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为什么雍正在位时间很短呢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雍正为什么只在位13年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雍正13年是哪一年
雍正13年是公元1735年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子时,雍正皇帝突然在圆明园病故。他自患病到辞别人世,只有两天时间。甚至在患病的前一天还在处理公务。
雍正年间是公元多少年
雍正年间是指雍正皇帝在位期间的整个执政时期。雍正是清朝第三世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的年号。公元1723癸卯登基,公元1735乙卯病故,在位十三年。这公元1723到公元1735年为雍正年间的历史时期。
相传他是康熙皇帝的四子,康熙晚年参与‘九子夺嫡’最终继承皇位。他勤政节俭、全力整顿吏治、尽力维系清廷最高王权权力而死于任上,算是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之一。
为什么雍正在位时间很短呢
雍正仅当了十三年,比起父亲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儿子乾隆在位六十年都要短很多,可却被人称为大清的“续命皇帝”,而且后世人都说如果没有雍正皇帝,那就没有所谓的“康乾盛世”,在位时间并不长的雍正皇帝,到底为什么那么“特殊”?
大清历代皇帝中,雍正在位时间并不算是长的,不过毫不夸张地讲,雍正属于是大清唯一一个被“培养到位”之后才登基的一个皇帝,所以雍正登基的时候,已经四十五岁了。
所谓“培养到位”,说的正是康熙引导儿子们之间“内斗”的九子夺嫡。
康熙十七年,雍正在皇宫中出生,作为皇子,他自然是拿着一个生来就“人生赢家”的剧本,只不过这个人生赢家也是相对而言的,对于雍正的兄弟们来说,他的二哥胤礽,才是皇子们中的人生赢家,因为胤礽是康熙嫡子,一生下来就被康熙内定为“储君”。
按照康熙的计划,好好培养胤礽,在他“龙驭宾天”之后,就让胤礽继承皇位。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康熙的寿命很漫长,他在位的时间也已经慢慢达到了四十多年,让他的儿子们感到更“不安”的是,在位四十多年的康熙丝毫没有身体有恙的征兆,生龙活虎到不行,在别人看来,康熙就算再活十年都不是问题。
如果康熙还真的要活那么久,就有人会不开心了,第一个不开心的,就是他的爱子、太子胤礽。
于是父子之间爆发矛盾,是为古代封建皇朝最常见的“储君”和“皇权”矛盾,而康熙为了瓦解这个针对他的危机,决定让他那些都长大了、蠢蠢欲动的儿子们得到一个“公平”竞争皇位的机会,所以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废掉太子胤礽,正式对诸子宣布“能者为君”,就此拉开九子夺嫡序幕。
就因为九子夺嫡,才让雍正出了头,在往后的十数年时间里,隐忍发育,最终获得康熙的认可,继承皇位。
所以雍正登基的时候已经四十五岁了,在他的人生大部分的时间里,跟兄弟们“勾心斗角”的岁月更长于他的“皇帝”岁月,也是因为在漫长的“夺权”过程中,雍正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所以雍正的能力和政治理念是很独特的,这让雍正刚一登基,就对大清帝国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
在很多人看来,雍正击败了这么多优秀的兄弟比如八阿哥、十四阿哥,最终夺得皇位,雍正算是走上了人生的巅峰,也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但事实上,当皇帝才是雍正人生最累的开始,而且康熙最终传位雍正,并不是因为他钟爱这个儿子,乃是因为大清的“烂摊子”,只有雍正才能摆平。
康熙留下的“烂摊子”。虽说有康乾盛世,但是康熙和乾隆两个年代加起来一百多年,若是中间没有“雍正”十几年的衔接,那么“康乾盛世”也许就不存在了,因为早在康熙“末年”,早已经没有“盛世”的景象了。
康熙在位的时间很长,长达六十一年,在这六十一年的时间里,康熙做出了很多“壮举”,比如消灭了“三藩”的隐患,统一了台湾,强势挫败俄国侵略者,保护了黑龙江地区的主权,面对西北崛起的噶尔丹,康熙发动了三次征伐,最终扼杀了噶尔丹东进的计划。
总的来说,康熙做皇帝最大的贡献,就是对“领土”的扩充和保护做得十分到位,而领土,则是打下之后,在短时间内最不容易出问题的一项,最容易出问题的,反而是“人”和“制度”。
康熙在壮年时拥有着大量的功劳,这让他的权力至高无上,但也是这种地位,让康熙带头产生了“奢靡懒政”的现象,这种现象,让本来看起来“蒸蒸日上”的大清朝,在康熙后期出现了下降的现象。
“居功自傲”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并不是只有在臣子身上才会发生,其实对于皇帝本身来说,他们自己也会“居功自傲”,比如唐朝的开元盛世皇帝唐玄宗,正是“居功自傲”,最终把自己缔造的盛世玩得“面目全非”的最好例子。
康熙的人生“高走”,开局做得非常好看,可惜的是,他也难逃“居功自傲”的魔咒,在获得了大功绩之后,走上了懒政的道路。
因为文治武功全面成功,康熙朝的百姓和文武百官都对康熙歌功颂德,而康熙中前期,社会经济增长很快,这给了康熙“享受生活”的机会,一开始只是一些地方常态的进贡,但随着康熙逐渐迷上了这种生活,客观上的经济也确实在增长,腐败逐渐滋生。
比如康熙有一个“发小”名为曹寅,他和康熙乃是接受同一个女人的“哺乳”(曹寅的母亲是康熙的奶娘),所以康熙和曹寅的关系很好,康熙一直对他颇有照顾,于是康熙将“苏州织造”、“江宁织造”这两个油水十分充足的肥差给曹寅担任,曹寅在任上时,牟利无数。
本来在康熙年轻时,康熙还会偶尔“提醒”曹寅不要太过分,但随着康熙年纪越来越大,周围对他的“夸赞”、“进贡”越来越多,康熙就不再过多阻止了,而康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就是在曹家居住,据曹家人的回忆,康熙每一次南下,都要花费上百万两银子做准备,这些钱,全都是曹家人出的。
而曹寅只是一个“例子”,随着康熙朝廷的时间推进,康熙“诸如此类”的人情关系越来越多,一度演变出了“卖官鬻爵”的严重腐败现象,社会上的官商勾结不绝如缕,百姓颇受打击,土地兼并严重,所以好好的“盛世局面”,到了康熙后期,已经面目全非了。
当康熙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自己都已经无法自拔了,都说贪图享乐乃是“慢性毒药”,想必康熙也懂得这个道理,可惜他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了,他已经回不了头了,光是他那些长大后各自成才的儿子们,就已经让他焦头烂额了。
所以康熙引动“九子夺嫡”,一方面是为了延长儿子们对他“虎视眈眈”的进度,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在“筛选人才”应对他所造成的“烂摊子”,要知道,修复远比破坏简单,如果他这个“储君”选错了,那么大清离玩完就不远了。
思来想去,一番对比后,康熙还是选择了那个最“不讲情面”的四子“胤禛”(雍正),因为皇四子不管是在夺嫡事件发生前还是发生后,和朝廷的文武百官、自己的兄弟、满族贵族的相处方式都没有改变,始终保持着距离,也保持着自己的原则。
雍正从年轻时起就不喜欢“奢靡”,这种特性反而成为雍正的一大优点,也是因为没有太多的欲望,自然也就没有太多的诱惑,不会结下太多的“利益关系”,在康熙的观察中,雍正就最适合接他的班,做大清朝最需要的那一步工作:
反贪。
要知道,“反贪”乃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情,就算是皇帝,都难逃被人骂得狗血淋头的下场,因为这是触动一整个官僚基层利益的事情,可以说除了皇帝和极少数真心为国为民的大臣,根本就没人会喜欢,可惜康熙已经把场面弄得不得不用“强硬”的手段纠正了,所以下一任皇帝,必须“得罪人”。
本来以为朝廷官场的乱象已经是康熙朝最大的问题了,谁知道在康熙康熙五十七年,准噶尔步入侵藏区,在康熙的晚年还爆发边境威胁,这场威胁还一直持续下去,一直到康熙驾崩都还没结束(甚至是雍正驾崩了都没平定,直到乾隆登基才解决西北准噶尔部问题),留给雍正的局面,说一句“内忧外患”毫不夸张。
雍正:登基就是工作,一当皇帝就得罪人。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于北京,在他去世后不久,九门提督隆科多就宣读了康熙的“遗诏”,让雍亲王皇四子胤禛登基为帝,是为雍正皇帝。
可是在登基的第二天,雍正就遇到了压力。
以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为首的势力派别对雍正“百般刁难”,雍正一开始的“政令”传达和执行十分不协调,所以雍正很果断地培养自己的心腹,而且这种前期的阻碍,也让雍正下定了决心,他在位期间就盯着一件事情不放,那就是“反贪”。
所以雍正立即扶持了汉人大臣李卫、田文镜等人,雍正将用他们作为最锋利的刀,一刀一刀地剔除康熙留下的已经腐败的社会毒瘤。
其中田文镜在河南的“反贪”工作是取得最大成功的,田文镜到河南任职,就是带着雍正的意志解决这个“贪污”、“卖官鬻爵”问题最严重的地方,这让田文镜几乎每天都被弹劾,而雍正依然选择支持田文镜,君臣二人顶着压力,最后完成了河南的“火耗归公”、“摊丁入亩”两个制度的改造。
另一方面,因为康熙后期的懒政,加上整个官僚体系也跟着懒政,社会的“民生问题”大量爆发,多地的旱灾、涝灾已经发生多年,这些都是基础的建设不到位导致的,于是雍正让自己的最信任的兄弟“胤祥”负责大清朝的“户部”、“工部”的工作。
胤祥也是一个心有大志的人,而且他和雍正很像,自己本身没有什么奢靡的欲望,反而是对做实事有着很大的热情。
所以胤祥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把他父亲留下的“烂摊子”最大程度地解决了,可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代价也是很大的,胤祥在雍正八年就去世了,年仅四十四岁,他可以说是清朝为数不多“累死”的亲王之一。
胤祥本身就是雍正的“缩影”,胤祥会累死,也同样说明了雍正本身也是在高负荷工作,而且雍正和康熙的生活方式不同,雍正并不追求“养生”之道,这种不喜欢花钱的习惯,也是雍正并不像他父亲和他儿子长寿的根本原因之一。
但不可否认的是,雍正在位十三年,对朝政和官场的改变极大,贪污现象和卖官鬻爵现象被最大化地“肃清”,加上雍正本人的“节俭主义”,朝廷国库再次充实,就是这样,才将康熙后期的“烂摊子”给挽救了过来,而雍正也因此被骂得很惨。
不管是雍正在世时还是驾崩后,对雍正的“声讨”从没有消失过,就是因为雍正动了官僚群体的利益、蛋糕,导致雍正根本没有多少人为他歌功颂德,最重要的是,雍正也因为自己最顶级的两个心腹“年羹尧”、“隆科多”(还是雍正名义上的亲戚)贪污而没有放过他俩,雍正被视为“毫无人情味”可言的皇帝。
所以说,康熙的眼光很毒辣,他看出了雍正根本就不会因为关系的亲近而纵容贪污,事实上,康熙诸子之中,也确实只有雍正能做到如此“狠心”。
勤奋的雍正、败家的乾隆。其实雍正也并不能说不长寿,毕竟他驾崩的时候,也接近“六十岁”了,他在位看似短短的十三年,可因为在登基前他就接触了大量的政治,这让他在登基后迅速进入状态,找准方向,所以他的“十三年”皇帝生涯,含金量并不比康熙的低。
但从客观角度来说,如果雍正没有那么“拼命三郎”的状态去工作,他确实能够活得更久,只是那样一来,雍正也可能变成一个“贪图享乐”的皇帝,如果初心变质,那么雍正朝,也有可能产生更糟糕的局面。
事实上,雍正这么拼命,这么省钱,果然就有人给他“花钱”了,那个人就是他的继任者,乾隆。
乾隆是很幸福的,因为他的父亲留给他一个蕴含着“康熙朝”、“雍正朝”成果的盛世,所以乾隆的开局非常好,而且他登基的时候,朝堂几乎没有贪腐问题,政治清明,也没有人和他争权抢位,他这个皇帝,当得非常稳。
但乾隆却很崇拜他的祖父康熙,对他父亲雍正这套“省钱过日子”的理念不是很赞同,所以乾隆很早就学会了“享受”,比如学他的祖父“六下江南”,各种花钱的“项目”乾隆是一个不落。
加上乾隆更加长寿,所以乾隆登基三四十年后,他也难免走上了康熙的老路子,雍正朝想尽办法扼杀的贪腐局面,又被乾隆给“缔造”出来了,是典型的例子,就是大贪官和珅,所以乾隆后期,大清朝已经由盛转衰了,这也就意味着,乾隆在与雍正的努力“背道而驰”。
结语:其实康乾盛世这个“概念”,其中只有一部分时间可取,并不能将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都视为盛世,而康熙和乾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圣明”,他们也被自己的欲望征服过,最终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在皇帝的最后生涯,做了一个并不“称职”的皇帝。
与康熙和乾隆“长寿但不圣明”相反的是,雍正的“勤奋却短寿”,也是因为有了雍正这么一个过渡,才给大清续了命,并不能说雍正给大清解决了隐患,事实上,真正的隐患就是人的欲望,根本无人能够解决,甚至雍正在位时间长一点,他都有可能变成那种昏庸的皇帝。
这也是自古以来的帝王悖论,所以好皇帝总是容易昙花一现的,正因为他昙花一现了,没机会做好事,才是好皇帝,而诸如唐玄宗、康熙、乾隆这种在位时间超过五十年的皇帝,就算曾经做过伟大的壮举,最终也还是难逃人性的因果,做一些并不圣明的事情。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康熙和乾隆在位时间几十年,雍正为何在位13年就死了
第一,从年龄条件上,康熙8岁登基,乾隆25岁登基,而雍正皇帝登基时已经44岁了,就按相同年龄算留给雍正的在位时间跟这爷孙俩比也少了很多。
第二,从生活习惯看,康熙皇帝承袭满族马背习俗和尚武传统,经常进行骑射和武艺活动对身体自然是种锻炼,同时在康熙皇帝的起居饮食记录里,康熙喜食蔬菜水果,饮食结构多样化更接近今天的健康饮食标准。乾隆对爷爷的文治武功推崇备至,从小跟在康熙身边处处模仿,从史料看最起码在骑射和武艺,围猎等户外活动上很像,客观上起到了身体锻炼的目的。而雍正本人体态较胖,因为公务繁忙活动时间较少。同时从雍正起居记录看雍正醉心于炼制丹药,清宫有雍正大量引进铅,汞等物质炼丹的记录。在历史上专家也比较认可一种说法就是雍正暴毙很可能是丹药中毒,这也间接导致了他短命缩短在位时间。
第三,从生活状态看,康熙和乾隆都是比较能平衡工作和生活的人。但雍正前有继位不正传说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整顿各方力量,还专门出了个《大义觉迷录》而后又进入改革深水区,推动养廉银与摊丁入亩改革,加之本人权力欲望强烈,又勤于政务过度劳累也是他比爷孙俩寿命短的一个原因。
OK,关于为什么雍正在位时间很短呢和雍正为什么只在位13年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