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罗生门适合给学生看吗和为什么不建议看罗生门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罗生门》和《人间失格》哪个更好看
我很喜欢太宰治,而梁朝伟总让我想起他。——王家卫《罗生门》和《人间失格》哪个更好看,有必要先说说这两位日本向死而生的作家不同的命运遭遇。
他们生存的年代背景相仿。《罗生门》的作者芥川龙之介(1892~1927),《人间失格》的作者太宰治(1909—1948)。芥川龙之介比太宰治早生了几年,但比太宰治还少活4年。
他们都是自杀身亡,前者服毒,后者投水。他们自杀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尤其说源于性格的苦闷,不如说一个源于苦难,一个源于乐极生悲。
芥川,出生于日本东京一个普通家庭,未满一岁、尚在襁褓之中时,他的母亲就突发精神病,之后龙之介被舅父芥川收为养子。
芥川虽是当地的士族大户,但寄人篱下的日子,加之对生母发疯的恐惧,芥川龙之介惧怕自己有一天也会像自己的母亲一样。龙之介愈加敏感、拘谨而多疑。
不过,自幼跟随舅父生活在士族大户的芥川龙之介饱读诗书,这为他日后成为日本文坛大名鼎鼎的大文豪奠定了基础。
他和太宰治一样也是饱受多种疾病折磨的一个病秧子。太宰治在读中学的时候,听到芥川自杀的消息,甚是震惊和苦恼,10年后,深受疾病和苦闷折磨的太宰治投水自尽。
芥川的《罗生门》,就通过描写一个本来生性善良的家仆在一个阴雨天在罗生门遇到一个靠拔死人头发做发套为生的老妇人后,决定弃苦从恶将老妇杀死,并且扒了她的衣服逃走的故事。
短短的故事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读后让人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贫困,使人发疯,使人丧失做人的本性。书中表现了赤裸裸的性之恶。
场面描写阴森恐怖到极点,人性凄惨令人发指到战栗。倘若作者没有身临其境过那些苦恼和不幸,倘若没有目睹过底层人的悲催生活,没有自身特殊的遭遇和个性的敏感,就不可能写出那样戳痛人心的作品。
太宰治《人间失格》,描写主角(也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全文充满了厌世的苦楚,内容处处都是作者那种欲发不发的悲哀。
最终,太宰治承受不住内在的苦楚以及疾病残酷的折磨,以投水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划下了句号。
他们的小说都有着同样的魔力,他们生动形象的描绘直逼灵魂,有着让人无法逃脱的力量。
太宰治的文学被誉为“青春文学”,而《罗生门》更适合经历过苦难的成人来读。以我个人的眼光,我更喜欢《罗生门》,感觉它的艺术魅力更强!
罗生门电影解析
这是一部将电影语言发挥到极致的片子。片中,黑泽明非常精细地规划着影视空间,使用着各种技法。不停地运用人物在镜头中的相对位置,光照与明暗,镜头本身的运动,剪辑的节奏等手法,堪称一本几乎完美的拍摄教科书。
电影《罗生门》用到的场景并不多,一共也就罗生门,官府,竹林,河边这几个场景。整个片场88分钟的电影中,不多的场景必须反复出现并保持电影内容的连贯和可看性。强盗,妻子,丈夫的鬼魂以及樵夫,他们每个人都叙述了当时竹林中发生了的事。
按照一般电影的处理方法,这些部分难免有所重叠,给观众重复感。黑泽明导演则通过非常精妙的安排,完全去掉了一般处理会引发的重复感,同时也给每个人的故事赋予了不同质感。精妙的安排通过罗生门——官府——案发现场等多层转述的结构,让电影画面在多层转述的场景中切换,进一步增加了镜头的丰富程度。
双层叙事的复杂性给电影增添了一种即非纯虚又半全实的质感。黑白片缺少情绪色彩的表达,但通过导演上述的精妙安排,合理运用到光影的变位,反而更加突出了主题和想表达的情绪。例如:中段,妻子拿着刀的那组是一个完整的长镜头,导演刻意安排妻子走动选择固定距离跟拍,让妻子反复出入于光明和阴影,和角色的情绪结合,映衬出角色内心的强烈而不断的变化,显示出了极强的感染力。
其实,换个说法,也许正是在电影场景变化少的这个前提下,导演在有限的空间和场景中展现出来的各种表现方法,才能被放大,显得出彩。正因为如此,此片堪称电影镜头语言示范教材。很多人不停研究都是为了从片中学到黑泽导演精致而又附有感染力的手法。
回到影片的主题,影片主要讲述的还是人性利己的丑恶面。每个人都想通过讲述不断给自己开脱,掩盖自己的缺点,这变成孕育谎言的温床。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时的真相实际上并没有人知道。
从每个人的叙述中都可以大致推断当时最有可能的情景,但这情景永远离真相有一步之遥,因为确定的真相已经无法还原了。导演虽然揭露了樵夫偷偷藏起那把值钱的刀,但在最后又安排了樵夫收养弃婴的桥段,并接着雨过天晴的换景给出了一个还算有点希望的结局。
一些人认为这样的处理给了一个光明的对人性美好一面的赞颂,是对的。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似乎可以看做一个偏向美好结局导向的开放性结局,虽然可能不是导演本意。如果你再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强盗,妻子,丈夫的亡魂说的都不是真相,那樵夫说的就一定是真话吗?细思极恐!
开放问题的答案是将观众也拖入到罗生门的世界中,你的答案就变成了你所相信的世界的缩影。本片并不适合三观简单的观众去观看,抢星官看会引起三观颠覆,这样的后果不是谁都能承受的。真相既然无从所知,那就把你相信的当成真的就好了。
《罗生门》适合初中生看吗
“罗生门”我推荐高中以上的学生看。《罗生门》是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一部电影,改编自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191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
观看“罗生门”的群体特征不一样而解读也不一样。我作为学历史的,在大学课堂上老师探讨历史是什么的时放映给我们这部电影。所以以历史的角度去解释了本片。
《罗生门》——观后感
这是一部日本导演黑泽明饱受赞誉的黑白片。这部影片拍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罗生门》本是芥川龙之介的一篇小说,而黑泽明编导的同名电影,则取材于芥川的另一篇小说《竹丛中》。
影片借“罗生门”为场景,让三个在这里避雨的人谈论“竹丛中”的杀人案。
一开始,在“罗生门”避雨的和尚和樵夫,表情奇怪,都疑惑着某一问题。这时又来了一名汉子。在这位汉子的追问下和尚和樵夫终于说出了整段故事,四个不同版本的故事。这样影片也是进入了正题。
他们疑惑的事是“竹丛中”的杀人案。而和尚和樵夫两位为这件案,在巡捕官署做过证人。
三天前的中午和尚曾在山路上遇见一个武士牵着马对面走过,马上坐着他的妻子,樵夫则是首先发现死者的报案人,他说死者倒毙在离山路不远的林子里。后来和尚认出胸口被扎过一刀的死者就是武士。
4个版本分别属于远近闻名的强盗多襄丸、死者武士的妻子、死者本人和樵夫;死者的话是借女巫之口说出的。强盗骑着武士的马,带着武士的弓箭和腰刀,在逃逸的路上突然腹痛倒地,因此被捕手擒获,他当然是嫌犯;武士的妻子也在附近的庙里找到,两人被带到巡捕官署;女巫代言也在官署进行。强盗供认,武士是他杀死的;女子则说,是她用自己的护身匕首刺死了丈夫;武士却说,他是自杀的。最后樵夫不得已的情况下说出了他自己所称的真相。樵夫所看到的版本是强盗强暴过武士的妻子后,请求原谅,还请求女人跟他走。女人二话没说,拾起匕首,跑近丈夫,割断绳索,两个男人明白她的意思,是要他们用决斗来决定她的命运。但两个男人都很怯懦,都怕死,不想战斗。武士说:“我才不愿意为一个女人拼命呢。”还骂女人:“在两个男人面前出丑,为什么不自尽。”那强盗也顺水推舟地奚落女人。女人气极,破口大骂,骂他们胆小鬼,骂他们名不副实。两人不得已才出手,且都本事平平,刀法不准,一个砍进树里,一个插进地里,拔不出来,决斗成了毫无章法的扭打。强盗终于碰巧从地里拔出长刀,刺死了武士,自己还在索索发抖。
4各不同版本的故事,4个不同心理角度的诠释,4各不同篡改的事实,留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与猜测。4个陈述者各有各的?、各有各的伪装,最后形成4个不同的谎言。强盗伪装的彪悍、武士对妻子的憎恨、妻子的极度恐惧以及樵夫的偷匕首等种种缘故使真实的事实多了几层神秘的面纱。
影片末尾,罗生门后壁角下传出啼哭声,原来是个弃婴,那个以“人人都在作恶,我也不妨作恶”为人生哲理的汉子,剥下婴儿的外套就走。樵夫则抱起婴儿,准备带回家养,他对和尚说:“我已经有6个孩子,再添一个也不过一样的辛苦。”和尚感谢他:“幸亏你,我还可以相信人。”
人心缺陷与认知事实真相的关系问题,导演并未给出最终的答案。
汉子所说的这一句似乎可以概括本片的故事。“人都自以为老实,都把对自己合适的话当作真话,而把对自己不合适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这样才心里舒坦。”可不是吗?人们说谎,往往并非有意说谎,而是真的以为自己说的是事实;心理陷溺在需要中,就会启动一种机制,能把自己不肯承认的事情,对自己不合适的事情,下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忘记掉,修改掉,以求得心里舒坦。
本片重点表达出了一种人性的贪焚欺骗和丑陋,但最终婴儿的出现证实了“妨碍认知事实真相的道德缺陷和心理障碍,虽然难以克服,毕竟不是不可克服;”这也说明,导演起码有一只眼,看到了世界的美好。
本片的故事是完整的、开放的、没有终止符的,因此留给了观众许多的问号及感叹号。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一件历史事件的复杂化。以历史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话,被杀的武士是第一人,也就是他的话是最可信的。第二是武士的妻子和强盗。最后是樵夫所说的版本。但可惜的是,他们的话都被隐瞒所遮。因此不可以轻信他们任何一个人的话。对比他们几个所说的故事及其从他们各个的角度分析来话,反而樵夫所说的更接近事实似得。但我在这里不能自己下定论。因为历史研究永远不可能达到水落石出、千真万确的地步。
罗生门适合给学生看吗
罗生门小说不适合学生看。
因为罗生门所表达和揭露的事情过于深奥,学生是看不懂的。
作品虽以旧题材创作的历史小说,却被赋予了一定的寓意,描写了社会最底层顽强挣扎着继续生存的民众,而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历史小说。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