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巨婴”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巨婴冷知识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巨婴”
我不是专家就不敢妄言,但我认为与过剩的营养有关。各种孕育专家的哄骗大作,准妈妈的苦心期盼,准爸爸的爱心娇惯,两个家庭的精心呵护。巨婴出现也就不怪了。
怎样评价罗辑思维的《你是巨婴吗》
上图为拉伯雷讽刺小说《巨人传》的插图。这部小说的寓意究竟是什么?与《巨婴国》在意象上有没有关联?
与其说是评价罗辑思维的这期节目,不如说是评价《巨婴国》这本书。罗振宇的节目是推书,不可能否定书,而网络上骂声不断,可以说是被刺痛了神经,也可以说这本书争议颇大。就像罗振宇旗帜鲜明反对承认中医的科学性一样,他的节目很“有种”,《你是巨婴吗》也是如此。下面说说《巨婴国》这本书。
在武志红的描述里,“巨婴”是指被集体主义文化压抑个性的成年人,是被扭曲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塑造的具有婴儿行为模式的成年人。“巨婴”生活在想象当中,这一点是真的。他们不敢改变让自己感到痛苦的关系模式是因为存在着对改变的巨大恐惧,这种恐惧来自想象。罗振宇所说的治疗“巨婴症”是比较到位的。只不过,这样的行动如果很容易做到,《巨婴国》这本书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在我个人看来,武志红从“家会伤人”到“巨婴国”迈的步子有点太大了——读了一半的时候,这种想法发生了转变,的确概况了非常多的普遍现象。曾奇峰是精神分析学界有名的人物,他写的序言是我们了解《巨婴国》的好帮手。
巨婴的意思是,一个个体,在身体上已经发育为成年人,而在精神上还保留着婴儿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这些巨婴特点包括:自我意识狭窄,无法预知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可能造成什么影响;人身依附,使自己成为他人或机构的一部分,丧失或出卖个人良知底线;在人际和社会层面,为了操控而操控,无法施与爱或享受爱。先看看书中怎样说吧,然后根据这些内容来做判断。武志红所依据的典型的案例故事是这样的:
1.他的爷爷奶奶(主要是奶奶)特别偏心,压制他的父母,导致他们三十多岁时都不想活了,母亲患了严重的抑郁症,父亲则一年内掉光了所有牙,如此凄惨了,还被村里大喇叭广播为不孝的坏典型。这导致他的反孝道情结。但是,通过心理咨询,通过精神分析(荣格?),他不断地潜入国人的集体潜意识,对孝顺的愤怒逐渐趋向瓦解。
2.一位女性来访者,40多岁没谈过恋爱,收入大头给哥哥弟弟、父母买房子,自己租了小公寓,咨询过程中怀疑起自己的好,认为自己越活越冷漠了。由此次触动,武引出了“中国式好人”的概念,并举例他的父母、哥哥都是这样的好人。
3.中国式婆媳大战,“欧美不如此,东亚国家也只有韩国和我们有点像,日本也不如此”。妈宝男是中国式的,中国人的爱情模式是找妈。电影《1942》里面的军需官去嫖妓,躺在床上让老鸨安排的女孩去伺候他,这个意象彻底地激发了“巨婴”的概念。他据此对老年人讹诈救助者进行了精神分析,认为这属于巨婴现象,他们是下意识地讹诈,因为他们没办法面对失控状态。
4.“巨婴的各种经典心理,我身上也都有”。每个巨婴内心都有一个魔鬼,它就是生命力自身。“如果它不能被看见,就意味着,这份生命力被诅咒了,它就会转化为坏的生命力,如恨意、破坏性等。”全能自恋性本我,要求世界按照自己的意愿运转,绝对禁止超我,否定个人一切行为,两者的冲突导致自我变得软塌塌的,失去了生命力。
5.“从年龄上看,精神分析师们私下里会认为,所有人的心理年龄都停留在5岁前,所有民族也如是。"——终于找到了值得释放生命力的地方,这种说法属于典型的“有病论定”,人人都有病,那么西方国家就不属于“巨婴国”了吗?精神分析其实是一种宿命论,否定自我实现的善本性,也否定了认知行为改变的自觉性。但这样的批评与本论题关系不算大,此处略提一提就是了,不展开讨论了。——英国和美国达到了俄狄浦斯期,即3-5岁的水平,德国和日本处于肛欲起,即6个月到3岁,中国呢,口欲期,无所不吃,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超过6个月。印度人,简直还没有出生,集体活在中阴身的状态,即一个生命死去到重新出生的过程中。
6.中国巨婴的特征——病态共生导致共生扼杀(精神处于集体的混沌状态,却彼此伤害),全能自恋(皇帝梦与太后梦,为了避免无休止征战所以出现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偏执分裂(黑白不能并存),——这结论武断了些,但中国文化里的确有相关元素。我所好奇的是,怎样才算是正常的呢?
7.总结出来的“中国家庭的轮回链条”有结婚、婚姻生活、生子、新一代的恋爱、母子共生、消失的公公、小三、老男人这样八个链条,也许这的确是成千上万个家庭的缩影。但从个人感觉来讲的话,这是不符合全部事实的,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的事实都不到。当然,可以这样反驳我的感觉,因为“男人没权,女人没钱”,所以那些糟糕的人性都没得到展露的机会。
8.皇帝和大母神,社会中男权体系,家庭中大母神掌权,这个总结很有意思。小巫(育儿专家,母乳原教旨主义者)这样总结:“王后阉割了国王,与王子生了孩子,继而又阉割了王子……”像极了中国版的希腊神话故事。权力与控制,对立面是爱与自由。这个说法也很有力量,中国的确在这方面比较差劲。
9.在“中国人内心的轮回机制”一节,提到自己变身魔鬼的幻觉,来访者也出现了幻觉的共时性。十分厌恶这样的叙述方式。让我想起了柯云路,想起了李卫东。"精神"一下子神秘起来,然后就到了少数人掌握话语权的程度。这其实是荣格一派的精神分析,与弗洛伊德是分裂的。不过,文学性的描述总是非常具有说服力,比如将皇帝比作全能自恋的龙,将道家核心儒家外衣的文人(张良、诸葛亮、刘伯温)比作压制力量。到了“都在找妈”一节,提到精神分析的三个派别,学院派、江湖派和神仙派,指出自己一度对神仙派很着迷,觉得学院派无趣,承认一些灵修大师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但也认为他们有特殊力量。找妈,是客体关系心理学的内容。
在这之后的内容基本上就是从不同角度论述前面的观点了。可以想象到这本书所能引起的争议。杀伤力的确很强,现实当中的例子很多,很多。集体主义文化=互害型社会,这样的概况怎么能让人不心惊?社会想象系统的官方版本与民间版本的分裂对立,这也是很有力的总结。中国家庭的浆糊逻辑也是有力的理论。杨元元的悲剧让人震惊。敢于用愤怒守住自己的界限,嗯,咪蒙。中国式好人=自我封闭=向内攻击=讨好型人格=道德僵尸。李慕白不要得道,要爱,这个意象也很有力,引出杨振宁结婚的八卦,很厉害。
是的,读到一半,我已经无语了。全能自恋的四点描述:追求完美,苛求完美,向内归因,总是自责自己不够好;想法多,行动困难,拖延症患者;诛心论,莫须有,压抑私心杂念;从关系退行到孤独的全能自恋中,抗拒深度而亲密的关系。
这不是在说我现在的状态吗?我总想着等自己读更多书,领悟更多道理之后赚大钱,结果当下的行动总是被拖延。——但是,美国电影里的个人主义式英雄也都是全能自恋的表现。事实是,巨婴现象是人类的普遍现象,中国可能只是更突出一些。比如,传销即是美国传过来的,但在中国繁殖的挺好。再比如,邪教,欧美国家也并不缺少。当然,气功大师是特产。但耶稣转世的外国人有很多,也都是全能自恋。在书末的总结里,作者其实也提到了全能自恋的不可逃避性,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无非是“爱,接纳”,因此,我对这本书的论断是“管杀不管埋”,判定所有人都有问题却提出一个所有人都知道的解决方案。
然而,当我这样说的时候,是不是要逃进集体的庇护里去?是想要借助大家对武志红反孝道、反集体主义、反儒家文化的愤怒来否认自己具有巨婴特征的事实吗?不能说一点没有,至少我知道我讨厌这种解释。但是,进化心理学,认知心理学,难道就不能解释这样的现象了吗?武志红所谓的巨婴,不可以看做人的动物性的体现吗?按照精神分析,人是摆脱不了巨婴状态的,最多是知道这种状态,然后醒悟了,有所改变,——改变不了多少,因为我们相对社会来说是非常脆弱的,于是,这就可能导向各种江湖派、神仙派的陷阱。
整体来说,我更喜欢进化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在那里,隐藏不了神秘主义和宗教。而在精神分析这里,太多的神秘,太多的宗教文化,让人忍不住戒惧。比如,想象一个成年人叼着奶嘴的形象让人不寒而栗,如果社会都是这样,中国能走到现在吗?集体主义是领袖带来大家一起全能自恋,个人主义是每个人都全能自恋,推行个人主义其实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推行不那么极端的集体主义,也并不是真的就那么糟糕,中国的集体主义是从元代开始糟糕的。
另外,把人的所有心理问题都归结为儿童时期的遭遇,这是有问题的。美国曾经因为把多相人格障碍归结为童年遭遇,导致很多家长被冤枉,因为他们的孩子在咨询时回忆其童年遭受性侵的经历——调查表明这些记忆是虚假的。神经症可以咨询,人格障碍需要慎之又慎,精神病,咨询不管用,要吃药、做手术。我们多数人其实没有达到人格障碍的程度,没有真的变成巨婴。以偏概全,言之凿凿,这是这本书的卖点,也是污点。
怎么看待“回国巨婴”硬是要喝矿泉水
1、可气!这种人自私透顶,完全不考虑别人的付出、别人的感受!在这种形势下,还在要这要那,这不是一瓶水的问题,而是三观缺失的问题!
2、可恨!这种人因为这点小事与人发生争执,可想而知内心极其阴暗、性格乖张,对待公序良俗和社会道德没有底线,将来必然喜欢挑战法律红线。
3、可悲!这种人也许家境不错,不缺钱不缺爹,但是缺家教!也许她学到了一肚子知识,但是不懂人事,不讲道理,不知深浅,将来必然栽大跟头!
4、可怜!看着这厮理直气壮说话的劲头,实在替她感到可怜!其实如果这厮温言细语的跟志愿者说话,我相信在不太忙的时候,人家也会帮她的。但是情商低到0的这厮,都这时候了还在耍公主脾气,我相信没人会惯着她。
见过体制内的“巨婴“吗他们有发展前途吗
半年前,我成为了海归硕士研究生蒙西的直接上司,便接受其父母的托付,要好好关照和培养她。可仅半年时间,想逃避蒙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她是那种职场上典型的“巨婴”,我确实无法兑现对其父母的承诺,也深怀愧疚。
“才情四溢”的留美硕士五年前,表姐的儿子盼盼即将出发到美国攻读硕士研究生,邀请我们一起聚餐。中午,我来到海悦大酒店,表姐早已候在那儿。站在表姐身旁的一家三口,也是刚到的客人。
殷主任是表姐的上司,梅姐在税务部门工作,他们的女儿蒙西留美在读硕士一年,盼盼要去就读的学校、专业与蒙西相同,可以做个伴。表姐向我介绍完,让我领着殷主任一家进包间入座。
殷主任个子高大,梳着奔头,吹得整整齐齐、一丝不乱,穿着一身笔挺的深灰色西装,方形脸上架着一副黑框近视眼镜,微笑时嘴咧开的角度和宽度都掌握恰当的分寸,亲和中带着威严,尽显成熟的领导者风范。梅姐娇小玲珑,个子不高,一张脸长得小巧精致,化着淡妆,显得白里透红,嵌着一双很动人的眼睛,笑起来有一对小酒窝。蒙西挽着他们俩的胳膊走在中间,与梅姐个子差不多高,遗传了他们俩的优点,长得挺俊的。一家三口边走边聊,主要是蒙西讲,他们听,很幸福、和谐的一家人。
表姐夫把我们迎进包间,让我们在预留的位置坐下,蒙西坐在父母的中间,梅姐拉我坐在她的右边。梅姐说起蒙西,一脸的自豪。他们就这么一个独生女儿,从小就是全家人的宝贝,从没让她吃过苦、受过累,凡是能给到她的,从不会欠缺。蒙西也很争气,从小酷爱读书,成绩优异,某名牌大学毕业后直接考取了留美硕士,也给梅姐夫妇长了脸。
刚落座,蒙西便谈起了她所学的专业、美国的风土人情、奇闻趣事,流畅、优美的中文偶尔夹带一两个英文单词,说到激动处,眨眨眼、耸耸肩、摊开双手、摇摇头,一副美国人的习惯动作。殷主任当好她的“演讲”助手,适时补刀;有过火的地方,殷主任巧妙地提醒,却被女儿怼得一脸通红、尴尬异常,不过那只是瞬间掠过的表情,更多的是骄傲、满足和对女儿的宠溺。
开始用餐了,梅姐制止蒙西的演讲。蒙西也不闲着,从背包里拿出一本书来,自顾自地看书。梅姐不停地挑选女儿喜欢吃的菜放到女儿碗里,提醒蒙西赶紧吃;殷主任也在吃饭的间隙,挑些菜喂到女儿嘴里。“嘭”,蒙西的手突然拍过去,殷主任手里的筷子飞了,跳到桌上的汤钵里。“我不喜欢吃这个!”蒙西恨恨地瞪着殷主任,殷主任尴尬地站起来收回筷子,梅姐抽了纸巾擦拭溅在她和我身上的汤汁。
同桌的其他客人都“有事”,匆匆用完餐离开,表姐让我跟殷主任一家人多聊聊,我们互留了电话,也匆匆道别。
辞职风波三年前的一天,表姐“紧急”把我叫过去,又遇到了殷主任和梅姐,但没看到蒙西。殷主任明显苍老了许多,头上已有了不少白发,额头上也有了深深的皱纹,脸色显得犹为凝重。梅姐面无表情,似乎一切都在等待丈夫的表现。
作为领导者的殷主任,说话总是那么简洁、切中要害,开门见山地要请我帮忙:蒙西考上市直事业单位,工作不到一年,因为在单位受了委屈,坚决要辞职。就做家长的来说,蒙西所在的这个单位非常不错,只要好好表现,依托殷主任的人脉关系,当上领导是件很容易的事,在合适的级别、层次转任到行政单位,自然就成为公务员了,将会是前途无量。凭着对女儿的了解,蒙西是不适合自主创业就业的。因此,他们极力阻止蒙西辞职。但蒙西在家大吵大闹,他们束手无策,希望我这个在人力资源部门工作多年的朋友,能帮助做蒙西的劝解工作。
殷主任大致给我介绍了事情的原委:蒙西单位的主要领导人品不行、工作能力差,缺乏管理艺术,给蒙西安排的工作任务重,还批评蒙西做得不好,让蒙西过得压抑,蒙西经常回家诉苦,殷主任也曾找她的领导沟通过两三次,每次都是对方不停地认错、道歉,殷主任也不好多说,只有回去做女儿的思想劝解工作。现在女儿试用期未满,也不能调动到其他单位,只能让蒙西再忍忍。
既然如此,这事儿并不复杂,我欣然接受了这个委托。下午,我约了蒙西去公园转转,希望在这样轻松的环境里,达到预想的交流效果。
治病必须“对症”。我先耐心地听蒙西吐槽:“什么破单位!有必要每天早上九点考勤、签到?我习惯于睡到自然醒,晚去一点算得了什么?还每天拿我开涮,全单位通报迟到早退的人!”“安排我起草的文件,我花了不少时间、不少精力,打磨得像模像样,他(主要领导)却改得面目全非!他什么文化程度?大专生!可以将我一个海归研究生的文稿改得面目全非,这不是笑话吗?孰可忍孰不可忍!”“不让我写材料了,把我调去办公室守电话、传文件,我不就是坐得无聊嘛,到外面滨河公园溜达了一圈,也不过一个小时左右,竟然把我批评一通,还要我写检查!这么个事业单位,能有多少事,用得着这么认真吗?”......
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劝她留在事业单位,有意义吗?看她情绪那么激动,我担心局面失控,打断她的话:“你辞职后有什么打算?”“我知道出去打工也困难、创业也不可能,走一步看一步吧,反正不想过得这么压抑。”
要彻底地改变她的认识简直太难了,我选了一些轻松的话题,聊职场抗压的一些方法,纾解她的情绪,让她暂时放弃辞职的想法。晚上,我收到了殷主任的感谢电话,还说我的方法很有效,今后还要找我帮忙。
共事的烦恼机缘巧合,今年三月,我被调往蒙西所在的单位担任副职领导,开始了与蒙西的共事生涯。表姐再次“紧急”召见我,又遇到了殷主任、梅姐。殷主任说,出于对我的特别信任,把蒙西托付给我,希望能给蒙西特别的关照,尽快培养成领导干部。既然在同一个单位了,没有拒绝的理由,我自然是接受了这个任务。
蒙西还在办公室负责传达、收发工作。为了给她更多学习锻炼的机会,我到这个单位的第一次下基层调研,便把她安排在一起出差的工作人员之列。出发的那天,明确早上8点半在单位集合。我们坐在车上左等右等,都不见蒙西的身影。一起的同事给她打电话、发信息,毫无音信。直到9点过,她终于出现了,同事帮她拉开车门,她极不耐烦地吼道:“催什么呀,不就是下个乡吗?用得着这么急吗?知不知道人家美国人是怎么享受生活的?”没有人回答她,大家都静静地坐着随车前行。
这一天跑了2个县3个乡镇,晚上9点才回到酒店,确实有些疲惫。我放下行李,准备洗洗早点休息,第二天还有重要的工作任务。殷主任的电话就那么及时地打了过来,满是责备和抱怨:“我是让你关照我们家蒙西,你怎么把她带去做那么辛苦的工作呢?而且早上走的时候还催得那么急,中午不休息,晚上还这么晚才回酒店,你不要命的工作,不要拉上我们家蒙西吧!”“殷主任,我们一起出差的还有2个女孩子,而且年龄比蒙西还小,她们都能坚持呢!”“你不要拿她们跟我们家蒙西比!我只有这么一个独生女儿,要是把她累出个三长两短,我这下半辈子怎么活!”我无言以对,只好承诺今后再也不带蒙西出差了。
一天,我正在外面开会,办公室主任打电话,上级需要我们报一个文件,希望我能安排落实。“文件不是你们办公室蒙西在管吗?属于你的职责范围,你直接安排就行啊。”“您知道,蒙西的情绪化严重,我害怕去叫她做事呢。”
没过几天,听到蒙西大声怒吼的声音,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她觉得工作太压抑,想请假休息几天,而办公室主任未签字,便劈头盖脸地向她的直接上司一顿怒骂,最后以同意休假而告结束。
单位的领导和同事都尽可能避让着蒙西,生怕别惹恼了她而出麻烦。可她却做出一副不愿与人为伍的高傲姿态,依然我行我素,独来独往。我很想找她聊聊,提醒她,但我也怕做不成好人,反倒惹一身麻烦。
两个月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接到殷主任的电话:“听说你们单位的一位中层干部调走了,是否可以让蒙西补这个缺?”看来,这个做父亲的,始终认为自己的宝贝女儿出类拔萃,根本没意识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是时候让他清醒一下了。这一个电话,我也不怕浪费时间,整整说了2个小时。从这个中层岗位的职能职责,说到蒙西的表现、情商、能力,直到殷主任放弃让蒙西“补缺”的想法为止。在挂断电话之前,我还是不忘加了一句:“您可以将想法给我们一把手说说,没准儿他会支持呢。”殷主任声音低沉了许多:“还是算了吧!今后我会尽量少给你们添麻烦。”
写在后面的话蒙西出生在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也有一个好的工作岗位和一份不错的收入。但却因为父母的溺爱、过度“关心”,虽已年届而立,却依然如同一个婴孩,不能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不能妥善处理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去接纳别人和适应工作单位的要求、纪律约束,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怎么能够独挡一面?何以担当重任!
现如今,不少家长都生怕孩子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摔了跤、受了委屈,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不用经历风险,甚至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铺平成长的道路,试想,如果真不让他们去历经风雨,怎么能成熟?怎么能练就一副搏击长空的翅膀?只期待着孩子能有高位、高收入,如果真给了他高位、高收入,他能担当得起吗?
欢迎留言讨论!
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巨婴”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巨婴冷知识、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巨婴”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