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雄才大略却不开疆拓土为何朱元璋不将台湾岛纳入大明帝国版图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为什么说台湾还没有收复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 雄才大略却不开疆拓土为何朱元璋不将台湾岛纳入大明帝国版图
- 明末台湾郑氏政权多番图谋袭取吕宋岛为基业,为什么最后却没有付诸行动
- 历史: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为什么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
- 康熙帝在众大臣都主张放弃台湾时,为什么坚持要收复台湾
雄才大略却不开疆拓土为何朱元璋不将台湾岛纳入大明帝国版图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今天的海峡问题依然是我们伟大复兴陆上的绊脚石,对岸的独派分子小动作不断,一再挑衅我们的忍耐程度。
而越是这样,我们就越感觉这个岛给国家发展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
那么,历史上的宝岛是什么时候纳入版图的?为什么雄才大略的明太祖朱元璋不将宝岛纳入版图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1、清朝之前宝岛从未内属过
今天的我们,喜欢说宝岛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云云。但是这个“自古”是多古呢?答案是清朝,准确的说,是1683年。
虽然东周时期我国先民就知道海的那边有个岛,三国时期的东吴将领卫温就曾浩浩荡荡前往流求,隋炀帝就派遣大军三次攻打流求,元朝忽必烈就在澎湖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但是关于对宝岛的管理,却从来没有提到日程上来啊!
澎湖巡检司虽然距离宝岛很近,但毕竟统治的只是澎湖地区,这宝岛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
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由于倭寇猖獗,加之朱元璋奉行“重农抑商”,导致明朝转而内向,一度撤销了澎湖巡检司。直到1563年嘉靖年间才再次设立。
所以说,前朝从来都没有管理过宝岛,也就没有朱元璋放弃宝岛这一说法。朱元璋做的,只是没有在前朝基础上再次开拓。
真正将宝岛纳入版图的是1683年施琅平定宝岛,消灭宝岛上的郑氏政权后,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至此宝岛终于纳入清朝版图!
2、海洋意识的缺失是罪魁祸首
关于海洋意识的缺失问题,历朝历代都有体现,但是明清时期的表现是最差的。原因是此时的西方已经开始了大航海时代,殖民者纷至沓来,不断挑衅着帝国的边疆,在这么明显的提示下,明朝还在闭关锁国。
等到隆庆开关,已然是明朝的后半程,此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早已经对世界的殖民地进行了瓜分。
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进,小农经济成为生产力的主力,大明帝国不需要和外界交流互通有无,导致帝国没有了发展对外贸易的原动力。
由于没有对外开拓的需要,所以海军成为帝国的减配,郑和下西洋之后,大明王朝再也没有能够造出巨大的战舰。
没有战舰,统治孤悬海外的海岛就困难得多,在成本上是合不来的!而此时西方殖民者还为大规模东来,所以不会借海岛威胁大陆,因此对这块地区的统治也就可有可无了。
宝岛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宝岛成为可有可无的存在!
所以朱无心经营此地,如果可以,朱元璋希望这里和琉球国一样,成为大明的属国,即使不是也没关系!只要不威胁大陆就好!
所以,不存在朱元璋放弃宝岛的说法,但是因为明朝内向型的国策,明朝也没有在宝岛的开拓上有所作为!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明末台湾郑氏政权多番图谋袭取吕宋岛为基业,为什么最后却没有付诸行动
我国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不乏优良的海港,但在历史上却一直是大陆型的国家。近代以前,北中国(长江以北)没有一座海港城市,其南北交通也主要依赖於运河。而朝廷经常做的事情,就是淤塞港口,并令沿海居民内迁。这跟我国历史上,北方人长期居统治地位也有着很大的关联,“南船北马”是我国过去南北交通方式的巨大差异。北方人不善於航海,并对海洋带有先天性的恐惧心理。
满清入关之后,更是如此,满清是以骑射而取得的天下,其武力的自信就来源於骑射。如果任由汉人在其不擅长的领域发展的话,将会丧失自己的武力自信,继而危及自身的统治。故而,我国历史上的长期奉行禁海政策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国最能跟海洋民族扯上关系的是闽粤人,据《明神宗实录》记载:“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海外贸易)为命。”而诞生於闽海地区的明郑政权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具有海洋型的政权,面对抗清事业的屡屡失利,明郑政权也曾几次欲向海外拓展空间。
据《台湾通史》载:初,罗马神父李科罗在厦传教,(郑)成功礼之,延为幕客。当是时,华人之在吕宋(今菲律宾北部)者数十万人,久遭西人苛待,诸将议取吕宋为外府。成功使李科罗至马尼拉,说吕宋总督入贡,而阴檄华侨起事,将以舟师援之。事泄,西人戒严,集兵马尼拉,毁城裂寨,以防窃踞,而华人已起矣。鏖战数日夜,终不敌,死者数万人。或驾小舟至台湾,多溺死,成功抚之。而吕宋仍俶扰,又虑郑师往讨,乃命使者随李科罗乞和。诸将欲问罪,未出师,而成功病革矣。
永历二十年(1666年)八月,吕宋总督遣使者来聘,且贡方物,令宾客司礼之。使者求设教(传教),永华(陈永华,即陈近南)不可。(郑)经命以中国之礼入觐,且申通商之约,毋遏贡,毋虐我华人。使者唯唯。二十六年(1672年)春正月,统领颜望忠、杨祥请伐吕宋,侍卫冯锡范以为不可,虑失远人之心,遂止。
三十七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施)琅发铜山,会于八罩屿,以窥澎湖。(刘)国轩守之,再战而败,林升、邱辉、江胜、陈起明、吴潜、王隆等皆战死,烧没军舰大小二百余艘。国轩知势败,乘走舸,入东宁(台湾),告急。(郑)克塽大会文武,议战守之策。建威中镇黄良骥请取吕宋,提督中镇洪邦柱赞之,愿为先锋。(冯)锡范将许之,国轩力陈不可,乃议降。
从上述史料记载,表明从郑成功到郑经再到郑克塽,都曾有袭取吕宋岛以为基业的打算。然而,为何明郑政权却始终没有付诸行动呢?
其一,明郑势力强盛时期,志在北上抗清,而无暇向外拓展势力。郑成功收复台湾,亦是在其北伐南京遭受重挫之后。为解决军队后勤给养,才听从何斌之建议,收复被荷兰侵占的台湾。而郑成功於收复台湾的次年便急病而亡,明郑政权便陷入一段时期的内乱。以及满清的“迁海令”(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等政策的影响,而使得明郑政权补给异常困难,势力便渐渐转衰。
其二,明郑政权败退台湾之后,已欠缺远征吕宋岛的能力。1663年,满清勾结荷兰围攻金门、厦门,郑军节节败退。次年三月,郑经被迫放弃闽南沿海,而退守台湾、澎湖。而台湾,直到明郑政权投降之际,汉人的人口才近二十万。明郑政权能有效控制的区域,也仅局限在今台湾的台南、高雄一隅。而台湾的大部分区域仍为土著的势力范围,并与明郑政权屡屡发生冲突,明郑政权的实力已可想而知。而据有吕宋岛的西班牙仍属当时世界上实力最强的日不落帝国,且经营菲律宾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根基深厚,并不易攻取。
其三,明郑政权的航海技术及武器装备等整体上落后於西方。至明清之交,无论是在航海技术还是在武器装备等方面上都已落后於西方。明郑政权的航海与贸易的范围,仅能局限在今东南亚及日、韩地区(郑和下西洋,也需凭借季风与洋流,而并不具备环球直航的能力)。而西方国家却早已开启大航海时代,并作全球贸易。再则,明郑政权的武器装备(火器等)也不如西方,能收复台湾,也是仰仗军队数量上的优势及台湾本地人的协助。而袭取吕宋岛,并无此方面的优势可言。
其四,明郑政权丧失稳固的后方,易致使军心变乱。明郑政权图谋袭取吕宋岛,多是在极度危难之际。而此时,若大军强取吕宋岛,后方易遭满清偷袭,而吕宋岛又不能猝拔。进退两难之际,军心最易变乱,这也是明郑政权的顾虑所在。若是南明能守住江南半壁,而使郑氏水军有稳固的后方、持续的兵力与物资的补充。再徐图而进,袭取吕宋岛为基地,继而与西班牙、荷兰争夺南洋,才或有胜算可言。
历史: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为什么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
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元朝政府又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所以,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
康熙帝在众大臣都主张放弃台湾时,为什么坚持要收复台湾
康熙大帝雄心强,领土完整决不让。
力排众议收宝岛,精兵强将选施琅。
攻占澎湖震台湾,兵临城下逼敌降。
割据政权一朝灭,平定国土创辉煌。
开府设县归福建,大清版图无缺伤。
布兵驻军守诸岛,威震海寇固边防。
两岸骨肉血脉连,台独分裂是妄想。
江山一统宝岛归,中华复兴美梦扬。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