3到4年就破土而出的蚱蝉,并非是美国那种17年才羽化为蝉的品种,这个积累时间上也相别很大。
我们更需要注意的其实是“保存和运输”这个层面上的问题,知了猴这种东西不仅高蛋白易滋生细菌,它还存在一个很特殊的情况,那就是会在几个小时内羽化为蝉,蝉的口感比知了猴就要稍微差一点了。这个运输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低温冷链运输的成本可就很高了,所以最好是在本地购买或者自己去抓鲜活的知了猴,购买的时候就一定要稍微闻闻有没有刺鼻的味道,以排除有不法商贩用福尔马林之类的稀释为其保鲜抑菌、阻止其羽化的可能。
最后总结一下:
知了猴这种东西算是可以放心吃的,而且可能一般人每年也就吃那么一两回尝个新鲜,也不会吃的太多。所以进食适量的前提下,只要不是过敏体质的话,吃知了猴是谈不到有什么“危害”的。
不过有另外一种“危害”说法好像也是挺现实的,就是对于喜欢吃知了猴的人来说,会越吃越香,越吃越想吃,最后钱包被“危害”到了。
那么大家有吃过知了猴吗?你觉得这种昆虫美食好吃吗?
对于美食、健康饮食和美食趣闻轶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和赞支持一下,以后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关内容!胖大海球变形记的开头怎么写
这是一颗胖大海,它穿着烂衣服,因为他很贫穷,买不起贵衣服。它穿着棕色的衣服,它两头尖,肚子圆,像核桃,像小葫芦,像杏仁,像花生粒,它的表皮没有水分,邹巴巴的,像一位老爷爷长满皱纹的脸。我摸一摸,它很粗糙,硬邦邦的,老师说它有魔力,会变大,我才不信她的话。
老师端来一杯水,把这粒胖大海放到水杯里,只见它在水杯里大口大口的喝水,一会儿它就变成了像木耳一样的东西,我们都喜欢这粒神奇的胖大海。
“失音”是怎么回事
失音是指语声嘶哑,甚则不能发音的病证。《内经》名曰“瘖”或“喑”,后世医家根据发病的机理,称为“喉瘖”,以示与中风舌强、语言謇涩的“舌瘖”有所区别。
本篇讨论的失音是以“喉瘖”为主症的一类疾病。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喉炎,喉头结核,声带创伤,息肉及癔病所引起的失音,可参考本篇内容辨证论治。若其他疾病而兼有失音的,亦可参照本篇治疗。他如妇女在怀孕期而失音者,称为“子瘖”,则属妇科范围。
【源流】
失音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书中称本证为“瘖”,或直称为“不能言”,《灵枢·忧恚无言》有专篇讨论“无音”症。关于失音,《内经》中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感受外邪。如《灵枢·忧恚无言》提到:“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合不致,致无音。”《素问·气交变大论》有:“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暴瘖。”二是脏气内伤,如《素问·宣明五气》中有:“五邪所乱……搏阴则为瘖。”《素问·脉解》提出:“内夺而厥,则为瘖痱,此肾虚也。”《难经》首先正式提出“失音”的病名。
唐宋以后对失音有进一步的认识。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指出:“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根。”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肾怯失音相似》提到:“病吐泻及大病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能咽药,此非失音,为肾怯,不能上接于阳故也。当补肾,地黄丸主之。失音乃猝病耳。”将失音与重病大病之后,无力发声的情况作了鉴别。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明确地将失音分为喉瘖及舌瘖两类:“邪入于阴,搏则为瘖,然有二证:一曰舌瘖,乃中风舌不转运之类,但舌本不能转运言语,而喉咽声则如故也。二曰喉瘖,乃劳嗽失音之类,但喉中声嘶,而舌本则能转运言语也。”舌瘖主要见于中风,而喉瘖则是本篇讨论的重点。《古今医统·卷四十六·声音候》指出病分三因:“有内热痰郁,窒塞肺金而声哑不出者,及有咳嗽久远伤气而散者,此内因也。有外受风寒,腠理闭塞,束内郁嗽而声哑……此外因也。”李梴《医学入门·卷四·痨瘵》说:“咽疮失音者死。”指出了痨瘵出现喉头生疮而失音者,预后较差,难于治愈。张介宾《景岳全书·声瘖》对失音的辨证提到:“实者其病在标,音窍闭而瘖也;虚者其病在本,内夺而瘖也。窍闭者,有风寒之闭,外感证也;有火邪之闭,热乘肺也;有气逆之闭,肝滞强也……此皆实邪之易治者也……内夺者,有色欲之夺,伤其肾也;忧思之夺,伤其心也;大惊大恐之夺,伤其胆也;饥馁疲劳之夺,伤其脾也……此皆虚邪之难治也。”说明了五脏皆可以为瘖,而以心、肺、肾三脏为主。失音的辨证要分虚实,实邪易治,虚邪难治。清代出现了不少喉科专著,如《重楼玉钥》、《咽喉脉证通论》、《咽喉经验秘传》、《尤氏喉科秘书》、《寒氏喉科秘书》等对本病均有论述。
【病因病机】
形成本病的原因虽有多端,但总的可归纳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由于风寒外袭,肺气为之壅遏,气机不利,则寒邪凝结于喉,以致喉部气血滞流,脉络阻滞,声户开合不利而为瘖。《千金方》提出:“风寒之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故喑不能言。”如感受风热燥邪,或寒郁化热,肺受热灼,清肃之令不行;或热邪灼津为痰,痰热交阻,窒塞肺气,升降失司,气道不利,亦均可致音声不扬。此外还有因肺有蕴热,复感外寒,寒包热邪,肺气壅闭,失于宣畅而致失音者。
2.久病体虚
慢性疾患,久咳劳嗽,迁延伤正,或因酒色过度,体质不强,以致体虚积损成劳,阴虚肺燥,燥火伤阴,津液被灼,肺失濡养,致声道燥涩,发音不利。或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肺失濡润,而致声瘖。亦有久病阴伤气耗,气阴两虚,鼓动无力而致者。如《古今医统》所云:“凡病人久嗽声哑,乃是元气不足,肺气不滋。”
3.情志刺激
此因忧思郁怒,或突受惊恐,而致气机郁闭,声喑不出。情志因素致瘖与内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4.其他原因
用声过多、过强,声道损伤,津气被耗;外感疾病,表证未除,误用升补之剂,或过用凉遏之品;食道异物及呼吸道下部异物壅阻;各种外伤及氨气、氯气等有害气体亦可灼伤声道而致失音。
二、病机
失音一症,可归纳为外感与内伤所致两大类。因感受外邪,阻塞肺窍,而致肺气壅遏,失于宣畅,会厌开合不利,声音嘶哑者,此为“金实无声”,其病属实。内伤失音,多系肺燥津伤,或肺肾阴虚,精气耗损,咽喉、声道失于滋润,而致发音不利,此为“金破不鸣”,其病属虚。一般说来,内伤失音临床表现多以阴虚为主,每可兼有气虚。若属情志致病,郁怒伤肝,肝气侮肺,或悲忧伤肺,肺气郁闭,不能发音者,则为内伤中的实证。
失音的病位,虽属喉咙和声道的局部疾患,病变脏器主要在肺系,但同时与肾密切相关。喉属肺系,肺脉通于会厌,肾脉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肺主气,声由气而发,肾藏精,精足则能化气,精气充足则上承于会厌,鼓动声道而出声。若客邪闭肺,或肺肾阴气耗损,会厌受病,声道不利,皆可导致失音。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本病以声音嘶哑为主症。
2.外感失音一般发病急,病程短,伴有肺卫不和的症状。
3.内伤失音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失音呈持续性加重,多有慢性病史。
二、病证鉴别
失音与喉瘖、舌瘖:喉瘖为喉中声嘶,而舌本运转自如;舌瘖为舌本不能运转言语,而喉咽声音如故,每有眩晕,肢麻病史,或同时伴有口眼斜及肢体偏瘫等症。
三、相关检查
间接喉镜、直接喉镜、纤维喉镜检查有助于原发疾病的诊断。喉功能检查对检查喉的解剖、喉肌功能和功能异常以及早期发现病变均有较大的价值。喉部X线检查如X线平片、断层片、喉部造影以及CT检查,对喉异物、喉狭窄、喉外伤后软骨骨折的诊断很有价值,必要时用MRI对观察喉肿瘤的侵犯范围有帮助。
【辨证】
一、辨证思路
失音应辨外感与内伤。凡急性发病,病程短,或伴有外感表证者,多属外感引起;病起缓慢,病程长,或有反复咳嗽病史者,多因内伤疾病所致。
二、类证鉴别
1.实证失音有寒热与气郁之分
风寒者,常卒然声音嘶哑,伴咽痒咳嗽不爽,鼻塞头痛等;痰热者,声音嘶哑,重浊不扬,咳嗽黄痰,或有身热;气郁者,多因情志郁怒悲忧引发,常呈发作性,或伴有咽中梗塞不舒。
2.阴伤失音注意肺肾的偏重
声音嘶哑且与咽痛喉燥并见者,或有咳呛气逆,多为肺燥津伤所致;声哑反复不愈,日渐加重,或伴干咳少痰,潮热盗汗,形瘦腰酸者,多为肾虚阴亏所致。
三、证候
(一)实证
1.风寒证
症状:卒然声音不扬,甚则嘶哑,或兼咽痒、咳嗽、胸闷、鼻塞声重、寒热、头痛等症,舌苔薄白,口不渴,脉浮。
病机分析:风寒犯肺,肺气不宣,气道不利,故卒然声音不扬,甚则音哑、咳嗽、鼻塞;风寒束表,皮毛闭塞,故见头痛,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等表证。
2.痰热证
症状:声音重浊不扬,咳痰稠黄,喉干或痛,口燥,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分析:风热犯肺,肺失肃降,痰热交阻,壅塞气道,故发音不扬,声音重浊,咳痰黄稠;热伤肺阴,则喉干或痛;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内盛之象。
3.气郁证
症状:突然声哑不出,或呈发作性,常因情志郁怒悲忧引发,心烦易怒,胸闷气窒,或觉咽喉梗塞不舒,舌苔薄,脉小弦或涩滞。
病机分析:郁怒伤肝,肝气侮肺,悲忧伤肺,肺气郁闭,而致突然声哑不出;气郁化火则心烦易怒;肝气上逆,肺气不降,夹痰交结,则胸闷气窒,咽中梗塞不舒;脉小弦,或涩滞不畅,是肝郁之候。
(二)虚证
1.肺燥津伤证
症状:音哑,咽痛,喉燥,口干,或兼咳呛、气逆,舌红苔薄,脉小数。
病机分析:燥邪伤肺,津不上承,故喉燥,咽痛,口干;津液内耗,肺气不宣,故咳呛,音哑,气逆;舌红苔薄,脉小数均为肺燥津伤之候。
2.肺肾阴虚证
症状:音哑,喉燥,日久不愈,兼见干咳,少痰,耳鸣,目眩,腰膝酸软,甚或潮热,盗汗,形体日瘦,舌红苔少,脉细数。
病机分析:久病之后,肺肾阴亏,阴液不能上承,咽喉失于滋润,故音哑,咽干,喉燥;肺失清肃,则干咳少痰;阴虚生内热,则手足心热,盗汗;虚火内扰,心神不安,故夜不安寐;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阴不足,则腰膝酸软,耳鸣,目眩;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证。
【治疗】
一、治疗思路
根据起病的缓急,病程的长短,一般可分为暴瘖、久瘖两类。暴瘖者,卒然而起,多因邪气壅遏,窍闭而失音,其病属实,治当宣散清疏;久瘖者,逐渐形成,多因肺肾阴虚,声道燥涩而失音,或兼肺肾气虚,鼓动无力,治当清润滋养或气阴并补。
二、基本治法
1.疏风散寒,宣肺利气法
适应证:风寒证。
代表方:三拗汤加味。
常用药:麻黄、苏叶、生姜疏散风寒;杏仁、前胡宣降肺气;桔梗、甘草利咽化痰。
加减:鼻流清涕,头痛者,加白芷、防风,并合射干、蝉衣、胖大海利咽喉,开声音。
2.清肺化痰泄热法
适应证:痰热证。
代表方:清咽宁肺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牛蒡子清肺热;前胡、象贝、瓜蒌皮清热化痰;杏仁、枇杷叶宣降肺气;桔梗、甘草、蝉衣、胖大海利咽喉。
加减:痰阻喉中,加僵蚕、射干;内热心烦,酌加石膏、知母、黄芩;口渴咽干,加天花粉、玄参。
3.开郁利肺法
适应证:气郁证。
代表方:小降气汤合柴胡清肝汤加减。前方用于肝郁暴逆,气闭为瘖,以理气疏郁为主;后方用于气郁化火,具有清肝散郁的功效,并可兼清肺热。
常用药:柴胡、紫苏梗、乌药、白芍、枳壳、郁金疏肝理气;桔梗、玉蝴蝶利咽开音;丹参、百合养心解郁;厚朴花、绿梅花、白蒺藜、合欢花疏肝解郁;川楝子泻肝降气。
加减:肺气郁闭,胸闷气逆,配苏子、瓜蒌皮降气化痰;咯痰不畅者,加川贝母、黛蛤散润燥化痰;忧思劳心,精神恍惚,失眠多梦者,酌配党参、远志、茯神、石菖蒲、龙齿、柏子仁以安定神志。
4.清肺润燥法
适应证:肺燥津伤证。
代表方:桑杏汤加减。
常用药:桑叶轻宣肺燥;杏仁、桔梗宣降肺气;南沙参、天花粉、梨皮凉润生津;桔梗、甘草、蝉衣、玉蝴蝶利咽喉。
加减:咳呛气逆,加川贝母、炙马兜铃;口咽干燥加麦冬;如兼微寒、身热、鼻塞、头痛等表证,可酌配荆芥、薄荷以疏风透表;口干咽燥,津伤较甚者,加麦冬、天花粉。
5.滋肾养肺法
适应证:肺肾阴虚证。
代表方:百合固金汤加减。
常用药:麦冬、百合养阴生津润肺;生地、玄参滋肾水降虚火;当归、白芍养血滋阴;桔梗、甘草、凤凰衣、玉蝴蝶、蜂蜜利咽喉;诃子肉、胡桃肉敛肺。
加减:如兼见潮热、盗汗、口干、心烦、颧红等火旺证候者,加知母、黄柏;兼有气短、自汗、神疲无力、舌质淡红等气虚证候者,酌加生黄芪、太子参、五味子等。此外,由于用声过度,声道损伤,津气被耗而失音者,主要在于适当休息,控制语言,同时可服黄氏响声丸,或用桔梗、甘草、胖大海等泡茶服。
三、复法治疗
1.疏散风寒,兼清里热法
适应证:失音属“寒包火”证。症见口渴,咽痛,烦热,气粗,苔薄黄,脉浮数。
代表方:大青龙汤加减。本方可散寒解表,兼清里热,适用于风寒束表,里热炽盛的外寒里热证。
常用药:麻黄、桂枝散寒解表;生石膏、黄芩清泄里热;杏仁、桔梗、射干宣肺化痰利咽;蝉衣、木蝴蝶利喉开音。
2.温肾宣肺法
适应证:素体肾阳亏虚,风寒外袭,太阳少阴两感证。症见卒然声喑,咽痛欲咳而咳不畅,恶寒身困,舌苔白,舌质淡,脉沉迟或弦紧。
代表方:麻黄附子细辛汤。本方温经助阳,散寒解表,适用于阳虚之体复感风寒。
常用药:麻黄辛温宣肺疏表;细辛温经散寒;附子温肾祛寒。
四、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蒲公英、板蓝根各30g、蝉衣6g,煎服。适用于急性喉炎引起的失音。
(2)胖大海6g,玄参12g,开水冲泡代茶。适用于慢性喉炎失音。
(3)雪梨1个,去核,填入川贝母末3g,加蜜30g,同煎服,每日2剂,治痰热及肺燥津伤所致的咳嗽音哑。
(4)胖大海2只,桔梗2g,甘草2g,青果2g,木蝴蝶2g,沸水浸泡代茶,频饮,治风热、痰热及肺燥津伤之失音。
(5)沙参30g,桔梗30g,诃子肉60g,硼砂6g,共研末,蜜制为丸,每丸重6g,每次1粒,每日2~3次,含化咽下。用于久疳,声哑不能言者。
2.常用中成药
(1)黄氏响声丸:功能与主治:疏风清热,化痰散结,利咽开音。用法与用量:口服,炭衣丸每次8丸(每丸重0.1g)或6丸(每丸重0.133g),糖衣丸每次20丸,每日3次,饭后服用。
(2)铁笛丸(片、口服液):功能与主治:润肺利咽,生津止渴。用法与用量:铁笛丸口服或含化,每次2丸,每日2次;铁笛片含化,每次2片,每日4次;铁笛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
(3)景天虫草含片:功能与主治:补肺益肾,养阴润喉。用法与用量:含化,每次1片,每日3~5次。
3.针灸治疗
(1)体针:主穴:肺俞、扶突、合谷。配穴:风寒侵袭加曲池、风门;风热外袭加大椎、列缺;痰多加丰隆;久病体虚配肾俞、太溪或补或泻。
(2)耳针:耳穴:咽喉、心、肺、神门、内分泌或选取有敏感点。操作:常规消毒后,以毫针刺入,进行捻转。暴喑,用强刺激,留针5~10分钟;久喑,可用埋针法,埋1~3天。对急、慢性失音,均有较好的疗效。
(3)穴位注射法:耳穴:廉泉、强音穴(结喉旁开2寸)。操作:取生理盐水2ml,用5号针头刺入廉泉穴内0.5cm左右,得气后,注药,每日1次;也可取10%盐酸普鲁卡因3ml,用6号针头刺入强音穴(向结喉方向)1.5cm,有针感后,注药。对急性失音疗效较显著;对慢性失音,如声带小结,喉肌疲劳所致者效果较差,肺癌引起的失音无效。
五、临证勾要
1.“金实不鸣”者,主以宣肺散邪,又当辨清寒热
肺者,清虚之脏,为气之主,譬钟也,谓之金,凡感受外邪,或因风寒犯肺,寒气凝滞,肺气失宣,开合不利,或因风热燥邪,灼伤肺阴,或寒郁化热,煎熬津液,痰热交阻,壅遏肺气,出现突然声音嘶哑,都属实证。治疗总以宣肺散邪为原则,病因寒者,宣肺散寒;病因痰热者,清肺化痰;寒包火者,则宜选用麻杏石甘汤外散风寒,内清里热。
2.“金破不鸣”者,补肺益肾为要,忌妄投苦寒攻伐
肺主气,肾纳气,二脏均与发声有关。若肺气虚损,气无所主,或肺肾阴亏,肺燥而热郁,阴液不能上承,咽喉失于濡润,犹如金破则不鸣也。此类多为慢性久疾,治疗当以补肺益肾为主,如黄芪、党参、黄精补肺益气,地黄、胡桃肉滋阴益肾;百合、沙参清金润肺。虚火明显者,加知母、黄柏以滋肾清热。但忌妄投苦寒攻伐,恐其伤正也,诚如《红炉点雪》说:“若夫水亏火炎,金伤声碎者……即施益水清金法,尤恐不适,若更以苦寒妄治,虚虚之祸,岂不旋踵而至哉。”
3.病久反复,可从气从痰从瘀论治
声音嘶哑,反复发作,或时轻时重,若为情志不畅引发,多为肝郁肺闭,气机不畅,治疗重在疏理肝气,解郁开音,如柴胡、郁金、枳壳、绿萼梅、合欢皮之类;气郁津行不畅,滞而为痰,痰气交结喉咽,自觉咽中痰滞感,或咯吐少许白黏痰液,则可加用行气化痰之品,如陈皮、半夏、贝母、僵蚕、瓜蒌等;久病入络,或有舌质紫暗瘀斑,脉来细涩者,均可从瘀论治,方选会厌逐瘀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桔梗、生地、柴胡、枳壳、赤芍、丹参、泽漆、甘草等活血通络。
【特色经验】
1.感冒声哑,声带急性水肿,治疗不离解表宣肺,表邪去肺气和则声哑自愈。可用前胡、桔梗、牛蒡子、射干、蝉衣、僵蚕、生甘草为基本方,并从邪气的属性和兼夹证候而加减,如风寒客肺者,加蜜炙麻黄、杏仁;风热闭肺者,加桑叶、薄荷、黄芩;痰多口腻者,加生苡仁、浙贝母;发热头昏者,加荆芥、防风、柴胡等。
2.声带小结或息肉所致声哑者,病机多为脾虚湿阻,痰瘀交结,治疗当以健脾运湿,化痰祛瘀,软坚散结。常用药如苍白术、茯苓、薏苡仁、木蝴蝶、蝉衣、石莲肉、赤芍、桃仁、泽漆、海藻、山楂等。若伴有胸闷、气逆、咽喉堵塞感者,加郁金、青皮、佛手、香附、旋覆花等理气散结,通畅气机;咳嗽痰黏,声带有黏液积聚,肺失清肃者,加杏仁、法半夏、川贝、桔梗、瓜蒌皮等肃肺化痰。
3.用声过度,声带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或声带闭合不良,松弛无力,可从补益中气治之,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黄精、首乌、淮小麦、脱力草等。
4.在用药的同时,开音之品每可酌情选用,如诃子、胖大海、蝉衣、木蝴蝶等,亦需注意辨证选用,如外感表邪未解,内有湿热火邪,或因气虚致喑者,诃子不宜使用;胖大海药性甘寒,质轻宣散,有清热润肺之功,故风热所致失音,特别是伴有大便干结者尤为适宜,相反若脾虚便溏者禁用;木蝴蝶有润肺疏肝和胃的作用,故失音因情志所致者尤宜。
二、验案举例
戴某,女,36岁。有失音史已历十载,病起于感冒咳嗽之后,继则每在气候突变、情志郁怒、多言高语后发作,经旬日而渐复。就医检查诊断为慢性喉炎,此次发作已经3个余月,语言嘶哑不复,故予入院治疗。刻下见声嘶语喑,咽燥不适,多言则喉痛作哽,咽弓两侧轻度潮红,自觉颈项如束,心烦内热,口干欲饮,眩晕,腰酸腿软,小溲色黄,舌苔薄白质红,脉细滑。
初从肺肾阴虚,湿热在下,津不上承,声道失濡,而致音喑不语论治。予滋养肺肾,兼清湿热之剂。先后仿沙参麦冬汤、麦味地黄汤、增液汤、滋肾丸等方意,参入蝉衣、玉蝴蝶、诃子、胡桃肉、白蜜之类。治疗1个半月,咽痛声嘶有所改善,而音喑不复,转从肺肾阴虚,肝郁不达,肺气郁闭进治。在滋养肺肾的同时,兼以调肝解郁,理气开肺。药用南北沙参、麦冬、生地、玄参各10g,枸杞子12g,玉蝴蝶1.5g,青蛤散15g,川贝母、炒枳壳各5g,白蒺藜15g,广郁金、光杏仁各10g。连服2周,发音稍高,但有如耳语,声喑不亮。上方加炙麻黄1.5g,通草3g,再进。3日后突然发音响亮,仅微有嘶哑,原方出入巩固,观察半月,声音完全恢复而出院。
【预后及转归】
凡外感风寒、痰热蕴肺的失音,一般容易治疗。若肺肾阴虚,久瘖不愈,濒于虚损之境者,称为“哑劳”,每为严重征兆。当辨病求因,分别对待。他如因情志所伤,气郁失音,则又可呈反复性发作。
【预防与调护】
对失音患者,除药物治疗外,必须注意避免感冒。少进辛辣、厚味,或暴热饮冷等。因于情志郁怒所致的失音,则当避免精神刺激。如与用声有关者,更需避免过度高声多言,以利恢复。
立秋以后应该多吃什么,少吃什么
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饮食需注意,秋老虎肆虐,人极易倦怠、乏力、纳呆。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
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中国古老的养生之道最注重季节气候变化,四时不同,饮食起居随时变化。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
这时候就要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
“贴秋膘”
北京立秋后,北方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
什么是“贴秋膘”呢?
在炎热的夏季,有厌食之感。一旦立秋,就意味着凉爽的天气快到了,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想法,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这与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无关系。“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
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
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咬秋”
杭州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天津等地立秋时节流行“咬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预防痢疾。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少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后进补正当时
立秋是农家重视的大节气。“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即指立秋前刮北风,秋后必会下雨;立秋后刮北风,则冬天可能会干旱。对于过去只能靠天吃饭的农人来说,立秋的意义可就不仅仅限于吃了。
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按照中医理论与中华养生学,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这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为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比如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山药、扁豆、银耳、百合等,均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立秋饮食注意秋天果实大量成熟,瓜果、豆荚类蔬菜种类很多,鱼、肉、禽、蛋也比较丰富。人们选择食物的范围扩大了,但要注意平衡膳食。多吃温、软、淡、素、鲜的食物,生津、润燥的新鲜蔬菜和时令水果,避免凉、烫、硬、辣及油腻的食品,
忌暴饮暴食
“饮食有养,贵在调配”。总之,秋季养生应以“平衡膳食、辨证配膳”为原则,进行合理的膳食搭配,才是最好的养生方略。进补需四忌,立秋养生方安然忌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
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把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费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会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忌重“进”轻“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
故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忌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转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个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你都看完了,那就来个赞呗!据说,点赞的人都会棒棒哒哦~
想了解更多美食信息和品尝家乡特色美食,请关注公众号地标商城(dbmall2015)和头条号地标美食,也欢迎各位朋友点赞、收藏、评论、转发文章~
关于胖大海球变形记的开头怎么写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