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四史名人故事,以及历史冷知识古代名人故事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关于劳动古代名人小故事
一、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帝在二月初二劳动
相传,二月二是我国古代的劳动节。据西晋皇甫谧创作的《帝王世纪》记载:伏羲氏时期,每年农历二月二“御驾亲耕”。
自唐代开始,二月二被正式定为“耕事节”或“劳农节”,皇帝率百官象征性地参加劳动,农民在农具上绑以红绸布表示喜庆。到了明清时,每逢二月二,皇帝都会亲手扶犁耙耕田,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撒种,皇后和宫女挑篮来送饭。
“二月初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反映的便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帝,在二月初二劳动的场景。
二、陶渊明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清晨下田铲除杂草,暮色披月光扛锄回家。陶渊明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自己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和对田园劳作之乐惬意、舒适的享受。
古代名人名字取名典故
孔子姓孔名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得名“丘”的缘由主要有两种说法。《史记·孔子世家》:“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圩,读wéi,义同“凹”,即中央低而四周高。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出生时头顶上有个小“凹”,因而名“丘”。为什么头顶上有个小“凹”就取名“丘”呢?因为古代“丘”也有“中间低四周高”的意思。
第二种说法是,鲁国有座尼丘山(在山东曲阜东南),孔子出生前其母曾“私祷于尼丘之山”,孔子因而名“丘”,字“仲(孔子排行老二)尼”。此说源自《孔子家语·本姓解》。
四史名人故事
韩琨事件”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全国上下斗志昂扬,决心以实际行动投身到伟大的改革洪流中去。农民们初尝办企业甜头,发展工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奉贤县钱桥镇,如众多乡镇一样,决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助推全镇经济实现快速腾飞。
在当时,钱桥有着农机厂、五金厂等一批企业,但大多都是农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厂房简陋、设备陈旧自不必说,专业人才更是稀少,技术缺口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发展。面对这样的困境,乡镇企业想到了寻求“外援”,将目光投向了科研机构的专业人员。
?
“韩琨事件”相关报道
1979年年底,奉贤县钱桥橡塑厂从上海长宁橡胶制品研究所请来了助理工程师韩琨,帮助企业解决橡胶密封圈生产的技术难关。韩琨毕业于军事院校,是军需企业的技术骨干,曾在我国自行设计的火炮用橡胶配制件以及军工产品研制中作出过贡献,受到多次嘉奖。后转业至上海长宁橡胶制品研究所任助理工程师,是橡胶制品专业人才。
接到钱桥橡塑厂的委托后,韩琨利用星期日,不论刮风下雨,坚持每周赶到厂里,研制配方、安排生产工艺流程、带教学生、指导工人操作……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微型密封圈这一科研成果试制成功,填补了国内这项技术的空白。由于韩琨的到来,钱桥橡塑厂出现了生机,使大家信心倍增。原先厂里没有一位技术人员,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培养出了几个技术骨干;同时,企业对外信誉也大大提升,业务量在不断地
为了感谢韩琨的辛苦付出,经公社党委讨论决定,决定给韩琨3300元的贡献奖。没想到,这微薄的酬金却成了韩琨的“犯罪”证据,有关方面以受贿罪将韩琨抓了起来。这件事引起了当时担任钱桥公社党委书记的刘正贤的不安。他一方面对韩琨家属进行安慰,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媒体的舆论支持。
一开始,《光明日报》以《这笔酬金该不该拿》报道了“韩琨事件”的前因后果;之后,《解放日报》发表《自掏腰包买手铐》,《文汇报》发表《花钱买官司》,先后对此事作了详细报道。韩琨付出了劳动,利用星期日坐了三个小时的车到远郊奉贤县的钱桥,不但救活了一个企业,并使该企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拿了应该拿的报仇,何罪之有?
?
《光明日报》开辟“韩琨事件”专栏
“韩琨事件”不仅在上海,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大讨论
中国历史上敢为人先 敢于尝试的故事
1、钟离
汉光武帝时期,会稽爆发了一场大瘟疫,几天之内就死了一万多人。面对这种惨景,县令钟离意寝食不安,他不住地责备自己:“百姓遭难,我无法解救,还算什么父母官!”钟离意不顾被感染的危险,一家又一家地去慰问病人和家属,并下令用重金招募医生研制新药。
几天之后,新药研制出来了,就是不敢马上给病人喝,因为其中有几味有毒的草药,不知会不会带来什么副作用。这时钟离意说:“这不是很简单吗?让我来试就是了。”
说完,不顾大家竭力阻挡,伸手夺过药就喝了下去。他喝过之后,没有中毒的迹象,于是药就被分发了下去。很快,瘟疫被控制了,钟离意紧皱的眉头也舒展开了。
2、爱迪生
爱迪生可以说是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家,他的名字和一系列辉煌的成就联系在一起。但是在他的成功背后,其实却经历过许许多多失败的尝试。1877年爱迪生开始了改革弧光灯的试验,为了使实验达到满意效果,需要寻找一种能经住2000度的高温燃烧1000小时以上的灯丝。
爱迪生开始了艰苦的寻找过程。他先后做了1600种不同的试验,试用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奋斗了近五六个月,结果发现只有白金比较适合,但是白金比黄金还贵重,用来做灯丝是根本不现实的。
后来他全力在碳化上下工夫,仅植物类的碳化试验就达6000多种。他做了200多本笔记,达4万余页。先后共经过3年时间,直到1880年上半年,爱迪生才研制出比较满意的竹丝灯丝。
3、海尔
现在的中国恐怕没有人不知道海尔:海尔空调、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能一连串儿说出好多海尔电器。确实,海尔在今天可谓是家喻户晓、举世闻名,它在欧、美、亚、中东都建立了生产基地,销售网络遍布全球。
2000年,全球总资产达167.5亿元,可谁能想像:它的前身却是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短短的十几年间,竟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海尔人上下一心,努力尝试,不断拼搏。
4、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重量的物体,从高处下降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重的一定较轻的先落地。这个结论到伽利略时差不多近2000年了,还未有人公开怀疑过。
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是否有关系:伽利略经过再三的观察、研究、实验后,发现如果将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放下,两者将会同时落地。于是伽利略大胆地向天经地义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了挑战。
5、小泽征尔
在一次欧洲举办的指挥家大赛上,要求每一个指挥家都指挥同一支曲子。轮到了日本青年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他指挥到一半的时候,忽然感觉到乐谱中出了错,使得曲子的这一段听上去不和谐。于是,他停了下来,指出了这个错误。可是每个评委都肯定地坚持说乐谱没有问题。
小泽征尔重新指挥。又到了那个不和谐的地方,他又停了下来。这一次他肯定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们全站起来,鼓掌向他祝贺大赛夺魁。原来,乐谱确全是,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
四史名人故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历史冷知识古代名人故事、四史名人故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