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会被人称为 孔老二 看完你就明白了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孔子被后人称为什么这个问题,孔子后人称其为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孔子被后人称为什么
  2. 孔子被后人称什么
  3. 孔子的后人被称为衍圣公,孟子的后人又被称作什么,他们的地位又如何
  4. 孔子和孟子分别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孔子被后人称为什么

孔子被后人称为:孔圣人、至圣、素王、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圣尼父、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后人称什么

孔子被后人称为孔圣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非常重视教育和道德规范,因此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的后人被称为衍圣公,孟子的后人又被称作什么,他们的地位又如何

孟子的后代,没有皇封的世袭称号,被封过闲职,但是不像孔子后代一样显赫,待遇天差地别。

北宋时,孟子的儿子曾被追封为“新泰伯”。后来一直到明朝,55世孙孟希文才被封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袭至第72世孙孟庆恒时,改为“亚圣奉祀官”。

五经博士是八品官,不是贵族,更谈不到爵位。孔子后代世袭了国公,列文班之首、紫禁城骑马、御道上行走,孟子后代世袭了……科长。

我认为,这可能跟孟子的个人情况有关。

孟子虽然也是个思想家,成就也很高,但是孟子的思想与孔子相比,是不太一样的。

他的政治倾向更为维护下层,而轻视权威,这是封建统治者嘴上可以说,但实际上绝不可能愿意做的事。

还有,孟子所维护的下层,并非百姓,而是地位比君主低的官僚地主阶级。如《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记其九夫为井而无公田者,如《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

这个“井田制”是孟子主张的代表作之一。它相当于既坑了君主又坑了百姓,得利的是中层分子。这种模式,等于是在培植君主以外的势力,而封建统治者最为忌讳的就是其他势力的崛起。有此一桩,孟子的其他论调也受到影响,并不太被重视和推崇。

也就是说,封建统治者虽然承认孟子的学术地位,但是对他的政治思想是比较排斥的。封赐世袭爵位,就等于承认了孟子的所有观点。既然这样,封建统治者又怎么可能愿意给孟子的后代封赐世袭爵位呢?

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孟子所谓的“民”并不是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孟子所处的是奴隶制社会,奴隶和最贫苦的大众,别说“民”,连“人”都算不上。孟子所说的“民”,是中产阶级,跟现代泛指的民众完全不一样。因此,别以为孟子会在乎劳苦大众那么高尚。

另外,孟子的一生虽然以私人讲学为主,但并不是完全没人任用过孟子,他也曾在很多诸侯国为官效力。但是孟子可能真的是官运不济,在历史记载中,他一共辗转了大小23个国家,一个国家不能容留他,大概是那国家的君主思想有问题;两个国家不能容留他,或许是那国家的环境制度太恶劣;三个国家不能容留他,可能是政治前途不明朗……到底是孟子的思想太过分,君主们不肯革新变法呢?还是……?

23个国家呀,这恐怕不单单是国家有问题吧?

“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对于这位圣贤,真的不好说什么。

我们现在看到的孟子言论,是经过历史涤荡,被删除抹去某些部分后留下来的那一部分。虽然不清楚那部分言论到底什么样,但是几千年来,中国并不乏明君圣主,历朝历代都不怎么推崇孟子,这也是真实情况。历朝历代的君王都不太待见他,肯定是有道理的。

我想,那些已经消失的言论,大概就是孟子的后代得不到跟孔子后代同样待遇的原因了。

孔子和孟子分别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孔子丘,被尊称为文圣,意思是文化的圣人;孟子轲,被尊称为亚圣。二人合称孔孟。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OK,关于孔子被后人称为什么和孔子后人称其为什么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在教育学上的贡献被后人称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