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对科举考试中作弊如何处理,基本做到零容忍,一查到底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在清代科举中,考生如何作弊的问题,以及和清朝科考考试作弊冷知识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清代科举要求条件
  2. 古代科举考试中有哪些舞弊现象
  3. 在清朝道咸年间,为何科举舞弊的现象特别严重
  4. 在清代科举中,考生如何作弊

清代科举要求条件

清朝的科举考试报名也有要求,必须是本县人士,报名时要填写籍贯以及三代履历(三代履历就是限制那4类人的条件),而且同考的必须得互结为5人,一起报名,那么随便互结5人行不行呢?

古代实行连坐制,如果这五人中一人抄袭违规,五人一起受罚,所以清朝科举考试还得找好队友,避免猪队友误了前途。这互结的5人必须请本县的一位廪生做保,查看考生籍贯、出身无误后,方能报名成功。不让外县的报名是因为给每个县的录取名额是一定的,如果让外县的学生考取,本县就少一个名额。

还有一类人,也是不能参加童试的,清朝规定父母去世,守孝三年不得应试,父母去世三年内是不能参加考试的,如果有一个人隐瞒父母去世的资料,参加童试,这种人就被称为“匿丧”,匿丧如果被人检举出来,不仅自身这辈子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而且作保的那个廪生也得受罚。

科举考试是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标准,很多人为此苦读一生也无所得,正如那首诗中的老者,县考归来日已西,老妻执杖下楼梯,是古代科举考试下的牺牲品。但也有很多贫苦出身的人,从此飞黄腾达。科举考试是一种选拔制度,当然这种制度有很多弊端,尤其是被禁止考试那4类人,不仅自己不能参加考试,后代三代不能参加考试,这也体现出古代等级森严,对人权的不尊重。

古代科举考试中有哪些舞弊现象

谢邀。

科举舞弊在古代是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轻者取消考生资格,重者是要拉出去砍头。

为什么处罚这么严重,还有人顶风作案呢?

实在是读书人被逼成这样的。

可以说,在古代,如果你不是投胎投得好,比如生在了王侯将相家,或者靠祖传的荫蔽。

普通人想要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只有科举这一条路。

南京市中国科举博物馆

早上还在家劈柴种地苦呵呵的讨生活,一朝中举,立刻就是官袍加身,康庄大道等你走。

巨大的天壤之别,如果你不会像范进中举那样疯掉,也会像孟郊那样得意地忘乎所以。

知道古代读书人的出路艰难,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总有人以身试法去舞弊了。

舞弊的手段花样百出,但总的来说方法无非就这几种。

1、自己夹带

这个方法成本最低,一直到今天仍是作弊主要手段。

今天考语文、数学你是提前知道考试科目的,

但古人考的范围从《四书五经》里挑,那是不会提前预知具体考哪本书。

总不能把全部书都打小抄吧。当时是毛笔书写,写得再小,也抄不了几页字。

但为了前途,什么都要创造条件迎头赶上。

看看这件马甲上的字有多小,就知道考生有多“努力”。

押题很重要,但和主考官又不熟,怎知道靠什么题呢?

有专门做考试生意的,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弄来考题。高价卖给考生。

考生提前做好准备,取中的几率就很高。

写在衣服上的夹带字小到叹为观止

2、高价请枪手

以前没有照相技术,验明正身进考场就有了很大的技术漏洞。

于是家里有田又有钱的人,就给不争气的儿子高价请枪手代考。

近年来,出现的各种样式顶替他人上大学的事件,其实都是枪手的变种形式。

古代最著名枪手,应该算大词人温庭筠了。

敢给别人当枪手还能保证通过率,

温庭筠的水平绝对是科举考场上的超级黑客。

传说,温黑客在同一场考试中,同时给8个人当枪手。

其中的满分卷就来自这8位同学的名字。

温枪手真是千里神狙呀!

当然,黑客的出场费也是吓得人大叫一声“唉吆喂”。

3、直接买阅卷考官

像温庭筠这样的黑客级枪手毕竟太少,财大气粗的金主更愿意直接金钱铺路,

买通主考官或阅卷官。

宋代科考为了防止作弊,开始施行糊名、誊录制度。

就是你写完考卷拍屁股走人。

有专门誊写人员把你的名字、包括内容一字不错的再抄一遍。

虽效率太低,但也算不错的防盗法。

魔和道在不断斗争中,彼此促进增长。

但在金钱面前,还是会发生考场腐败案。影响巨大且著名的科举腐败案:

如明洪武30年的“南北榜案;清”顺治14年的“丁酉科场案”,

都是利益纠结之下的腐败大案。

各地进行选拔的科考地点贡院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总有人想尽一切办法走终南捷径。

现在,随着高科技的产生,

夹带过不了扫描,枪手过不了人脸识别,通讯器材过不了信号屏蔽。还有多角度摄像头。

考试作弊从技术上很难突破了。

但像“#仝卓身份造假#”这样人为的造假行为,仍是腐败的灾区,不断上演。

技术上无法彻底根除考试腐败,只能靠制度去监管、屏蔽。

还给大家一个公平的考试环境。

在清朝道咸年间,为何科举舞弊的现象特别严重

政府的腐败,政府机构会出现各种问题,咸丰年间清政府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买官卖官也是常有之事,地方和中央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卖官得来,只是没有明面提出而已。

在清代科举中,考生如何作弊

再优秀的制度,也有漏洞,再严格的考试,也有作弊的机会。

清朝的士子们考试作弊大抵有这么几种方式:怀挟、顶帽、换卷、暗传、贿藏。

怀挟

怀挟也就是夹带,带着考试相关的文字抄袭备用。官府的“科场定例”对此严格规定“片纸只字不许夹带”,一经查出立即枷号示众,但是,最为盛行的作弊方式就是怀挟。

也许是与其他几种作弊方式相比较,这种方式不会牵连许多人,也不会花费多恨,可以说是比较廉价、便捷、隐蔽的方式。

关于这样的案例,各地考试凡有作弊,都有查获怀挟的。比如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安徽学政叶观国主考时,在庐州搜出夹带的有四个人,在六安州搜出一个,颍州搜出1个,凤阳搜出1个。山西科考夹带的更多,多达17个人,仅晋县就有6人夹带。

这还把不算其他作弊方式,可见科考作弊的严重程度。

夹带的方式又有多种,有的直接将资料裹夹在身上,有的把资料缝在衣服的里子里,也有的将作弊资料放在笔管里的。

换卷

也就是在考场上互相交换试卷,以便于抄袭完卷。这是一种比较容易被抓获的作弊方式。也许是因为便于操作、容易实现作弊的目的,以至于科举考试中出现很多。

考官查获的奏报里面可以看到,传递给附近者有之。比如乾隆五十五年九月二十四日,山西学政茹萦在汇报宁武等地童生科试情形中说,他在阳城县查出童生张心仁、田余九越号换卷留在潞安棚搜出夹带生员许攀桂,更有甚者抓获越号换卷的达到了6人之多。

顶冒

顶冒,也叫雇倩、枪手。对于此类作弊现象的记录在清代臣工的奏报中很多。不入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考生李人恒许诺给杨锡纯五两银子,拜托杨锡纯寻找枪手顶替自己入场考试,并且答应出银酬谢。

与杨锡纯相识的李世同推荐江南丹徒县何振顶冒李人恒考试,何廷振也答应了顶替入场。但李人恒参加考试的担保人孟德正等人听说考试时李人恒并未入场,于是找他详细询问情况。听说了李人恒雇枪手参加考试后,孟德正立即就去学案处自首投案了。

贿藏

贿藏就是预先买通相关人员,将作弊工具提前放到考场,等到考试时再直接利用,避免面进场时的检查。这种作案方式在乾隆九年六月二十二日福建巡抚周学健的奏折里有所记载。

这位巡抚在主考期间发现存在这样的情况:

“不肖士子,每于修理贡院时,一将细书怀挟文字,或用油纸包裹,或用竹筒盛贮,贿通各项工匠,于修理号舍时,或藏入屋瓦,或埋置墙土,暗志标记,于入场后收取。”

这是一种科举考试之前将作弊用的资料提前放入考场内的手段。这种手段隐蔽性抢,但是也有因为找不到做的记号,作弊不成功的例子。这样许多考生就想方设法、变换手段,在考试时让场外家人、仆役、官役或其他可以出入考场的人传递考试内容。

清朝时期,考生作弊手段除了以上几种外,还有多种,比如贿赂考官、提前获得考题、场内作弊等等。只是这些相对前面此种,成本太高,一般没钱是用不起的。

关于在清代科举中,考生如何作弊和清朝科考考试作弊冷知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明清科举考试中,统治者是如何对待猖獗的作弊行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