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司马昭为何到死都没有篡位,为何曹髦还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呢,以及为什么说司马昭之心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三国中为什么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懿杀曹爽,司马师继父丞相位,司马昭继晋公位,废曹芳,立曹髦。兄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独揽大权,他欺压魏帝、剑履上殿、都督中外诸军,基本完全掌控了朝廷。
司马昭在其父、其兄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控曹魏政权,大权在握,然后废了魏帝曹芳,另立他人,可见曹魏之朝廷,已经姓司马,不姓曹了。
那么,为什么在三国里面,会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呢?
第一、司马昭已经成为曹魏政权的实际控制着,皇帝沦为傀儡。司马昭架空魏帝,废帝自立,早晚的事,民间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传开了。
第二、魏帝曹髦不堪忍受沦为司马昭的傀儡,喊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然后宫人三百人讨伐司马昭。魏帝都知道形势如此,百官、普通老百姓就更加不用说了,都知道司马昭之心了。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评价司马昭杀了魏帝曹髦:“假意投身强哭尸,公然弑主待推谁?欲诛成济瞒天下,天下人人已尽知!”
「司马昭之心」说的到底是什么个心
什么是“司马昭之心”?根据史书《三国志》裴松之所作的注里引自《汉晋春秋》中的话:“帝(高贵乡公曹髦)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看过《三国志》或《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曹魏政权后期,宗室曹爽与太尉司马懿争权,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一举打败了对手曹爽,掌握了魏国的大权。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成为把持魏国朝政,并且废掉了齐王曹芳,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曹髦由于不甘做一傀儡皇帝,于是率领手下一干人冲出皇宫,要去攻打司马昭。这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就是曹髦讨伐司马昭的檄文。当然,曹髦不仅没有能成功讨伐司马昭,反而刚一冲出皇宫就被司马昭手下将领成济给杀死了。
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恐怕是世界其他文化所无法比及的。孔子首创的“春秋笔法”更是为后世史家留下一套历史记录的法则。例如:一个“死”可以变化出崩、薨、卒、亡、逝等字,而每一个字又都有其不同的含义。同样的,杀人这件事在老夫子那里也有着严格的用字规定,如果是臣子杀君父,那就不能“杀”字,而要用“弑”。一个“弑”字包含的意思那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对臣子的一种谴责。所以董狐那句“赵盾弑其君”,才会成为千百年来史家们治史的准则。
事实上,司马昭一生也没有推翻曹魏政权,自己当皇帝。然而,历史却把这样一个弑君的罪名安在了司马昭的头上,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成为了一句成语,司马昭就成了谋朝篡位、争权弑君的代言人。比之司马昭,在他之前逼死秦二世的赵高,害死汉平帝的王莽,毒死汉质帝的梁冀都有着比他更加恶劣的行径。
"司马昭之心人人皆知" 是怎么来的 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篡位之心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及其兄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势力权倾朝野,其篡位野心人尽皆知。其党羽曾刺死魏帝曹髦。其子司马炎后来篡魏自立。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司马昭为何到死都没有篡位,为何曹髦还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呢
谢邀,做任何事,都要看时机的,时机不对,那就是找死,
老话说的好,“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司马昭已经把“器”漏出来了,你说皇帝看不看的出来?
司马昭类似于曹操,篡位的样子已经很难看了,就差最后一步了,但是很不幸,临篡位前挂了。
权臣篡位这个事情,一般都有他的步骤的,当然,如果是宗室亲王,步骤可以减少的,
一般步骤是,
一,位极人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加丞相、大将军衔。
二,加爵位,先公后王,
三,加殊礼,加九锡,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入朝不趋,
四,举行禅让大典。
建安十七年(212年),汉献帝准许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丞相萧何故事。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他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十月,汉献帝又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曹操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太子。
正元二年(255年)晋司马昭位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助朝政,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辞让不受。
甘露元年(256年)正月,司马昭加大都督职衔,允许“奏事不名”。六月,晋封为高都公,封地方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晋号为大都督,带剑穿履上殿。又辞让不受。八月十六日,加赐黄钺,增加封邑三县。
甘露三年(258年)五月,曹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置晋国,
甘露五年(景元元年,260年)四月,曹髦被迫再度下诏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再次推辞,没有接受。
同年,曹髦不甘心做傀儡,选择玉碎,司马昭弑君后,立曹奂为太子。
景元四年(263年),曹奂封司马昭为晋公,晋位为相国,加九锡。
如果再看刘裕、宇文泰、高欢、杨坚,其实都差不多的,有的两代三代人完成,有的一代人完成,之所以有区别,跟能力无关,而跟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司马昭为何到死都没有篡位,为何曹髦还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呢和为什么说司马昭之心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