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 中楚云飞所属的晋绥军,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军团

其实楚云飞所属的晋绥军,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军团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山西晋绥军冷知识,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楚云飞所属的晋绥军,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军团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山西王”阎锡山为何能独霸山西三十余年
  2. 楚云飞所属的晋绥军,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军团

“山西王”阎锡山为何能独霸山西三十余年

阎锡山的智慧才略不是改朝换代,能叫日月换新天的,他一生的过人之处都浓缩在乱世生存之道上,论夹缝求存、左右逢源、独霸一方,民国时期的割据军阀、一方诸侯,恐怕无人能盖过他。

有人曾说:“要了解那时的中国,就得明白山西;要明白山西人,必须搞懂阎锡山。”

借这个问题,少谈政治,多谈存在之道,咱们来聊聊阎锡山。

1883年,阎锡山生于山西五台县河边村。据说,阎锡山小时候经常惹是生非,十二岁时曾抓走村东头狼窝中的两只狼崽子,吊在一颗老槐树上,弄得老狼嚎叫不止,搅得全村不得安宁。

还有一次,在私塾里,有个恶少硬叫同学从胯下爬过,阎锡山打抱不平,一刀将恶少刺伤,搞得恶少家族十分愤怒,私塾得罪不起,最后只好勒令他退学。

七岁看大,从小阎锡山的骨子里就有一股子刁钻邪劲,外加一些血性道德。

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是个爱投机的小商人,先前开了一家杂货铺,后来为了赚大钱搞起了钱庄,结果因为投机不当,家财全部亏空不说,另外还欠下人家两千吊钱。

因为这个变故,阎锡山的人生闯荡是从随父逃债开始的,这段经历让他吃了不少苦,也为他后来积累下了最原始的生存经验。

二十岁时,逃到太原当店员小伙计的阎锡山,放下店铺小算盘,投考进了山西武备学堂,一年后被官费保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

在日本留学期间,阎锡山是血性青年,那时同盟会在东京搞了一个铁血丈夫团,共计有二十八条好汉,名号后来无不如雷贯耳:蔡锷、唐继尧、李烈钧······阎锡山也名列其中。

宣统元年(1909年),二十六岁的阎锡山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值得注意的是,回国闯官场之初,阎锡山就无师自通地懂得钻营,他先是走山西新军第四十三混成协协统姚鸿法的门路,到山西陆军小学担任教官,后又奋力参加清廷陆军部组织的留日归国学生会试,极力攀交咨局议长梁善济、山西巡抚丁宝铨的亲信,结果在考中陆军兵科举人几个月后,即升任山西新军第四十三协第八十六标教练官与标统,相当于干上了上校团长。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阎锡山联合山西同盟会会员,于1911年10月29日在太原发动兵变。起义军攻入城内,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这是阎锡山革命高光的时刻,但许多年后有人披露,当时阎锡山躲在大校场的树林中,坐观成败,后见事情出奇地顺利,这才冲将出来当仁不让地摘桃子。

起义得手后,面对清廷的的镇压之势,阎锡山在野心的驱使下曾做过短暂强硬的对抗,但当乱世枭雄袁世凯重新出山收拾大局后,他迅速失去血性,变成了一个左右逢源的狡猾投机之人。

一方面,他积极靠拢孙中山,促使孙中山多次给袁世凯打电话,声称如不答允阎锡坐山西都督的位子,宁可南北议和破裂;另一方面,他又暗地里向袁世凯表示诚意,拆孙中山的台,赞同袁世凯建都北京的主张。

阎锡山的两面手法,十分奏效,袁世凯见他不同于其他同盟会会员,便使用笼络手段,将山西交给他,从此阎锡山开始主政山西,成了乱世山西王。

阎锡山刚坐上山西都督的宝座时,眼观乱世,他的心态很有意思,他很惧怕袁世凯,又相信自己的八字极贵,具有帝王相。

在这种复杂心理的驱使下,那一时期的阎锡山没有后来那般狡猾老练,他先是死硬地效忠袁世凯,袁世凯死后,他又选择力挺袁世凯的权力接班人段祺瑞。分析起来,那时的阎锡山大概觉得袁世凯是真龙,只有跟紧真龙,他才有可能也成为真龙。

但随着拥袁称帝、反对护法的相继失败,阎锡山很快看清了乱世,也看清了自己,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他开始奉行“三不二要主义”,即“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后来阎锡山将这一套概括为“保境安民”,要求“与邻省联络,使能不为我患,或竟邻疆乐与合作,进而为我用,代我御侮”。

割据一方,留过洋的阎锡山的确有自己一套治理办法:1、提倡新式作风,男人不再留长辫子,女子不再裹小脚;2、大量兴办新式学校;3、推行“村本政治”;4、发行债券建设窄轨火车;5、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正方形的为好人证,原形的为次好人证,椭圆形的为中人证,三角形的为坏人证。

在这些开明进步的办法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阎锡山在赚钱一项上更是不惜余力,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家族开发了许多的产业,大肆赚钱,他还特别喜欢发行纸币。

为什么要这么干?

阎锡山有句名言:“钱赚钱,是不用管饭的孝子。三百块钱一年的利息,比一个孝子下地干活一年的收入还多。”

近年来,有些人因不满当下而一味地粉饰过去的某一时期、某一地,说到阎锡山治下的山西,就有许多人说,当时的山西是乱世中难得的乐土,人人有学上,人人不饿饭。

这种说法很偏激,也不正确,阎锡山没有这样的境界,也绝非心慈手软的老好人。

准确的说法,阎锡山是圆滑的面子,狠硬的里子,他是一手拿他所谓的“仁”,一手拿他所谓的“法”。

不妨来看看阎锡山狠硬的那一面,这才是他独霸山西三十余年的内核。

对待心怀二心的人,阎锡山从来不会心慈手软,李生达不仅叫他杀了,而且李的全家他一个也没有放过。

为了维护手里的权和钱,阎锡山几乎用上了他能想到的所有手段。他效仿江湖帮会的做法,以自己为绝对大哥,以青红帮的名义,在山西各地建立堂口;尤其在军队中,他在每个军长师长身边都安插着两个以上的所谓“服务生”,定期听取情况汇报。

为此,许多山西将领都曾感慨地说:“跟阎会长共事,一不要动他的权,二不要动他的钱,让你干甚就干甚,不让你干甚就不要干甚。”

军阀混战时期,对阎锡山而言,山西自立是他的底线,为此,他与老蒋分了合,合了分,与直系、奉系、西北军无不虚与委蛇,相互利用。

抗战前后,阎锡山实处于乱世的夹缝之中,也是他最忙碌的时候。那一段时期,他在老宅里准备了许多画像,来哪方面的客人,就在屋里挂上哪方面的伟人画像。

面对来自多方势力的压力,阎锡山在逢源之余,曾用自嘲的语气说过另一句阎氏名言:“我是在三颗鸡蛋上跳舞,踩破了哪颗也不行。”

把四处逢源上升到乱世修为的高度,阎锡山根据儒家的中庸之道,曾将自己二十年不倒的经验总结为“中的哲学”——不偏不倚,情理兼顾、不过不及是为“中”;人事得中则成,失中则败;世事都在矛盾之中,要用二的分析法分析矛盾,以求得矛盾的不矛盾,使矛盾对消,达到适中,以求生存;行事要求事理,事理有母理与子理之别,母理讲的是该不该,子理讲的是能不能,母理是不变的,子理服从母理,人事以生为最高母理。

讲人情世故,安身立命,在民国那些顶尖的人物中,阎锡山可算是难得的“智者老夫子”,似乎他本人也很看重这一点,常常写一些饱含处世智慧的语录,以作家教,留香后世。

不妨来列举几个——

学问与事功,家道与世道,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故人生不可一时不努力前进。

不主张公道,是精神上的活死人;不劳动,是物质上的活死人。

当不计人之坏,不言人之坏,但不可不防人之坏,亦不可不分辨人之坏。

关系利害事勿骑墙,关系是非事勿含混。

有权的人必须是该做什么做什么,不可想做什么做什么。

看清楚对面,才可向前行;了解了周围,始能在中间站。

值得称道的是,这样一个事事精打细算,一味讲究生存的人,在民族大节上最终没有亏下。作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指挥了非常重要的太原会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1937年他触景生情,写的那一首《走五台山》,如今读来依旧让人心酸之下,肃然起敬。

“雪天彻夜走清凉,飞灯光辉遍山梁。老人途中迟行进,徒步泞泥衣带霜。”

但是,随着抗战胜利,新的时代大幕徐徐拉来,军阀割据的那一套注定要被历史淘汰掉,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

被共产党打出山西老家后,阎锡山没了实力,只得利用老蒋和李宗仁的矛盾,但这也只能勉强在国民党内部谋来一席之地,终究无法再找回昔日的权势地位。

1949年,阎锡山虽维持着颜面,当上了行政院院长,但干的却是运送达官贵人去台湾的苦差事。

好不容易将差事干完,手下人问他去了台湾该怎么办?

阎锡山说:“儿要亲生,土要深耕,存在第一啊!”

比起那些纵横一时,不得善终的民国风云人物,晚年阎锡山有高人自知之智,也正因为如此,到了台湾,他才能够安享晚年,从容逝去。

人生赢不易,但确保不输才是大不易。

急流勇退难,但缓流不断更加难上难。

从世俗的角度,阎锡山的一生很厚重,也能给世俗之人带来诸多启示。

楚云飞所属的晋绥军,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军团

《亮剑》电视剧里黑云寨老大谢宝庆的口音,绝对令人印象深刻,从这厮嘴里说出来的“晋绥军”三个字尤为动听。“晋”是山西省的简称无需多说,而“绥”则指的是民国时期塞北四省之“绥远省”,其时省府位于归绥市,即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这两个省份在民国时期都曾被山西军阀阎锡山所控制,因此他的部队被称为“晋绥军”。

阎锡山以晚清的山西新军起家,成为统治山西近38年的军阀,他的基本部队原称“晋军”,绥远地区则一度是冯玉祥的地盘。1926年春,阎锡山联络奉系和直系共同打击冯玉祥的“国民军”,张大帅想撵走占据北京周边的老冯,吴大帅要报第二次直奉大战老冯临阵反水之仇,三方于是一拍即合,致冯玉祥大败退往西北,1926年8月晋军前敌总指挥商震率部进入绥远。阎锡山就任“安国军副总司令”,总司令张作霖正式承认了晋军在绥远的存在,并以商震为绥远都统,于是“晋绥军”名号初定。

不到半年,反复无常的阎锡山又宣布效忠广州国民政府,被编为第三集团军参加北伐。又与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成为盟军,自西向东攻击奉系军队,张大帅下野逃回东北(路上出了事),晋绥军势力扩展到华北中心地带。而蒋介石为打压冯玉祥,故意将平津地区的警备权交给了阎锡山,这也是晋绥军的巅峰时刻。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阎联军战败,阎锡山的军队缩回山西,但绥远地区远在塞外,蒋介石鞭长莫及,仍旧是晋绥军的势力范围。

(晋绥军名将商震)

1931年东北沦陷后,日本关东军的势力侵入内蒙,察哈尔等省成立了伪蒙政权,绥远就成为了抗日前线,晋军名将傅作义是年底兼领绥远省主席,一度重创日伪军。全面抗战爆发不久太原沦陷,阎锡山率领晋绥军主力退往晋南,而以第七集团军司令傅作义,率所部第35军北上绥远继续抗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也任命阎锡山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作战区域即划定为:山西全部、绥远全部和察哈尔、河北一部。

实际上,傅作义自领兵坚持绥远抗战开始,已经逐渐脱离阎锡山的掌控而自成一系,蒋介石为了分化晋绥军实力,防止其趁机壮大,也一直延揽和拉拢晋军大将,商震和徐永昌都成为南京方面重臣。为抬高傅作义的地位,使其有资格和能力与阎锡山分庭抗礼,1939年特任命傅作义为第八战区(朱绍良)副司令长官,不再归阎锡山节制。到抗战末期,干脆新成立个第十二战区给傅作义,此时傅部实力雄厚,阎锡山亦无可奈何,而商震、徐永昌和傅作义等脱离晋绥军,是阎锡山系统无可挽回的损失。

(晋绥军老大阎锡山)

傅作义治军严明,抗日坚决,又与八路军过从甚密,阎锡山诬其为“七路半”要求蒋介石惩办,换了别人,恐怕真的要兵权旁落了,然而蒋介石为了牵制和弱化阎锡山,破天荒地轻描淡写,终至傅作义成为一方诸侯,到解放战争期间升任华北军政一把手,地位已在阎锡山之上。

所以“晋绥军”这个称呼自1939年起,已经名不符实了,绥远方面的部队阎锡山已经失控。

中原大战前,晋绥军经过阎锡山的四次扩充已达20余万人,战败下野后,被张学良收编为5个军不足10万人枪;抗战期间,晋绥军先后有10个军的番号,但直到1940年也只编有8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师,最惨的时候被八路军和日军压缩到晋南一隅,只剩4万余人;蒋介石看其可怜,为了利用阎锡山牵制另外二股力量,拨给他四个集团军的番号,到抗战胜利前,晋绥军大约有8个军24个师10余万人(傅作义的部队不计在内),力量较弱,这也是阎锡山留用部分日军的原因,手底下缺货。

1927年起,阎锡山筹建太原兵工厂,成为晋绥军武器装备的主要来源,到抗战爆发前已经有18个分厂,可生产七九步枪、日式九二重机枪、一二式山炮、迫击炮甚至仿制的“汤姆逊”冲锋枪等,产量不低。太原沦陷时由于大部机器未及运走,因此在抗日战争期间仅能生产少量步枪和轻机枪,以及子弹和手榴弹等。晋绥军的军装为灰蓝色,但帽徽与胸章,与国民党中央军相同,这一点可以在《亮剑》、《豆娘》、《铁在烧》等抗日剧中得以印证。

当然了,到底有没有楚云飞的358团,实在没地儿考证去了。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亮剑中,楚云飞所属的晋绥军是一个怎样的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