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史馆

大家好,胡适的历史评价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历史冷知识胡适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胡适的历史评价和历史冷知识胡适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胡适的性格特点及事例
  2. 胡适的历史评价
  3. 为什么胡适的地位越来越高
  4. 胡适之父亲

胡适的性格特点及事例

胡适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他的影响,虽然也有消极的负面的成分,但其主要方面是积极的、进步的。这是因为他毕生着力提倡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义。正是这样的思想帮助许多青年树立自主自由的人格,形成独立思考、尊重事实的思维方式,成为具有民主和科学素养的人。可以说,对于“五四”后中国民主力量的成长,胡适功不可没。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男,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新诗。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49年创办《自由中国》。1938~1942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大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胡适的历史评价

胡适(1891.12.17-1962.2.24),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为什么胡适的地位越来越高

因为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之一、白话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尤其是关于白话文的作品,奠定了其新文学的划时代意义,同时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和政治生活的地位。特别是对一些时代重要问题的预判,折射出他具有对问题深遂的观察力、洞察力。更重要的是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远的思想境界,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

胡适之父亲

胡适的父亲叫胡传。胡传出生于一个徽州茶商的家庭,曾受业于扬州著名经师刘熙载门下,研习经史。

清廷平定太平天国后,胡传为修复宗祠,自25岁至36岁(1865-1876)担任司事长达12年,完成宗祠重建。1867至1879年7月,五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39岁以后,胡传放弃科考,41岁外出远游。

他关心时局、钻研地理,注意到帝俄边患的蚕食与侵略,毅然投效东北边荒,展现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1895年8月22日,逝于厦门,年55岁。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闲话胡适 历史回眸