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将被吞噬,你愿意和他们一起去流浪吗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刘慈欣的《流浪地球》有哪些硬伤,以及刘慈欣流浪地球冷知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同是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电影已火,《三体》为何还未上映
  2. 刘慈欣在《流浪地球》中说的太阳氦闪真的有可能发生吗有科学依据吗
  3. 刘慈欣的《流浪地球》有哪些硬伤
  4. 《流浪地球》与刘慈欣的作品有什么区别

同是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电影已火,《三体》为何还未上映

《流浪地球》的上映号称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作为大刘的代表作《三体》当然也是万众瞩目的,听说早就拍摄了,但就目前看来,电影《三体》还是不要上映的好。

首先一点,大刘本人就没看好。一部未被原作者看好的电影能好到哪去!

第二,小说《三体》一共3部,本人读过三体,大刘各种脑洞大开,算得上是恢宏巨制,别的不说,就一个三体世界,怎么还原到电影中,更不用说什么智子,水滴,二向箔了。这里面牵扯到纬度空间,连号称科幻巅峰的《星际穿越》都没有处理好多维空间。不敢想象三体电影能处理好。

第三,《三体》电影据说2016年就开拍了,那个时候对演员片酬可没有限制,再看看公布的演员阵容,都是当红流量明星,可想而知这部电影能用于特效制作的费用能有多少了。制片方就没想靠口碑,只想用流量明星引流,赚一笔就撤的套路。

所以不要期望太高,最好不要上映,留点念想吧!

刘慈欣在《流浪地球》中说的太阳氦闪真的有可能发生吗有科学依据吗

大年初一上映的中国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最近刷爆了互联网,让众多网友大呼过瘾,一如当年《霸王别姬》横空出世。

电影情节取自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在遥远的未来,太阳面临死亡,地球不再安全,于是人类决定带着地球前往新的家园——比邻星。这部电影中有许多硬科幻情节,比如:在未来,太阳真的会爆炸吗?人类为何要飞向比邻星?引力弹弓效应是什么?洛希极限又是怎么回事?

今天我们首先把目光聚焦在第一个问题上:太阳会爆炸吗?

恒星的诞生

我们知道,像太阳这样可以发光发热的星球称为恒星。恒星其实也像人类一样,有出生、成长、壮年、衰老和死亡,这个过程就称为恒星的演化。在演化的过程中,有些恒星的确会发生诸如氦闪、超新星爆发等突然喷发,最终形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要了解这个过程,我们首先要了解恒星是如何形成的。

现代科学理论认为:所有的恒星最初都是由星际物质组成的。星际物质是散落在宇宙中的气体或固体,主要是氢和氦,以及少数的重元素。一片星际物质构成了星际云,星际云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巨大,直径可以超过100光年,质量可以达到600万个太阳质量。

星际物质之间存在万有引力,在漫长的时间里,万有引力会使得星际物质一点点聚集,直到形成一个质量较大的核心,这个质量较大的核心会产生更大的引力,又会进一步使星际物质聚集在一起。收缩过程引力势能逐渐释放,恒星核心温度越来越高。而且,由于质量和引力越来越大,组成核心的物质彼此发生挤压,使核心收缩,核心的压强越来越大。这个过程中的恒星我们称之为原恒星。

一旦核心的温度和压强达到了某个条件,就会引发氢的聚变,星球就开始发光发热,一颗恒星就诞生了。

太阳会爆炸吗?

按照恒星质量的不同,恒星演化的过程也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存在一个稳定的发光发热的阶段,这个阶段大概占了恒星寿命的90%,这个阶段就称为主序星。

我们首先来介绍太阳的演化。一般而言,质量越大的恒星,寿命越短,质量越小的恒星,寿命越长。中等质量的恒星(介于0.5倍太阳质量到10倍太阳质量之间)如太阳的寿命大约有100亿年。

这类恒星最初发生氢的聚变,并且靠自身强大的引力来束缚反应,使得核反应可以缓慢而平稳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引力和聚变产生的热压力平衡,使太阳的体积、发光功率都几乎不变。关于这个问题的细节我们会在另一篇文章中给大家介绍。

在主序星末期,核心部位的氢聚变减弱,引力压占了上风,会造成核心部位收缩。核心部位的收缩又会使密度、压强和温度的上升,于是,核心部位外层没有发生聚变的氢开始聚变,恒星的体积膨胀,这个阶段就称为红巨星阶段。

太阳大约还有50亿年会变为红巨星,主序星阶段的太阳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变为红巨星之后太阳体积会变为地球的100万亿倍,此时太阳的边缘刚好会到达地球轨道所在的位置,从而让地球不适合人类生存。

而且,在红巨星阶段,质量与太阳差不多的恒星可能会发生氦闪,也就是强烈的氦聚变,在几分钟的时间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能量爆发,这种能量足以摧毁整个地球,这也是小说《流浪地球》最后描述的灾难性场景。

随着太阳膨胀的进行,太阳表面的引力会变弱,外层的一部分质量会被抛洒到宇宙当中,形成行星状星云,为下一代恒星的形成提供原料。

红巨星阶段相比于主序星时间并不会很长,如果太阳进入红巨星阶段,人类移居到火星也不是长久之计。一段时间后,太阳的寿命走向终点,聚变变得越来越弱,引力会将组成太阳的物质紧紧地挤压在一起。原子之间会产生电子简并压,这种压力是由于两个电子不能处于完全相同的状态(泡利不相容原理)产生的,它可以抵抗住恒星的引力,那么最终恒星会变为一颗密度极大的星球——白矮星,它的体积会与目前的地球差不多大。

白矮星经过十分漫长的时间,会把自己仅存的一点能量也释放出去,在宇宙中成为一颗永恒而暗淡的黑矮星,这就是太阳的宿命。不过幸好,我们还有50亿年的时间寻找新的家园。

为什么要飞往比邻星?

除了太阳之外,比邻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星球,它大约在4.2光年之外的地方。同时更重要的是:比邻星是一颗红矮星,它的寿命比太阳长得多。

如前所述,恒星的质量越大,寿命就越短,质量越小,寿命就越长。质量最小的恒星称为红矮星,它的质量大约介于0.08倍太阳质量到0.5倍太阳质量之间。由于表面温度比太阳低,所以发光偏红色,这也是它称为红矮星的原因。

比邻星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八分之一,科学家们推测比邻星的寿命至少有数千亿年,而目前的宇宙年龄只有138亿年,我们几乎可以认为红矮星是长生不老的。所以刘慈欣的《流浪地球》才把目的地选到比邻星——一颗让我们一劳永逸的恒星。

(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比邻星)

恒星质量太大会怎样?

如果恒星质量太大,寿命就会短的多,以至于无法孕育生命。

质量超过1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称为蓝巨星,蓝巨星的寿命非常短,例如人们在半人马座的方向上发现了一颗非常巨大而又十分明亮的恒星,它的发光亮度大约是太阳的一百多万倍,科学家们预测它的寿命只有大约300万年,就像打手枪一样快,于是就命名它为“手枪星”。

由于质量巨大,蓝巨星在主序星阶段末期会变为红超巨星,它的核心部位有极高的温度和巨大的压强,不仅可以发生氢的聚变,还可以进一步引发氦、氧、碳等元素的聚变,形成最终的聚变产物——铁。于是它的内部结构形成了一种类似洋葱的分层形态。

蓝巨星在演化末期变为红超巨星之后,也会产生类似红巨星的膨胀——收缩过程,将一部质量抛洒到宇宙当中。但是这个抛洒的过程比氦闪要更加强烈,人们称之为超新星爆发。

在公元1054年时,中国宋朝的天文学家记录了一次超新星爆发。这次喷发向宇宙中挥洒了巨大的星际物质,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谓的蟹状星云。

在超新星喷发之后,剩余的核心部位会收缩,而且由于恒星质量巨大,此时连电子简并压都无法抵抗引力。如果恒星质量在1.44倍太阳质量和3倍太阳质量之间,电子会变钻入原子核内,依靠中子简并压抵抗引力,形成一颗稳定的的星球——中子星。如果恒星质量再大一些,那么连中子简并压都无法抵抗引力,恒星核心会进一步收缩,形成黑洞,这一颗恒星的命运就彻底终结了。

不过不要担心,在超新星爆发之后喷发出的星际物质和红巨星喷发出的行星状星云,会重新一点点聚合,形成新的恒星,宇宙如此生生不息。

总之,太阳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衰老和死亡,那也将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终结。人类还有50亿年去思考到底去哪里安家落户。不过我更倾向于抛弃地球乘坐宇宙飞船去寻找新的家园,这肯定比带着地球去流浪要方便得多。

刘慈欣的《流浪地球》有哪些硬伤

刘慈欣的《流浪地球》被改编为电影之后大火,但是其中一些bug也为观众所吐槽。例如行星发动机能推动地球吗?点燃木星形成的冲击能让地球逃出木星的魔爪吗?刘培强用自己的判断代替联合政府的决定合理吗?打碎了一个摄像头人工智能就会坏掉吗…

不过,全片最大的硬伤还是在于电影中灾难的基础——洛希极限的数值给错了。这个硬伤实在太难圆了,以至于电影中的大灾难——地球被木星撕碎,事实上根本不会发生,电影情节的基础都被动摇了。

我们这回就来讲讲什么是洛希极限,以及为什么说电影中的洛希极限给错了。

惯性力

要理解洛希极限这个概念,我们从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惯性力说起。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个不受力的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但是你是否发现过这样的情景:我们在一辆匀速运动的汽车上,汽车突然刹车,结果我们就向前倾倒。是什么力将我们向前拽了呢?

如果从地面参考系下看,这个过程很好理解:汽车突然减速,但是人凭借惯性还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相对于汽车,人就会向前倾倒。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力把我们向前拉。

不过,如果从车厢参考系去看,人原本是静止不动的,现在无缘无故向前倾倒,似乎是不合理的。这其实是因为车厢在刹车时不再匀速,因此车厢参考系不再是惯性参考系,而牛顿定律只有在静止和匀速运动的惯性参考系下成立。

如果我们一定要在车厢参考系下研究问题,也不是不可以,那就需要对车厢里的物体添加一个虚拟力,这个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和车厢加速度的乘积,而方向与车厢的加速度方向相反。比如车厢在刹车,加速度向后,所以在车厢参考系下,车厢里的每个人都会受到一个向前的虚拟力,这个力称为惯性力。

惯性力是一种虚拟力,但是在生活中却非常常见,因为我们会不知不觉的用周围的环境做参考研究我们的运动,但是这些环境并不一定是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比如,地球每时每刻都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所以在地面上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都好像受到一个力的作用向一侧偏,这就叫做地转偏向力,也是一种形式的惯性力。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台风才会成涡旋形状。

潮汐力

我们不妨就以《流浪地球》中的木星和地球为例,来解释一下能把一个星球撕碎的力:潮汐力。

当地球靠近木星的时候,由于木星的吸引力,地球会向木星加速运动,地球的加速度是指向木星的。如果以地球为参考,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会受到背离木星的惯性力。由于惯性力大小只跟物体质量和系统(地球)加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在地面上不同位置所受的惯性力大小和方向都是相同的。

除了惯性力以外,地球上的物体还会受到来自木星的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指向木星的,而且近大远小。我们看:在地面上最靠近木星处的A人,他距离木星比较近,因此木星的引力大。事实上,A所受到的木星引力大于自己受到的惯性力,所以如果不考虑地球的影响,木星其实有把A拉向空中的趋势,这个力就叫做潮汐力,也称为引潮力,它就等于木星引力和惯性力之差。

在地面上背离木星的一面有个B人,他距离木星比较远,所以木星的引力小。实际上他受到木星引力小于惯性力,所以他受到的潮汐力依然是指向空中的,也有把他拉向天空的趋势。

总而言之,由于木星引力和惯性力的不同,地面上靠近木星和远离木星处的物体会有被拉向天空的趋势。之所以物体能够留在地面上,是因为地球还对物体有吸引力。尽管如此,在朝向木星和背离木星的一侧,会出现海水的涨潮,这也是地球上潮汐的原理。

洛希极限

现在我们就可以解释洛希极限了。

法国天文学家洛希指出:如果一个小天体距离大天体太近,小天体上物体所受的潮汐力会超过小天体自身的引力,小天体就会被撕碎。而这个临界距离就称为洛希极限。

当小天体接近洛希极限的时候,由于潮汐力的影响,小天体两端会被拉长。但是由于自身引力作用,小天体还可以维持整体而不破碎。进入洛希极限之后,小天体两端所受到的潮汐力大于自身引力,就会发生解体。这个时候,小天体各部分之间的分子力是微不足道的,不足以对抗强大的引潮力。因为引潮力与质量有关,所以当小天体破碎成很小的块之后,每一小块的引潮力会被分子力抵消,小天体就不会继续破碎了。

因为进入了洛希极限而破碎的例子非常多。例如土星有美丽的光环,最早是伽利略用望眼镜观察到的。

有科学家认为:土星光环的形成就是因为小行星进入了土星的洛希极限,潮汐力将小行星撕碎,从而形成了光环。

另外一个比较确定的例子是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与木星相撞,这是人类首次观察到的太阳系天体撞击事件。其实,在此之前的1992年,彗星就进入了木星的洛希极限,并被潮汐力撕碎。碎片环绕木星转动了2年,最终在1994年落入了木星表面。

(哈勃望远镜拍摄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碎片)

木星因为其巨大的引力,充当了太阳系的“清道夫”角色,保护了地球等其他行星。

《流浪地球》中的硬伤

为什么说电影中的洛希极限是一个硬伤呢?

刚才说到,洛希极限是引潮力与小天体自身引力相等的位置,所以洛希极限的大小与两个星球的密度和大天体的半径有关。如果小天体是绝对刚体(不能发生形变的物体),那么洛希极限公式是:

因为液体、气体等流体可以流动,所以流体组成的小天体更容易被引潮力拉长和撕碎,一个绝对流体组成的小天体洛希极限会大一些,公式是

通过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讨论洛希极限的具体值,首先必须确定是哪两个天体之间,例如太阳与木星之间的洛希极限和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洛希极限是不同的。而且,流体洛希极限比刚体洛希极限大,小天体进入流体洛希极限后它上面的大气、海洋等物质会被抛向空中,进入到刚体洛希极限后岩石结构也会解体。

木星是一颗气体行星,平均密度是1.33g/cm3,地球上有大量的岩石、土壤,平均密度是5.51g/cm3,木星的半径约7万公里。将数据代入,可以得到木星与地球之间的洛希极限:刚体洛希极限5.5万公里,流体洛希极限10.5万公里。

由于洛希极限是两个天体的中心之间的距离,而木星自身半径有7万公里,所以刚体洛希极限在木星内部,地球在撞击到木星之前都不会完全解体。流体洛希极限距离木星表面约3.5万公里,只有距离小于这个值,地球上的大气才会开始飞散。

然而,在影片的最后时刻,地球大气距离木星大气约7万公里,地球上的大气已经开始被木星撕向空中,这其实是不合理的。而且,人工智能MOSS在它的显示屏上给出了洛希极限的具体数值,它把木星-地球的两个洛希极限都画在了木星的外侧。

如果我们努力去分辨上面写的数字,会发现MOSS计算的两个洛希极限分别大约是89万公里和171万公里,与影片差别很大,与实际值相差更大。

我仔细去查找了数据来源,最终发现影片实际上是错把太阳-木星的洛希极限值当作了木星–地球的洛希极限值。

除此之外,影片中还有一切其他数据问题,例如按照一万台行星发动机,每台150亿吨推力计算,让地球加速到光速的0.5%需要20万年,根本无法在2500年内到达比邻星。点燃木星阶段,影片说木星吸收了地球300亿公升的氧气,但是这些氧气与氢气完全燃烧,对地球的推动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根本不可能阻止地球坠毁。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否定《流浪地球》是近年来最优秀的国产科幻片。我小时候看过的《魔表》《大气层消失》等科幻片,虽然年代久远,但是依然记忆犹新,《流浪地球》是一个新的开始。

科幻片不光能让人获得娱乐和满足,同时也可能会让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我们小时候看《机器猫》,为里面各种各样神奇的道具着迷,而机器猫里面的一些设想,现在就已经实现了(比如打电话叫餐和购物)。科幻片是一颗种子,会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我们永远无法想象,这颗种子会长成怎样的苍天大树。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有一个美国小朋友特别喜欢月亮,他对自己的妈妈说:妈妈,我要一下子蹦到月球上面去。妈妈笑着说:好啊,别忘了晚上蹦回来吃晚饭。

这个孩子就是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流浪地球》与刘慈欣的作品有什么区别

看完电影《流浪地球》,第一感觉是我们中国终于有部像样的科幻片了。拖着长长尾巴的地球,白雪皑皑的灰色世界,漂泊在太空中的空间站,这些无疑都符合我们的想象。

这里做了一个预言,静候2044

但是,似乎也仅此而已,除了特效之外,这部电影可谓是被改得面目全非。我指的不是故事情节跟原著有出入,而是电影把力用错了地方,把《流浪地球》这样一个孤独而惶恐的故事,讲成了一个英雄拯救地球的故事。另外,这部电影太具有中国特色了。一点都不符合地球即将毁灭时的那种状态,那个时候,除了生死,还有什么是重要的事情?甚至不是个人的生死,而是人类整体的延续。

电影开头的关于过年这个场景明显是为了迎合观众,电影正好也是正月初一上映的。但是这种气氛,给人一种王宝强电影的恶搞感(个人感受,对王宝强并无恶意)。等到刘户口带着韩朵朵上了地面,找到姥爷的那辆车时,“北京第三交通委”的提示令人简直不知所措。到现在我也没明白这是恶搞,还是植入的广告。都到了逃离太阳系的时代了,人们的交通工具还是汽车?弄大一点,弄结实一点,方向盘换成圆球,就科幻了?另外,“北京第三交通委”的提示总共出了三次,在让观众笑一下的同时,也减弱了电影的表达力度。

吴京出演的刘培强

更大的问题是,《流浪地球》把故事集中在吴京扮演的刘培强和屈楚萧扮演的刘启身上,但是显得特别苍白无力。电影中也有回放的镜头讲述父子之间的往事,但刘启对刘培强的愤怒乃至怨恨还是让人觉得用力过猛。

另一部著名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中也讲到了父女之间的故事,库珀也面临了是与女儿重逢还是拯救人类的未来这样的艰难抉择,相比之下,《星际穿越》的表达更有感染力。尤其是在影片结束的时候,当年轻的库珀望着即将死去的墨菲,墨菲说道:不该是父母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整个故事在这里迎来一次情感上的高潮,影片也在圆满中落幕。

《星际穿越》中令人感动的一幕

以上说的这几个问题都是编剧造成的,我实在是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还吹龚格尔。当然,如果让刘慈欣自己去改编,很可能也会改成这样。这一切都是为了商业,为了迎合大众,为了不让一部本就不够大众的电影变得更小众。毕竟,电影成本和回报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那么我也就不再这里吹毛求疵诟病这部电影了,而且作为中国第一部像样的科幻片它确实也意义非凡。

再说说《流浪地球》的小说原著,它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它的篇幅不长,仅有三章,并且最后一章只有一两页,只能算个小中篇。这是刘慈欣首次参加笔会带去的作品,算是首次正式与科幻界接触,巧的是这部小说也是凭借这部小说首次跟电影界接触(《三体》如今已成有生之年系列了)。

作者刘慈欣

《流浪地球》这部小说是刘慈欣由纯科幻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的作品。刘慈欣本人将自己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纯科幻阶段、人与自然阶段及社会实验阶段。这部小说的一个核心问题其实是通过大灾难的背景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地球与人的关系。在第一章《刹车时代》中,关于飞船派和地球派的争论是一个核心问题。到了《逃逸时代》,五千名最后的地球派被赶上地面冻成冰雕,但很快出现的太阳氦闪证明了他们坚持的是真理。有意思的是,刘慈欣本人曾透露,他自己其实是飞船派。

《流浪地球》是一部文学和科幻并重的小说,可以说是在二者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尤其是流浪地球这样一个核心意象,既具有科幻的震撼力,也具有文学的渲染力,无论从科学还是文学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当然,电影中关于其中某些场景的表达也是很震撼的。但是,和原著相比,总觉得欠缺一些。下面摘录几段原著中的精彩描写供大家欣赏吧。

流浪地球

“这时从宇宙空间看,我们的星球也成了一个巨大的彗星,蓝色的彗尾刺破了黑暗的太空。”

“它的光芒只在自己的周围映出了一圈晨曦似的亮影,天空呈暗暗的深蓝色,星星仍清晰可见。举目望去,哪有海啊,眼前是一片白茫茫的冰原。”

“他们不明白,前太阳时代的人怎么会在不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的感情。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制了一切。”

“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刘慈欣的《流浪地球》有哪些硬伤和刘慈欣流浪地球冷知识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关于 流浪地球 ,刘慈欣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