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text-indent:2em;">大家好,汉字应改为表音文字吗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专家建议改汉字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汉字应改为表音文字吗和专家建议改汉字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是谁把汉字的读音改来改去
真的是,汉字的确够复杂。
李白有一首名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谁把“姥”读成“姥姥”的音,马上就有人笑话你——哈哈,错啦!这个“姥”音“mǔ”。??
是谁把汉字的读音改来改去呢?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汉字读音的变化,根源在于汉语发音的多样化。
中国太大。就说夏商周吧,是从部落氏族发展起来的王国时代,但国土面积动辄也百多万平方公里(夏朝具体面具暂不可考,商周肯定如此)。所以,那个年代,汉语的发音(应该叫口音),即已经产生了不同。
《论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雅言”,指的是“夏言”——夏朝,即中原一带的“口音”。
一百多年后的荀子,还有“居夏语夏”的说法。
秦汉开始,中国进入了强大的帝国时代,国土面积迅增到400万平方公里左右。
随着地域的扩大,汉语发音的区别就更明显了。秦国还没统一六国的时候,每隔几年,就派出使者,到其他几国了解汉语发音的变化情况。汉代的扬雄,总结了此种情况,写了一本书,叫《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这本著作,与《尔雅》和《说文解字》,构成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辞书系统。
比如,墙上有一个“洞”,南方叫“孔”,北方就说“窟窿”。其实,“窟窿”连读,发音就是“孔”。北方叫“虎”,南方一些地方叫“於菟(wūtú),实际上亦很接近。
早在两千六七百年前,春秋时期以管仲为代表的稷下学派,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件事。《管子》中说:“五方之民,其声之清浊高下,各像其山川原壤,浅深广狭而生。”五百年后西汉的《淮南子》也说:“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这都是讲地域特点对语音的影响——海滨湖沼地带,音多清浅。山地平原地区,音多重浊;北方冷凉,寒气袭人,就多了闭口卷舌之音。中国历史上,基本始终存在着南北两大方言音系。
汉语是这样。汉字呢?发音肯定和相应的汉语发音相对应。
夏朝的汉字目前不可考。殷商的甲骨文字,其发音一定是和山东河南当时的汉语发音相一致的,而且应该尤其以河南为主——因为盘庚迁都到了安阳。
之后的西周,基本沿袭了这个“传统”。
东周开始,诸侯争雄,战乱不已,直到秦战胜六国。这个时期的汉字和汉语发音都比较“乱”。
秦始皇令李斯统一了文字,但没来得及统一“口音”或文字的“读音”——如果历史给秦始皇这个时间,说不准他会做这件事。
所以到了汉代,汉文字的读音,包括汉字的含义,都成了问题。由此,才产生了前面说到的《方言》、《尔雅》、《说文解字》这几部字典、词典。
汉字读音后来发生的一个大变化,是在唐朝。
隋代的陆法言,写了一本《切韵》,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此书共5卷,收1.15万字。他把汉字分了193韵。此韵,对汉及以前的音韵改变很大。
唐初,这本书被作为科考的“法定教材”。所有音韵,必以此为依据。
此时,又有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和蒋斧印本《唐韵》,加强了这种改变。
宋代,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由陈彭年、丘雍等人奉诏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广韵》,彻底将这种改变固定了下来。
《广韵》是我国现存的一部重要的汉字古代韵书。
《唐韵》和《广韵》,确定了206韵。读唐诗宋词,是很好的工具书。
再往后,就到了明清帝国时代,这是继秦汉、唐宋之后的中国第三个帝国时期。
此时,北方成为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方方言和俚语大量进入日常汉语,间接影响到文字的发音。这个时期的汉字读音,影响到现代。
比如,唐杜牧的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前一句的“斜”,在唐韵中发音为“xiá”,因此才押韵。现在读成“xié”,就很奇怪了。
明代著名音韵学家陈第说:“一郡之内,声有不同,系乎地者也;百年之中,语有递转,系乎时者也。”“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势所必至”有哪些“势”呢?“势”是趋势,是时代,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第一,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造成语音字音变化。
春秋时期及之前,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中原,因此而形成了及至孔子前后的雅言即夏音,是“标准音”。当时的“采风”,虽广及十三国,但所用之韵,无大出入。秦汉时期,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移至长安,即产生了扬雄所谓的“通语”、“凡语”等秦汉的普通话。至此是古音阶段。魏晋南北朝的颜之推,是著名大学者。他在《颜氏家训》中说:“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推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是说以帝王首都为中心,参考了南京和洛阳南北的标准,形成了“今音”阶段的标准音。这个阶段包括唐宋。后来的“国音”阶段亦有自己以北音为主的标准音。
第二,民族及族群的迁徙,造成语音字音变化。
迁徙,是人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包括被动迁徙和主动迁徙。如战乱、灾荒造成民族和族群的大规模迁徙。寻求更适合生存发展地域的愿望,也形成迁徙。这些迁徙,都造成语音字音的变化。陈第说:“说者谓自五胡乱华,驱中原之人入于江左,而河淮南北,间杂夷言;声音之变,或自此始。”山东人闯关东,也为东北带去了大量山东音。
第三,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发展,造成语音字音变化。
语言文字,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产生自身的变化和发展。语言会越来越生动新颖,字词会越来越丰富生动。因此,汉字的发音有所变化是必然的——原来是“那样”,现在就可能是“这样”。在语言学里,这种变动的现象是正常的,被称作“约定俗成”。前些年,港台明星的“国语”引得一些人效仿,但后来又形成了回归,好像现在港台艺人讲普通话的反而多了,尽管不标准。这种模仿、融合、出新,都会形成字音的变化。
还写了一些关于汉字音韵和字义的“问答”。如有兴趣,欢迎关注“老沈”去看看。(图片来自网络)
有没有可能在未来恢复繁体汉字你怎么看
真奇怪,总是有人念念不忘恢复繁体字,究竟用心何在?
建国后,国家为了扫盲,让95%以上目不识丁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能够在短期内读书写字,把一个数十笔或十几笔的字,简化为几笔或十几笔,极大的调动了文盲者识字写字的热情,使文盲分子迅速减少,为我国工业革命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促进国民经济的特飞猛进。
现在,我国工业成就世界瞩目,如果没有解放初期的一再扫盲,就不会有现在的辉煌。那些一再提恢复繁体字的人,总是拿与世界接轨来说事,你们不觉谎谬吗。
中国,是汉文化的中心,世界上98%的人使用汉语、汉字,那就是中国,难道要98%的简化字使用者,向2%使用繁体字的人并轨,这有悖常理吧!至少可以说这些人的思想认知是多么的虚伪!
有专家呼吁恢复繁体字,你赞成吗
恢复繁体字,会赞成吗。
回答是肯定不赞成。为什么?
首先说一下繁体字的优点。繁体字是从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中间经过大篆到小篆,然后演化到隶书。外在形象受看,且可以考证汉字的起源,仅此而已。
缺点是,笔画多,难写,当然就浪费时间了。
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是一九五六年以前,实行的两次汉字简化字体,大家使用都很方便。
既然使用方便,为什么还要恢复使用繁体字,这简直是复古倒退。
那么,繁体字是否还要保留呢,回答也是肯定的。因为那是老祖宗留来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2022.6.22上午
图片选自头条平台免费图库
汉字应改为表音文字吗
这是绝不可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没有之一!汉字的强大功能,是其它任何文字没法比拟的。而表音文字的弊端多多。根本不能与汉字相提并论。如果把汉字改成“表音文字”。那无疑于人类退化成猴子。
我们的邻居韩国,为了面子,脑瓜一热,就舍弃了汉字,改成了表音文字。几十年来积弊重重,吃尽苦头。现在,又在呼吁恢复使用汉字了。
其实,近百年来,汉字还真是渡过几次劫波。第一次是五.四运动后,废文言,推白话。有些学者觉得中国积贫积弱,主要是文化落后。而汉字难学、难写,正是落后的一个因素。故主张废汉字,改用拉丁文…。不过当时的中国政局波谲云诡,政府也是泥菩萨过河,根本顾不上这事。学者们“鼓噪”了一阵,也就偃旗息鼓了。
第二次劫波就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未。我国刚刚完成对常用汉字的简化,又推行了新的汉语拼音方案。完善、強大的功能,令有些专家、学者又有些“想入非非”了。当时中小学语文教材上,经常有大段的汉字-拼音互译,完全使用拼音的课文也不断出现。连我们这些当时的小学生都感到:拼音有可能替代汉字了!可是,没过多久,表音文字的弊端就大量显露出来。首先是汉语中大量的同音字词无法区分。其次是好多新词汇、舶来语…表音文字无法表达,读者无法理解词汇的含意。于是国家冷静地打消了这个念头。
第三次劫波,可真是有点“惊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电脑的普及,汉字输入电脑成了大问题。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汉字不能被电脑“认识”,我国将被现代科技、文明抛弃。当时有人竟绝望地喊出“汉字不亡,国家必亡!”的口号。汉字的命运又一次被推到了是崖边上。然而,中华儿女是聪慧绝伦的。我们的王选院士成功地化解了这一危机!古老的汉字和现代科技竟然有机地融为一体!
三灾八难过去,劫波度尽。汉字迎来了“迟到的春天”!隨着中国日益强盛,汉语、汉字越来越受到世界器重。汉语热已经风靡全球,而且会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汉字,也会青春煥发,魅力无限!绝没有任何理由“退化”!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