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皇子胤禩被称为 八贤王 ,为何康熙却选择了雍正继位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八皇子胤禩被称为“八贤王”,为何康熙却选择了雍正继位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康熙为什么选雍正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八皇子胤禩被称为“八贤王”,为何康熙却选择了雍正继位
  2. 慈禧太后为何选光绪当皇帝
  3. 康熙帝用了什么心思将皇位传给雍正,雍正又是如何明白的
  4. 康熙皇帝为何把皇位传给了雍正,而不是被称贤明的老八

八皇子胤禩被称为“八贤王”,为何康熙却选择了雍正继位

对于“八贤王”这个定义,康熙帝早就看透了,其他人还蒙在鼓里,我的看法是出乎意料的,“佟国维”的做法更是自取灭亡,这“贤”来自于虚荣。

都是康熙帝的一个种子,可是“地”不行,八阿哥胤禩的母亲出身低下,他不服,他要改变命运,要与其他的兄弟们比个高低,比个你死我活,这就产生了“九王夺嫡”的格局。

八阿哥胤禩的动力来自于他的福晋的娘家,八阿哥胤禩的福晋是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更是满洲贵族的格格,这是一位在满清王朝响当当的人物,就此;胤禩人脉大起。

康熙帝眼里的八阿哥胤禩

八阿哥胤禩一次又一次自毁前程

第一次:

热河木兰秋狝,太子胤礽的那个假“调兵符”虽然是十四阿哥胤禵干的,就是八阿哥胤禩打的掩护是为幕后黑手操纵坑害太子胤礽。

第二次:

八阿哥胤禩分管户部,那么户部的银子被官员借走不还,不去积极追缴,反而敲边鼓、背后打冷枪。

第三次:

康熙帝废太子胤礽后,旨意说公推新太子,八阿哥胤禩发动了人海战术,大搞串联,大有不拿下储君之位誓不罢休的势头,吓坏了康熙帝,相当于一场宫廷政变。

第四次:

刑部买卖人命大案,八阿哥胤禩用非正常手段套取口供,使太子胤礽牵连其中,并连夜闯宫门私密向康熙帝打小报告就是让康熙帝知道他掌握了太子的短处,要挟天子。

第五次:

下大力气收买任伯安,企图掌握所谓的“百官行述”,以要挟百官助他谋取储君位置,没得逞利用十四阿哥胤禵上折子围攻四阿哥胤禛私自销毁他垂诞已久的百官行述。

第六次:

康熙帝寿诞之日,调换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敬送礼物,给康熙帝送上一只“死鹰”嫁祸十四阿哥胤禵,为此,康熙帝说:人在做天在看!

康熙帝确认胤禩无缘储君

康熙帝对八阿哥胤禩的定位评语:小人一个,偷鸡摸狗之事干遍,胸无大志,结党营私之徒,典型的阴谋家,不可大用。

纵观八阿哥胤禩的一系列做法早就被那古怪精灵的康熙帝看的一清二楚,虽然康熙帝是以孝治天下,可不能不多想储君的德性,祖宗的江山社稷若交到八阿哥胤禩这样的人手里,康熙帝是坚决不会的。他明明知道在康熙帝的后期朝廷出现了好多弊病,比如吏治腐败、诉讼不公、税制改革、库银不足等等需要一位刚强的汉子,那就是雍正帝。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此文章只代表本人观点!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欢迎评论、留言、互动!

慈禧太后为何选光绪当皇帝

首先,我们看一下光绪皇帝和溥仪的关系。溥仪是醇亲王载沣的儿子,而载沣是光绪皇帝载湉的亲弟弟。按照这个关系,光绪皇帝是溥仪的大伯。慈禧太后选择溥仪继位很有讲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光绪皇帝被囚禁之后,慈禧太后再次垂帘听政,但出于名不正言不顺的情况。在自己病重以后,慈禧太后开始为自己的身后事考虑。光绪皇帝肯定不能留,因为光绪皇帝曾经扬言“自己要报复。”因此,光绪皇帝最后死的不明不白。在光绪皇帝去世以后,已经奄奄一息的慈禧太后还在考虑皇位继承人的问题。

首先,光绪皇帝没有儿子,只能在近支血统中挑选。其他的贵族虽然没问题,但是慈禧不放心,因为其他旁支的贵族继承皇位,自己苦心经营的利益集团肯定会被打破,这是慈禧不能看到的。因此,慈禧太后必须选择符合继承皇位的标准,而且能够保护自己集团利益的人上台。思来想去,也只有光绪皇帝的弟弟醇亲王载沣了。最终,慈禧太后宣布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由于溥仪只有不到3岁,由载沣担任摄政王。溥仪的年号为宣统,道光皇帝的庙号为清宣宗,宣统就是重新回到宣宗一脉统治的意思。

选择载沣和溥仪,慈禧太后另一层考虑,那就是舆论的压力。在1898年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往国外,一直在不停的宣传,各方面的舆论对慈禧太后非常不利。现在皇位继承人是光绪皇帝的侄子,摄政王是光绪皇帝的弟弟,自然堵住了悠悠之口。对于溥仪登基、载沣摄政这套模式,原来的维新派是非常欢迎的,因为自己有了用武之地。当然,慈禧太后还有最后一招,那就是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隆裕皇后是光绪皇帝的妻子,两个人纯属政治婚姻,没有任何的夫妻感情可言。

虽然3岁的溥仪继位、载沣成为了摄政王,但隆裕成为了太后,而是能够垂帘听政。就像当年咸丰皇帝去世之后的模式一样,慈禧太后认为自己留下了一个相互制约的完美组合。但慈禧太后忽略了大势所趋,现在的情况和50年前的局势完全不同,各地的革命愈演愈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以后,溥仪继承了皇位,载沣负责辅政,隆裕太后垂帘听政。当时,清朝为了缓解紧张的局势,推出了预备立宪政策。但是在随后组建的内阁中,大部分内阁成员都是皇族成员,这让很多人失望了。

其实在清朝统治的最后几年里,各地的革命党已经发动了一系列的起义,例如广州起义等等。但这些起义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最终都失败了。在1911年10月,也就是溥仪登基的第3年,湖北地区爆发了著名的武昌起义。这次起义的规模并不大,但是却如同星火燎原一般,迅速波及了南方各地,10多个省份先后响应。此时的载沣已经焦头烂额,不得不派遣北洋新军南下镇压。但是,北洋新军不听调遣。在这样的情况下,载沣不得不请袁世凯出山,从而上演了皇族内阁总辞职的故事。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康熙帝用了什么心思将皇位传给雍正,雍正又是如何明白的

在康熙皇帝的众多儿子中,能明白他心思的人屈指可数,而雍正则算是最懂康熙的一个。

康熙六十一年冬(公元1722年12月),在位六十一年,已然六十九岁高龄的康熙皇帝,崩于畅春园。

而随着传位诏书的宣读,一度让在场的人有点晃了神。

谁也没想到,谁也不明白,经历了“九子夺嫡”,以及两度废除太子的康熙皇帝,居然会把皇位传给了老四胤禛。

毕竟,在传位诏书没有公布之前,自诩为“天下第一闲人”的老四,安静得仿佛不存在一般。

但结果就摆在那里,老四胤禛成了康熙的继位人,那么,康熙为何最终会把皇位传给老四呢?其实总结一句话就是,老四胤禛弄明白了父亲康熙的心思,知道他到底在担忧和惧怕什么,故而,抓住问题核心的他登上皇位,是必然的结果。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曾经给还未登基的胤禛说过这么一句话。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出自于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这一章的核心重点,就在于这“不争”二字,而历史上的胤禛,恰恰是把“不争”二字理解到位,也执行到位了。

作为开创清朝第一个盛世的康熙皇帝来讲,他一生功绩颇多,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三征准噶尔,驱逐沙俄,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君王。

但在传位这件事上,最开始,他也是相当焦头烂额。

为什么呢?儿子太多,并且一个比一个优秀,虽说让他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

而一切麻烦的根源,就出在了他曾经最看好也最喜欢的嫡长子胤礽身上。

胤礽是康熙的发妻赫舍里氏所生,赫舍里氏活着的时候,即对康熙的脾气,又温良贤德,因此,康熙与她感情极好。

但可惜,赫舍里氏死得早,年纪轻轻就没了。

因此,带着对发妻的追思,康熙对赫舍里氏所生的胤礽宠爱有加,甚至在其两岁的时候,就将立为了皇太子。

而当时的康熙,才不过21岁而已。

按常理来讲,早早地公布太子名位,这是一件对国家和朝廷都有利的事情,毕竟古代历来就强调“太子乃是国本”一说,确立了太子,也就等同于稳固了国本。

但问题是,康熙实在是太能活了。

康熙从八岁登基,一直等到太子胤礽已然是四十多岁的时候仍旧健在,并且身体倍儿棒,丝毫看不出有“下岗”的意思。

所以,胤扔很着急,毕竟,等的实在是太久了。

本身,胤礽在年轻的时候,就有点不正常,性格上颇为冷漠,比如康熙生病,别的皇子都是嘘寒问暖且挤破头的近前伺候,但胤礽却丝毫没有忧愁的样子。

仅是这一点,就让康熙对他很有意见。

而除此之外,也许是因为等的太久,胤礽的脾气愈发暴躁,只要别人有一点做的让他不爽,那么他马上就是拳脚相加。

史料记载,挨过胤礽打的人,上至诸皇子和王公大臣,下至奴才小兵。

这其中,被详细记载于史料中挨过他打的高官就有:康熙的侄子海善、正红旗都统普奇、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纳尔素等。

更要命的是,胤礽打起人来,下手没轻没重,丝毫不顾及对方的身份。

还有,胤礽对于自己手下的奴才们,相当的纵容,完全不管他们在外欺压他人,当时的京城里,随便一处都能找到被胤礽手下奴才欺负过的人。

久而久之,别人对胤礽积累起来的怨恨日渐增多,史料记载,“致使包衣上下无不怨恨”。

终于,在康熙四十七年,趁着康熙皇帝出巡塞外的机会,在大阿哥胤禔的牵头下,几个皇子外加几个大臣,联合起来狠狠的告了胤礽一状。

他们列举了胤礽的诸多不法之事,比如他暴戾不仁,再比如他肆意殴打王公大臣,还有他纵容属下贪贿,以及他截留蒙古贡品等罪。

这份举报,虽说部分有添油加醋的成分,但大体上还是比较契合事实的,因此,康熙在听完并进行了解之后,气的是浑身发抖。

康熙生气,不仅是因为太子的暴行所气恼,同时更是不满太子的越位处事。

更重要的是,就在康熙对胤礽开始不满的同时,在返京途中,胤礽又趁着夜色偷偷靠近康熙的帐篷,这让康熙当时就怀疑,胤礽有可能要“弑逆”。

所以,康熙一怒之下,就把胤礽的太子之位给废了,这是胤礽的第一次被废,而随着他被废黜,一场暗流涌动的风波也就随之而来。

什么风波呢?很简单,胤礽被废了,自然就需要新的太子,所以,其他有实力的皇子,就开始跃跃欲试。

那么当时有一定实力的皇子都有谁呢?除了胤礽之外,那就是老大胤禔、老三胤祉、老四胤禛、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老十三胤祥以及老十四胤禵。

这就是康熙晚年时期“九子夺嫡”的核心成员。

而在太子胤礽被废之初,第一个迫不及待首先跳出来下场的,是康熙的皇长子,也就是大阿哥胤禔。

胤禔的出身很低,虽说年长于胤礽,但由于生母的关系,他只能算是康熙的庶长子。

史料中记载的胤禔,不仅人长得很帅,并且文武双全,曾经多次跟随父亲康熙出征,立了不少战功。

并且,胤禔在朝臣中也不乏有支持者,比如纳兰明珠,就属于胤禔这一派。

此外,古代一直就有“立长不立幼”的规矩,如今嫡长子被废,按照惯例,通常上位的就是庶长子。

所以在最初,胤禔是有“一争”的实力的。

但问题是,他高兴得有些过头了,在胤礽刚刚被废时,他就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更要命的是,他说了不少蠢话,也干了不少蠢事。

比如,他不仅没有对弟弟被废而感到丝毫怜悯,反而上折子建议康熙把胤礽处死。

其次,他自认为康熙喜欢仁慈示人,所以肯定不会对胤礽痛下杀手,于是他“主动请缨”,表示自己愿意充当爸爸的“黑手套”,也就是杀了胤礽。

胤禔这种反应,其实也能理解,毕竟他才是长子,但就因为庶子的身份,让他失去了继承资格,所以,这么多年以来,他的心情之郁闷,可想而知。

但他这种急不可耐的态度,着实吓到康熙了。

要知道,虽说古代帝王大多以“冷血”著称,但不管怎么说,帝王也是人,所以在康熙看来,即便是胤扔再有罪,那也是你胤禔的弟弟。

作为哥哥,你胤禔不仅不帮弟弟,反而落井下石,完全没有什么兄友弟恭的意思,这样的胤禔,还算是个人吗?

所以,康熙当时就对胤禔评价了两个字“愚顽”,即又蠢又坏。

因此,胤禔算是因此彻底失去了康熙对他的所有好感,也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可能,在之后康熙宣布从诸皇子中再择一人为新太子时,干脆直接去除了胤禔的名字。

而到了这种地步,老大胤禔依旧没有消停,他眼见自己继位无望,转而开始支持老八胤禩,但是他支持老八的办法再次证明,人要是蠢起来,那可真是没有底线。

他对康熙说,看相人张明德曾相面老八,称老八“后必大贵”。

普通人日后“大贵”,无非是当个官或者发个财,但老八是皇子,皇子的大贵,那不就是意味着老八将来会当皇帝吗?

胤禔此举,其实隐藏的意思就是看康熙的反应,要么认同,要么不认同,这样一来,不就知道康熙的态度了吗?

但康熙对此的反应却出乎胤禔意料之外,他先是斥责老八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同时又骂老八听闻张明德狂言竟然不奏闻,另外,还职责胤禩以及其党羽相互勾结,有意谋害太子胤礽。

最终,将老八革去了贝勒爵位,并加以监视。

由此,康熙不仅厌恶老八胤禩,同时更对胤禔的反感又增加几分,与此同时,皇三子胤祉又借机给胤禔送上了一个“进监”大礼包。

当时胤祉举报胤禔,说他曾经试图通过“魇镇”的方式,诅咒太子胤扔早点死。

这下,康熙是真的怒了,再次下令追查此事,结果一查不要紧,查出来的结果,差一点把康熙气的背过气去。

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呢?原来,这一切都是老大胤禔在背后搞鬼。

那个相面人张明德,其实是老大请来给自己看相的,两人相谈甚欢,并且在交谈中,老大听张明德吹牛,说这世上有武艺高强之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干掉大内高手。

也不知道老大怎么想的,总之他信了。

因此,他就出钱暗中搜罗高手去行刺太子,结果行动失败,太子安然无恙,不过,当时老大手段隐蔽,康熙虽说进行了追查,但始终没有查出幕后主使是老大胤禔。

之后,老大又听张明德提起,他曾经去老八府上想给老八看相,结果却被赶了出来,因此张明德很没面子,所以就恨上了老八。

听到这个事情后,老大想到了一个祸水东引得主意,准备把行刺太子的责任,扣在老八身上。

于是,他趁着太子被废,同时群臣对老八的呼声较高之际,趁机给康熙上折子,称张明德曾相面老八,说老八日后大贵,也就是将来会当皇帝的意思。

这样一来,康熙自然就开始先前的行刺太子一事是老八所为,这也就是为何康熙曾指责老八以及其党羽有意谋害太子的原因。

所以,老大这一招确实狠,康熙在当时也信以为真,若不是老三胤祉的举报,恐怕一直到康熙死,也不知道这一切都是老大在搞鬼。

当然,在事情查明后,老大也迎来了最后的归宿,康熙下令将其革去郡王爵位,并终生圈禁。

虽说事情查明了真相,但经过这么一闹,康熙也意识到,太子之位是不能空缺的,不然,将来还是会发生这种兄弟相残的事情出来。

只不过,他当时的想法,并不是立一个新太子,而是流露出复立胤礽的意思。

所以,在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年末,康熙召集群臣,以重新册立太子的名义,让群臣提出保举。

原本他以为,经过前几日他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复立太子的意思,底下的大臣们应该知道怎么做,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朝着他所希望的方向而去。

当时,以佟国维、马齐等重臣为首的一帮人,联名保举了老八。

群臣的这个态度,让康熙尤为不满,最终,康熙只得找了个所谓“梦中所示”的荒唐理由,强行将胤礽释放,同时,为了安抚群臣,又将胤禩复封为贝勒。

之后,康熙马不停蹄地又将胤礽复立为了太子。

表面上看,胤礽被复立为太子,似乎国本已定,但实际在当时并非如此,一来,胤礽经过先前废黜一事后,势力以及声望已经大受损伤,并且,曾经是他坚定支持者的索额图,也在他废黜期间被夺官幽禁而后处死。

二来,其他皇子经过此次的夺嫡之争后,除了大阿哥胤禔被圈禁之外,剩下的人实力大增,而有了更强的实力后,不安分的想法就按捺不住,所以也就不可能再向以前那样本本分分了。

因此,九子夺嫡在这个时候,开始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

而就在这种情况下,太子胤礽又“幡然醒悟”,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他经历先前被废黜的风波后终于懂得,自己最大的障碍,不是弟弟们,而是自己的父亲康熙。

唯有早点让康熙“让位”,自己才会彻底安稳。

所以,他开始联合手底下的人,密谋了一个“篡权”计划,说白了就是就是想逼迫康熙退位,大有准备来一出“玄武门之变”的势头。

但可惜的是,胤礽不是李世民,他的计划还开始,就被康熙知道了。

康熙五十年,胤礽策划逼迫康熙退位事发,依附于其的诸多大臣均被锁拿问罪,次年九月,康熙宣布,再度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

至此,胤礽彻底失去了继位资格,他的余生,也和他的大哥一样,在高墙中度过。

胤礽再度被废之后,大臣们建议康熙抓紧时间册立新太子,当时呼声较高的依然是老八胤禩,但康熙对此不置可否,所以,太子之位一度空悬了数年。

并且,当时的老八吃了上次的教训在之后,也知道了此时不是争强好胜的时候,必须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以此赢得父亲的好感,才有可能继承皇位。

老八的想法确实不错,但在康熙五十三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老八也彻底失去了继位可能。

当年十一月,康熙巡视热河,老八却未随侍,原因是老八的生母恰逢周年祭日,因此,老八就派了个太监前去向康熙说明情况,并说自己会在汤泉处等候父亲。

原本这也没什么,但事情坏就坏在当时老八托太监带给康熙的一件礼物上。

老八送去的礼物,是一对海东青,海东青是满族人心中的神鸟,极为难得,由此可见,老八在礼物选择上还是比较用心。

但等到了太监把海东青送到康熙那里时,居然发现海东青已经死了。

也许是途中运输不当,也许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呈现在康熙面前的海东青已然全无气息,这下,康熙是勃然大怒。

为什么呢?当时的康熙已经是垂垂老矣,而老年人最忌讳的就是“死”字,康熙也不例外。

所以,康熙因“死鸟”而心生厌恶,继而直接以此为由对老八以及其党羽展开打击,甚至还公开发表声明,称“从此与胤禩的父子关系意就断绝了”。

这件事,就是在“九子夺嫡”中,性质极为严重的“毙鹰事件”。

毙鹰事件后,老八一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并且,老八本人也因为此事吓得大病了一场,虽说后来他和康熙的关系和好了,但其一党的势头大不如前。

也正因为如此,老八知道自己再无可能会成为太子,所以,转而开始支持老十四胤禵。

胤禵曾经在几年前,也就是大阿哥胤禔意图引祸至老八身上时,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冒着被康熙责打的风险为老八出头说话。

虽说当时确实惹恼了康熙,但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让康熙觉得这个儿子有情有义,认为他心直口快,拥有难得的表里如一的品质。

所以,在康熙晚期,曾一度对胤禵青睐有加。

而到了康熙五十七年时,胤禵又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且抵任之后,虚心纳谏,身先士卒,很好的完成了康熙交办的军务,成功的驱逐了准噶尔保卫了西藏。

因此,老十四的在朝中的呼声越老越高,包括老八以及其党羽,也纷纷投至了老十四麾下。

到了这个时候,基本上大部分人都认为,年迈的康熙皇帝,必然是会将皇位传给老十四,毕竟,太子胤扔再无翻盘的可能,大阿哥胤禔如今被圈禁,老八也失去了机会,所以,老十四成为继承人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但最终,绝大多数人失算了。

康熙崩逝后,传位诏书上所写的名字,即不是老十四,也不是其他皇子,而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的老四胤禛。

如果细心一点的人就会发现,在九子夺嫡期间,老四的存在感似乎并不高,包括前文中所涉及的几个重大事件,也很少见到他的身影出现。

所以,当时是谁也没想到,谁也不明白,为什么是老四继承了皇位。

但正是谁也想不到和谁也不明白,恰恰是老四胤禛的高明之处,他高明就高明在,早在很早的时候,他就明白了康熙的心思。

作为一代明主,康熙在开疆拓土以及建立功勋的同时,其实他也是一个对权力有着极强掌控欲的皇帝。

少年时被鳌拜擅权,为了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十几岁的康熙不惜以身犯险,费尽心思也要把鳌拜扳倒。

成年后,为了制衡群臣,康熙上演了“拉一个打一个”的戏码,曾权倾朝野的明珠、索额图二人,其最终凄凉结局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随着在位的时间越来越长,康熙对于权力的迷恋也越来越深,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怎么能舍得轻易就把权力交出去呢?

所以,一旦出现有威胁到他权力的事情,必然就会遭到他的严厉打击。

为什么太子胤礽第一次会被废除?核心原因就是康熙当时评价胤礽的那句话,“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康熙在害怕,他害怕被新人顶班,害怕权力被儿子分走,更害怕儿子会在忍耐不住时,效仿古代,来一个“弑父夺权”的戏码。

这也是在胤礽第一次被废前夕,就因为他夜里接近康熙帐篷,康熙就不由分说,认定胤礽有“弑逆”嫌疑的原因。

并且,康熙还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他一方面是他担心被新人顶班,另一方面在胤礽被废之后,他又着急没有储君,所以就有意识训练和观察其他皇子,想让优秀之人胜出。

而这种矛盾的心理,恰恰给皇子们带来了灭顶之灾。

如果不表现,或者是混吃等死,就会被康熙嫌弃不上进,继而被抛弃和离开政治中心,但如果表现太显眼,又会让康熙觉得有想要赶快登场的嫌疑。

所以说,当康熙皇帝的儿子,是真心累。

当然,要想既不被康熙疑心,又能获得他的认可,虽说难但也不是做不到,这其中的核心,就是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而老四胤禛,显然明白了康熙所想,也做到了康熙所希望的样子。

他是真的把“不争”理解到了极致,从一开始,就抱着“韬光养晦”绝不出头的理念,因此,才会在九子夺嫡期间,很少见他参与进某件事的情况。

这样一来,胤禛就在康熙心中留下了一个“友爱兄弟”、“不涉及党争”的好印象。

当然,仅凭这样显然还不够,康熙所希望的继承人,可不是一个无欲无求的老好人,他还要看到儿子有能力的一面。

这一点,老四胤禛做得尤为卓越,康熙交办的事务,几乎每一样的他都能圆满完成,比如清查账目,再比如负责组织科举阅卷等。

可以说,在政务方面,老四通过完成一件又一件康熙交代的事情,不仅锻炼了自身的能力,更赢得了康熙的好感与认可。

此外,老四还以至诚至孝,让康熙对他信赖有加。

总之,老四通过不参与争储,又听话照做,加上表现出孝顺的一面,确实是让康熙对他好感度极高,而他之所以做这些,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看懂了康熙最为担忧与惧怕的,正是不想被新人顶班这种微妙心理。

当然,在九子夺嫡后期,看懂康熙这种心思的人不止老四一个,当时的老三胤祉,也明白了这一点,并且,也开始和老四一样处处以“无心争储”而示人。

但老三胤祉失误就失误在,他选择了和老四不一样的路。

老四在表现出无心争储的同时,通过完成康熙交办的事情来表现出了处理军国大事的能力,但老三呢,他当时所做的,是修书、修算法等等。

这确实是部分赢得了康熙的赞许,但也给康熙留下了不具备处理军国大事能力的印象。

所以,曾经同样一度很有希望成为继承人老三胤祉,之所以会最终败北,核心因素就在于这里,他没能向康熙展示出自身的政务能力,故而康熙就认为他不会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更重要的是,在老四表现出“恬淡”的同时,暗中的动作可没停,年羹尧、隆科多,这两个在后来帮助他继承皇位、稳定局势的重要人物,就是老四在不动声色之间,将其拉倒自己阵营的。

总而言之,在老四逼真的表演之下,晚年的康熙实实在在的被他所迷惑了,在康熙看来,老四是个仁慈之人,同时他和其他兄弟也没有太大矛盾,又具备一定的政务能力,所以,由他继位,不仅可以保障江山,同时,他的其他儿子,也不会遭到清洗。

所以,老四就这样得到了康熙的认可,最终继位登基,是为雍正皇帝。

当然,在雍正登基后,随即就开始对他的兄弟展开了清算,当年曾参与“九子夺嫡”的皇子,除了老十三之外,其余的每一个下场都较为凄凉,为此雍正也落了个“冷酷无情”的名声,但不可否认的是,雍正在位13年,通宵达旦、呕心沥血,最终将大清朝带上了新的高度,也为康乾盛世完成了重要的衔接工作,所以康熙传位于雍正,绝对是最正确的选择。

康熙皇帝为何把皇位传给了雍正,而不是被称贤明的老八

康熙选择雍正,有三个原因

第一,根据中国几千年来的传位传统,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

皇子中,雍正排行老四,他前面是皇长子胤禔,母为惠妃那拉氏。皇次子胤礽,母为赫舍里氏孝诚仁皇后,皇三子胤祉,母为荣妃马佳氏。

这三位皇子的母亲里,皇次子,也就是后来的废太子虽然不算长子,但可以算嫡子,因为她的母亲孝诚仁皇后,也就是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是康熙少年元配结发妻子,是康熙最最疼爱的皇后。赫舍里氏不但陪伴康熙度过了早年亲政时期的所有风波,还一直在努力为康熙传宗接代,只是最开始生下来的几个皇子都夭折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皇后二十二岁時生下(嫡次子)胤礽,就难产而亡,康熙特别难过,因此特别宠爱胤礽。很早就把他立为太子。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也有很好的反映,康熙晚年,尽管太子恃宠而骄,骄横跋扈,贪得无厌,但是康熙还是多次犹豫,多次废立,因为他对太子,对太子生母是有深深的宽容怜爱之情的。

所以,在废太子之前,康熙没有别的选择人选,他最喜欢的就是这个年龄最大的,唯一的嫡子,就是太子。皇长子胤禔看不惯胤礽,想夺嫡,很早就被康熙看穿,然后把他给废了,可见康熙喜欢胤礽是有多坚定。

太子被废以后,康熙肯定是遵循立长不立幼的顺序,那么,四爷比八爷长,是首选。虽然四爷胤禛的生母乌雅氏德妃出身低微,没有抚育的资格,但是胤禛满月后由佟贵妃抚养,她是领侍卫内大臣、承恩公、国舅佟国维之女,也是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亲侄女,康熙帝的表姐妹。因此胤禛也就子因母贵了。八爷胤禩的母亲是良妃,出生后由惠妃抚养,也就是皇长子的母亲。康熙对他的好感不会比对别的皇子高多少。

第二,看品德。

所有皇子中,雍正在康熙面前表现得与世无争,刚直不阿,敢于担当,在九子夺嫡的混乱中,雍正不拉帮结派,上蹿下跳,这一点康熙是很喜欢的。雍正早年性情急躁,康熙还批评过他,但是后来他修生养性,韬光养晦,努力与各皇子搞好关系,康熙知道他是个孤臣,很满意。而八爷拉帮结派,为了夺嫡不惜坑害自己的兄弟,把朝局搞得乌烟瘴气,这一点,康熙是很忌惮的。

第三点,看能力。

雍正因为是皇子中年龄偏大的,早年自然而然经常跟康熙到处出访,代办政务,得到了很多历练——

公元1686年,胤禛与胤禔、胤礽、胤祉随康熙巡行塞外。

公元1696年,康熙亲征噶尔丹。胤禛与胤祺、胤佑、胤禩分掌八旗十营。

公元1702年,胤禛与胤礽、胤祥随驾巡行五台山并南行。

公元1718年,康熙命胤禛与胤祉率文武百官送大将王胤禵(一名胤祯)于德胜门。

公元1721年,康熙六十大庆。胤禛被特意派往盛京祭祖。

康熙对胤禛的工作能力很信任,相对来说,八爷胤禩的机会就要少很多。而众多机会中,军事,祭祀活动都是比较重要的关乎国家社稷的大事,均有胤禛参与,可见康熙对他的器重和信任程度之深。

关于“好圣孙”这个说法,当时弘历的年纪很小,表现不出多大治国的韬略和才干,康熙选雍正为帝,有喜欢圣孙的因素,也只是喜欢而已,更多的还是看重雍正的才能本生。

关于本次八皇子胤禩被称为“八贤王”,为何康熙却选择了雍正继位和康熙为什么选雍正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康熙放弃有八贤王之称的八爷,而选择了名声不好的雍正,到底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