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text-indent:2em;">其实怎么破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这个艾灸怎么弄好看呢,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怎么破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你艾灸多长时间了有什么体验
前一阵写了一篇博文,也发在头条上,副题名为“关于艾灸,实在需要一篇客观一点的文章了”,实是有感于我在临床遇到的乱灸出问题的案例越来越多,而诸多不明就理的患者,大有乐此不疲态势,直到昨晚,还在群里与我的一位学生(中医肿瘤医生)一起解答并劝说癌症患者,不要盲目用灸。希望以此文,指导患者正确看待艾灸,并正确应用艾灸。
今天,接到这个题目的回答邀请,本不想回复,因为想说的已经说过了。但看到一位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艾灸感受(这一问题的前一回答),在为他取得效果高兴而钦佩之余,还是觉得有些问题要再强调一下。强调之前,我又认真再读了一遍我写的文章,因为其实他认识中的一些问题,答案都写在这篇文章里,只是需要再强调一下。
这位重症肌无力的患者,是适合用灸的患者,或虚或寒,因虚因寒而生湿化痰生瘀,面对此类患者,的确针药皆效微。而这位患者恰恰用其耐心和细细的体悟,在身体上找到了“动”,引发了各类感传的现象,疏通了经脉、络脉、经筋等经络,也控制了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案例,并不妨碍我们强调以下两点:
1、针对艾灸适应症用灸,艾灸不是万能的,针对适应症时会起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有时候是意想不到的神奇。
2、要想起到神奇效果,找到施灸最佳部位(经脉上“动"的位置)是关键,这一过程需要施灸者和被灸者细细体悟,逐经耐心寻找,而快速找到施灸部位的方法则是建立在对经络理论的理解和经络知识体系的构建基础上的。
所以,当你灸了无效时,一种情况是不合适用灸,另一种情况是没灸对地方,没有按照该有的施灸方法寻找”灸处“。
所以,从一个好的案例和使用经验中,分享给大家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而大家又去学习些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这个时代了,我们不盲从,我们朴素些。
下面是我发过的文章原引,欢迎拍砖。
大约从2013年以来,艾灸开始井喷,高热不退,方兴未艾,真有全民艾灸的趋势,在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趋之若鹜的选择艾灸,艾灸能解决什么健康问题,在过往的艾灸实践经历中,什么因素有时影响消费者接受艾灸的最大障碍。
关于艾灸,实在需要一篇客观一些的文章了。
只所以这么说,因为关于艾灸,有一起不同的态度和问题,影响了艾灸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下面先从中医自身说起,先正己身吧!
其一:“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灸法万能说
针灸针灸,有针必有灸,两者都是以经络穴位为基础的刺激方法,都是为了治病,古时并不区分谁治疗谁保健。现代医事管理,针法为侵入皮肤的方法,且针及不同脏腑组织,不同深度角度,有风险存在,学习练习时间较长,需要对解剖熟悉,为医。而灸法(准确地说是间接灸)因其方便、安全(这个要辨证的看,操作不当烫伤的也不少,不一定烫伤就是好事,不是所有的烫伤都是化脓灸瘢痕灸哟!),操作易学、耗材便宜而受众者广,除医疗中使用外,更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尤其近些年借科普宣传之功,和民众向往健康之风,艾灸极大普及,甚至催生了灸疗这一保健行业,从业者颇多。
注意,这些从业者,也许并未系统学习过中医,所以不应列入中医队伍当中(少数民间中医除外),当然他们的所做所为,也就不代表着中医。但那些总是挂在嘴边上的中医词汇(虽然经常是曲解的),却使大众误认为这就是中医,也给许多中医黑子们以口实。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被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这句话,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例子,这句话,经常被解释为“针都干不了的事,咱灸可以”,于是给患者盲目的信心与期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患者在网上问我问题的方式都是:请问我这几种病、这么些个症状,十几年的病史,中西医都看了,看不好,请问您看我灸哪儿可以好?令人无语。
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出自《灵枢·官能第七十三》: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古人要求我们要触诊,前面还提了望诊,请参考原文之前文)。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心肺居于膈上,脾居于中州,肝肾居于膈下,这说的是病位,即病气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通过体表望诊触诊,诊病气所在后,判断经脉之变化,谓道,然后根据经脉变化而用针,针少而散其表,针深而留其里,不同情况不同用之)。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下上者,引而去之(所谓高者抑之,外者发之,邪在不同位置,治则治法不同)。视前痛者,常先取之(谓治病先求本)。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寒在肌表,可留针补中气以拒之,寒入于中,则针合穴以泻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凡病有针所不当用者,则用灸以治之)。
什么情况下,其病是针所不当者呢?
杨上善注曰:“脉之陷下,是灸之所宜,不可针也。”此为经脉中气血不足的情况,提示临床中灸法多用于虚证,而且是人体物质层面的不足时,才宜用灸,不宜针刺。
换句话说,灸法是有其适应范围的,即使是后世不断拓展其应用,但也无法取代于针。试想,针有粗细长短,浅可针一分二分,深可达2寸3寸,或平刺扫散松解,或斜刺扎跳肌肉,或深刺触及骨膜,灸之热力怎么可能渗透达于穴下的各个层次?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灸法温通作用明显,有补益之效(激发促进身体相关机能的作用,看灸在哪儿了),但对一些敏感体质或体内有热(本有某种功能亢进,例如有炎性反应,或有肿瘤)的人来说,易加重内热,出现口干、烦躁、多梦、口疮、心悸等症状,甚至加重原来的病情。虽有引火归源的说法,但实际中的确有很多问题出现,前几天还接诊一位湿疹年轻女患者,大夏天还穿着长袖,卷起袖子一看,湿疹已控制但上肢皮肤发黑而厚,自述在养生馆用灸后,由一小块儿皮损,逐渐扩大,而施灸者一再强调,这是排毒的好现象,让其坚持,她也听话,一直坚持到全身湿疹遍布...
所以,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我不想否定灸法的作用,因为我认为现在起到的作用远远不够,见下面这一节中内容。
其二:灸法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即使是近代如此广泛用灸,如何推崇用灸,甚至不容得说灸法有不足的地方(我前说了,先正己),但真正会用了吗?未必。
灸法是一种体表刺激方式,为术。驱术必有道。灸法之道,实为经络。可惜的是,不明经,乱用灸,实在糟蹋了古人留给我们这么好的方法。
先看看古人是怎么用经络诊病治病的。
《灵枢·经脉》篇中,记载了十二经的经脉病候,学过者会知道其中有“是动则病...是为某厥”,出现在每一条经脉的病候中(少部分经脉病候中只有是动则病,没有是为某厥,其原因详见我在《中国针灸》上发表的相关论文),这指是是临床中的经脉诊断,就是要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经脉循行经络之所,寻找特异性的“动”,就是在体表经脉路径上看到的、触摸到的异常变化,如皮损、条索、结节、温度、自我异常的感觉等。而后面一段“是主所生病”,则描述了如何治疗,其治疗部位往往就在刚刚发现“动”的地方。
这种诊断点即是治疗点,是针灸的独特诊疗模式,只可惜,我们现代太多医生只号脉扎针了,而忽视了体表经脉的探查触诊。
按照这个思路,不论用针还是用灸,都要先做经络诊查,都要找到那个“动”的地方,如果那个“动”的地方是陷下的,则必用灸,以使经脉气血旺盛、充盈,才能发挥作用,才能祛邪外出。
那么,不是陷下,能否用灸呢?
当然可以,因为从灸法朴素的本质上说,它是一种温和、持久而渗透的热刺激,与炙的烤肉感明显不同。实验表明,用真艾好艾,其温度可恒定于42度左右,不冷不热,施灸时间当控制在20-40分钟左右,20分以下,热力未能有效渗透,40分钟以上,热力易过,导致“温水煮青蛙”的低温烫伤(看看很多患者的肚子上的花瓜纹理吧)。
在适宜的温度下,穴下浅层的筋膜(肌肉外面的一层保护性结缔组织)和各骨连接外层的膜连接,就会松弛疏张,使得其上的信息更好的被传递。这信息包括肌肉骨骼之间的力学关系(经筋),包括微循环中的血液淋巴流动与渗透压平衡(络脉),包括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中说不清的共同介导物质的功能发挥(经脉),总之我们习惯地称之为“疏通经络”,而特别有意思的是,往往灸时出现循经感传现象(或冷或热或麻或痒的多种自我感觉循经出现)的位置,是我们发现“动”的地方,换句话说,是在“动”的位置施灸,会有更佳的治疗效果。
在过度用灸的情况下,穴下浅层本来舒张的筋膜及膜连接等薄薄的结构,就会被炙成挛缩,甚到瘢痕,影响了经脉气血的流通,人为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经脉不通。
如果说,灸可以治百病(万病不敢说哈),甚至某些本不宜灸的病症,亦有神奇有效的例子,那全都是因为我们找到了经脉之“动”,这个“动”恰恰是解除这个病痛的关键钥匙所在,亦或说,很多时候,是误打误撞,找到并解决了问题。
所以结论不言而喻,真心想用灸的人,就会去认真系统地学习经络,寻“动”求道。图省事,一知半解的人,抱着无知者无畏的态度,仍然在片面夸大地用灸。
一个家庭艾灸排烟的好方法
1、将排烟管道伸向窗外,将窗户留小缝,然后拉上窗帘,直接开始灸就可以了。
2、排烟管道可以预定延长版。烟罩可自行选择漂亮棉布加大。
3、横架要跟底座的三个支脚的其中一个方向重叠,防倒,或是底座支架上加个小沙袋米袋就可以了。或者需要一个全自动的艾灸净化器。
艾这个字怎么写好看
艾字是上下结构的字。
艾字有五画,先写草字头(占中上格),再写撇捺(占中下格)
笔顺:横,点,点,撇,捺。
艾字组词:
艾灸,艾草,艾灸养生,艾灸疗法
横,
爸妈总在家艾灸,弄的满屋子都是烟,怎么破
谢邀!在家艾灸对养生保健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关键是要购买不含杂质的陈艾绒产品。对艾烟来说短时间的轻微烟气是不足于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反而有利于杀灭室内的有害细菌和洁净空气。有条件的话可在单独的房间里进行艾灸用抽风机排出烟气。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