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汉族人反对汉服

互联网 不建议 2023-08-21 20:41:45 -
为什么汉服那么好看却不被接受 为什么汉族人民大场合不穿汉服 为什么父母反对汉服 为什么大家不了解汉服 为什么穿汉服上街认为异类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为什么总有汉族人反对汉服,汉服为什么不建议买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汉服各种类型的弊端有哪些
  2. 你是因为什么要退汉服坑的呢
  3. 为什么汉服很难作为日常服装来穿着呢你怎么看
  4. 为什么总有汉族人反对汉服

汉服各种类型的弊端有哪些

汉服的款式虽然繁多复杂,并且还有礼服、常服、特种服饰之分,但是仔细分析归类,根据其整体结构主要分为三大类,“深衣”制(上衣下裳缝在一起)、“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开)、“襦裙”制(襦,为短衣)。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的正式礼服,袍服(即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的常服

传统深衣有三大讲究。一为“交领右衽”,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汉服为向右掩。二为“褒衣宽袖”,汉服的衣服都宽松,且袖子宽大,长过手臂。三为“系带隐扣”,汉服的衣服大多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依着如此特性,古人在身着汉服时,走起路来自然会潇洒飘逸,轻挥衣袖,便带起一阵清风。

——“上衣下裳”相连的“深衣”制

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所谓“深衣”,是将上衣和下裳从腰部连接起来缝合,称为一种长袍的样式。

因为这种衣服很长,且交衽,可以很好的遮盖身体,把身体深深的包裹起来,使人显得仪容端整,被视为德性高尚,礼仪有嘉,故而称之为“被(pī)体深邃”,谓之“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袍、直裰、褙子、长衫等,这类属于长衣类。

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

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

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时服装,燕居指非正式场合,属于休闲类服饰。深衣这种形制出现之后,由于其美观大方且深具实用性,所以上至先秦时期的夏商周,下至东西两汉至魏晋,一直都是人们日常普遍穿用的服饰。

于现代社会而言汉服在大多数人的眼里,都会认为它不方便,不日常,也许这算是一个弊端吧,但是我想说的是:汉服其实也有很日常的,我穿了9年汉服,基本以日常窄袖,直袖为主,我没有觉得它有什么不方便,不日常,它也没有影响我的生活。无论干活,还是做事,它们都不影响,也没有不方便。

你是因为什么要退汉服坑的呢

我是15年开始穿汉服,一直都是一个人穿着玩,直到18年-19年,汉服突然就火了,街上穿汉服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素质越来越低。

19年4月,我的学生让我去大雁塔玩,说要我看看她买的汉服,我答应了。但是,等我在大雁塔找到她的时候,一群自称汉服圈的狗东西,穿着汉服围着我的学生,辱骂我的学生,言语粗鲁,令人发指。

我过去问怎么回事,我学生很委屈的和我说,这群人说我穿的山,是穿山甲,各种辱骂。我的学生,19岁的小姑娘,很文静,孩子第一次穿汉服,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山正。

我当时特别气愤,直接把那群狗东西一人一巴掌,然后她们想打我,不过很可惜,她们不是个。最后她们报警,警察把我教育了4个小时。

回到学校后,孩子哭着说她不喜欢汉服了,当着我面,把衣服扔进了垃圾桶。

现在我还是一个人穿汉服,脾气还是那么火爆。

最后我想说,有些汉服圈的狗东西,穿着汉服却不行汉之礼仪。有满肚子的学问,于人于己都用的上,就是倒不出来,忠孝信悌,礼义廉耻挂在嘴边,踩在脚底,真想用刀刨开他们的肚子,看看是什么塞住了满肚子的学问。

为什么汉服很难作为日常服装来穿着呢你怎么看

汉服不仅是中华民族中主体民族汉族的宝贵财富,亦是中华民族各民族的宝贵财富。汉服运动是中华民族热爱传统文化的表现,具有科学性、针对性、进步性,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对于重塑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着建设性作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潮流的推进,人们对审美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而服装是这些改变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汉服主要特点是平面剪裁下身较宽系带。韩服则是下身非常宽大和服则是上下身没有任何区别,西方服饰古代其实也是交领不过裁剪是立体裁剪肩膀有中缝而且背后还有兜帽。其中圆领不是真正的圆领其实也是交领跟满清的厂字领很像只是没有那么明显因为系带的地方在肩膀上,后来有了盘扣就扣在肩膀衣服内。而汉服的这些特点并不符合一部分现代女的审美,另外汉服在目前的生活状态下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汉服作为一种前人智慧和灵感的结晶在可能并不符合现代人的需求,所以汉服能不能作为日常服装来穿戴还需要得到时间的考证。

为什么总有汉族人反对汉服

因为他们已经遗忘了剃发易服那段惨痛的历史!!

让我们回到那个血腥的时代吧:

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初五日,多尔滚即遣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十五日谕礼部道:“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同年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否则“杀无赦。”这是一道严令,只能执行,不许违抗。

满清的辫子绝不仅仅是一个头发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满洲统治者其实把辫子作为的“良民证”使用!

顺治二年江宁巡抚土国宝:“剃发、改装是新朝第一严令,通行天下,法在必行者,不论绅士军民人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动!”

于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就出来了。无数百姓,为了身上那件衣服,为了顶上那些头发,掉了脑袋。能留下名字的,永远是极少数。

有个叫周之兰的梨园人士——也许,在之前,他就是个被人看不起的戏子,但这事之后,他却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当时剃发令急,诚心替清朝做事的官吏们,催得很紧。想保持原来的服饰发式已经完全没有指望了。他对妻子说,如果一定得剃,那我宁可死掉。他妻子说,如果你死了,我必不独活。于是二人投井而死。他们殉的是什么?是大明吗?是崇祯吗?都不是。他们只是无法接受文化上的羞辱。

江阴原本已降,清朝都派了县令。民愿交税而不愿剃发,于是血光之灾大起,阖城百姓,明朝遗官,“咸以先死为幸,而无一顺从者”——此句出自康熙十二年状元韩菼所著《江阴城守纪》,大砍大杀了三天,被屠杀者达17万两千人,未死的老小仅有53人。江阴这小小的城池,抵抗清兵达80多天之久。在嘉定三屠后,当满清统治者“如愿以尝”的将“削发令已行”的旗幡插上城头的时候,满城已是白骨累累,史载:在满清的三次屠城中,嘉定城内民众无一投降者。

《研堂见闻杂录》:“功令严勅,方巾(汉服一种帽子)为世大禁,士遂无平顶帽者,私居偶戴方巾,一夫窥瞷,惨祸立发,琴川二子,于按公行香日,方巾杂众中,按公瞥见,即杖之数十,题疏上闻,将二士枭首斩于市。”从符号学来看,清朝统治者通过禁绝“汉服”的所指,来抹杀“汉服”的能指。形式层面的消亡最终导致意义层面的断缺。

满清这么做就是害怕本民族在文化上融合于华夏,那统治地位也就只是镜中之花了。再下一步就是统治权轻易地转到纯粹汉人的手中。其结果是本民族彻底消失。

满洲统治者怀有更高的企图心。那就是既要保持满族对汉族的统治,又要务使不被汉族同化。从实际上考虑,确实不可能要数量数百倍于满族的汉族民众习满文满语,但却可以要汉人丢弃自己民族的衣冠发式而依从满族的衣冠发式。民族文化的构成除了文字语言外还有衣冠发式风俗习惯等。如果说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内涵,那么衣冠发式等就是文化的外观。满清征服者不得已从汉语汉文,但若能令使汉人皆从满族衣冠发式那也差强人意。而且很多时候外观重于内涵。外观一眼便及,内涵须进入才知。更何况大量的汉族民众都是文盲、半文盲。对于他们来说外观几乎就是一切。

清初的北京居民见到身着汉式衣冠的朝鲜使臣,还痛哭涕泣,到清中叶,再见到同样的衣冠,反觉惊讶,认为自己的剃发垂辫、窄衣紧袖,才是“华夏正宗”。满清政府转战烧杀三十七载,方才初步平定中国。有思想、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几被杀光,留下的大抵是一些顺服的“奴才”,当剃发易服砍下了最后一个具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的汉人的头颅时,就决定了在华夏上大上葬送的不仅仅是一袭衣冠..........................

炎黄子孙请记住,你们现在想穿什么服饰就穿的权利,是如何的来之不易!!!又是多少先烈为之流血牺牲换来的!!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只要3.8元 一场华丽的汉服秀 一场震撼的 金刚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