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1911年的内阁被称为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历史冷知识内阁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内阁和中书省的区别
答内阁和中书省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1出现的时间不同。在我国封建历史上,官僚制的不断完善也使得朝廷里的中枢系统也跟随着变化,其中中书省和内阁就是随着官僚制出现的。而中书省最早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隋唐时期得以完善一直持续到明朝以前;而内阁制是明清时期专门负责朝廷事务的权力机构;
2职权不同。中书省是负责文书召令、专门为皇帝起草文书的机构,尤其在唐代中书省的权力很大,有很多的实权;而明清时期的内阁制则基本上负责皇权的,没有决定权,拥有的实权有限。
3官职不同。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是朝廷重臣,相当于宰相,官职都是很高的;而内阁制的长官是内阁首辅,虽然也是朝廷重臣,但有时入阁的官员进入内阁不按品秩大小,皇帝可以任意提拔官员进入内阁。
1911年的内阁被称为
清朝责任内阁
中国的第一个近现代内阁
清朝责任内阁又称皇族内阁、庆亲王内阁,成立于清朝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结束于同年的九月十一日(11月1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内阁,由庆亲王奕劻组阁。
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宣布废除军机处,实行责任内阁制(不同于原清朝内阁),任命内阁总理大臣和诸大臣;然而由于内阁成员中皇族过多,时人讥之为“皇族内阁”。庆亲王内阁成立之日暨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清廷还颁布了《内阁官制》和《内阁办事暂行章程》。由于庆亲王内阁为中国历史上之始创,所以清政府宣称为慎重起见,未实行新《内阁官制》,仅是根据《内阁办事暂行章程》成立。而军事上的所有问题也不由内阁总理大臣负责,而是由军咨府大臣载涛负责。
内阁和六部全文
历代职官各有特点,虽说是清承明制,而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清朝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清宫剧盛行,已经为大家普及许多知识,然而戏剧小说之类,并不是历史事实,如果信以为真,就会误导。
内阁和六部历经清朝入主中原的二百多年,是清廷中央重要常设机构和名义的中枢机关,内阁主要职责是票拟(为皇帝出谋划策),清朝的正式行文也多以内阁名义发出;六部职责是分门别类的办理具体事务,是执行机关。他们的名号经常活跃在清宫剧中:
内阁
清朝本无内阁,随着皇太极称帝而又清军入关后国事繁多,仿效明制设立内阁,历经顺治康熙年间到雍正时候方成定制,内阁的职责就是“票拟”,是协助皇帝出谋划策的机构,与现代内阁截然不同。内阁历经周折最后定制为三殿三阁,各设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等。
?
三殿三阁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乾隆之前有中和殿,乾隆十三年(1748年)裁撤,改设体仁阁。康熙雍正在位的时候可是有中和殿而无体仁阁。
?
大学士为正一品,满汉各设置二员;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满汉各设置一员;内阁学士为正二品,数量有几十人。理论上讲,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就有6*2*2+6*2=36员。
如此多的一品大员,需要排名代表了各自的权利和地位。内阁大学士地位和升迁顺序如下:初授东阁—体仁阁—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终极是保和殿大学士。大学士也称“中堂大人”,虽然是宰相的别名,但是没有宰相的实权。真的有那么多大学士和宰相?
事实并非如此,大学士是可以空缺的,不一定要六个全授满,而且从实际情况上看,四个大学士的情况最常见。清代的殿阁大学士刚开始还有中和殿,其地位还在保和殿之上。有清一代授予中和殿大学士的也只有觉罗巴哈纳、金之俊、图海、巴泰四人。自康熙二十年图海死后,至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未有人增补为中和殿大学士。撤中和殿后,增加体仁阁,形成三殿三阁对称的局面。然而保和殿大学士不常置,乾隆年间的傅恒是最后一位保和殿大学士,所以文华殿大学士多数时候就成了内阁领袖了。
?
李鸿章曾以直隶总督加授文华殿大学士,但是为此清廷把武英殿大学士列在班前。
六部
清朝入关之前就设置了六部,直属皇帝,负责办理具体事务,六部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排名分先后,顺序不可乱。六部各设四司,形成六部二十四司。
六部堂官司官原本有用满语名称,后来改为汉语名称。堂官就是尚书和侍郎,尚书为从一品,是正长官,满汉各一员;侍郎为正二品,是副长官满汉各二员,中央六部堂官就有6*2+6*2*2=36员。六部堂官排名有先后,依照各部排名定位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六部尚书与侍郎之间并无直接上下级关系,因为他们都隶属与皇帝。
由于六部与起源很早,又与周朝六官相对,所以六部尚书们就有其他名号,如下表格:
?
司官就是二十司司的长官,有郎中和员外郎。
内阁与六部是皇帝的参谋机构和办事机构,为了提高效率,雍正以后常以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兼任尚书或者侍郎。
六部之上的王爷们
?
清太宗设立六部的时候就以亲王贝勒等宗室亲贵来总理六部部务,着实锻炼了宗室的执政能力,为清朝入主中原后迅速安定全国局势进行了干部力量的准备,这时候的宗室直接担任六部堂官;
康熙雍正年间,为了历练皇位继承人,让皇子们以亲王郡王的名义分别管理各部,尚书之上又有了皇子一级。雍正、乾隆就曾以亲王名义管理部务,让这两位皇帝即位后能够明察秋毫,不被百官蒙蔽,在政治上非常成熟。
?
《康熙王朝》议立太子时候已经是各个皇子都有一党,大伤脑筋
然而这一举措的负面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正如一系列清宫剧中表现的那样《雍正王朝》中皇太子、雍正、八王爷各管一部进行权利斗争,上演九龙夺嫡,雍正即位后也有兄弟不服,让康熙雍正两代帝王大伤脑筋。后来的乾隆帝干脆规定皇子不能参与政务,这样皇帝是省心了,但是糟糕了皇位继承人。嘉庆帝和道光帝两朝新君面对吏治腐败竟然无可奈何。咸丰帝即位的时候才20岁,同治帝即位时候才6岁,哪里有什么机会历练。这才是乾隆帝制定这一制度的悲哀。
明代的内阁权力是如何一步步扩大的
其实明朝的内阁制度是皇权和相权的变相争斗,在明朝两百多年的时间里,皇权和内阁官员的争斗就一直不断,有时是皇权压过了相权,有时是内阁把控了朝廷。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后,自己完全把权利抓在手上,权利是增大了,只是朱元璋自己要一个人去完成所有的事,一天要批改几百个奏章,实在累的吐血,所以朱元璋开始是让一些民间有学识的人帮自己处理一些事情,只是提供意见罢了。
后来发现这些人没有官场经验还是不行,因此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把翰林学士,编修文书的低级官员帮自己处理一些文书工作,这些人在殿阁工作,所以被称为内阁学士,这就是内阁的雏形。那时的内阁学士完全是朱元璋的秘书,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干什么,权利和官位都是低下的。
到了朱棣当政时,内阁制度就成了国家的正式机构了。朱棣让杨士奇,杨荣等人参与内阁,随着时间的发展,内阁官员的品级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加重,内阁的官员凌驾于六部之上,甚至有的内阁成员还兼职六部的尚书。内阁的成员一般都是个位数,由官员推荐,皇帝最后决定。内阁官员的有首辅,次辅依次排列,内阁首辅也称宰相,名义上不是宰相,但有宰相的权利。
内阁主要是给奏章提写意见,皇帝根据意见再用红笔批红,这样事情就做下来了。随着内阁权力越来越重,甚至威胁到了皇权,内阁的权利大到可以把皇帝的圣旨原封驳回拒不执行的地步,因此到了宣德皇帝时,宣德皇帝在内廷开个读书班让太监们读书,有文化的太监可以做到司礼监太监,帮皇帝批红,这个权利就大了,所以造成了明朝宦官乱政的局面,其实就是皇帝扶持太监对付内阁,加强皇权罢了。
正德皇帝时出了个大太监刘谨,刘谨对内阁官员可是大力的打压,一度让内阁抬不起头来,皇权占了上风,当然到了最后,正德皇帝还是把刘谨给杀了。嘉靖皇帝时,通过大礼仪的争斗,嘉靖把内阁首辅杨廷和给干趴下了,内阁完全成了嘉靖皇帝手中的玩物。嘉靖通过自己的权谋,完全把内阁玩弄于股掌之间,虽然嘉靖几十年不上朝,却牢牢的控制了朝廷,内阁在嘉靖手下就是应声虫,对皇权一点威胁都没有。
嘉靖死后,他的儿子继位,只是他儿子却差远了,基本上被内阁压着。穆宗想为自己的老婆买些首饰,内阁却找各种理由阻止,显然内阁在嘉靖朝时受到的压制太久了,在嘉靖的儿子回报下来。穆宗只好妥协了,自己的家事都被人管,可见当时的内阁已经压制了皇权了。到了明神宗时,出了个张居正,张居正完全不把神宗小皇帝放在眼里,朝廷上的大小事张居正说了算,皇帝一点权利都没有,当然啦,到神宗长大后也对张居正进行报复了。
到了明朝的晚期,明熹宗朱由校时魏忠贤对内阁的东林党官员进行清除,皇权占了上风。最后一任皇帝崇祯,他杀了魏忠贤,用东林党的官员进入内阁,崇祯不信任东林党,东林党也不信任皇帝,大家互相糊弄,最后把明朝给搞灭亡了。
1911年的内阁被称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历史冷知识内阁、1911年的内阁被称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