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你懂吗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高中历史需要补课吗和高中历史不建议学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高中历史需要补课吗以及高中历史不建议学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优缺点
  2. 高中历史需要补课吗
  3. 高中的历史课本要背吗
  4. 为什么历史到高中就考不好了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优缺点

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能凭空形成,也不能只靠灌输形成。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做中学,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和发展。

探究学习要求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深度学习,而教材中的每课容量大,知识点多。如何处理课时有限、课程容量大与探究学习之间的矛盾?这是教师使用统编教材面临的最大挑战。

要迎接这一挑战,必须把握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和特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统编教材分为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必修教材和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设计意图不同,因此两者在课程内容和组织方式上各有特点。我们这次大赛使用的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意在“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采用通史方式,中外历史分编,按时序组织学习专题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知识。

根据这种设计意图和编写特点,教师在用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教学时,就不必面面俱到,而要把重点放在历史发展脉络、阶段特征,以及最能够体现阶段特征的史实上,其他内容可以少讲或者不讲。也就是说,对教学内容要有取舍。

二、历史教学内容的取舍

历史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大部分师范生初上讲台面临的问题。很多同学讲课时往往想把教材中的内容全教给学生,每个知识点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想把所有的内容讲清楚,结果是一个都没讲明白,学生听完不知所云。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立意和教学目标确定本课重点,重点内容可以补充典型史料、历史细节,设计学生活动,加深学生对教学重点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非重点内容起铺垫作用,可以用概述法,目的是讲清重点内容的来龙去脉。把什么内容定为教学重点,主要取决于教学立意。

三、历史教学的立意

什么是教学立意,学界有各种观点。我认为,教学立意简单讲就是一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用新课标的术语叫家国情怀。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什么样的家国情怀,这是教学立意。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从外面硬加进本课教学,而是从本课内容自然生成的。怎么生成?精选一两个重点知识,补充历史细节,还原历史原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情境中体验过去人们的生活、他们面临的问题、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善的作为榜样,恶的引以为戒。如果能达此目的,教材中的知识点讲多一些,讲少一些都无关紧要,关键是怎么讲。这涉及教学方法问题。

四、新课程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是目前新教材的容量与课时不匹配,所以我主张课堂教学最好是教师讲述和学生活动相配合。纯粹的探究教学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单列时间。常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确保自己能够把一节课的内容讲明白,在此基础上把重点内容转化为学生活动,其他内容用讲述法,为重点内容的学生活动作历史时空背景的铺垫。哪些内容详讲,哪些内容略讲,哪些内容不讲?这些问题需要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立意,在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如果一节课的教学能做到详略得当,内容准确,内容之间有逻辑,有故事、有情节,能吸引人,能引发学生思考,就算是成功了。

五、统编教材的使用

前面提到,统编教材容量大、语言高度概括。这是教师教学面临的挑战。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教材的优点。要把几千字、几万字才能说明白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等,用一两句话,十几个字、几十个字在教材中表述出来,这需要很高的史学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

统编历史教材由教育部组织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史学专家编写,经国家教材委、国家各相关部门、中学等各个方面的代表审核、提出修改意见。经过多轮修改,我们现在看到的教材已经不是编写者个人的作品,而是全国各方代表集体编纂的成果。教材全面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同时保证历史内容的科学性。教材中的历史概念、术语力求反映学术界的共识,史料选择力求典型、贴切。

同学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用好课文和各种辅助栏目的史料。对于初上讲台的同学们来说,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历史概念、术语尽量用教材中的表述,不要自己创造发明新概念和术语。

比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导语中提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第1课中说“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在本次教学大赛中,有同学讲这节课时,用了一个新概念,“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这就不准确了。教材中的表述是经过反复推敲的,力求反映客观历史、符合学术界的共识。多一个词,少一个词,或者顺序颠倒,都有可能曲解原意,违背历史的科学性原则。

第二,如果自己对所教内容没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不要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按照教材的结构来组织教学即可。

课程标准在教学和评价建议中提出,可以按照学科大概念重新整合教材内容。这需要建立在对所教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要轻易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例如,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材分四个子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有同学对这课内容重新作了整合,教学中分为三个部分呈现本课内容:秩序的崩溃,秩序的酝酿,秩序的重建。

秩序的崩溃,讲的是列国纷争、华夏认同与经济发展;秩序的酝酿,讲的是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张和百家争鸣;秩序的重建主要是讲各国的变法运动。其中蕴含的逻辑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引起人们对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考,提出各种解决办法,于是出现百家争鸣局面,酝酿出重建秩序的各种方案,然后出现各国变法运动,重建秩序。春秋战国的历史是按照这种逻辑顺序发展的吗?如果对这段历史了解得很清楚,显然不会得出这样的认识。所以我说,如果自己对所教内容没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不要重新整合教材内容。

第三,首选教材各种辅栏中的史料,教材中的史料不足以说明问题时,再找课外史料。

统编教材在“史料阅读”“学思之窗”“问题探究”等栏目中都提供了史料或其他类型的材料。这些史料大部分都是编写者根据本课课文叙述的重点精心选择,经过多方审核、调整、修改,具有典型性、可靠性。教师需要认真阅读理解这些史料,了解其与课文所述内容的关系,与本课教学重点的关系,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得出历史认识。

总之,对于师范生来说,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把教材内容读懂、读透。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史料还原教材概括性语言背后的史实,充分理解所教内容。然后,根据教学重点精选最重要的史实创设历史情境,设计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非重点的内容,就用教材中的话概括叙述即可。这样,就能够在教学中做到内容连贯、详略得当、有故事、吸引人,能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高中历史需要补课吗

是否需要补习高中历史取决于个人情况和目标。以下几点可以帮助你做出决定:

1.学业要求:如果你计划参加高考或其他类似的入学考试,而历史是考试科目之一,那么补习高中历史可能是有益的。了解考试要求和考纲,针对性地补习相关知识,有助于提高考试成绩。

2.学术兴趣: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或者计划未来在相关领域深入学习或从事相关职业,补习高中历史可以为你打下良好的基础。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解和解释现代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学业需求:如果历史是你的弱势科目,或者你在高中历史课程中错过了一些重要知识点,补习可以帮助你填补知识的空白,并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掌握。

4.考虑时间和资源:补习历史需要投入时间和资源,包括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寻找合适的辅导或教学资源。在决定是否补习时,要考虑到你的其他学习和兴趣的平衡。

最终,是否补习高中历史应该根据个人情况和目标来决定。如果你认为有必要,可以与老师、家长或学业指导员讨论,或考虑参加相关辅导班或自主学习。

高中的历史课本要背吗

个人认为人教版的教材编的很不好,这种按题材划分的编写方式适合于高三集中复习,但特别不适合于平常的学习,个人还是比较赞同编年题材的教材编写体系。鉴于题主是高二年级学生,平常的考试应该还是以基础知识为主,题目的难度应该不高。

现在有两个比较模糊的地方:

一是不知道题主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从问题描述来看,会有心里没底的情况,那就说明学习的不是太好,在基础阶段该强化的就好强化,不然以后欠的这些债都是要还的。

二是不知道题主当地的师资力量如何,因为有一些概念确实是比较难的,如果授课老师确实讲不明白,那么这就为高考埋下了一个伏笔。

高考的体量要远远大于课本内容,有很多考试内容课本压根没有出现,因此课外拓展,或者说刷题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都考1+1=2的问题,那么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也就失去了意义。更重要的是,题主在平常的考试中对课本的内容仍然表现出心里没底,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因为历史早就不考默写了,而是考一种对历史的理解,对材料的提炼。

因为高考要六管齐下,且不说要让历史成为提分的部分,至少不应该成为拖后腿的部分。

例如:

1、《宋会要辑稿》载:“(宋高宗时)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田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这说明A、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土地的大规模开发B、生产技术的进步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C、生产技术的进步增加了地主的收入D、生产技术的进步并不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表明《十二铜表法》A、注重环保和保持交通通畅B、保护财产所有者的利益C、注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注意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3、有学者认为,中国以前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也觉今是而昨非,回头搞起了“个体户”来,这一做法A.说明我国农村已经进行包干到户B.表明中国已否定了苏联模式C.带动中国城乡经济迅速发展起来D.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

这几个题目选哪一个呢?高考都是这种充满迷惑性的题目,要精确考到学生掌握的小点。

以上答案为:C、D、C

不知道大家做对了吗?

总之,课本一定要背,尤其是其中的形容词,在此基础上要多思考,有一个成熟的知识系统,否则高考一定考不到高分。

毕竟普通人高考更要靠自己的努力,对吧。

欢迎关注、点赞、唠嗑,尽量正经答问题,期待与诸君交流!

为什么历史到高中就考不好了

所以历史一到了高中就考不好了。其实可能就是因为高中的历史可能会有一些难度是比较理解的,而高中的历史题,他一般考的都是所学过的历史的那种深层含义,并不会像初中的历史就考表面的那些知识点而已,所以历史才会到了高中就考不好了。

关于高中历史需要补课吗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的学习需要记时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