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作品冷知识 绘画冷知识

励志句子 冷知识 2023-09-09 16:39:57 -
冷知识大盘点,梵高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水瓶树不怕干旱火烧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画画作品冷知识,以及绘画冷知识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画渣花小烙冷知识
  2. 有关美术方面的知识
  3. 绘画的六要素
  4. 插画的13个基本技巧

《画渣花小烙》是一部以插画和漫画为主的文化类节目,每期节目会分享一些涉及到插画、漫画、绘画等方面的冷知识。这些冷知识可能包括各种绘画工具、技巧、风格、历史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介绍这些知识,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学习绘画。

同时,《画渣花小烙》也会邀请一些知名的绘画师或画家来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技巧,让观众受益匪浅。

素描是绘画的基础,而色彩感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色彩的感觉是需要在练习中不断积累的,他需要的是准确度的不断提高,第一眼看到的颜色可以非常简单熟练的调出。首先就要了解颜色的构成。

简单的说,必须了解三原色(可以做一个三原色的渐变)。几乎所有颜色都可以用三原色调出来(除了煤黑和白,三原色调的黑是浊黑),也就是准备五大颜色就可以搞定一切。

有时间的的话,建议买三原色,红.黄.蓝(可以多用几种不同的红黄蓝),画静物或临摹,可以提高你的调色能力。无论色彩、版画、雕塑、国画都存在着素描关系,如果你是天才,悟性极高可以不学,但你不会问这样的问题,所以……

即使向莫奈这样的印象派大师也不能否认在他的作品中无疑不是以素描为基本的。素描:素描是造型艺术领域中的一门基础科学。素描使用单一的色彩来描绘对象的一种绘画形式。素描具有其独立的艺术价值。她是通过对物象的形体结构、比例关系、明暗变化等造型因素的综合手段来表现对象的。

世界万物的形体变化,实际上都是基本形体的复化、变形和组合。一简单的石膏几何形体写生为石膏半面像写生的基础,比较容易观察和理解其造型的基本规律——结构规律、透视规律、明暗规律及其表现规律。

素描的表现方法大体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根据形体的结构,一线为主,准确的表现出物体的内部结构和透视变化,这种方法叫做结构素描。另一类是根据物体在光源照射下出现的明暗变化,以块面为主,注重表现形体的立体感、空间感和质感,这种方法叫做明暗素描。

“排线”是在钱币素描练习中,处理与表现被画物象形体结构和明暗关系的一种绘画方法。

素描步骤:一、定位置、量比例、画出辅助线

【注】●量姿要正确,测量要准确

二、概括画出所画对象的体面关系

【注】●要熟练的掌握用浅线、长线、直线和复线起形的方法

●学会用深线不同和宽窄不同的复线表现所画对象的素描关系

●起形和检查形体关系的几种方法:1、长宽比例法2、单位长度比较法3、垂直(水平)测量法4、斜线平移法5、几何形定位法6、长度反证法7、二分之一点起形法

三、涂大面,区分明暗两大部分

【注】●用概括的方法去涂大面

四、加强明暗交界线

【注】●应把明暗交界线的深线、宽窄和虚实变化充分表现出来

●画出与结构关系密切的灰面

五、在保持明暗大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刻画

【注】●深入刻画的一般顺序:1、丰富暗面2、区分出暗部反光的侧面和底面3、画出灰面4、画好所画对象的投影与背景

●从整体出发进行调整统一

素描练习中的几个要点:1、宁长勿短2、宁多勿少3、宁方勿园4、宁慢勿快5、宁赃勿净6、宁欠勿过7、宁稳勿躁8、宁拙勿巧

色彩:这里以水粉为例,水粉画既是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也是青少年学以色彩知识、进行色彩训练的必要途径。水粉画颜料是一种色泽鲜明艳丽、遮盖力较强的粉质绘画材料。所以水粉画既可以吸取水彩画技法,又可以结合油画技法来作画:湿画朦胧、干画苍劲、薄施明亮、厚涂凝重,点、勾、摆、擦、甩无不显示出水粉画颜料的特性与美感。

色彩的分类

原色称为第一次色,即红、黄、蓝三色。原色使眼色中不可能有其它颜色调和出来的,也不能再分解为其它颜色的基本色,因此它们具有鲜明、纯净、强烈的特点。

间色称为第二次颜色,即橙、绿、紫三色。间色是有两个原色混合而成,他们具有鲜明、纯净、强烈的特点。

复色称为第三色,是由两个间色或三个原色混合而成。复色呈灰,色彩不鲜明,但具有和谐、优雅之美感。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常见到的色彩大多呈现的是复色。

色彩三要素:

色相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特征

明度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

纯度纯度是指色彩捍联的饱和程度

色彩的冷暖称为色性,即色彩的感觉属性

影响色彩关系的三因素: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

色彩关系的四个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补色对比

1.线条。油画的线条是油画造型的主要手段,人类最早描绘自然物象就是从线条开始的。它是绘画艺术中不可取代的视觉要素,变化莫测的线条体现着画家对生命的情感体验。水平线带给人平静、安宁、距离乃至死亡的情感;垂直挺拔的线条庄严、崇高,有永恒之感;斜线富有张力、运动、不安和危险感;十字线静穆而庄重;不规则线条苦涩忧伤、躁动不安;曲线则表达飘逸、柔情、浪漫的情绪。

2.形体。关于油画的形体是油画最基本的视觉要素,它包含形状和体积两个方面。形状是指物象外部的空间特征,体积是指物体的三度空间形态。在描绘客观物象时,形体具有很强的表现性,要求画家善于把握物象的形态与特征,对物体具有敏锐的视觉反应能力以及深刻的表现能力,能发现并挖掘隐藏在形体深处的表现价值和审美意味。

3.质感。油画的质感在写实油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视觉要素,它能在感官上给人以满足和愉悦,能使人产生抚摸的欲求。正因为质感能对视觉产生强烈的刺激,从而引起人的兴奋和冲动,所以写实油画一直受到世人的偏爱。在现代绘画艺术中,质感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是对物象的逼真描绘,同时又是所用材料本身质地的不同表现。画面的对视性和趣味性丰富了视觉语言,增强了画面本身的精神性。

4.明暗。油画的明暗分黑、白、灰三大调子,它也是绘画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丰富的明暗色调能够把物体的形状、空间和质感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从细致刻划到强烈对比,明暗色调创造出了丰富的视觉画面。黑白交织体现着画家的主观情感世界。明亮的色调平和而爽朗,灰暗的色调沉重而神秘。

5.色彩。油画的色彩与明暗是不可分割的,明暗关系就是通过色彩明度体现的。调颜色不能只考虑色彩的明暗,缤纷的世界是由色彩构成的,色彩就是生命。然而视觉对色彩的感知因人而异。一方面有色弱色盲者,另一方面人的主观情感能直接影响视觉对色相、冷暖的敏感度,以及人对不同色彩的好恶。主观色彩形成了画家各自不同的色彩面貌。

6.空间。油画的空间是绘画艺术在二维画面上产生的视觉纵深度。画面空间并非现实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摹仿,是画家运用线条、明暗、色彩创造出来的虚幻空间,是人的视觉情感中产生的距离空间。大小、高低、虚实、冷暖都能让人产生空间感。在现代绘画中,画家更多地运用色彩创造画面空间。

1、统合感:

这种“一体性”将画面的所有特质结合成单一表现或整体表现,即将设计、色彩、线条、明暗、质感和主题巧妙安排,结合为一种面性的表现。

2、简洁或清晰:

把跟主要构想无关的所有素材和细节变成次要,将主题简化为最基本的设计、形式与图案。

3、设计:

意指块面、形式与色彩的整体关系。画面就是由设计创造出来的。

4、比例:

意指画面中各个主题与各个部分的协调关系。比例失真就不协调,不过某些失真或许是合理的,因为画家可能想要强调某个构想或情感。

5、色彩:

这是美的要素中最有影响力的要素之一,而且在使用这项要素时,画家不能只以品位和好恶为准则,还必须了解色彩与明度的关系,以及创造写实与协调效果的基本调色原理。

6、韵律:

也可称为节奏,虽然这项要素常被轻视或误解,却对画作美感有极大的贡献。所有生物和非生物都有韵律,从最微小的形体到宇宙的循环无一例外。没有韵律,形体就静止不动,也毫无生气。如同自然界的运作,相近色或线条的重复,或是形状渐进扩大或缩小,都能为画作创造韵律。

7、形体:

形体结构与整体的关系是一项基本艺术原理。万物存在的样态,不外乎形体或空间的实与虚,而且两者不可或缺,无法独自存在。当画作中的物体形状经过巧妙的描绘和组合,并与开放区域形成适当的对比,譬如树与天空形成的对比,就会让画作具有“形体”。

8、质感:

意指对于表面的描绘。所有形体都有其表面特征,这一点就跟本身形体结构一样重要。以同样的表面特征描绘所有形体,就好像所有事物是由同样的材质组成的,这样当然不可能画出真正的美。而这正是许多平庸之作常犯的毛病。

9、明度:

明度和色彩,两者密不可分。要画出美,两者缺一不可。适当的明度关系能为画面创造光感并增添统合感。不正确的明度关系就会对画面美感造成最大的破坏。

10、光感:

这项要素最重要不过,画作中的光感跟实际照射于画面上的光线融合,成为整张画作的一部分。光有许多种,室内光、室外光、阳光、漫射光和反射光。光源必须跟形体的塑造、色彩的性质与明度以及质感有关。如果画家没有真正理解光的原理,画作就可能只是颜料在画布(画纸)上的平面描绘,无法创造出画面的空间感。

11、主题的选择:

这项要素提供给画家大好机会,充分发挥个人品位。画家可以从生活和大自然中,找到数不清的主题,从中挑选、设计和创造出自己专注的主题,展现画家本身对美的鉴赏力。

12、技法:

意指表现的方式而非表现本身。技法包括对于物体表面和质感的理解,以及对媒材及媒材应用之诸多方法的认识。技法是结合其他美的要素所做的个人表现。主体选择和技法这些就是个人主观的喜好和映射了,无非是审美的延伸和持续的用笔来沉淀。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春宫图竟随身携带,杜甫像并不像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