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1978年千年古墓现大型盗洞,为何墓中文物却完好无损,以及盗洞为什么不见土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为什么商、周王墓几乎没有被考古工作者发现
那我告诉你一个极度恐怖的事情:至今,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一座完全证实了的夏朝的墓!甚至,我们从未找到任何一座,完全能被确定的夏朝遗址!~其中原因,商周其实与此类似。
第一个是技术原因。四五千年前的古人,技术与后代到底差到多少?完全是断代的状态。
为什么说几乎断代,上古的技术水平,不是一个方面的差距,而是几乎所有方面,都非常差。
金属冶炼能力。和世界上大多数的文明起源相同,中国第一种被大量使用的金属,是青铜。中国青铜使用历史,出现自商朝,普及自周朝。金属器皿的出现,使得文明印记第一次被长久保存,而不至于轻易损毁。但是,夏商几乎没有大量使用过金属物品,瓦罐木石制品就太容易在地下被同化掉了,所以,我们现在能找到的古董,大多起自商周,周朝更多一点。文字记录能力。当时的文字记录意义不明晰。商朝能在世界上被承认,主要来自于甲骨文的功劳。但是,因为与后代文字巨大的差异,事实上,到现在为止,甲骨文每一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还在被各界争论不休。比如,夏的记载,最早来自周朝而非商朝,更不用说夏朝,甲骨文里到底哪个符号代表了夏,至今未有定论。周人初期又曾自称“夏人”(见《尚书》)。后代的记录则是时隔久远,证据不足。记录上古文明的文献,大多来自后代描叙,比如,最为实锤的商周记录是《竹书记年》,此书却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又是在西晋时方为盗墓者所发现。此类书籍文献,不仅数量少,记录不严谨,(皇帝出生的神话就来自此书。)而且,发掘年代较晚,很多东西很难去考证,因而没有相应的充分佐证文献流传下来。辨识度的问题。当代考古在华夏大地上能追溯到最久远的文明遗迹,当属王城岗遗址、新密新砦遗址和二里头遗址,里面出土了大量的上古文物和遗址。但是,很可惜,这些遗址均没有明确的符号印记,无法确定朝代和文明分属。
夏商周三朝的情况均属此类。文字符号使用率低,多数只有简单的纹章或者简单造型,辨识度非常低。
甚至说,认识不足的一般人,就算发现了古代商周墓,都可能当做一个简单的乱葬坑!
这种没有明确标识的墓葬状况,一直到春秋时期以后,诸子百家争鸣,文化大爆发,才得以慢慢好转。
当然,习俗也是很大的原因。中国上古文明,对丧葬的崇拜,远不及埃及和印第安文明。
历史上,第一个明确建立大型王陵的是秦始皇。距今仅仅两千年出点头。
在此之前,古人的墓穴都比较简单,常见的土葬墓,只有一些简单的坑穴和随葬品,没有任何地面标志。
真正的做到了尘归尘,土归土!
人为破坏不仅是盗墓行为。这个曹丞相当居首功,但是,曹丞相之后,其实盗墓多偏向于汉代再往后一点。毕竟,其实,秦汉以前,使用大量殉葬品的习俗并不多见,商周古墓,有多少价值去挖掘,还真的掂量掂量成本与价值。
还有各种故意的文化行为。远的说,有周一朝,文化大多继承自商,却对商朝记载极少,可见朝代传承,对前朝文化的掠夺占有和扭曲破坏极重,而后的诸国战争频繁,也是的文化保存极为困难;再往后,秦始皇的文化统一,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各朝各代的文化革新,都可能对上古文化遗泽造成各种破坏。
总结。尽管因为种种原因,外国人不愿意承认中国的夏王朝的存在,甚至有的人连商朝的存在也要提出质疑,但这些并不妨碍我们国人自己,拥有正确积极的民族历史观。
西方人连《荷马史诗》都能当做历史文献,却连一件真正的文物都找不到。
我们至少能抱着大把的陶器石器玉器,把刚刚校对好的《山海经》放到一边。
(图片来源自网络,侵删。)
汉武帝陵墓被盗
第一次被盗:
公元前84年,也就是汉武帝葬后四年,汉武帝梓宫中的玉箱和玉杖就已经出现在市面,这是西胡康渠国国王所献,因汉武帝生前喜爱,故而作为了随葬品。当时有一个扶风人在市场上看到玉箱和玉杖正在兜售,明码标价为青布30匹、钱9万。这个扶风人倒是挺识货,不经讨价便阔绰出手,买下了这两件珍宝,回家后时常炫耀,拿出与人分享观赏。
不巧的是,有一天观赏的人群中,有一位是汉武帝生前的小奴,识得玉箱、玉杖。这个小奴一下就明白老主子的陵墓可能被盗了,于是急忙报官,当地官员听闻此事不敢耽搁,立即派人捉来扶风人进行审问,可这个扶风人并不知出售者姓甚名谁,那个卖珍宝的商人也并未找到。虽然地方官将所玉箱、玉仗上交朝廷,但已无法掩盖茂陵被盗的现实。
二次被盗:
公元前64年,一个叫李友的采药人,在上党的抱犊山釆药时,偶然发现一个小山洞,由洞内向外散发着金光。于是他就向洞内摸索,发现了一个金箱,打开之后发现里面皆是书籍,共40余卷,2卷《老子》、13卷《太上紫文》、6卷《灵跻经》、6卷《太素中脂经》、9卷《天柱经》、7卷《六龙步元文》、4卷《马皇受真术》。
李友随手打开一卷,上有“御书”二字,这才明白是皇帝御览书籍。随后,劳动人民的朴实品质促使他报告了官府,当时的河东太守张纯闻听此事后不敢怠慢,立刻派人随李友上山,取回金箱。经过鉴定,乃是汉武帝御览书籍,于是立刻上报汉宣帝。汉宣帝起初不信,于是招来武帝时的老人鉴定此物,其中有一个名叫冉登的典书郎,是汉武帝时的侍臣。他看了金箱和经书后痛哭流涕,确认是孝武皇帝(汉武帝)的随葬之物,还是他亲手放进陵墓的。汉宣帝听完便意识到茂陵被盗了,于是派人将金箱书籍送还茂陵,并检查茂陵被盗情况,但派往的官员并未发现盗洞,茂陵依然完整无缺。
1978年千年古墓现大型盗洞,为何墓中文物却完好无损
谢邀,这个1978年发现的古墓,大家知道是哪个么?我想湖北的朋友应该比较清楚吧,这就是著名的“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
话说,1978年的时候,在湖北随州西北郊区一个名叫擂鼓墩的地方,解放军部队在扩建营房,擂鼓墩是一处小土包。工地扩建营房需要平整地面,于是就用炸药和推土机把擂鼓墩的土包整平,结果刚推掉上面的土,就出现了不同于地面上的褐色图层,并且土层里还发现了一些大型的石板,这些石板都有5厘米厚,1-2米宽。负责工地建设的人员担心这是一座古墓,于是将情况上报给了随州市文化馆,经过现场的多次调查,最终确认了这是一座面积巨大的古代石板墓,初步断定面积可达200多平米。
于是,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开始了对这座古墓的发掘工作,但是,正当考古工作人员进行发掘的时候,突然发现,在古墓墓坑南壁的位置发现了一个人为挖开的盗洞。考古人对盗洞是再熟悉不过了,一般发现盗洞,这个墓里的东西基本也就不剩下什么了,所以,这时候大家都很沮丧,要知道这么大型的墓葬别说湖北了,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但是,此时负责发掘工作的考古队长力排众议,要坚持继续发掘下去,整个墓室顶部被一个大型盖板所盖着,当考古队用吊车把盖板掀起来的时候,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使全场的人目瞪口呆。
展现在考古队面前的不是他们熟知的棺、椁等墓室结构,而是一池子满满的水,于是,考古队员清楚了,这个墓室由于地下水的渗漏已经被泡在了水里,原本在土里的发掘工作,变成了在水里。考古队员于是一边排水一边清理污泥,收到水和污泥的影响,这座大墓的墓室没有被盗,更为重要的是,墓室由于长期处在封闭、厌氧的环境中,各种陪葬品完好如初,并且连摆放的位置都没有变化。其中我们的国宝,整套的“曾侯乙青铜编钟”就发现在这座墓中。
现在我们去湖北博物馆可以见到这座墓葬恢弘的场景和各种精美的文物,可以感受到当年发掘工作的过程。但是,如果没有地下水的深入,没有长时间的保水环境,这座墓葬可能早就被盗的一干二净,我们就再也见不到这些珍贵的文物了。曾侯乙墓的发现真的是上天的眷顾吧。
古代盗墓者们为什么单单没有把玉器带走
这个题目让小君我首先想到的是当年英国使臣马戈尔尼访华时乾隆赠送给他玉如意的事儿。
当这位英国大臣接过如此“厚重的礼物”时,心里纳闷的不行:“中国皇帝也太抠门了,送个破白色石头给我!”
其实他永远不知道,玉在中国那可是非常珍贵的东西,乾隆送他完全是看的起他!
马戈尔尼不识玉所以觉得它寒酸,但在中国还有一伙人也“见玉不要”,啥人呢?
古代盗墓贼。
为啥他们去盗墓,看到了玉还不敢要呢?小君分析原因可能有这几个:
玉是皇家陪葬品,有“知识产权”!其实很多盗墓贼之所以不敢要玉,主要还是因为这玉是皇族人的陪葬品,打着“知识产权请勿侵犯”的标签。
比如说金缕玉衣吧,很多盗墓贼们都只敢把玉衣上的金线拆了,而玉片是万万不敢拿的,因为金子到处都有,玉却比较珍贵,况且还是皇家特制玉,你这要拿到大街上卖,难保不被人举报的,最重要的,也没有人敢买啊,太张扬了。
也许。。还真的拿了。。。上面说的这个原因应该是很多盗墓贼不敢拿玉的重要因素,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它不好卖。要搁现在,你看盗墓贼们拿不拿。
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小君分析,就是有的盗墓贼也许还真的拿了,只是没记载下来而已,他们可以当时不卖,留做传家宝,或者找地下黑市悄悄卖,这都是有可能的。
“这是规矩!”最后一个重要原因,也许就是自己所属的“盗墓门派”有要求吧,玉不能拿,否则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搞盗墓的,常年和死人打交道,是最怕这些忌讳的。
好了,说到这里,小君还是想强调,仅仅是古代盗墓者不太敢要玉,现代盗墓者可没这个传统,他们看到玉,那眼睛都直了。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1978年千年古墓现大型盗洞,为何墓中文物却完好无损和盗洞为什么不见土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