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最后的两位将军拥兵自重,眼看着蜀国灭亡,却没有前去救援蜀汉姜维邓艾刘

很多朋友对于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和罗宪为什么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刘备为什么不听诸葛亮劝告坚持伐吴
  2. 蜀国灭亡前夕,阎宇被召回成都救驾,留罗宪守城,后来阎宇为什么消失不见了
  3. 孙休为什么会早逝
  4. 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刘备为什么不听诸葛亮劝告坚持伐吴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问题,豹眼对于这类问题特别的有兴趣。

豹眼一再说对于历史要品味、要品味,真实的意思是平台要生存,创作者也要生存,社会环境要净化,网络环境也要净化。平台要自律,创作者也要自律。

所以,有些话不能说过头,只能点到为止。豹眼回答问题的原则是不说违心的话,但真话说一半留一半,不会一杆子插到底。因而,有些东西就需要仔细的品,这样才有味道。

就题主这个问题,一起来品味一下吧。

第一,做老板的都有脾气,有些老板还特别好面子,劝谏需要很大的智慧。

第二,劝谏者,自己也有利益需要保护,有时候需要明哲保身。聪明人不会“打不着狐狸惹得一身骚。”

01

刘备听不进劝告,是因为劝谏者方法不对。

夷陵之战惨败后,诸葛亮慨然长叹:“如果法正不死,就不会有夷陵之败。”

在这里,诸葛亮没有明说为啥法正就能劝阻刘备,也没说法正用啥方式劝阻刘备。

那就先看一下赵云是如何劝阻刘备的吧,赵云上谏说:

“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盗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

仔细品味一下就有味道了,国贼是曹操、曹丕,伐吴并非上策。这么简单的问题,刘备会不懂吗?

刘备一生天天喊着讨伐汉贼,匡扶汉室,难道曹丕称了帝就不是汉贼了吗?讨伐孙权就能一举成功吗?刘备心里门清,还需要你赵云教导吗?

至于曹丕篡位,引起公愤,讨伐逆贼,关东义士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这是忽悠鬼呢?

没有民意,没有大臣们的拥护,曹丕能称帝吗?那些大臣、将领们能不造曹丕的反吗?他们还不把曹丕扒了皮,点天灯吗?董卓不就是个活生生的实例吗?曹丕控制不了局面,会贸然称帝吗?

诸葛亮心里明白,史实也正如诸葛亮所虑。诸葛亮五次北伐,有几个义士裹粮策马来迎?除了孟达这种出尔反尔的小人,为了投机取利,反复无常外,有几人策应呢?夏侯霸、王平的投降,都是有具体原因的。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安南、、天水、安定三郡叛魏降蜀,那是惧怕诸葛亮大军,是不得已而为之。大军一撤,自然又归附了曹魏。

因此,赵云的话很没有说服力,听起来很有道理,其实跟没说一样。愤怒的刘备不听谏言,执意东征,留赵云都督江州。

赵云是实诚人,哪能跟一群千年老狐狸玩聊斋呢!

02

诸葛亮劝不动刘备,恐怕就没真心劝。

刘备以替关羽报仇的名义讨伐东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荆州那片山水也。

诸葛亮岂能不明白?

如果诸葛亮说:“先取荆州、进而取益州,静待天下之变,两路出兵讨伐汉贼,以争天下,这话我是说过。荆州对于陛下的确重要,襄樊之战,成都再困难也要救荆州,那时还有一线希望,我知道你想啥,就没建议你救荆州。荆州丢了,关羽数万精锐兵力没了。现在想夺回荆州,门都没有。讨伐东吴,必败无疑,蜀汉也跟着没了。”这倒是实话,难道刘备就不清楚吗?再说诸葛亮这么说合适吗?这不找死吗?

献帝的追悼会已经隆重举行过,已经对得起汉室,就不必再谈忠于朝廷的问题,那就只剩下一个兄弟之义可以做幌子了。不管刘备哭的是关羽还是荆州,但替关羽报仇是一个响当当的理由。不仅需要,而且是必须要做的事。否则,刘备的脸面往哪搁?

这个时候劝刘备不要进攻孙吴,要与孙权联盟,岂不是与仇人结好,背叛兄弟之义吗?

诸葛亮还算啥人,把刘备又当成啥人?

刘备需要一个台阶,但诸葛亮为了自己的清誉,明哲保身,知道如何做而不会去做。

诸葛亮不想去做这个不义之人。

赵云的忠义,天下尽知;而诸葛亮在江湖上却还没有混出来,不想背这个黑锅。

就诸葛亮的智慧,还会想不出劝阻刘备的办法吗?

办法肯定是有,但诸葛亮不会说。

03

法正不在,庞统在也行哦。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法正私下向刘备献密计,劝其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庞统就对刘备说:

"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而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可成就大业。"

庞统说得很明白,荆州这地方连年征战,已经没有多少油水了,而且曹操、孙权都眼热,你想守住也很难。其实,这个道理刘备不会不懂。

益州那可是富得流油,你不想成就大业也就算了,你要想的话,就必须夺取。

刘备难道不想吗?可刘备仍然担心:

"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才有今天的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

刘备总算说了一次人话,庞统有幸听到了。庞统多么自豪哦,这是多大的信任哦,能不替刘备卖死命吗?

刘备需要一个台阶哦,庞统于是说:

"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权变才好。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

这么好的事你不要,让别人抢了先就没你啥事了。逆取顺守,以后好好善待人家就是了。

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就入川了。入川后做的那些事,就没有在荆州时说得那么仗义吧。

当时,诸葛亮也在,咋就不见有一言半语呢?难道诸葛亮不如庞统,看不出这一点吗?

绝对不是,但诸葛亮看到了,却绝对说不出庞统这样的话来。

04

法正要在,他会说啥呢?

刘备占据益州后,急需与蜀中豪强大族结纳关系。因此,群下劝谏刘备迎娶刘璋原部将吴懿之妹吴氏。既得美人又拉拢了当地豪强势力,这多好的事啊,刘备岂能不想呢?

但吴氏是刘璋已故兄长刘瑁之妻,刘备认为自己与刘瑁同族,这么做有违礼法。

法正进谏道:

"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于子圉乎?"

其意是说,你们都姓刘,论远近关系,比晋文公与他的亲侄子晋怀公子圉的叔侄关系还近吗?

晋文公逃难到了秦国,为了得到秦国的支持,将来回到晋国执政,就娶了亲侄子晋怀公子圉的妻子怀嬴。怀嬴是秦国人,这样晋文公就与秦国联姻,秦国自然支持他复国。

法正认为:晋文公能娶亲侄之妻,而没有遭到礼法的抨击,何况你刘备跟刘瑁之间是八十杆子都打不着的关系,这算个球哦。

于是,刘备就纳吴氏为夫人。可见刘备这人多么虚伪。

讨伐东吴这事,刘备口口声声要替关羽报仇,你不给他一个大大的台阶,他如何能下的来哦!

赵云是谦谦君子,他想不到也说不出庞统、法正那样的话。因此,除了让刘备更加愤怒,不会有任何效果。

诸葛亮也不会去说庞统、法正这样的话,那不有损自己的品行吗?不是在贬损刘备兄弟情义吗?

可法正不会考虑这些,就刘备假惺惺的那点虚情假意,法正一招就能解决。

但可惜的是,法正死了,究竟法正会如何去劝说刘备呢?不得而知,豹眼也不去瞎琢磨了。有兴趣的友友们,你们自己品味吧。

也欢迎大家在评论里替法正说说他的办法。

豹眼友情提示一点:诸葛亮说的没错,只要法正在,就一定能劝阻刘备不要伐吴。

豹眼深信不疑,也请友友们相信吧。

蜀国灭亡前夕,阎宇被召回成都救驾,留罗宪守城,后来阎宇为什么消失不见了

不知道。

我可从小就是蜀汉派的三国迷。也没在某本书上见过。三国志本来很多人物失其“行事”。蜀汉人物最多。比如刘备的部下,雷绪。原来是老曹的部下。带了一支生力军投奔刘备。让刘备实力猛增。让当时一直瞧不起刘备实力,甚至想“动他”的孙权,也“稍畏之”。按说,这个雷绪可是刘备的有功之臣。还来的挺早(荆州时期),资历也算比较老。在蜀汉建立时,完全该有些地位。可后来就根本“找不着”他了。没见他当啥蜀汉官员……或许是不是刘备还没入川,他就病死了,也未可知。三国时期,早逝的人物很多……

孙休为什么会早逝

吓死的

《三国演义》第120回就写道"却说吴主孙休闻司马炎已篡魏,知其必将伐吴,忧虑成疾,卧床不起,乃召丞相濮阳兴入宫中,令太子孙(上雨下单)出拜。吴主把兴臂,手指(上雨下单)而卒。"

如此看来吴景帝孙休之死由于害怕司马炎篡魏(发生在265年)后南征而死。

孙休之死在正史中是如何记载的呢?

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为:"(永安)七年(264年)……癸未,休薨。"对于孙休之死就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不过《三国志》之前记录了蜀汉灭亡到孙休病死的这一年多(263年-264年),吴国发生了很多叛乱事件,下面一一列举:

1、263年五月,交阯郡吏吕兴等谋反,杀太守孙谞;

2、263年十月,蜀汉求救于东吴,孙休派丁奉督率军救援蜀国;

3、东吴还在路上就得知蜀主刘禅投降,雪上加霜的是吕兴也投降了曹魏,交阯也成为了魏国的领土,此时东吴完全被魏国给包围了。

吴国被包围后,吴帝孙休一来比较焦虑,毕竟魏国势力强盛,吴国和蜀国的势力是相当的,如果魏国乘势而下灭吴也是有可能的。

蜀汉灭亡后,孙休压力极大,威胁无处不在,他宣布大赦全国。264年二月派兵进攻魏国巴东守将罗宪;四月魏国袭击了句章,掠取官吏、财货及男女百姓二百余口;七月,海盗攻破海盐,豫章郡百姓又造反;魏国侵犯吴国西陵以解罗宪之围。

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蜀汉灭亡后,吴国试图趁乱西进。

然而,亡国之将罗宪,却坚决死守孤城永安。

罗宪连续击败吴将盛蔓、步协,又独拒名将陆抗,前后半年多。

其间,外援迟迟不至,城内半数人感染瘟疫者,形势紧急,但罗宪却既拒绝降吴,也拒绝撤走,坚定抵抗!

罗宪,蜀汉之臣。此时,蜀汉已亡,罗宪为何要如此拼死抵抗昔日的“盟友”呢?

职责所在

蜀汉灭亡前,后主以罗宪在巴东领军,为阎宇副将。

其后,阎宇奉命西援,留罗宪率2000兵在永安。

成都失败时,永安发生骚乱,长江边的长吏纷纷放弃职责逃走。

罗宪斩杀1人,百姓才安定下来。

其后,后主传来投降的消息后,罗宪遂集合所统辖的军队在都亭,等候下一步安排。

罗宪这么做,自然是职责所在。

都督阎宇既走,在巴东“保全一方”的职责自然落在罗宪身上。

所谓“保全一方”,主要有2个责任。

1、保全一方百姓。

蜀汉已亡,新任命尚未下达。此时,老政权如果自动放弃领导责任,新政权未至,自然出现混乱!

如此,无论是内部的盗贼,还是外部的吴军,都有可能破坏当地的生产、生活秩序。

因此,蜀虽亡,但在新任命下达前,作为地方官,罗宪保全一方,安抚百姓,是其职责所在。

2、执行最后的命令。

地方官将,执行朝廷指令是职责所在。

后主下令救蜀就救蜀,后主下令降魏就降魏,依令而行,是职责所在。

此时,后主举国而降。则保全地方,随主降魏是罗宪最后的任务。

罗宪只有保全地方的职责,没有举城另降东吴的权利。

如果擅自将永安让与东吴,就违背了后主的指示,实际上也是叛逆。

3、对后主最后的忠诚。

罗宪守巴东,霍弋守南中。

蜀汉投降后,霍弋痛哭三日,仍保全南中,不主动归魏。

霍弋表示:如果后主得到友好对待,我们再降魏不晚!“万一威辱,吾将以死拒之”。

确实如此!

后主虽降,但是,后主君臣能得到什么样的待遇,与后主的筹码自然有关。

而南中、巴东这些地方依然保全,就是后主得到善待的筹码所在。

蜀汉虽亡,作为蜀臣,保全地方,就是保卫后主,就是对后主最后的忠诚所在。

与东吴的利益冲突

蜀汉灭亡前,曾求救于吴。

吴确实也做了救蜀的部署:一路向寿春,一路入沔中,牵制魏军,一路到南郡,准备救蜀。

只不过,因为后主投降得实在太快了,东吴的部署来不及施展。

蜀汉灭亡过程中,东吴不及救蜀,其责任在后主,这一点,东吴倒没有责任。

然而,蜀汉灭亡后,吴将盛蔓却假托救援之名,试图袭击罗宪。

罗宪,早年曾两次出使东吴,在吴有美名。

对这样的人,东吴尚且准备以袭击手段解决,何况他人呢?

显然,东吴此来,绝不是什么救援,绝不是要救蜀、复蜀,其本意就是要将蜀地纳入东吴自己的统治,将蜀地再次拉入战火!

这个过程中,包括罗宪在内的蜀将,都是其准备武力攻击的对象!

于个人而言,罗宪等人当然不愿束手就擒!

于蜀汉臣民的身份而言,蜀主降魏,本就有不愿蜀地生灵涂炭之意。如今,被东吴再拉入战火,替你孙氏与魏作战,显然是不符合蜀人利益和愿望的!

吴人要入蜀,得蜀地以抗魏(晋);但如此作法,显然不符合蜀人利益和愿望!

永安(白帝城),入蜀咽喉之地。

罗宪在此抗吴,为的既是自己,也是为蜀中百姓。

不可连续受辱

罗宪在激励三军时,又说明了另一个道理:且汉已亡,吴何得久,宁为吴降虏乎?

罗宪的这个分析,与蜀汉灭亡前,蜀廷内部的议论意思一样!

魏能灭吴,而吴不可能灭魏!

吴蜀唇齿相依,才能抵御曹魏。如今,蜀汉已经灭亡,东吴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降吴,将来又要再降魏(晋),两番受辱!

罗宪,无法救蜀,但有能力阻止自己和自己治下的人民不连续受辱!

罗宪守永安,遏阻东吴西入巴蜀之路。

作为人臣,他履行了已经灭亡的蜀汉政权曾赋以他的,“保全一方”的职责。

作为蜀地将领,他使整个蜀地百姓再次陷入战火,有功于历史。

上不负后主,下不负黎民。

罗宪守永安,值得称道!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和罗宪为什么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蜀汉灭亡后,此人镇守城池拒不投降,却与东吴打了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