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八阿哥胤禩的能力强于雍正,为何康熙最终还是选择了雍正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八阿哥的能力明明更强于雍正,为何康熙最终还是选择了雍正,康熙为什么选择雍正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康熙帝用了什么心思将皇位传给雍正,雍正又是如何明白的
  2. 康熙死后雍正当上皇帝真的是康熙的旨意吗
  3. 因为孙子弘历的缘故,康熙才把皇位传给雍正吗
  4. 八阿哥的能力明明更强于雍正,为何康熙最终还是选择了雍正

康熙帝用了什么心思将皇位传给雍正,雍正又是如何明白的

在康熙皇帝的众多儿子中,能明白他心思的人屈指可数,而雍正则算是最懂康熙的一个。

康熙六十一年冬(公元1722年12月),在位六十一年,已然六十九岁高龄的康熙皇帝,崩于畅春园。

而随着传位诏书的宣读,一度让在场的人有点晃了神。

谁也没想到,谁也不明白,经历了“九子夺嫡”,以及两度废除太子的康熙皇帝,居然会把皇位传给了老四胤禛。

毕竟,在传位诏书没有公布之前,自诩为“天下第一闲人”的老四,安静得仿佛不存在一般。

但结果就摆在那里,老四胤禛成了康熙的继位人,那么,康熙为何最终会把皇位传给老四呢?其实总结一句话就是,老四胤禛弄明白了父亲康熙的心思,知道他到底在担忧和惧怕什么,故而,抓住问题核心的他登上皇位,是必然的结果。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曾经给还未登基的胤禛说过这么一句话。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出自于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这一章的核心重点,就在于这“不争”二字,而历史上的胤禛,恰恰是把“不争”二字理解到位,也执行到位了。

作为开创清朝第一个盛世的康熙皇帝来讲,他一生功绩颇多,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三征准噶尔,驱逐沙俄,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君王。

但在传位这件事上,最开始,他也是相当焦头烂额。

为什么呢?儿子太多,并且一个比一个优秀,虽说让他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

而一切麻烦的根源,就出在了他曾经最看好也最喜欢的嫡长子胤礽身上。

胤礽是康熙的发妻赫舍里氏所生,赫舍里氏活着的时候,即对康熙的脾气,又温良贤德,因此,康熙与她感情极好。

但可惜,赫舍里氏死得早,年纪轻轻就没了。

因此,带着对发妻的追思,康熙对赫舍里氏所生的胤礽宠爱有加,甚至在其两岁的时候,就将立为了皇太子。

而当时的康熙,才不过21岁而已。

按常理来讲,早早地公布太子名位,这是一件对国家和朝廷都有利的事情,毕竟古代历来就强调“太子乃是国本”一说,确立了太子,也就等同于稳固了国本。

但问题是,康熙实在是太能活了。

康熙从八岁登基,一直等到太子胤礽已然是四十多岁的时候仍旧健在,并且身体倍儿棒,丝毫看不出有“下岗”的意思。

所以,胤扔很着急,毕竟,等的实在是太久了。

本身,胤礽在年轻的时候,就有点不正常,性格上颇为冷漠,比如康熙生病,别的皇子都是嘘寒问暖且挤破头的近前伺候,但胤礽却丝毫没有忧愁的样子。

仅是这一点,就让康熙对他很有意见。

而除此之外,也许是因为等的太久,胤礽的脾气愈发暴躁,只要别人有一点做的让他不爽,那么他马上就是拳脚相加。

史料记载,挨过胤礽打的人,上至诸皇子和王公大臣,下至奴才小兵。

这其中,被详细记载于史料中挨过他打的高官就有:康熙的侄子海善、正红旗都统普奇、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纳尔素等。

更要命的是,胤礽打起人来,下手没轻没重,丝毫不顾及对方的身份。

还有,胤礽对于自己手下的奴才们,相当的纵容,完全不管他们在外欺压他人,当时的京城里,随便一处都能找到被胤礽手下奴才欺负过的人。

久而久之,别人对胤礽积累起来的怨恨日渐增多,史料记载,“致使包衣上下无不怨恨”。

终于,在康熙四十七年,趁着康熙皇帝出巡塞外的机会,在大阿哥胤禔的牵头下,几个皇子外加几个大臣,联合起来狠狠的告了胤礽一状。

他们列举了胤礽的诸多不法之事,比如他暴戾不仁,再比如他肆意殴打王公大臣,还有他纵容属下贪贿,以及他截留蒙古贡品等罪。

这份举报,虽说部分有添油加醋的成分,但大体上还是比较契合事实的,因此,康熙在听完并进行了解之后,气的是浑身发抖。

康熙生气,不仅是因为太子的暴行所气恼,同时更是不满太子的越位处事。

更重要的是,就在康熙对胤礽开始不满的同时,在返京途中,胤礽又趁着夜色偷偷靠近康熙的帐篷,这让康熙当时就怀疑,胤礽有可能要“弑逆”。

所以,康熙一怒之下,就把胤礽的太子之位给废了,这是胤礽的第一次被废,而随着他被废黜,一场暗流涌动的风波也就随之而来。

什么风波呢?很简单,胤礽被废了,自然就需要新的太子,所以,其他有实力的皇子,就开始跃跃欲试。

那么当时有一定实力的皇子都有谁呢?除了胤礽之外,那就是老大胤禔、老三胤祉、老四胤禛、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老十三胤祥以及老十四胤禵。

这就是康熙晚年时期“九子夺嫡”的核心成员。

而在太子胤礽被废之初,第一个迫不及待首先跳出来下场的,是康熙的皇长子,也就是大阿哥胤禔。

胤禔的出身很低,虽说年长于胤礽,但由于生母的关系,他只能算是康熙的庶长子。

史料中记载的胤禔,不仅人长得很帅,并且文武双全,曾经多次跟随父亲康熙出征,立了不少战功。

并且,胤禔在朝臣中也不乏有支持者,比如纳兰明珠,就属于胤禔这一派。

此外,古代一直就有“立长不立幼”的规矩,如今嫡长子被废,按照惯例,通常上位的就是庶长子。

所以在最初,胤禔是有“一争”的实力的。

但问题是,他高兴得有些过头了,在胤礽刚刚被废时,他就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更要命的是,他说了不少蠢话,也干了不少蠢事。

比如,他不仅没有对弟弟被废而感到丝毫怜悯,反而上折子建议康熙把胤礽处死。

其次,他自认为康熙喜欢仁慈示人,所以肯定不会对胤礽痛下杀手,于是他“主动请缨”,表示自己愿意充当爸爸的“黑手套”,也就是杀了胤礽。

胤禔这种反应,其实也能理解,毕竟他才是长子,但就因为庶子的身份,让他失去了继承资格,所以,这么多年以来,他的心情之郁闷,可想而知。

但他这种急不可耐的态度,着实吓到康熙了。

要知道,虽说古代帝王大多以“冷血”著称,但不管怎么说,帝王也是人,所以在康熙看来,即便是胤扔再有罪,那也是你胤禔的弟弟。

作为哥哥,你胤禔不仅不帮弟弟,反而落井下石,完全没有什么兄友弟恭的意思,这样的胤禔,还算是个人吗?

所以,康熙当时就对胤禔评价了两个字“愚顽”,即又蠢又坏。

因此,胤禔算是因此彻底失去了康熙对他的所有好感,也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可能,在之后康熙宣布从诸皇子中再择一人为新太子时,干脆直接去除了胤禔的名字。

而到了这种地步,老大胤禔依旧没有消停,他眼见自己继位无望,转而开始支持老八胤禩,但是他支持老八的办法再次证明,人要是蠢起来,那可真是没有底线。

他对康熙说,看相人张明德曾相面老八,称老八“后必大贵”。

普通人日后“大贵”,无非是当个官或者发个财,但老八是皇子,皇子的大贵,那不就是意味着老八将来会当皇帝吗?

胤禔此举,其实隐藏的意思就是看康熙的反应,要么认同,要么不认同,这样一来,不就知道康熙的态度了吗?

但康熙对此的反应却出乎胤禔意料之外,他先是斥责老八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同时又骂老八听闻张明德狂言竟然不奏闻,另外,还职责胤禩以及其党羽相互勾结,有意谋害太子胤礽。

最终,将老八革去了贝勒爵位,并加以监视。

由此,康熙不仅厌恶老八胤禩,同时更对胤禔的反感又增加几分,与此同时,皇三子胤祉又借机给胤禔送上了一个“进监”大礼包。

当时胤祉举报胤禔,说他曾经试图通过“魇镇”的方式,诅咒太子胤扔早点死。

这下,康熙是真的怒了,再次下令追查此事,结果一查不要紧,查出来的结果,差一点把康熙气的背过气去。

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呢?原来,这一切都是老大胤禔在背后搞鬼。

那个相面人张明德,其实是老大请来给自己看相的,两人相谈甚欢,并且在交谈中,老大听张明德吹牛,说这世上有武艺高强之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干掉大内高手。

也不知道老大怎么想的,总之他信了。

因此,他就出钱暗中搜罗高手去行刺太子,结果行动失败,太子安然无恙,不过,当时老大手段隐蔽,康熙虽说进行了追查,但始终没有查出幕后主使是老大胤禔。

之后,老大又听张明德提起,他曾经去老八府上想给老八看相,结果却被赶了出来,因此张明德很没面子,所以就恨上了老八。

听到这个事情后,老大想到了一个祸水东引得主意,准备把行刺太子的责任,扣在老八身上。

于是,他趁着太子被废,同时群臣对老八的呼声较高之际,趁机给康熙上折子,称张明德曾相面老八,说老八日后大贵,也就是将来会当皇帝的意思。

这样一来,康熙自然就开始先前的行刺太子一事是老八所为,这也就是为何康熙曾指责老八以及其党羽有意谋害太子的原因。

所以,老大这一招确实狠,康熙在当时也信以为真,若不是老三胤祉的举报,恐怕一直到康熙死,也不知道这一切都是老大在搞鬼。

当然,在事情查明后,老大也迎来了最后的归宿,康熙下令将其革去郡王爵位,并终生圈禁。

虽说事情查明了真相,但经过这么一闹,康熙也意识到,太子之位是不能空缺的,不然,将来还是会发生这种兄弟相残的事情出来。

只不过,他当时的想法,并不是立一个新太子,而是流露出复立胤礽的意思。

所以,在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年末,康熙召集群臣,以重新册立太子的名义,让群臣提出保举。

原本他以为,经过前几日他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复立太子的意思,底下的大臣们应该知道怎么做,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朝着他所希望的方向而去。

当时,以佟国维、马齐等重臣为首的一帮人,联名保举了老八。

群臣的这个态度,让康熙尤为不满,最终,康熙只得找了个所谓“梦中所示”的荒唐理由,强行将胤礽释放,同时,为了安抚群臣,又将胤禩复封为贝勒。

之后,康熙马不停蹄地又将胤礽复立为了太子。

表面上看,胤礽被复立为太子,似乎国本已定,但实际在当时并非如此,一来,胤礽经过先前废黜一事后,势力以及声望已经大受损伤,并且,曾经是他坚定支持者的索额图,也在他废黜期间被夺官幽禁而后处死。

二来,其他皇子经过此次的夺嫡之争后,除了大阿哥胤禔被圈禁之外,剩下的人实力大增,而有了更强的实力后,不安分的想法就按捺不住,所以也就不可能再向以前那样本本分分了。

因此,九子夺嫡在这个时候,开始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

而就在这种情况下,太子胤礽又“幡然醒悟”,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他经历先前被废黜的风波后终于懂得,自己最大的障碍,不是弟弟们,而是自己的父亲康熙。

唯有早点让康熙“让位”,自己才会彻底安稳。

所以,他开始联合手底下的人,密谋了一个“篡权”计划,说白了就是就是想逼迫康熙退位,大有准备来一出“玄武门之变”的势头。

但可惜的是,胤礽不是李世民,他的计划还开始,就被康熙知道了。

康熙五十年,胤礽策划逼迫康熙退位事发,依附于其的诸多大臣均被锁拿问罪,次年九月,康熙宣布,再度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

至此,胤礽彻底失去了继位资格,他的余生,也和他的大哥一样,在高墙中度过。

胤礽再度被废之后,大臣们建议康熙抓紧时间册立新太子,当时呼声较高的依然是老八胤禩,但康熙对此不置可否,所以,太子之位一度空悬了数年。

并且,当时的老八吃了上次的教训在之后,也知道了此时不是争强好胜的时候,必须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以此赢得父亲的好感,才有可能继承皇位。

老八的想法确实不错,但在康熙五十三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老八也彻底失去了继位可能。

当年十一月,康熙巡视热河,老八却未随侍,原因是老八的生母恰逢周年祭日,因此,老八就派了个太监前去向康熙说明情况,并说自己会在汤泉处等候父亲。

原本这也没什么,但事情坏就坏在当时老八托太监带给康熙的一件礼物上。

老八送去的礼物,是一对海东青,海东青是满族人心中的神鸟,极为难得,由此可见,老八在礼物选择上还是比较用心。

但等到了太监把海东青送到康熙那里时,居然发现海东青已经死了。

也许是途中运输不当,也许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呈现在康熙面前的海东青已然全无气息,这下,康熙是勃然大怒。

为什么呢?当时的康熙已经是垂垂老矣,而老年人最忌讳的就是“死”字,康熙也不例外。

所以,康熙因“死鸟”而心生厌恶,继而直接以此为由对老八以及其党羽展开打击,甚至还公开发表声明,称“从此与胤禩的父子关系意就断绝了”。

这件事,就是在“九子夺嫡”中,性质极为严重的“毙鹰事件”。

毙鹰事件后,老八一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并且,老八本人也因为此事吓得大病了一场,虽说后来他和康熙的关系和好了,但其一党的势头大不如前。

也正因为如此,老八知道自己再无可能会成为太子,所以,转而开始支持老十四胤禵。

胤禵曾经在几年前,也就是大阿哥胤禔意图引祸至老八身上时,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冒着被康熙责打的风险为老八出头说话。

虽说当时确实惹恼了康熙,但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让康熙觉得这个儿子有情有义,认为他心直口快,拥有难得的表里如一的品质。

所以,在康熙晚期,曾一度对胤禵青睐有加。

而到了康熙五十七年时,胤禵又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且抵任之后,虚心纳谏,身先士卒,很好的完成了康熙交办的军务,成功的驱逐了准噶尔保卫了西藏。

因此,老十四的在朝中的呼声越老越高,包括老八以及其党羽,也纷纷投至了老十四麾下。

到了这个时候,基本上大部分人都认为,年迈的康熙皇帝,必然是会将皇位传给老十四,毕竟,太子胤扔再无翻盘的可能,大阿哥胤禔如今被圈禁,老八也失去了机会,所以,老十四成为继承人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但最终,绝大多数人失算了。

康熙崩逝后,传位诏书上所写的名字,即不是老十四,也不是其他皇子,而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的老四胤禛。

如果细心一点的人就会发现,在九子夺嫡期间,老四的存在感似乎并不高,包括前文中所涉及的几个重大事件,也很少见到他的身影出现。

所以,当时是谁也没想到,谁也不明白,为什么是老四继承了皇位。

但正是谁也想不到和谁也不明白,恰恰是老四胤禛的高明之处,他高明就高明在,早在很早的时候,他就明白了康熙的心思。

作为一代明主,康熙在开疆拓土以及建立功勋的同时,其实他也是一个对权力有着极强掌控欲的皇帝。

少年时被鳌拜擅权,为了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十几岁的康熙不惜以身犯险,费尽心思也要把鳌拜扳倒。

成年后,为了制衡群臣,康熙上演了“拉一个打一个”的戏码,曾权倾朝野的明珠、索额图二人,其最终凄凉结局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随着在位的时间越来越长,康熙对于权力的迷恋也越来越深,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怎么能舍得轻易就把权力交出去呢?

所以,一旦出现有威胁到他权力的事情,必然就会遭到他的严厉打击。

为什么太子胤礽第一次会被废除?核心原因就是康熙当时评价胤礽的那句话,“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康熙在害怕,他害怕被新人顶班,害怕权力被儿子分走,更害怕儿子会在忍耐不住时,效仿古代,来一个“弑父夺权”的戏码。

这也是在胤礽第一次被废前夕,就因为他夜里接近康熙帐篷,康熙就不由分说,认定胤礽有“弑逆”嫌疑的原因。

并且,康熙还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他一方面是他担心被新人顶班,另一方面在胤礽被废之后,他又着急没有储君,所以就有意识训练和观察其他皇子,想让优秀之人胜出。

而这种矛盾的心理,恰恰给皇子们带来了灭顶之灾。

如果不表现,或者是混吃等死,就会被康熙嫌弃不上进,继而被抛弃和离开政治中心,但如果表现太显眼,又会让康熙觉得有想要赶快登场的嫌疑。

所以说,当康熙皇帝的儿子,是真心累。

当然,要想既不被康熙疑心,又能获得他的认可,虽说难但也不是做不到,这其中的核心,就是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而老四胤禛,显然明白了康熙所想,也做到了康熙所希望的样子。

他是真的把“不争”理解到了极致,从一开始,就抱着“韬光养晦”绝不出头的理念,因此,才会在九子夺嫡期间,很少见他参与进某件事的情况。

这样一来,胤禛就在康熙心中留下了一个“友爱兄弟”、“不涉及党争”的好印象。

当然,仅凭这样显然还不够,康熙所希望的继承人,可不是一个无欲无求的老好人,他还要看到儿子有能力的一面。

这一点,老四胤禛做得尤为卓越,康熙交办的事务,几乎每一样的他都能圆满完成,比如清查账目,再比如负责组织科举阅卷等。

可以说,在政务方面,老四通过完成一件又一件康熙交代的事情,不仅锻炼了自身的能力,更赢得了康熙的好感与认可。

此外,老四还以至诚至孝,让康熙对他信赖有加。

总之,老四通过不参与争储,又听话照做,加上表现出孝顺的一面,确实是让康熙对他好感度极高,而他之所以做这些,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看懂了康熙最为担忧与惧怕的,正是不想被新人顶班这种微妙心理。

当然,在九子夺嫡后期,看懂康熙这种心思的人不止老四一个,当时的老三胤祉,也明白了这一点,并且,也开始和老四一样处处以“无心争储”而示人。

但老三胤祉失误就失误在,他选择了和老四不一样的路。

老四在表现出无心争储的同时,通过完成康熙交办的事情来表现出了处理军国大事的能力,但老三呢,他当时所做的,是修书、修算法等等。

这确实是部分赢得了康熙的赞许,但也给康熙留下了不具备处理军国大事能力的印象。

所以,曾经同样一度很有希望成为继承人老三胤祉,之所以会最终败北,核心因素就在于这里,他没能向康熙展示出自身的政务能力,故而康熙就认为他不会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更重要的是,在老四表现出“恬淡”的同时,暗中的动作可没停,年羹尧、隆科多,这两个在后来帮助他继承皇位、稳定局势的重要人物,就是老四在不动声色之间,将其拉倒自己阵营的。

总而言之,在老四逼真的表演之下,晚年的康熙实实在在的被他所迷惑了,在康熙看来,老四是个仁慈之人,同时他和其他兄弟也没有太大矛盾,又具备一定的政务能力,所以,由他继位,不仅可以保障江山,同时,他的其他儿子,也不会遭到清洗。

所以,老四就这样得到了康熙的认可,最终继位登基,是为雍正皇帝。

当然,在雍正登基后,随即就开始对他的兄弟展开了清算,当年曾参与“九子夺嫡”的皇子,除了老十三之外,其余的每一个下场都较为凄凉,为此雍正也落了个“冷酷无情”的名声,但不可否认的是,雍正在位13年,通宵达旦、呕心沥血,最终将大清朝带上了新的高度,也为康乾盛世完成了重要的衔接工作,所以康熙传位于雍正,绝对是最正确的选择。

康熙死后雍正当上皇帝真的是康熙的旨意吗

雍正帝继位后整肃吏治,得罪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为了抹黑雍正帝,流言蜚语从朝廷到民间不绝如缕,其中最有杀伤性的流言就是雍正篡改康熙遗诏,认为雍正把康熙遗诏中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就是把“十”字头上加了一横,下面添了一个勾变成了“于”。言之凿凿,令雍正无法辩驳。

然而我们可以在清宫档案里找到答案,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康熙皇帝立四子胤禛(雍正)为储君的诏书”,康熙遗诏有多种语言版本,其中有一份满文一份汉文,内容是一样的。

满文是拼音文字,皇子被称为阿哥,如此皇十四子为“juwanduiciage”,皇四子为“duiciage”,如若删除十即“juwan”,是必出现字间距宽大空白的情况;当时亦无涂改技术,只能挖补重写,若如此挖改则过于明显。无论从字数、顺序、笔画都不是动几笔就能完成的。所以满文是无法篡改的。

至于汉文诏书,依据清皇室规矩,皇帝儿子称为皇某子,例如十四子称为皇十四子,雍正为四子正式称呼为皇四子,所以依据传说传位十四子应该为“传位皇十四子”,如把“十”改成“于”那就变成了“传位皇于四子”,这无法说的通。

所以雍正帝是背了黑锅的,至于谁给他背的,恐怕他自己都不知道。

因为孙子弘历的缘故,康熙才把皇位传给雍正吗

这只是一种传说,未可当真。试想如果儿子不济,守不住江山,还能传给孙子吗?这种说法也可能来自乾隆的授意,是自我吹嘘的一部分。

八阿哥的能力明明更强于雍正,为何康熙最终还是选择了雍正

康熙的儿子当中,八阿哥胤禩被称为“八贤王”,相对于被称为“冷面王”的四阿哥胤禛,这个八阿哥看起来口碑不错,给人一种“有才有德”的印象,但实际上真的如此吗?

按照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康熙临终前对这个“八贤王”的评价是“处处学朕,又处处学不像”。这个评价,是当着雍正(当时还是雍亲王胤禛)的面说的。

康熙对这个“廉亲王”胤禩,也就是所谓的“八贤王”的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知子莫若父”这句话真的不假。

这个“八贤王”的能力远远比不上他的那个后来当了皇帝的四哥胤禛。

概括的说,八阿哥胤禩也并不是“能力不强”,而是没把自己的能力用在有用的地方,或者说他把能力都用在了他认为有用的地方。

他认为最有用的事情,就是“笼络人心”,在这一点上,八阿哥胤禩的能力还是很出众的。看看他的身边,整天围着他转的皇子就有三个,老九,老十,老十四。还有上书房的首辅大臣佟国维,就是在六部,八阿哥胤禩也是有相当多的拥戴者和支持者。

康熙第一次废黜太子的时候,昭告天下,公开推举太子,凡京城的四品以上、地方二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投票。

投票的结果可以说是既在康熙的意料之中,又出乎康熙的意料之外:康熙对八阿哥胤禩的选票领先,是有思想准备的,但是对于胤禩的以压倒性多数领先还是感到“震惊”——这个老八胤禩笼络人心的能力和水平真的厉害。

按理说,有这么一个朝廷上下一致拥护,众望所归的儿子,康熙应该高兴才是,但八阿哥胤禩的“人气爆棚”并未让康熙感到一丝的高兴,相反却让康熙“恼羞成怒”。不但罢免了为八阿哥胤禩奔走并站台的上书房首辅大臣佟国维,还痛斥支持胤禩的另一位上书房大臣马齐,而却高调表彰了没有投八阿哥胤禩赞成票的上书房大臣张廷玉和四阿哥胤禛已经十三阿哥胤祥。

对于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投票支持复立废太子胤礽,康熙的评价是三个字:好!好!好!

这个结果,估计不仅仅是八阿哥胤禩懵了,估计满朝文武都懵了。

当时还是八阿哥胤禩的铁杆的十四阿哥胤禵,对这个结果“很愤怒”,觉得他们的这个皇上老爹太不讲理,把这些儿子都当猴耍了。于是他大闹紫禁城,并当着康熙的面口无遮拦的指责他这个“不讲理”的老爹。

胤禵的意思是,您老人家让我们推举,说谁选上就算谁,我们大家推举了八阿哥胤禩,转脸您老人家就翻脸不认账,选票都不算数了,还把带头支持八阿哥胤禩的上书房大臣佟国维和马齐罢官的罢官,降级的降级。这不是出尔反尔拿大家伙开涮吗?

这个事,老十四胤禵问的很尖锐,康熙一时还真的不知如何解释,面对老十四胤禵的质问,康熙的面子上就下不来台,恼羞成怒的康熙甚至要宰了这个“挑事儿”的儿子。

那么这个素有贤名又礼贤下士,深得文武百官认可的八阿哥胤禩为什么就是不入康熙的法眼,以至于放弃胤禩而最终选择了在朝廷上下乃至皇子之中口碑并不好的四阿哥胤禛呢?

其实,和雍正相比,八阿哥胤禩的所谓能力不是康熙需要的,而雍正的胆识,坚毅和识大体顾大局的心胸和格局才是康熙赏识并选择的根本原因。

雍正和胤禩最大的不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勇气”和“全心全意为父皇分忧的担当”。

在黄河发水,灾民遍野的时候,八阿哥胤禩和四阿哥胤禛的所作所为可谓是截然相反。

在灾荒面前,八阿哥胤禩仍然不掉拍康熙的马屁,同时以“地方官员和百姓免不了趁着灾情扩大损害借机敲诈朝廷”这样的“阴谋论”来粉饰太平。

而四阿哥胤禛则立刻到户部清点国库银两,准备赈灾事宜,当得知国库已经空虚到连买粮赈灾的银子都凑不够的时候,立即建议派人到江南筹款,完全是一个办事干练,又能替皇上着想的“忠能栋梁”的形象。

而在派谁去办理赴江南筹款赈灾事宜的问题上,八阿哥胤禩惧事推诿和四阿哥胤禛挺身而出迎难而上的态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在后来的“追缴国库欠款”的事情上,八阿哥胤禩的畏难躲避和四阿哥胤禛的义无反顾,雷厉风行,也让康熙看清楚了这个八阿哥胤禩,自私虚伪,结党营私的面孔。

八阿哥胤禩在受康熙委派彻查户部“贪赃枉法,买卖人命”的泼天大案的时候,这个“八贤王”的“公报私仇”,耍小聪明,心底阴暗的一面,让康熙愤怒至极,也失望至极。

八阿哥胤禩受委派和十三阿哥胤祥一同彻查刑部“宰白鸭”大案,胤禩认为扳倒太子的机会来了!

他就断定刑部的这个泼天大案作为分管刑部的太子肯定是脱不了干系,没准还是幕后主使。八阿哥胤禩猜对了。

他利用主审刑部侍郎肖国兴的权力,借机躲开共同主审胤祥,私下审问并诱供肖国兴,果然肖国兴供出了太子是主使和最大受益人的事实。

拿到肖国兴的口供,急于扳倒太子的他以为拿到了太子“贪赃枉法,胆大妄为”的铁证,他连夜进宫面见康熙,把肖国兴的供词交给康熙,胤禩的意思是:太子违法行为铁证如山,看皇上老爷子怎样发落。

康熙拿到供状,看似漫不经心的问了一句:还有谁知道这事儿?胤禩连忙说:只有自己一人知道,并且他已经把肖国兴单独关押并隔离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康熙听罢,惊出了冷汗:这个老八居然就背着胤祥,私下审问,然后手持证据深夜觐见,这等心机实在令人可怕。

他对这个老八已经不仅仅是失望了,他开始深深地怀疑这个老八究竟“意欲何为”了。

康熙不动声色的找了张廷玉,聊天当中通过交流儿子们的病情,他把肖国兴的供词,以及“你我的孩子都病了,可能治不好了,但是还是要尽力去治,必须尽到做父亲的责任”的态度告诉了张廷玉。

心机聪慧的张廷玉立刻领会到了康熙的不便明说的想法,毫不犹豫的烧掉了那纸供状。

了却一桩心思的康熙为了让这件事彻底销声匿迹,他密派侍卫领班图理琛连夜亲自把肖国兴单独押解到关外的盛京将军处,严加看管,不许和任何人接触。

当图理琛办差结束回宫复命的时候,康熙问图理琛:肖国兴一路上都说了些什么?图理琛回答说:肖国兴一路上在喊冤。

康熙不解:他还喊什么冤?图理琛说:肖国兴一直在埋怨八王爷,说他保证皇上会网开一面……

康熙非常震惊:肖国兴是这么说的?

图理琛回答:肖国兴原话如此。

康熙此时咬牙切齿连说三声“其心可诛”!

他对这个老八已经很愤怒了——一个心思如此狡诈阴暗的人,如何不防!

再看雍正处理“百官行述”的所作所为,两个人的心胸,胆识,格局和能力相差就太多了。

胤禩知道吏部主事任伯安利用职务之便搜集了几百名朝廷官员的不法行为编纂了一部《百官行述》用以控制这些官员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他并没有阻止,反而通过收买任伯安,意图通过任伯安来控制那些有把柄在任伯安手里的大小官员,这个心思也就仅仅算是一个“有心机的权臣”水平。

他可能真的真的不清楚,作为天子的“御人之道”究竟是什么。可惜的是那个扶不起来的太子水平和他一样,也想通过收买任伯安来控制朝廷大小官员。

而雍正就要比他们“站的高看的远”,当然,这里面有他的那个神一般存在的师爷邬思道的功劳。

雍正和他的师爷邬思道还有铁杆兄弟十三阿哥胤祥,共同谋划了一个计划。

雍正密令远在四川的年羹尧,借进京赴职的机会,偷袭了江夏镇,杀了任伯安以及小舅子刘八女,得到了百官行述。还有太子给任伯安的一封交易协议的信。

但雍正并未将《百官行述》私自留下或上交朝廷,而是当着众皇子和上书房大臣马齐的面,一把火把《百官行述》付之一炬。

这个就是大智慧了!

《百官行述》一烧,朝廷上下许多人都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同时,雍正又假借已经成为老八胤禩的内鬼高福,把一个大大的礼物送给了老八胤禩。

这份大礼,就是太子给任伯安的亲笔信。

胤禩还是没有汲取上次的教训,他让老十四胤禵把这封信交给了康熙。

这个诱饵让胤禩再次上当,背后主使二次推翻太子的嫌疑帽子,胤禩就算是戴定了。

经过几件典型事例的对比,可以看出,八阿哥胤禩的能力还真的差很多。

康熙选择四阿哥胤禛是正确的。

文章分享结束,八阿哥的能力明明更强于雍正,为何康熙最终还是选择了雍正和康熙为什么选择雍正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八阿哥更像自己,为何康熙不选他当继承人 雍正继位后才知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