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糖尿病患者大量蛋白尿,为何还要用激素治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什么要用激素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经常在妇科看病,妇科医生有时会建议检查性激素六项,为什么要做性激素六项检查呢
性激素六项包括: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孕酮(P)、睾酮(T)和催乳素(PRL)。
月经不调中常见的一类就是排卵障碍所致的异常子宫出血(AUB-O),排卵障碍又包括稀发排卵、无排卵和黄体功能不足,主要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控所致,常见于小主青春期和绝经过渡期,生育期也可因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肥胖、高催乳素血症和甲状腺疾病等导致。
对于出现了月经不调的小主,医生诊断有无排卵最常用的手段是基础体温测定(BBT)、距下次月经前5~9天(相当于黄体中期)血孕酮水平测定。同时医生也会在小主月经的早卵泡期抽空腹血检测性激素六项以及促甲状腺素(TSH)水平,以了解排卵障碍的病因。
对于不孕症的小主呢?除了检测排卵,医生也会抽血查性激素六项,一方面可以了解小主的储备功能如何,第二可以了解有无导致不孕症的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和高催乳素血症。
一键关注“付虹医生”,开启健康好生活!
农业部关于激素使用的规定是怎样的
作为消费者,对于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担心其中是否有农药、激素残留。因此,一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会尽量选择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实际上,对于植物激素问题是完全不需要担心的,为什么呢,下文给大家详细解答。
说到植物激素,其来源有两个,一是植物内源性激素,也就是植物体内天然存在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调控作用的一些微量化学物质,如细胞分裂素KT,生长素IAA,赤霉素GA等;二是植物外源性植物激素,包括从生物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激素化合物,它们也被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在瓜果蔬菜生长过程中添加的膨大剂和生长素等。植物内源性激素是天然的,不用管它,需要管理的是外部施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先看看农业部关于植物激素生产和使用是如何规定的?在我国,植物生长调剂是作为农药进行管理的,具体内容可以从《农药管理条例》中查询的到。
1.农药登记后,需要办理生产许可证,才能生产,经营和使用。
2.农药的登记审批,采用的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农药安全评价标准和方法。
3.对于登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需要进行严格的科学实验和评审,证明效果好、环境友好、对人畜安全后,才能批准登记。这其中包括残留试验,制定残留量标准和合理使用准则。
4.允许生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都要制定安全生产技术,包括用药时期、剂量,施用方法、施用范围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必须在产品的标签上标注明确,指导农民合理使用。
我国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激素)有哪些?作用有哪些?目前在我国登记的植物调节剂有近40种,主要是在蔬菜、瓜果、棉花、小麦、水稻等作物上使用。全球范围内,登记使用的有100多种,其中欧盟允许使用的有40多种,如乙烯利、增甘磷、矮壮素、助壮素等。
植物生长有时候内源性激素会不足,这时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改善品质、提高产量或延长供应期。比如香蕉,成熟的香蕉不耐贮运,容易发生损伤,在实际贮运过程中,都是采摘青果,在到达销售地后,如果还未成熟,就可以用乙烯利进行人工催熟。再说咱们常吃的马铃薯,大家都知道马铃薯发芽后是有毒性的,那么为了防止发芽,就可以使用氯苯胺灵等激素物质处理,抑制发芽,从而避免食用中毒。还有棉花,使用噻苯隆可以促进脱叶和开桃,有利于机械采收,提高生产效率。
植物生长调节剂(激素)的安全性到底如何?首先,全球范围内至今为止都没有任何关于因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
其次,我国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被归于农药管理范畴,但是它并不是传统意义治病防虫除草的有毒物质,而是属于低微毒性,有的甚至因为无毒而不需要进行残留试验。比如膨大果实常用的氯吡脲其毒性(半致死量大于4918毫克/千克)就低于食盐(半致死量为3200毫克/千克)。
再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浓度非常低,最重要的是过量使用还会破坏植物生长发育平衡,起到反作用,这些都决定了农民不可能大量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因此植物上的激素残留是非常低的。国家从2015年起开始对农产品中的激素残留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激素平均残留值仅为0.001—0.034毫克/千克,远低于致害剂量,可以安全放心食用。
动物激素的使用规定如何?首先,我国规定对存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的化合物一律不得用于食品动物。如严禁瘦肉精类物质、已烯雌酚等激素类药物用于食品动物生产。
其次,作为兽药使用有着严格的监督管理,有禁用药物清单管理制度,休药期规定,处方药管理,兽药残留监控等规定。
总结:动物性激素与植物激素不同,植物激素无毒或微毒且施用量少,安全可靠;动物激素理论上的风险高于植物激素,因此我国从1999年起实施了国家畜禽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将激素类药物作为重点监控对象。
糖尿病患者大量蛋白尿,为何还要用激素治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糖尿病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有可能是糖尿病肾病,也有可能是非糖尿病肾病。而是不是糖尿病肾病,在治疗上是有差别的,其中,激素治疗,就是一个区别。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时,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明确诊断。目前我们国家仍无统一的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现阶段诊断糖尿病肾病,需要参考以下临床特点:大量蛋白尿、有糖尿病相关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病程长(糖肾常见于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当然,有条件的,可以做个肾穿刺活检,对诊断更有帮助。如果确诊为糖尿病肾病,其实激素治疗是一般不用的,因为激素对糖尿病肾病所导致的肾病综合征是没有确切疗效的,且容易导致糖代谢紊乱,加重身体负担。2014年《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也没有推荐激素用于治疗本病,而是着重强调了生活方式的改变、控制血糖、控制血压、纠正脂质代谢紊乱以及肾替代治疗等综合处理措施。
但是,如果是非糖尿病肾病导致的大量蛋白尿(如膜性肾病),那激素治疗是具有应用指征的。所以说,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时,大家不要武断的认为自己就是糖尿病肾病,还可能是慢性肾小球肾炎,而用不用激素,是在明确诊断以后才能定的。
张医生在线---让老百姓也能看懂的医学科普---欢迎关注!
激素的副作用有哪些
糖皮质激素临床常长程大量治疗自身用于免疫类疾病、结缔组织病、风湿类疾病、血液病、肾病等。肾病综合征患者,而长期大剂量应用可累及消化、心血管、内分泌、骨骼、神经等多个系统,轻者表现为轻微不适,停药后多可恢复;重者由于不可耐受而不得不中断治疗,影响病情的转归及预后。其长期大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介绍如下:
1、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负反馈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引起脂肪和水盐代谢紊乱,表现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皮肤菲薄、紫纹、多毛、痤疮、水肿、闭经等。
2、诱发或加重消化性溃疡:糖皮质激素可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减弱胃黏膜细胞的自我保护与修护,诱发或加重溃疡,甚至造成消化道出血或穿孔。
3、诱发或加重感染:这是由于激素降低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4、诱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其发生机制主要是激素促进蛋白质分解而加速糖原异生及增加脂肪沉积,患者血液可呈高凝状态,严重者可诱发冠心病。
5、诱发糖尿病:内分泌系统使空腹血糖升高,停用激素后诱发的糖尿病一般可自愈。
6、骨质疏松:由于长期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减少骨质形成和增加骨质吸收。
7、肌肉萎缩:糖皮质激素可使蛋白质消耗,肌组织水肿及纤维变性,故长期大剂量应用可引起肌肉萎缩。临床主要表现为肌无力、易疲乏。
8、抑制儿童生长发育:糖皮质激素可使儿童发生免疫抑制,骨骼软化易导致骨折等,并可减弱了生长激素功效,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9、骨缺血性坏死:激素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郁滞、骨内压力增加、动脉灌注不足而引起骨梗塞,主要发生在股骨头。
10、诱发精神病和癫痫。
11、诱发青光眼、白内障。
12、停用综合征:患者一旦停用激素,会出现戒断综合征,表现为全身疲乏无力、情绪消沉、表情淡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一旦停用或减药过快可出现反跳现象,即可出现病情反复或者恶化。
如何降低不良反应?
1、使用原则为起始足量、缓慢减药、长期维持。全日量顿服或在维持用药期间两日量隔日一次顿服可减轻激素的不良反应。
2、由于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呈昼夜节律性变化,分泌的峰值在早上7~8点,因此,将一日的剂量于早上7~8服用,药物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最轻,副作用最小。小剂量短程抗炎用药不在此限。
3、服用抑酸药和胃黏膜保护药可降低消化道不良反应,另外,饭后服用激素可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不宜与甾体类抗炎药同时应用。
4、对食欲亢进的患者,则应当适当控制饮食,防止过度肥胖。
5、饮食宜清淡,低盐、低糖、高蛋白饮食,适当补充钾盐,限制高脂饮食,避免吸烟和酗酒,防止咖啡因摄入。必要时加用抗高血压、降糖药。
6、有细菌感染则应尽早使用抗生素。
7、应定期监测患者骨密度情况,早期发现骨异常并及时处理,可补充钙剂、维生素D3等预防骨质疏松。
8、过度兴奋、失眠者可短期内服用小剂量安眠药或养血安神中药。
9、不可减量过快或突然停药,易缓慢减量。
激素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重要临床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不良反应。因此,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扬长避短。大家也不用谈激素色变,一般短期、小剂量、局部用药是不会出现以上所提不良反应。
OK,关于糖尿病患者大量蛋白尿,为何还要用激素治疗和为什么要用激素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