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阿加莎的罗杰疑案凶手是谁,以及罗杰疑案为什么有争议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为什么《东方快车谋杀案》是经典的推理
第一次看老太太的作品,是在高三一次考试之后。按照往常惯例,考试完等待成绩的那段时光是可以自由支配的。在嘈杂的晚自习里,我翻开了随手从同学那拿过来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我看书总是这样,无论多么美妙的开头似乎总是乏味。因此刚开始看这本书时,我对整本书产生了一种厌烦感,失去继续阅读的动力。庆幸的是,那个晚自习实在无所事事,在反复合上再打开的过程中,我慢慢走进了那列光怪陆离的快车。看推理的乐趣,在于通过线索揣测凶手,那我也曾经尝试揪出幕后黑手。但是奇怪的是每当我觉得自己接近真相的时候,总会有新的因素出现将一切推翻,确实妙!随着故事不断推进,所有矛头指向了似乎和案件本身并没有太大关联的阿姆斯特朗一家。那带着这个线索反向推理,一切似乎变得明朗。但是,怎么可能呢?我被自己的推理结果感到震惊,因为似乎这不是一起简单的谋杀案。列车上的所有人似乎都与这个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怀着这种想法,我走到了这个故事的结局。那一刻,我深深怀疑自己看的并不是阿加莎而是欧亨利。末尾是那么的出人意料,又是那么的情理之中。一群人,怀着同一个目的,踏上同一趟列车,谋杀了同一个人!我以为这令人肾上腺素狂飙的一幕已经是故事的高潮,然而事实证明,我还是太年轻。一辈子坚持世界非黑即白没有灰色地带的大侦探波洛,第一次妥协了。面对法与情的对抗,波洛选择了走到这个事件的灰色地带,帮助本应受到法律制裁的所有人逃脱。我时常在想,这是否算是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在那一刻,波洛在我眼前生动鲜活,整个列车上的人在我心里有了颜色。或许,这就是我的答案。东方列车永远不会停下来,因为它的能源,是情感。
《罗杰疑案》开创了什么流派
《罗杰疑案》是侦探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成名作和代表作。美国推理作家协会评选的100部经典推理小说中,排名第十二。日本推理作家协会、日本各大学推理社票选的“东西推理小说BEST100”中,排名第五。
这是“叙述性诡计”的开山之作,同类型作品的标杆。正常的推理小说,凶手用诡计骗你;叙述性诡计推理小说,作者用文本骗你。
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大侦探波洛去一个名叫金斯艾伯特的小村子种西葫芦,恰好村子发生了命案(柯南同款体质有木有),芬利庄园主人罗杰·艾克罗伊德在家中被人用短剑刺死,罗杰被“我”和他的管家帕克发现死在他的书房中。因为“我”对罗杰比较了解以及“我”的不在现场的证明,“我”成了波洛的助手。随着案件的剥茧抽丝,嫌疑人的逐渐排除,波洛自然最终是大展神威破了案子,而且还促成了一对恋人的结合,而凶手其实是……
喜欢推理类小说的人都知道,推理小说的阅读快乐是“沉浸式”的。正常的推理小说要求作者必须光明正大,给读者破案的机会,把小说当作一种刺激的智力游戏和智力挑战,侦探和读者共同追求包括核心诡计和推理过程的真相。但《罗杰疑案》中,“我”是波洛的助手,又是第一视角的叙述人,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让读者对谢泼德无限信任,结果……这个第一视角的叙述人竟然是凶手!阿加莎·克里斯蒂开创性地使用了“叙述性诡计”,引发了巨大争议。如果《罗杰疑案》开篇就点明,谢泼德医生以写作(自白)的方式来叙述故事,读者还能有点防备。但作者玩了个倒叙,在1-25章都非常严谨的情况下,27章才点明:所有的故事都是谢泼德的自述!
“叙述性诡计”的特点由此在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阿加莎的罗杰疑案凶手是谁
你是没看呢还是想提前被泄呢,如果是第2种,那我只能说一本好书就毁了。凶手就是书中的“我”—谢泼德医生
为什么2017年的《东方快车谋杀案》评分只有7.2
这部电影刚出来,我就去看了,因为我是阿加莎的书迷,而看的第一本也就是《东方快车谋杀案》,我觉得这次的改编,有几点可以探讨:
第一,也是我最想要说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是否具有被屡屡改编的价值。实际上,除了《大侦探波洛》和《马普尔小姐探案集》对阿加莎的小说进行了再现之外,搬上大银幕的阿加莎作品其实并不多。《东方》给我的感觉是,当你知道答案后,在看新的改编版时,已经缺乏了某种冲动感和刺激感,这是推理小说十分重要的一点。
而阿加莎的其他作品中,能做到这一点的其实有很多,比如《无人生还》、《罗杰疑案》、《杀人不难》、《尼罗河惨案》、《谋杀启事》等等。我即使知道了答案,看这些片子还是会有很紧张期待的感觉,因为阿加莎、或者说“波洛”所强调的“人性”在这里体现地更突出。
第二,就是最后的价值观问题。放走了那12个人,到底对不对?波洛的心理过程到底是怎样的?波洛有没有后悔过?那12个人最后怎么样了?这是我看每一个版本时心里都会有的疑惑和压抑感。在看好莱坞式的科幻片时,我们激动于正义战胜邪恶。但《东方》里的逻辑线,真的这么清晰吗?总给人一种没结束,意犹未尽的感觉。
第三,片中对于谋杀的技巧,其实有了多次的暗示,大家可以逐步地推测出最后的结果。这就缺少了推理剧反转、出人意料的戏剧效果。不妨拿前一段时间评分9点多的《看不见的客人》来作对比,它的起承转合和最终的反转,让人刺激和舒服,这也是它成功地原因之一。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