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的问题有哪些

励志人生 冷知识 2023-08-24 19:31:02 -
蒋蓝 从海棠到放翁花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关于杜甫的问题有哪些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杜甫为什么那么多冷知识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杜甫为什么壮志难酬
  2. 杜甫的遗憾是什么
  3. 对杜甫的评价和看法
  4. 杜甫主要人生经历梳理

杜甫为什么壮志难酬

杜甫《登高》用如此完美的艺术形式和错综变化的艺术手法,把暮年孤独、壮志难酬的泣血真情,表达得慷慨激越,悲壮苍凉。

《登高》是杜甫56岁滞留夔州时所写。当时他生活无靠,又身患疟疾、肺病、糖尿病、风湿病,病痛不时发作,以至耳聋齿落、白发剧增,又兼因病断酒,心情愁苦至极,难以排遣,这年秋天他独登高台,百感交集,遂成此篇。

首联、颔联写登高所见所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夔州在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的入峡口,这里风大,山高水险,常有群猿长啸。这叫声“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大有“猿鸣三声泪沾裳”之势。诗人一开头就抓住了夔州特定的环境景物,以“风急”、“天高”带动全诗,以群猿在秋风猎猎天空高远的环境中的凄婉的哀鸣,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基调。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写所见。只见水中小洲凄清冷落,只有白沙闪闪,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成群的归鸟在风中飞翔回旋,无所依傍,诗人用这两句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精美的图画。在这幅图画中细致描写了六件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而每件景物的描写均用一字,却生动形象,用词极为精炼传神。

再看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此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气氛。诗人放眼远望,无边无际的山林落叶,在秋风中纷纷落下,萧萧有声;低头俯瞰,奔流不息的江水,从渺远的西方滚滚涌来。此联描写“山”、“水”,有形有声。如果说首联就象画家的工笔细描,那么颔联即是诗人大笔写意,二联相互补充,把秋江深远广大的境界、瘳廓肃杀的景象、宏伟悲壮的气魄表现得生动传神。这色彩暗淡、凄凉动荡的自然景象,很容易使人想到安史之乱后外族入侵、军阀混战、政治昏暗、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这落木萧萧江水东流的秋景,也很容易使人想到人生的短暂。这就无形地传达出诗人伤时忧国、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颈联尾联是作者抒情之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是全诗之眼睛,蕴藏着极为沉痛之情。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由眼前秋景想到自己青年壮游、中年求进、老年多病、孤独、失落、一生为客却事业难成的经历,故生无限悲哀、“断肠人在天涯”的情绪。而“百年多病独登台”,把诗人的悲秋情绪抒写得更为沉痛抑郁。人生将尽,生活无靠,被迫乘船漂流,百病缠身,无奈滞留夔州。此时诗人至交好友李白、高适、严武、郑虔、苏源明都相继去世。“亲朋无一字”,抱病独登台,面对肃杀瘳廓的秋景,诗人的悲哀和孤独就象落叶和流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怎能不“独怆然而泣下”!

此联仅14个字,却包含了多层意思,语言精炼,内容极其丰厚,向来被诗家赞誉不绝。诗人颠簸一生,奋斗一生,尝尽战乱之苦、困顿之苦、被贬之苦、贫困之苦、多病之苦,他是在蘸着自己一生的血泪,抒写自己老病孤独的凄凉和壮志难酬的悲怆。

尾联分承颈联,把颈联的内容补充得更为具体,感情更为深沉。因“万里”、“常做客”,而倍尝世事“艰难”,时时处处充盈于心胸的国“恨”家愁,使诗人“繁霜鬓”而贫困“潦倒”。再加上因病断酒,诗人愁绪更难以排遣。本想用“登台”望远来释解心中的块垒,但面对如此秋江,又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愁,真是借“景”消愁愁更愁!前三联写得飞扬震动而又悲壮,到了尾联却是忧郁愁苦无限悲凉了。

这首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处处表达了诗人老来“悲秋”、壮志难酬的的情怀,把一个封建社会怀才不遇的老知识分子的形象烙进读者脑海。

杜甫的遗憾是什么

杜甫的遗憾是他未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没能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他对社会和人民的关注和关心,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渴望和追求。然而,由于他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地位的限制,他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这让他感到遗憾和失落。

对杜甫的评价和看法

【亘古长安】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为什么还要写诗

杜甫是距普通百姓最近的人,研究杜甫具有重要的人生意义。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为什么还要写诗呢?

杜甫识字,有文化,说明杜甫出生的家庭应该是个小康家庭。古代绝大多数老百姓是上不起学,念不起书的,杜甫能上学识字,说明其家庭还是殷实的。

杜甫运气不好,生逢乱世。唐明皇宠信安禄山,可安禄山恩将仇报,狼子野心,导致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杜甫这段时间主要住在长安,就是现在西安长安区杜公祠的所在。杜甫在长安住了十三、四年,生活一直不太如意。住的是悬崖峭壁上挖的土窑洞,也没有什么可吃的,穷困潦倒,当官吧,也没有什么官可当。乱世之中兵荒马乱的,有什么官可当,能活着就不错了。

就是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杜甫写诗。杜甫要是不写诗,一千多年后的今人恐怕无从知道杜甫为那路神仙了。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人说什么读书有什么用,读书读傻了等报怨的话,杜甫就是因为读了书,有了文化,懂得平仄,会写诗,才有了今天的诗圣。

平民百姓的平庸就在于太现实,目光短浅。芸芸众生,饮食男女,活着就是为了吃口饭,然后白天黑夜地努力生娃。感兴趣的事除了吃饭,就是男女那点事情了。

杜甫的生活可能连小康也算不上,八月秋高风怒嚎,卷我屋上三香茅,屋不保暖,食不果腹啊。可以假设地说,杜甫的生活甚至赶不上当时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杜甫人穷志高。杜甫写诗并不只限于写自己生活的困苦,杜甫胸怀天下,以中国文人所具有的悲悯之心,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自己过着贫穷的生活,却关心着天下寒士。

文人要有文人的骨气,杜甫虽然穷,但一生都在坚守着做人的底线。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是知识分子,有着几千年来传统文人的高贵品德,有着做人的尊严,杜甫不会也不愿意大丈夫相时而动,恰恰因此,更加加重了其生活的困难。

杜甫的一生不完全是为自己活着,杜甫有着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国之兴亡,匹夫有责。杜甫人微言轻,其地位不足以命世,这也是他一生的苦闷。杜甫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员,是草根阶层,但杜甫以诗言志,以此爱好使其成为了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杜甫主要人生经历梳理

主要经历分三步: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关于关于杜甫的问题有哪些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让老师 吐血三升 的课本涂鸦,奥特曼杜甫 卡卡西杜甫,杜甫太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