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务员 在明朝考个举人,会过上什么样的日子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古代公务员是用来做什么的场所和古代公务员冷知识大全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古代公务员是用来做什么的场所以及古代公务员冷知识大全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古代官员是怎么进行上班“打卡”的
  2. 在古代人们如何才能当上公务员
  3. 古代公务员是用来做什么的场所
  4. 古代官员上班时间几点到几点,有没有什么假期

古代官员是怎么进行上班“打卡”的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张丁材

古代官员是怎么进行上班“打卡”的?

答: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官员们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当官的,和如今大家知道的公务员差不多,但是那时候的官员可是十分稀少的,尤其是在京城中当大官的,那更是需要每天都去看朝廷面见皇上,在皇宫之中上班,而今天要给大家说的就是古代官员是怎么上班“打卡”的?

如果拿古人的作息时间和我们现代人相比,可能还是我们现代人会更加幸福一些。古人每天上班时间非常早,鸡鸣就要起身准备出门,而公鸡一般都是凌晨4、5点就开始鸣叫,这个时间点起床可能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受不了啊。

中国的封建王朝大大小小加起来共出现了83个王朝,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此间,相伴君王的大臣只会更多,每天上朝跟皇帝商议天下大事,只有皇帝不早朝,没有官员大臣不上班,要不治你的罪呀。

古代“上班”有不同的叫法,到公堂衙门上班的叫“上衙”、“衙参”、“上值”;中央高级官员去皇宫上班开会的叫“上朝”、“朝参”。与此相对应的,下班则有“散衙”、“放衙”、“散值”、“散朝”、“退朝”、“放班”等多种叫法。

在古代,各个朝代对于官员的上班时间、交通工具、迟到处罚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各种手段层出不穷,今天看来颇有趣味。

春秋时齐国“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古代早上上班时间,往往鸡叫时分就得起身准备。《诗经·齐风》中有一首《鸡鸣》,描写的就是春秋时齐国官员的上班情况:“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公鸡打鸣时,官员已准备上朝了;“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当东方已亮时,官员都已站满朝堂。

具体来说,古代是“卯时上班”。卯时对应现代24小时制是早上5点至7点。

唐代官员“溜号”“一点笞十”,虽然考勤制度这么严厉,但在好多朝代很多时候,形同虚设,官员“晚至早退,政务废弛”很常见。有的人画过卯就离岗了,甚至不去坐堂上班,如在宋代赵匡胤(宋太祖)当皇帝时,便有地方州县官员不到衙门坐堂的现象。据清人褚人获《坚瓠集》“努头放衙”条,赵匡胤曾训诫县令,“切勿于黄绸被里放衙”,意思是,你们千万不要不上班办公,而在家睡懒觉。

那么,古代由谁来负责考勤呢?

这要分情况。就明清来说,地方上由地方官吏来考勤;高级别的京官,由主事太监来考勤,迟到早退,门口值班太监都会登记下来。有正当理由和经过允许提前下班的,也要记录下来,以备核查。为了对付点卯后“溜号”,古代还有上班时间多次点名、抽查的现象。

如在唐朝,就有多次点名的规定即“频点”:“内外官司应点检者,或数度频点,点即不到者,一点笞十”。但一天最多惩罚两次,即“笞二十”。如果一次也没有参加点名,则以全天无故旷工论处。

最后,还要说的是,古人治“庸”,首先从“迟到早退”抓起。古代官员以“清、慎、勤”为原则,“勤”的起码要求,便是按时上班下班。明代时,缺勤20天处杖打100大板。

五点就要上班对于现代人来说简直恐怖,但古代都严格执行早起上班的制度,早起在古代也属于一门必修课,尤其是清朝的皇帝都比较勤奋,雍正四点就要爬起来,天天上早朝基本上靠毅力,不过遇到比较懒的皇帝,比如明神宗这种三十年来不早朝的主,国家能运作下来也是靠运气了。

在古代人们如何才能当上公务员

感谢邀请!

想知道古人怎样考“公务员”吗?

1、官家公子、富二代天生有有捷径当公务员

举个唐朝例子,唐朝有个差事叫挽郎,就是给已故皇室成员抬棺材唱挽歌的人,可别小看这份差事,当时干这活的往往还都是“官二代”——如果他们干得很给力,经推荐就可获得参加铨试(“公务员”考试)的资格。如此说来,这道题就相当于给他们白白送分的。

挽郎们走的还是“曲线报考”的路子,当时来头更大的“官二代”,可以直接报考“公务员”,试题也是同样简单,考99分绝对不会成为“牛人”。这让那些科举出身的平民子弟望“门”兴叹!

2、寒门平民苦读几十年未必能当上公务员

平民子弟登科及第,并不意味鲤鱼跃入龙门了,考取举人、进士,也不过就是获得了教育部(礼部)颁发的文凭,要想做官,还得参加人事部(吏部)举行的“公务员”考试(铨试),而且题目比那些“官二代”的要难得多

唐朝韩愈够有才吧?他考取进士后四次参加铨试,四次皆落榜,困守长安长达十年。后来迫于无奈,只好下到基层去当幕僚,再经过一层层的推荐、考核,才最终被录为正式“公务员”。韩愈还算比较幸运的,唐朝还有一些进士“下村教童蒙”,即到村小学当老师去了,他们是大学生下乡支教志愿者吗?非也,还不是因为报考“公务员”屡考屡败,为了谋生,只好这样“被志愿”了。

当然,大部分进士最终都能入仕,这比举人要好得多。举人要补上实缺,往往更需靠运气。清代对举人的“公务员”考试,谓之“大挑”,主要为面试:举人每20个为一组,按组依次晋见考官,考官根据每人的相貌和自己的主观印象,先挑出三人为一等补用,再挑出九人为二等补用,余下八位落选的“剩男”,被称为“八仙”,因为他们长得都像铁拐李张果老。

所以请“枪手”啦买考官啦等等,古人早已用得炉火纯青。

古代公务员是用来做什么的场所

古代的公务员都是在给朝廷办事的场所

古代官员上班时间几点到几点,有没有什么假期

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古代“官老爷”很神气,他们上不上班都全看自己的心情,不过事实却并非如此,中国很早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官员考勤制度。很吃惊吧?你没有看错!有些朝代甚至专门制定了相关法律,如果考勤不合格这些官老爷也会受到惩罚。

接下来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古代“公务员”的考勤制度:

上班时间

古代上下班时间和现代相似,不过工作时间要比现代还要长。《诗经.齐风.鸡鸣》中就有妻子叫丈夫起床上朝的记载:“鸡既已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从这条记载来看,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形成鸡鸣上班的传统。这以后的各朝各代,上班时间逐渐定为卯时(早上五点到七点)。

朝会

古代中央官员上班的第一道程序就是“上朝”,朝会有大朝、长朝等区分。《梁书.武帝纪》中记载了梁武帝的一道诏书“旦旦上朝,以议时事,前共筹杯,然后奏闻”。这表明这种朝会是要天天举行的,当然放假期间除外(或者皇帝称病)。

地方政府机构的官员虽然不能去参加朝会,但每天也需要先去参加“领导”主持的会议,向自己的上司汇报情况,在这之后才能各自去忙自己的事。地方官员的上班时间与京官没有差别,每天也是在卯时上班。

放朝

自唐代起,官方开始规定“盛暑、雨雪、泥潦等特殊情况可以酌免朝参,谓之放朝“,这一制度自唐以后,为历朝所沿袭。白居易《雨雪放朝因怀微之》中曾云”归骑纷纷下九衢,放朝三日为泥涂。“

但是放朝可不等于放假,该上的班还是要上的。一般官员上朝之后,就需要去各自的机关”暑事“。

朝食

朝会结束时一般已经到中午,此时也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最初的时候,皇帝是不管午饭的,官员只能回自己的家吃饭。《诗经.召南.羔羊》中就有“退食自公”的说法。不过到了唐代,官员在退朝之后可以在宫内就餐,这就是所谓的“朝食”。估计这可能是最早的“餐补”了吧,不得不说还是唐代的福利待遇好。

点名签到

不要以为签到是现代才有的制度,古代的很多典章制度中都有类似的规定。《唐律疏议.职制四》中就规定,每天都会专门的人负责点名检查,而且一天好几次,点名不到的可就要被打20小板。这种不定期的点名方式让人防不胜防,官员们哪还敢轻易“翘班”!

缺勤惩罚

《唐律疏议.职制五》中就有相关的规定:“官员无故不上班的,缺勤一天处笞20小板;满3天加一等;满25天杖打100;如果满了35天,就会处徒刑一年”。这可比扣工资要严厉的多了!如果是边境重镇的重要官员不按时上班的话,还要罪加一等。唐朝的这种惩罚方式一直沿袭到宋元时期。

休假

古代官员休假叫做“休沐”,从汉代到隋朝,一般五天一次休沐(1天)。到了唐宋时期,改成了“旬假”制,一旬(10天)休息一日,一年共36旬。除了这之外,春节、寒食节和冬至会放假7天,当然除了这之外,一些重大节日或日期(如重阳、立秋、皇帝生日等)都会放假。有人曾统计过,这些“法定假日”都算起来也得有110天左右。除此之外,朝廷还制定了很多“人性化”的假期,比如探亲假、儿子冠礼假、子女结婚假等。

到了明清时期,官员的这种“福利待遇”就没有了,假期一再削减,到最后只剩下了春节、冬至及皇帝生辰三个假。或许是因为削减的太狠,很多官员对此甚是不满,朝廷不得已又增加了一个寒假,并且将春节和寒假的假期延长到了一个月。但是在放假期间,该处理的公务还是要做的。

看了这么大,想必大家对古代官员的考勤制度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这些历史资料来看,在古代想当一个好官确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古代官员的考勤制度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欢迎大家留言交流!喜欢历史和军事史的朋友可以点一波关注!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考场的称谓是什么 古代贡院是用来做什么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