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中国古代丧葬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古代丧葬冷知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古代丧事的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是何意
  2. 古代人死了怎么办理后事
  3. 在我国的古代,殡礼指的是何种礼仪
  4. 中国古代丧葬是怎么样的

古代丧事的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是何意

这是一个谜信说法,指人去世后,逢七,不论是初七,十七,二十七,均不能出殡,八也是一样,不能下葬,遇上这种日子,只好多在家放一下,躲过七与八之后在进行。七,八指的是农历,古汉语中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这个日子不易做不吉之事,八者最旱是分字,甲古文中是一外园的中间有道缝,意一个物从中间断开,是分意,后来被大写数字借有用成数字的八,在这个字的下面加个刀字成今天的分字,后来墨笔写的八字像两把刀,认为八有兵刀之像,所以汉人忌讳八,认为这是大的不吉之数

古代人死了怎么办理后事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一生都要经历的事,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从哇哇坠地到呼出最后一口气,才结束了精彩而又漫长的一生。

人死亡后,每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葬礼习俗,而且有很多需要注意的规矩,都是为了死去的人在另一个世界里能生活的更好。让活着的人多一份心安,今天和大家说说我们这里的葬礼习俗。

1.穿寿衣

家人会在人死前或着死后给穿上一件新的寿衣,让死者干干净净的上路,到另一个世界能更体面一些。

2.通知亲属到场

人去世前会想见很多亲人,尤其是子女孙儿等,一定要陪在身边,这样死者会走的安详一些,如果死者一直惦念的人没到场,就会走的不安心

3.找支宾

我们这儿这样叫,就是找懂得操办葬礼的人来按习俗准备一些东西。找喇叭将,安排村里人帮忙操办跑腿等杂事。

4.安置死者

在农村都是三间房,东西俩屋住人,中间是厨房,找两个板凳放在厨房,然后在上面放上门板,铺上褥子然后把死者放到上面,再盖上被子。

安置好死者后,还要找三块瓦片放在死者的肚子上,

找一根扁担放在墙边,是为了防止死者诈尸,诈尸的时候用扁担把人压住,以防失去控制发生危险。

5.点长明灯烧纸钱

用高粱杆做一个三角形的架子,两个面用黄纸糊起来,用碟子放上油再用棉花撵成线点燃,长明灯不能灭,一定要注意防风。

6.缝孝

找会缝孝的妇女给家属缝制孝衣,按性别和辈分缝制的孝衣各不相同,儿子要披麻戴孝,所以儿子的孝衣规律最多,需要有经验的人才能做完整套。

7.购置棺材

一般家庭棺木都以杨木松木为主,早些年代都是死亡后就开始找棺材匠制作,如今都是直接买现成的,而且木质种类繁多,雕龙刻凤样式好看

8.选择墓地

人死后,家属都希望能找一个风水好的墓地,会请看风水的先生选一块比较好的地方,然后找人在出殡的当天开始打墓

9.入殓

家属亲友跪在外面,抬死者进棺木,亲属们要放声大哭,这样死者会看到亲属们的不舍,自己也会安心上路。

盖棺盖后钉钉子的时候,钉左面亲属要喊着向右面躲躲,意思告诉死者小心点别伤到了,钉右面同样往左面躲。

10.接祭品

就是亲属为死者准备的各种食物,一般人家都是花钱让专门做祭品的师傅给做,用面做出各种动物和水果的形状,在有帮忙的人抬着桌子从一个路口抬回家里,这些祭品出来排在第一位的不能抢,其它的上完香可以被村民拿去吃

11.出殡

一般都是16人抬,找32个壮汉16人一组轮换,因为要在村里游行,让死者在看一眼村子和乡亲们告别。棺材抬起来不能落地,休息的时候要在下面垫上砖头或者石头。

12.下葬

喇叭将开始吹起,亲属跪地磕头大哭。烧花圈插上领花,填坟的过程中要向上拔三次。帮忙的填完坟后要用高粱杆在四周围一个框,意思是给坟盖房,再用黄纸把坟铺满,然后点燃。

葬礼就算是完毕了,大概就是这样,地区不同习俗也不尽相同。

在我国的古代,殡礼指的是何种礼仪

殡葬礼仪

殡葬是人类社会相当重要的文化现象与生命礼仪,是集体性的生存经验与心理活动,在面对死亡过程中所形成的应对智慧。

殡葬礼仪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是源起于远古社会的灵魂观与死后世界观,发展出维系家庭孝道伦理的礼仪规范,着重在生者与亡者之间慎终追远的礼节制度与道德规范。殡葬礼仪是人类数千年来生存智慧的长期累积与发扬,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与完备,体系相当庞大与多元。

古代丧葬礼分为五个阶段,分别称为复、殓、殡、葬、服。

古代丧葬礼之一。尸殓于棺而待葬,称殡。因古人将死者的棺木停于西阶客位,是将死者视为宾客,用对待宾客的礼节对待它,故称殡。殡时的丧仪,有哭灵、哭踊和供祭(称“奠”)等。由于死者社会地位的不同,准备丧事物资和让人吊唁的时间有长短,殡的时间也有不同。

中国古代丧葬是怎么样的

人将死时叫做“属纩”(《礼记,丧大记》)。属是放置的意思,纩是新絮。新絮很轻。据说古人把新案放在临终的人的口鼻上,试看是否断气。这不一定成为风俗,至多也只是个别地方的风俗罢了,但是“属纩”却成为临终的代称。古人初死,生人要上屋面向北方为死者招魂,这叫做“复”,意思是招唤死者的灵魂回复到身体。复而不醒,然后办理丧事。古人办丧事,要在厅堂内设灵桌,上面放置灵牌,和香炉、油灯,有时请和尚道士念经,超度亡魂。

古人死后,要给他沐浴。这在《礼记,丧大记)里有记载。这个风俗持续到后世。《晋书。王样传》记赖王祥将死戒其子日:“气绝但洗手足,不须沐浴。”可见一般人死后是要沐浴的。死后有“敛”(殓)的仪式。有小敛,有大敛。小敛是给尸体裹上衣衾,越是贵族,衣衾越多。大敛则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敛时死人口里须饭含,所以《战国策。赵策》讲到“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人殓后,停丧待葬叫做“殡”。《论语.乡党》:“朋友死,无所归,日:于我殡。”孔子的意思是说:“就在我家里停柩吧!”《左传:俱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这是说把晋文公的灵柩送到曲沃停丧,还不是葬。据《春秋》(左传》,次年国月才葬晋文公的。后世所谓出殡是把灵枢送到埋葬的地方去。贵族出葬时还有许多排场,这里没有必要叙述。送葬的规矩是白衣执绋。绋是拉柩车的绳子。执绋的原意是亲友们帮助拉车.实际上只有形式。后来出殡,在送殡人的行列的两旁拉两根带子,那就是执绋的遗制。挽歌据说最初是挽柩的人唱的。古乐府相和曲中的《薤露》、《蒿里》都是挽歌,陶渊明有《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就是从挽歌演变来的。古人入葬,有棺有椁,棺多用好木制成,也有用石材者,帝王和贵族多用石棺。

殷代奴隶主有人殉的制度。后世知道人力可贵,改以“俑”来代替。俑是人偶,有木俑、士俑。后来孔子还反对用俑,孟子说:“仲尼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梁惠王上》)从殷代到战国,统治阶级还把生前使用的车马带到墓里去。其他随葬的物品是多方面的,包括青铜制的饮食器兵器乐器等,玉制骨制的装饰品以及其他什物。越是贵族,随葬品就越多越精美。也有些专为随葬而作的“明器”(伴葬的器物)。汉代日常生精中的东西被仿制成陶土模型随葬,明器的象征性就更加明显了。上古贵族统治阶级的幕里大多有椁,椁是外棺,要是用来保护棺材的,有的竟有三四重之多。《论语先进》说,孔子的儿子孔鲤死后,“有棺而无椁”,可见椁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的。

精美的陪葬品

以上所说的只是贵族士大夫的丧葬,至于庶人那完全是另一回事。即使是最节位内出对于“匹夫贱人”来说,已经是“殆竭家室”康人克了至多只能“稿葬”(草草安葬),如果遇着饥竞的出头,就只好饿死以填沟壑了。《礼记.檀弓上》说:“古也墓而不坟。”根据竞代田野考古工作报告,我们知道殷代和西周的墓都还没有坟堆,后来在墓上筑起坟堆,主要是作为基的标志,其次是为了增加盗墓的困难。先秦文献有合葬的记载。例如《诗经,王风大车》说:“死则同穴。”《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将其父母合葬于防。现代田野考古发现一座战国墓中有一椁两棺的结构,考古工作者认为,夫妇合葬的遍流行是西汉中叶以后的事。《孔雀东南飞)说:”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植梧桐。仲长统《昌言》说:“古之葬者,松柏梧桐以识坟也。

古代丧葬是大事,礼节之繁琐,还有丧礼所穿之服饰都有严格的要求在这就不一一述说了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为何古人如此重视丧葬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