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

投稿 冷知识 2023-08-26 06:13:30 -
王阳明 人一生不要沾染三种习惯,早懂早受益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王阳明心学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王阳明心学以及历史冷知识王阳明心学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阳明心学与禅宗区别
  2. 王阳明心学全文及译文
  3. 王阳明的心学深度解析
  4. 为何阳明心学没有成为正统

阳明心学与禅宗区别

阳明心学和禅宗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1.目的不同。阳明心学主要强调人性本善,以达到“明心见性,实现大同”的境界;而禅宗则提倡人们通过禅修、打坐等禅修实践,达到禅觉的境界,即“悟道成佛”。

2.修行方法不同。阳明心学强调“致良知”,即通过“请心即理”的方法,通过不断地反省自己,明确自己的内心和天理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自己达到“心性圆通”的境界。而禅宗则主要依靠禅修、打坐的方式,通过专注打坐以及平稳呼吸,使自己达到深层次的内禀体验。

3.所处历史时期不同。阳明心学产生于明朝,主要是应对明朝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如腐败、贪污、压迫等;而禅宗则更早产生于中国古代,主要是在许多时期没有安定的生活环境下,通过冥思静坐来寻求心灵慰藉。

4.宗教性质不同。禅宗是一个基于佛教的宗派,是佛教自印度东渡以来在中国最为成功的传修体系之一;而阳明心学虽然受到儒家经典思想的影响,但不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总之,阳明心学和禅宗在很多方面有所区别,但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代表,涵盖了许多人们关心的问题,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阳明心学全文及译文

天地载道,道存则万物生,道失则万物灭。

译文:天地之间自有其生存法则,即为道。按照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可成万事、立生命;违背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必会自取灭亡。

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炎炎之火,灭期近矣。

译文:世间的诸般事务发展,都遵循着物极必反、盛极则衰的内在规律。看似熊熊燃烧着的烈焰,光辉如是,势力如是,其实,离熄灭之期已经近了。

自知者智,自胜者勇,自暴者弃,自强者成。

译文:能清楚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人,是聪明人;能在看到自己弱点的同时改正并战胜这个弱点的人,是真勇士;自暴自弃,怀疑自己的潜能的人,是将长期卑下的精神和灵魂;相信自己,自强不息的人,终将获得胜利和无比的成功。

不矜细行,终毁大德。

译文:细节决定成败,不在生活中的时时处处保持警醒,谨慎小心处理每一件小事,早晚会因那些处理不周的小细节而贬损了自身原有的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良好声望,自毁了优良品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啊,不得不慎。

一贵一贫,乃知世态;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自知者智自胜者勇自暴者弃自强者成

夫用人之道,疑则生怨,信则共举。

译文:在使用人才这个大问题上,千万不要让对方感觉到你在怀疑他的忠诚、能力或其他种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果你怀疑他,就不要用他,既然决定用他,就相信他会给你带来业绩和成果。用人,却怀疑对方,这将招致对方的怨恨与不满,这样的合作不仅不长久还会让双方的事业和心情难免经历一番痛苦的波折。只有完全信赖对方,才能共同创造事业的辉煌。

有胆无识,匹夫之勇;有识无胆,述而无功;有的有识,大业可成。

译文:谋定而后动之理。我们在社会上看到的人中,有些人有胆量做事却没有远见卓识,所以无论做什么都只是惩一时匹夫之勇,也许能成功一两次,可是最终看来还是失利的时候多;还有一些人他们很有见识,可是对他们自己所认识到的事情却心生胆怯、无从发挥见识,于是,这些人也顶多是说过就算,到头来没有任何作为;那些看准了好时机,有了稳固的认识和意志,然后经过精心筹划,徐图成事的人最终可成就大业。

柔舌存而坚齿亡,何也?以柔胜刚。

译文:那些看似坚硬可靠的牙齿在我们老年的时候一一脱落,而看似柔弱的舌头却一直能够保存下来,这是什么道理?这是因为柔弱、柔软、柔顺的事物比那些看似坚强刚健的事物更有持续力和生命的韧性。

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而晓天寒。

译文:人事物将来的好坏成败都有其外示毫末征兆。如同看到一片叶子的飘落,就可以推知秋天的来临;看到低洼地里的水冻结成冰,就明白数九寒天到了。

一贵一贫,乃知世态;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译文: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而对于领导,擅于凝聚人心和人力是相当重要的功课。一个明智的用人者,应该尽量让人才处在适合他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而避免让其处在不合适的地方;在教育他人的方式上,肯定对方的长处发展对方最有优势的环节,让人才脱颖而出成就事业,利于其克服自身原有的弱点,而不是抓住对方的小辫子不放。

岁寒乃见松柏本色,事险方显朋友伪贤。

译文: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天气曝寒,才能看到松柏不惧严寒、刚毅坚强的个性;行事境地危险万分之时,才能显现出朋友中间哪些是真心朋友,又哪些只是酒肉朋友。

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草木春秋,亦枯亦荣。

译文:上苍赋予万物生命之机,有出生就必有死亡;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一枯一荣之间反映的是万物交替,恒久不变的还是世间的大道规常。

智莫难于知人,痛莫苦于去私。

译文:人的种种智慧中,没有一种能够比识人、懂人的能力更困难的;人的痛苦也没有大过远离偏私之心的。

一贵一贫,乃知世态;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智莫难于知人痛莫苦于去私

君子之生于世也,为其所可为,不为其所不可为。

译文:君子生活在这世间,做的是他们可以做的那些合法正直的事情,不做那些不可做的违法乱纪、邪门歪道的事情。

胆劲心方,虽弱亦强。

译文:胆色过人,且心志上刚正无阿,即便眼下情势偏弱,也可在不远的将来成功转化为强势有力的局面。

以势友者,势倾则断;以利友者,利穷则散。

译文:因为对方有势力而极力巴结的人,一旦对方失势,交情也就说断就断了;因为对方有财帛利益而去结交的人,一旦对方利益散去,所谓朋友间的情谊也随风而散了。

谄谀逢迎之辈,君子鄙之。何以货利而少舛?上之需也。

译文:那些阿谀谄媚,喜好逢迎巴结权贵的人,都是君子所看不起的。但为什么就是这些所谓的被君子看不起的人会处处得到利益好处、左右逢源而很少发生意外和不测呢?那是因为主上领导需要他们。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

译文:抓住提网的总绳撒网,网眼自然而然就打开了,抓住事物的根本,那些细枝末节的也就自然会跟着顺从了。

一贵一贫,乃知世态;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君子之生于世也为其所可为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译文: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从他人那里得到东西是“取得”,而很少有人知道,其实给予他人东西,也是一种“取得”。

金玉满堂,久而不知其贵;兰蕙满庭,久而不闻其香。故,鲜生喜,熟生厌也,君子戒之。

译文:金石美玉布满华堂,看久了也就不觉得有多么珍贵了;兰花蕙草长满庭院,处久了也就闻不到花香幽雅了。所以说啊,这新鲜有趣的东西能讨人喜欢,一旦熟稔了也就难免感到厌弃,君子应该以之为诫。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译文:那些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总是以谦恭好礼、守法合矩的态度自处;那些骄傲自夸、好独断专行的态度,都是会给行事带来灾祸和不测的啊。

一贵一贫,乃知世态;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译文:一朝富贵一朝贫,都经历过的人才能真真切切知道什么叫做世态炎凉;死生一线之间都经历过的人,更能确切知晓亲友间的交情深浅。

纵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

译文:放纵自己的各种欲望(好比名利声色),是世间罪恶产生的根本;无欲无求或者少欲少求的,才是世间善念的基础。

王阳明的心学深度解析

1,心即理

心即理,告诉我们要自己观照自心,觉悟自心,达到明心见性,王阳明认为心是人的根本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都受思想的支配,一切统归于心,为圣之道只需向自己内心深处去挖掘和寻找。

2,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著名思想,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是未知,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

3,致良知

致良知,就是从良知出发,唤醒人的本体意识,树立自觉正确思想,提高自我人生修养,规范自我生活行为,实现自我社会价值。明德格物,立己达人。心存良知,乐民之乐者。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明德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何阳明心学没有成为正统

阳明心学没有成为正统的原因是:

当代学者对王阳明及阳明心学有一种评价是: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一生文治武功具称于世,对传承与发展儒学的贡献尤为卓著。其学上承孟子,中继陆象山,而形成为风靡明代中后期并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或曰阳明学、王学。其学说影响,不仅及于我国明清两代以至近现代,而且波及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成为东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中,我们只看到了赞誉。也许这是学界公认的看法,但是阳明学在明代曾被人斥为伪学,王阳明的学生甚至在朝廷受到排挤,没能在政治上取得太大的成就。至于原因,姑且让我们从他的著作中慢慢寻找吧。

原因一:使用“非主流”文本

《传习录》开篇:“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

宋明理学遵从的文本自然是儒家经典,尤其是“四书”。“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其中,《大学》《中庸》原本只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后来独立出来,最终被朱熹并提为“四书”。朱熹花费了极大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四书”,最后形成《四书章句集注》,元、明以后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官方指定“参考书目”。换言之,明代不论是学术研究,还是科举考试,使用的都是程朱一派整理的文本。

这是当时的主流与正统。很显然,王阳明在文本上背离了正统与主流。

《传习录》也说了,王阳明所使用的文本是被先儒认为是“误本”的“旧本”。为什么会这样?这得从朱熹对《大学》的研究和“修订”说起。

朱熹继承程颐、程颢的观点,认为自秦汉时期流传下来的《大学》文本出现了错误,于是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做了调整与补充,并分章进行注释,形成了《大学章句》。

在当时人的眼里,这本《大学章句》就是“《大学(修订版)》”,是最准确最权威的。而王阳明认为未经修订的《大学》没有任何问题,读着通顺,也不影响理解。他不仅自己读“旧本”,还将自己的心得与理解传授给弟子,让弟子和其他人也读“旧本”,别读“修订本”。

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挑战官方的权威,质疑正统学者的水平。与奉程朱理学为圭臬的“正统学者”相比,阳明学者原本是少数,是“异端”,但是随着阳明学的传播,学习阳明学的人越来越多,对正统学者的威胁越来越大,他们不得不利用自身的权势与地位进行打压,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千古圣人王阳明 读懂了自己的内心,你将会拥有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